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

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艷輝,李德成,鬍博 等 著
圖書標籤:
  • 鋰離子電池
  • 活性電極材料
  • 電化學
  • 材料科學
  • 能源材料
  • 電池材料
  • 正極材料
  • 負極材料
  • 儲能
  • 新能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837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32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7
字數:4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高等學校電化學反應工程、電化學、應用電化學、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參考,也可作為企業相關科研人員的專業參考書。
《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對於開發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具有指導作用。

內容簡介

鋰離子電池性能的提高主要由正負極活性電極材料和電解液來決定。本書重點介紹活性電極材料。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有些活性電極材料沒有獲得實際應用而被淘汰;有些正在獲得應用;還有一些潛在的活性電極材料為研究者所關注。《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從結構和電化學兩個方麵係統地介紹瞭鋰離子電池材料,分析瞭被淘汰的材料未能應用的原因,為什麼有些材料獲得瞭産業化的機會,未來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齣路在哪裏,如何分析元素周期錶以開發新一代活性電極材料等。

作者簡介

徐艷輝,博士,研究員,蘇州大學能源學院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化學專業本科與碩士畢業,浙江大學材料係博士畢業(從事Ni-MH電池研究),清華大學化工係博士後(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究),日本東北大學COE研究員(從事電化學掃描隧道電子顯顯鏡研究),先後在德國Hamburg Univ. Appl. Sciences、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杜塞爾多夫鋼鐵研究所等單位以洪堡學者、博士後身份從事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非綫性電化學等方麵的研究。2008年6月到蘇州大學工作。一直從事電化學基礎與應用方麵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主要從事非綫性電化學、材料電化學方麵的研究以及相關專業教學。

目錄

1概述/1
1.1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量儲存1
1.2鋰離子電池曆史6
1.3活性電極材料19
2橄欖石(LiMPO4)/37
2.1LiFePO437
2.2LiCoPO445
2.3LiMnPO448
2.4LiNiPO451
2.5多元橄欖石53
2.6FePO455
3硫酸鹽係列/57
3.1Fe2(SO4)357
3.2V2(SO4)364
4Li2MO3係列/67
4.1Li2IrO368
4.2Li2PtO369
4.3Li2MoO369
4.4Li2RuO371
4.5Li2MnO372
4.6Li2ZrO382
4.7Li2RhO384
5硫族化物/85
5.1TiSx85
5.2TaS288
5.3FeS2+FeS89
5.4MoS291
5.5其他94
6矽酸鹽/100
6.1Li2FeSiO4103
6.2Li2MnSiO4108
6.3Li2CoSiO4110
7焦磷酸係列/112
7.1Li2MP2O7114
7.2多電子傳輸反應物的設計121
8聚磷酸鹽/123
8.1M0.5TiOPO4(M=Co,Fe,
Ni,Cu)123
8.2Li3M2(PO4)3125
8.3其他137
9氧化物(正極)/142
9.1MoO3142
9.2TiO2148
9.3MnO2154
9.4其他156
10LiMeO2係列/159
10.1LiFeO2160
10.2LiCrO2168
10.3LiMoO2169
10.4LiMnO2171
10.5LiNiO2177
10.6LiCoO2187
10.7富鋰層狀固溶體198
10.8NCA202
11VOx係列/205
12Li-V-O-P係列/213
13尖晶石係列/219
13.1LiMn2O4219
13.2高壓尖晶石238
13.3Li4Mn5O12242
13.4Li-Ti-O係列247
14金屬鋰/252
14.1SEI252
14.2枝晶257
14.3循環性能258
15Si/260
16Sn/265
17氮化物/269
18納米碳結構/273
18.1結構273
18.2電化學脫嵌鋰276
19氧化物(負極)/280
19.1概況280
19.2幾種常見氧化物289
20碳負極/304
20.1基本特性304
20.2菱形結構的作用313
20.3SEI層314
20.4電化學317
20.5性能改進323
21其他活性電極材料/327
21.1Li2MPO4F327
21.2LiFeBO3330
21.3其他331
22正極錶麵薄膜層/350
23材料納米化評述/357
24總結/363
24.1常見的研究誤區363
24.2化學元素周期錶的啓示367
參考文獻/371

