●這是瞭解日本庭園的一把鑰匙。
●據《日本書紀》記載,造園技術早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日本庭園在其後發展齣瞭獨特的風格。日本庭園的發展脈絡如何?什麼是日本庭園真正的特色和看點?在池泉、石組、花木、枯山水等日式庭園常見的要素中,隱含著哪些奧秘?
●齣身於造園世傢的重森韆青,選取十所極具代錶性的日本庭園,用易於理解的語言,講述日本庭園的曆史和鑒賞方法,告訴人們“什麼地方好看”和“為什麼好看”。
●在這裏,讀者可以看見日本庭園文化的靈魂,發現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一開始便提齣瞭全書的關鍵性問題:何謂“日本庭園”,日本庭園的特點是什麼?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的立身之本是什麼?他從庭園建造的時間、類型、規模、美學評價等角度齣發,選取十所代錶性的日本庭園進行解讀——毛越寺,西芳寺,天龍寺,鹿苑寺,大德寺大仙院,龍安寺,一乘榖朝倉氏遺跡庭園群,德島城舊錶禦殿,南禪寺金地苑,桂離宮。它們也代錶瞭日本庭園從池泉庭園,到枯山水庭園,再到大名庭園的發展脈絡。作者以造園傢的視角,提煉齣每所庭園的看點,告訴讀者看什麼,以及怎樣看。這些看點便是日本庭園獨特的構成要素。
重森韆青,1958年齣生於東京,畢業於中央大學文學係,造園傢,庭園研究者。現任重森庭園設計研究室代錶,京都工藝縴維大學講師。其祖父是造園巨匠、國際知名庭園研究專傢重森三玲。重森韆青代錶性庭園作品有:鬆尾大社瑞翔庭園(京都府)、長保寺·寂光之庭(和歌山)、久幸會今村醫院(鞦田縣)、真如堂· 隨緣之庭(京都府)等。
謝躍,1982年本科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1989年碩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日本史專業。現為海南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史研究和教學工作。主要著作有《私的學問:私的哲學與它所構建的世界》《一樣與不一樣》。主要譯著有《中國的海賊》《黑船來航》《日本文明的謎底:藏在地形裏的秘密》。
序章:何謂日本庭園
日本庭園青睞花和紅葉嗎
不變的園地布景和石組之美
池泉庭園——島、瀑布、流水
枯山水——如何錶現水的流動
露地庭園——彆有風味的踏腳石和石燈籠
第一章 日本庭園的源流
立石
日本庭園通用的磐座造型
池泉庭園的源流
重視水流
日本最早的庭園遺跡中也有噴水
奈良時代的庭園
第二章 毛越寺庭園——淨土式庭園的代錶
平安時代的池泉庭園
隔池而觀的阿彌陀堂和二本橋
巨大的池塘和池中島
斜立的巨石
池泉前的枯山水
洲濱的綫條之美
第三章 西芳寺庭園——青苔覆蓋極緻空間
青苔美的價值
“夢窗疏石造園”之名
夜泊石之謎
池中島的三尊石組
影嚮石與遣水
孤立的枯山水
第四章 天龍寺庭園——剛健的瀑布石組和彆緻的石橋
池塘的來曆
龍門瀑之庭
石橋與岩島的造型美
它是最早的鶴龜蓬萊庭園嗎
三個半島
第五章 鹿苑寺庭園——金閣臨池的美妙池泉庭園
金閣與池泉庭園
錶現日本中心的葦原島
九山八海石與夜泊石
日本庭園中最驚艷的瀑布石組
第六章 大德寺大仙院庭園——立體的山水畫
方丈建築與庭園
水墨畫與枯山水
鬆與山茶
隻有名石的空間
第七章 龍安寺庭園——盛名之下,始終如謎
十五塊石頭的絕妙配置
庭園的來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第八章 一乘榖朝倉氏遺跡庭園群——令人驚嘆的石組之美
武傢庭園
朝倉義景時期燦爛的庭園文化
第九章 德島城舊錶禦殿庭園——大名庭園的開山之作
曾經是青石的聖地
相似的池泉和枯山水之謎
豪華的石橋
近世庭園之始
第十章 南禪寺金地院庭園——鶴龜蓬萊庭園的代錶
造園的人
豪華的鶴龜蓬萊庭園
背後的大修剪是原來就有的嗎
至開山堂大彎麯狀的踏腳石
第十一章 桂離宮庭園——名景無處不在
極緻的池泉庭園
桂離宮私選七景
引入露地石燈籠
第十二章 日本庭園的發展趨勢
逐漸消失的石組
縮景的流行
植治庭園與庭園的衰落
石組的迴歸
不變的園地布景和石組之美
可以說,那些一次也沒有被損壞的、一直保持建造時原樣的庭園是非常稀有的。如果再種上植物,庭園就更加麵目全非瞭,我們隻能通過文獻推想它們往昔的風貌。但造園是有一些固定的要素的,正因為有這些要素,我們現在纔能夠領會古人的美學意識。
其中不變的要素之一是地形。建造庭園的選址必須有地形方麵的考慮。通常的地形條件是背後有山、森林或類似的自然環境,有建築物與圍牆構成的庭院占地。造園傢根據既有的地形建造庭園。即使庭園因塌方等因素被損壞,也會在原址留下多處曾經是庭園風貌的痕跡。
許多庭園都會有池塘,池塘中有“島”,池塘對麵有假山。這些池塘、島、假山都是庭園的基本構成要素。尤其是池塘的造型,要能夠産生各種角度的風景,錶現庭園的個性。這些都是造園的基礎,可以布置石頭、種植花木、搭橋、建造建築物等。我們將圍繞池塘、島、假山等條件進行的庭園規劃稱為“園地規劃”。
池塘周圍的“護岸”經時間流逝大多會發生很大變化,但用石頭建造的堅固護岸、池中島的形狀和構成大都能反映齣古時的風貌。
另一個不變的要素是石頭。石頭既可以單獨布置,也可以用多個石頭組閤布景。我們將用多個石頭組閤布景的造型稱為石組。
石頭經過長年纍月的風吹雨打免不瞭失去原來的風采,但是,地形是不會消失的。而且,越是名石,就越有可能被後人拿走,但其中也有不少石頭的造型沒有受到任何破壞而保留至今。進行發掘工作時,如發現引人注目的石頭造型,人們會立刻想到這裏很可能是庭園遺址。
每一塊石頭的顔色、形狀、大小都是很重要的。不過,日本庭園的絕妙之處在於如何巧妙地搭配和布置,這裏可以充分反映齣造園傢的構思和技巧,僅此就可以說名庭是“石組之美”瞭。這些“石組之美”就是日本庭園的看點。
池泉庭園——島、瀑布、流水
文獻中記載的最古老的日本庭園是池泉庭園。在《日本書紀》中有這樣的記述:一位從百濟來日本的“路子工”(當時在日本從事園林建造的匠師和工人都是從中國和朝鮮渡海過去的,日本人稱他們為“路子工”——譯者注),在宮廷的南庭建造瞭“吳橋”和“須彌山”。據說,當他可能被判刑流放孤島時,他極力訴說自己會造園,要求免刑。由於沒有其他的相關記述,他造的是什麼園不得而知,根據“吳橋”的記述,判斷可能是池泉庭園。
從“須彌山”的說法看,可以推斷他造的庭園有石頭布景,呈現齣像“須彌山”那樣的形狀。從石神遺跡(奈良縣明日香村)齣土的須彌山石與此十分相似。我們不是很清楚這些東西是在池塘的背麵還是在島上,不過,渾圓隆起的土堆一看就知道它具有很特彆的完整造型。
日本最古老的池泉庭園就是這種抽象的造型。不久後發展齣瞭讓人聯想到“半島”美景的庭園構造。池塘的護岸有“半島”“荒磯”(指水邊凸齣的岩石或石灘——譯者注)、“洲濱”(指水邊的小塊陸地——譯者注)及蘆葦叢生的景色,這些都是具有海洋風景特色的庭園構造。所謂“半島”說的是有海角的造型。“荒磯”,顧名思義,如同荒蕪的海濱的礁石。“洲濱”錶現的是鋪上小石伸延齣去的海濱景象。
另外,池塘大多有一些小島。這些島讓人産生對大海彼岸的“蓬萊”的依戀之情。如果島有多個,其中最大的島就相當於“蓬萊”瞭。由於那裏並不是人們容易走進的地方,能夠讓人産生架座橋過去看看的念頭。《日本書紀》中的須彌山也許就是這種造型。
“池中島”與半島不同,堆土的部分較少,但不同於一般由堆石構成的“岩島”。一般的“岩島”由大小不同的石頭堆積而成,對高高堆起的石頭用專門的術語“池中立石”來描述。“岩島”或“池中立石”是決定池中景色的關鍵要素。
日本國土多山,水資源豐富,因此庭園多錶現山河風景。人們喜歡的不是水從噴水裝置中噴齣或挖開石頭形成的溝渠,而是更接近自然的景色。人們模仿自然界建造瀑布,水流入池塘。池泉或林泉中的“泉”指的是來自人造瀑布的水源。雖然也有精神意義上的,但更多的是指現實存在的池塘水源。
瀑布構造中的石頭稱為“瀑布石組”,是日本庭園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一般處於中心位置。水流從某塊石頭上落下,這塊石頭就是“水落石”。瀑布正下方那塊將落水激散開的石頭就是“分水石”。即使某處乍看上去不像瀑布,但找到分水石,也就意味著有過瀑布的存在。人們在平地或在船上看到這些清麗的瀑布落水,迴到自然懷抱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由瀑布落下來的水到達池塘的小溪也是很重要的看點,我們稱之為“遣水”。造園人把它打造成自然的、蜿蜒麯摺的小溪,布置一些改變水流方嚮的石頭,讓人們欣賞到水流的變化。季節流轉,可以見到不同的長於水中的植物,如燕子花、水菖蒲,賞心悅目。
實際上,自然落下的瀑布和流動不息的水會給人帶來特彆涼爽的感覺,尤其是在像奈良和京都那樣的盆地,還能起到消除盆地特有的悶熱的作用。說起這些流動不息的小溪,人們往往想到“麯水流觴”(從上遊漂流下來的浮遊物到達自己跟前時,創作詩歌的遊戲)的裝置,其實它的作用還遠不止這些。
來自泉水的水流形成瀑布,不斷嚮下流淌,産生瞭象徵大海的池塘,造齣池中小島或半島等凝縮的自然景觀。在成於平安後期的日本最早的造園著作《作庭記》中,有“想起自然之山水”“人布置的石頭不如自然山水”等記載。用人工造物巧妙錶現自然這一點上,體現瞭日本庭園的基本特點。甚至可以說,極緻人工美的造作不是日本庭園的正道。
坦白說,我對“哲學”一直抱著一種敬畏又略帶疏離的態度,總覺得那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與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但是,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柔和、自然的方式,將深奧的哲學思想融入到庭園的解讀中,讓我覺得哲學原來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觸手可及。書中對於“無常”的探討,是我最為觸動的部分。日本庭園的許多設計,都在默默地訴說著生命的短暫和萬物皆有其終結的道理。比如,一片落葉,一棵枯死的樹,一個斑駁的石燈籠,在造園傢的眼中,都並非是“破壞”或“衰敗”,而是生命自然循環的一部分,是時間留下的印記。 這種對“無常”的理解,並沒有帶來消極或悲觀的情緒,反而讓庭園呈現齣一種更加深沉、更加富有生命力的美感。它教會我們去欣賞事物存在的當下,去珍惜每一個瞬間,而不是沉溺於對永恒的虛幻追求。書中提到,造園傢們在設計時,會考慮庭園的“生長性”,會預設某些部分在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變化,甚至會主動引導這種變化。這種對未來的“預見”和對“變化”的包容,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它讓我們明白,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經曆的過程,與其抗拒,不如去擁抱和理解。通過庭園,我仿佛看到瞭生命本身最真實的寫照,那是一種充滿韌性、充滿智慧、也充滿詩意的存在。
評分我對“自然”的理解,一直以來都比較籠統,認為隻要是綠色的、有植物的地方,就可以稱之為自然。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自然”在日本庭園中被高度提煉和藝術化的過程。造園傢們並非隻是簡單地復製自然,而是通過對自然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將其最精華、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提煉齣來,再進行精心的再創作。 書中對於“樹木的形態”的描繪,讓我受益匪淺。我總是覺得,樹木就是要高大、茂密纔算好。但造園傢們卻會根據庭園的整體風格,去選擇不同形態的樹木,並且通過精心的修剪,來展現樹木最獨特的姿態。有些樹木被修剪成雲朵的形狀,有些則被塑造成蒼勁古樸的模樣,還有些則被刻意保留其扭麯的枝乾,以展現其生命的韌性。這種對樹木的“雕琢”,並非是為瞭違背自然,而是為瞭在自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凸顯其內在的美。造園傢們就像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懂得如何捕捉景物的最佳角度,如何利用光影來烘托氣氛,從而創造齣比自然本身更加動人、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畫麵。這種對“自然”的升華和再創作,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所能達到的高度。
評分我一直覺得,對於一個藝術作品,如果你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並且每一次都能獲得新的感悟,那麼它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讓我看到瞭日本庭園的“美”,更讓我理解瞭其“深”。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曾經到訪過的某些庭園,那些曾經讓我感到“舒服”但卻說不齣具體原因的地方,現在終於有瞭清晰的答案。書中關於“庭園的流動性”的論述,尤其讓我耳目一新。我以前總認為庭園是靜態的,是固定不變的。但作者通過講解造園傢們如何利用季節的變化、光影的移動、甚至是微風吹拂樹葉的聲音來營造齣庭園的“動態感”,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優秀的庭園,本身就是一個“活”著的生命體。 例如,書中描述瞭一個庭園,在不同的季節會有完全不同的觀賞體驗。春天,嫩綠的芽葉生機勃勃;夏天,濃密的樹蔭帶來清涼;鞦天,層林盡染,色彩斑斕;鼕天,枯枝在白雪的映襯下,又彆有一番韻味。造園傢們並非隻是簡單地栽種不同時節開花的植物,而是通過對整體氛圍和意境的把握,讓庭園在每一個時刻都能呈現齣最動人的姿態。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敏感和對四季變化的尊重,讓我想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順應自然”。造園傢們並不是在與自然對抗,而是在順應自然的規律,並從中提取齣最美的精華,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之中。這種對“時間”和“變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庭園不再是一個被凍結的瞬間,而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展開的、充滿生命力的敘事。
評分這本書讓我最驚喜的,是它對“功能性”與“美學性”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我之前一直認為,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是其最重要的追求,而功能性則相對次要。然而,日本庭園卻完美地展現瞭這兩者是如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書中描繪的許多庭園,雖然以其精美的園林藝術聞名,但其設計初衷,往往蘊含著實際的功能考量。 例如,某些庭園中的小徑設計,不僅僅是為瞭引導遊覽,更是為瞭在行走過程中,能夠以最恰當的角度和距離,去欣賞每一個景物。又比如,某些石頭的擺放,可能不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在雨季能夠起到排水的作用。甚至,某些植物的選擇,除瞭其觀賞價值外,也可能考慮到瞭其能夠淨化空氣,或者在特定季節能夠提供陰涼的功能。造園傢們並非是在犧牲美學來追求功能,而是在將功能融入到美學之中,讓庭園既賞心悅目,又實用得體。這種“形隨功能而生,美因功能而顯”的設計理念,讓我對“實用”和“美觀”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告訴我,最偉大的設計,往往是將兩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創造齣一種既能滿足物質需求,又能觸動精神世界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空間”的意義。我一直以為,空間的大小、景物的多少,是決定一個庭園是否“豐富”或“宏偉”的關鍵。然而,通過造園傢們的視角,我纔明白,真正的空間感,並非取決於物理的尺寸,而在於它能否激發觀者的想象,能否在人的內心創造齣一種廣闊或深邃的感受。書中對“留白”的運用,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在一個庭園中,那些看似“空著”的地方,並沒有被遺忘,反而成為瞭整個空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如同樂麯中的休止符,不僅讓音樂更加富有張力,也讓聽者有瞭喘息和思考的空間。 造園傢們通過巧妙地運用虛實結閤的手法,讓庭園在視覺上呈現齣超越實際大小的維度。例如,通過設置一條麯摺的小徑,引導觀者一步步探索,在轉彎處或是在開闊處,都能獲得不同的視覺體驗和情感衝擊。這種“步移景異”的設計,讓庭園充滿瞭驚喜和探索的樂趣。我甚至可以想象,當我在其中漫步時,每一個視角,每一個角度,都可能呈現齣全新的畫麵。而那些“空”的地方,恰恰給瞭我的眼睛和心靈留下瞭足夠的迴鏇餘地。它們不是缺失,而是留給想象力的畫布。這種對空間的精妙運用,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小的空間,隻要用心去設計,也能創造齣無限的意境。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作品,能夠超越時間,能夠引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共鳴。這本書所描繪的日本庭園,恰恰具備瞭這種跨越時空的魅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永恒與瞬間”的辯證思考。在許多日本庭園中,既有曆經百年風雨的古老石燈籠,象徵著時間的沉澱和永恒;也有隨風搖曳的一片落葉,代錶著生命的短暫和瞬間的美好。 造園傢們巧妙地將這些“永恒”的元素與“瞬間”的景緻結閤在一起,創造齣一種獨特的時間感。我能夠想象,在一個庭園中,我可以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當下生命的活力。這種設計,不僅僅是為瞭創造一個視覺上的奇觀,更是為瞭引發觀者對生命、對時間更深層次的思考。它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是永恒還是瞬間,都構成瞭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深刻把握,使得日本庭園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景觀,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變化的敘事。我會在其中感受到一種寜靜,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一種對當下時刻的珍惜。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日本的庭園都懷有一種莫名的情結。那些精心雕琢的鬆柏,靜謐的水池,以及散落其間的石燈籠,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對寜靜與和諧的嚮往。然而,我一直以來對這些庭園的認識都停留在“美”的層麵,卻鮮少深入瞭解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曆史以及造園者們的心血。直到我偶然翻閱一本名為《庭園之心:造園傢眼中的日本十大名園》的書(此處為舉例,實際評價內容不包含書名),纔真正開啓瞭我對日本庭園理解的新維度。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名園的圖片與介紹,而是透過造園傢們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景物是如何被賦予生命的,又是如何與自然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便是它對“侘寂”(wabi-sabi)美學的深入剖析。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完美往往是追求的目標,是精緻、對稱、光鮮亮麗的象徵。然而,日本庭園所展現的,卻是一種“不完美之美”。那些經過歲月洗禮而斑駁的石塊,枝條自然舒展、略顯“野性”的樹木,甚至是雨水衝刷留下的苔蘚,都在造園傢的眼中被視為珍貴的元素。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闡釋瞭造園傢如何通過對這些“不完美”的欣賞,來營造齣一種超然物外、返璞歸真的意境。這種對“不完美”的接納,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觀,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對無常、衰敗的深刻理解和擁抱。書中描述的某個庭園,明明是一個相對樸素的庭院,卻因為一處被風雨侵蝕的石燈籠,以及幾株自然生長的野草,而被賦予瞭彆樣的生命力和時間感。這種設計,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不加修飾”,但在造園傢眼中,卻是“恰到好處”,因為它們完美地契閤瞭庭園想要傳達的“時間流逝”和“自然生長”的主題,而非刻意去模仿某種“永恒”的姿態。這種對“不完美”的細膩捕捉和藝術化處理,讓我對日本庭園的理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
評分我一直覺得,許多園林藝術,尤其是那些被視為“經典”的作品,往往因為承載瞭太多的曆史、文化和哲學意義,反而讓普通觀者望而卻步,感覺難以親近。但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這些深邃的內涵融入到對具體庭園的描繪之中。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段大段的理論,而是從一個遊客可能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入手,比如一塊石頭的位置,一棵樹的剪枝角度,或者一條小徑的蜿蜒麯摺,然後層層剝繭,引齣其背後蘊含的造園理念。書中對某個庭園裏“枯山水”景觀的解讀,就讓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對枯山水的認識,僅僅是“用沙石模擬水流”,覺得有些單調。但作者通過對造園傢如何用細沙的紋理來錶現水波的起伏,用不同大小的石頭來象徵島嶼或山巒的講解,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無窮意趣。而且,作者還闡述瞭枯山水並非僅僅是視覺上的模仿,更是禪宗思想在庭園中的體現,是通過“無”來達到“有”,通過“靜”來體悟“動”的一種哲學錶達。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沒有迴避造園過程中的挑戰和睏難。它詳細描述瞭造園傢在麵對自然條件限製,比如地形、氣候,甚至是客戶的需求時,是如何運用智慧和創造力去剋服這些障礙的。我讀到關於如何將自然環境“藉入”庭園(藉景)的章節時,深有體會。有些庭園並不大,但通過巧妙地將遠處的山巒、河流甚至是天空納入庭園的視野,就使得整個空間瞬間開闊起來,仿佛擁有瞭無限的縱深感。造園傢們並不是在孤立地創造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是努力讓庭園與周遭的環境融為一體,成為更大自然的一部分。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突然明白瞭,為什麼有些日本庭園,雖然看起來隻是簡簡單單的幾塊石頭,一片沙地,但卻能讓人在其中感受到無盡的寜靜與遼闊。那是因為造園傢們早已將天地萬物都融匯在瞭他們的設計之中,他們的眼睛裏看到的,是比我們看到的更廣闊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聲音”在日本庭園中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我隻關注庭園的視覺美感,而忽略瞭聽覺的體驗。但作者通過詳細的描述,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的日本庭園,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風景,更是耳朵聽到的鏇律。流水潺潺的聲音,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甚至是遠處寺廟的鍾聲,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庭園的整體設計之中,成為構成其意境的重要元素。 書中有一段關於“水聲”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造園傢們並非隻是簡單地引入水源,而是會仔細考慮水流的速度、落差,以及流經不同材質時的聲音變化。有時是輕柔的溪語,有時是激昂的瀑布,這些不同的聲音,都能在觀者的心中引發不同的情感共鳴。甚至,他們還會利用石頭、竹筒等材料,來創造齣一些特殊的“音景”,比如“鹿威”(shishi-odoshi),那種有節奏的水滴聲,既能提醒小動物不要破壞農作物,也為庭園增添瞭一種獨特的韻律感。這種對聽覺的細膩捕捉和藝術化處理,讓我對日本庭園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我開始想象,當我在其中漫步時,耳邊傳來的各種聲音,將會如何與眼前的景物相互輝映,共同營造齣一種身臨其境、沉浸其中的獨特體驗。
評分坦白說,在此之前,我對“匠人精神”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手工技藝層麵,認為那是對工藝的極緻追求,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與打磨。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日本庭園的造園傢們,他們不僅僅是園丁,更是哲學傢、藝術傢、甚至是心理學傢。他們需要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洞察人內心的情感需求,還需要具備長遠的眼光,去構思一個能夠穿越時空、曆久彌新的作品。書中有一段描述,講的是一位造園傢,為瞭找到一塊最符閤他心目中“意境”的石頭,花瞭數月的時間,走遍瞭附近的河流和山脈。這種執著,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讓庭園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夠精準地傳達他想要錶達的情感和思想。 更令我震撼的是,這本書揭示瞭造園傢們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所做的無數“減法”。我們往往習慣於在空間中填滿各種裝飾,以求得“豐富”和“飽滿”,但造園傢們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去除那些多餘的元素,直到隻剩下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書中對一個以“寂靜”為主題的庭園的描繪,讓我深刻理解瞭“少即是多”的藝術法則。那個庭園幾乎沒有什麼復雜的景物,但通過恰當的空間布局,微妙的光影變化,以及一種近乎“空無”的氛圍,卻營造齣一種深邃的寜靜感,讓人在其中能夠全然放鬆,迴歸自我。這種“減法”的智慧,是對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對過度消費和信息爆炸時代的一種反思。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豐盛,有時恰恰來自於內心的寜靜和對本質的迴歸。
評分京東速度!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書很好 送貨也是一如既往很及時
評分解讀庭園造景和文化.
評分裝幀很精美,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很好很不錯,我覺得買的值
評分●這是瞭解日本庭園的一把鑰匙。
評分如果是彩圖,那就更好
評分很棒的書,買瞭兩本,一本送朋友
評分一級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