前言/序言

鋰離子電池、鋰電池已成為主流化學電源,在微電子領域獲得廣泛應用,未來也會在電動車、電網調峰等領域獲得更大規模的應用。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飛速發展為鋰離子電池的技術進步做齣巨大貢獻。本書詳細介紹瞭各種活性電極材料的電化學脫嵌鋰行為,盡可能包含各種可能的脫/嵌鋰(鋰化/去鋰)活性材料,針對每種活性電極材料做瞭分析和闡述,對其中存在的各種爭論給齣瞭作者的觀點。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鋰離子電池相關研究開發工作。編著者徐艷輝,浙江大學材料係博士畢業,從本科開始一直從事電化學方麵的學習和研究,日本東北大學闆榖實驗室COE研究員、德國Hambur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機械係洪堡學者、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博士後、德國杜塞爾多夫鋼鐵研究所博士後,迴國後在蘇州大學從事電化學方麵的教學和鋰電池方麵的科研工作。
本書編著者李德成,日本國立佐賀大學工學部博士畢業,神奈川大學高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日本索尼公司能源事業本部第三研發部項目經理,日本神奈川大學工學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迴蘇州大學工作,長期從事能源材料研發工作。
本書編著者鬍博,化學工程專業畢業,湖州創亞動力電池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開發20餘年,為國內早從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産業化技術人員之一,從業鋰離子電池行業以來一直服務於國內國際一流鋰離子電池客戶,對負極材料、電解液研發、生産製造及企業運營有較深入瞭解,積纍瞭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本書編著者耿海龍,電化學反應工程專業畢業,山東齊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究與産業化工作,積纍瞭大量實際經驗。
本書編著者楊瑞枝,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先後在加拿大Dalhousie University和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做博士後和研究員,主要從事鋰�部掌�電池、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研究。
本書基於五位編著者的科研與實踐經驗並總結國內外同行的文獻報道寫成,配以大量圖、錶,使學生、科研工作者更加容易理解、接受鋰電池活性材料研究現狀。
本書介紹瞭各種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並在後做瞭總結,提齣目前活性電極材料開發中存在的一些誤區,以及本書作者的觀點。本書共24章。第1~9章、第13~19章和第22~24章由徐艷輝編寫,第10、21章由李德成、徐艷輝編寫,第11章由楊瑞枝編寫,第12章由耿海龍編寫,第20章由鬍博、徐艷輝編寫,全書由徐艷輝統稿。
感謝朋友們(湖州創亞動力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鬍學平、王雙纔、郭雷、呂猛,山東齊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王振偉、趙立平)有意義的討論、建議;感謝陳桂敏、陳培雷、盛鎖江、蔡陳楠、唐曉萱等學生的努力工作。本書寫作得到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閤同號51272167、51572181)和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的部分支持。本書寫作得到瞭湖州創亞動力電池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齊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在此一並緻謝。
倉促之間成書,難免存在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如有任何問題,可與本書作者徐艷輝聯係,地址:蘇州市乾將東路333號蘇州大學本部物科樓207,Email:xuyanhui@suda.edu.cn.
謹以此書緻作者的傢人們,他們是徐艷輝傢人鞠華博士、長女徐鞠霄萌、次女徐鞠涵鈺;李德成傢人劉爽女士、女兒李璐嘉、兒子李嘉越;鬍博傢人侯秀麗女士、女兒鬍思媛;耿海龍傢人劉伯文博士、女兒耿睿欣;楊瑞枝傢人羅榮飚先生。

編著者
2016年10月
《深邃宇宙的低語: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奧秘》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隱藏著我們視綫無法觸及的巨大秘密。本書將帶您踏上一場驚心動魄的探索之旅,揭示構成宇宙絕大部分、卻又鮮為人知的兩個關鍵元素——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如同宇宙的沉默守護者與加速推手,深刻地影響著星係的形成、結構的演化以及宇宙整體的命運。 我們將從現代宇宙學的基石齣發,迴顧那些顛覆我們認知的觀測證據。從星係鏇轉麯綫的異常,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精妙圖譜,再到超新星的紅移現象,我們將層層剖析,理解為何科學傢們不得不引入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概念。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這些觀測數據如何指嚮瞭我們當前模型中缺失的成分。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暗物質的本質。它究竟是什麼?是一種未知的粒子,還是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物理現象?本書將詳細介紹目前主流的暗物質候選者,例如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軸子,以及一些更具前瞻性的理論模型。我們將追蹤科學傢們如何設計和執行那些旨在直接或間接探測這些神秘粒子的實驗,包括地下深處的粒子探測器、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以及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粒子碰撞實驗。盡管尚未有確鑿的發現,但這些前沿的研究正一步步逼近真相。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同樣神秘的暗能量。它為何驅動著宇宙加速膨脹?它是一種真空的能量,一種遍布宇宙的標量場,還是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本身的修正?本書將詳細介紹幾種主要的暗能量模型,例如宇宙學常數(Λ)、精質(Quintessence)以及f(R)引力等。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觀測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星係的分布以及各類天文現象來限製這些模型的參數,並理解其對宇宙未來演化的不同預測。 本書還將著重介紹當前國際上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領域最具代錶性的項目和閤作。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實驗,到美國能源部(DOE)的粒子物理學項目,再到各國天文颱的巡天觀測計劃,我們將瞭解這些跨學科、跨國界的閤作如何匯聚全球智慧,共同攻剋這一宇宙學難題。我們將介紹那些承載著人類探索希望的重大項目,例如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 (LSST)、Euclid任務以及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等,它們將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觀測宇宙,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提供海量數據。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對基礎物理學的影響。它們是否意味著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它們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是否存在深刻的聯係?我們還將討論一些更具哲學意義的探討,例如宇宙的終極命運,以及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場思想的冒險。它旨在激發讀者對宇宙的好奇心,引導大傢理解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嚴謹的觀測、精妙的理論和大膽的想象,一步步揭開宇宙最深層的麵紗。通過本書,您將不僅僅瞭解到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已知信息,更能感受到科學探索的魅力、挑戰以及其推動人類認知邊界的強大力量。無論您是科學愛好者,還是對宇宙充滿無限遐想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次深刻而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您從全新的視角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宏偉而又神秘的宇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位對新能源技術充滿熱情的科技博主,經常需要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簡直是我科普創作的寶藏。我一開始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技術,以便為我的粉絲們提供更專業、更深入的科普知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將一個看似高冷的專業領域,以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在解釋每一種電極材料時,都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場景來打比方。比如,他把正極材料的鋰離子嵌入過程比作“進齣酒店的客人”,把負極材料的鋰離子儲存比作“繁忙的停車場”,這些比喻立刻就消除瞭我對專業術語的恐懼感。而且,書中還穿插瞭很多關於這些材料發現曆史的小故事,比如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的“誕生記”,以及科學傢們為瞭提高電池性能付齣的努力。這些故事讓冰冷的科學知識充滿瞭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在科普寫作時,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夠清晰地解釋“為什麼”。比如,為什麼磷酸鐵鋰比鈷酸鋰更安全?為什麼矽基負極材料理論能量密度那麼高,但實際應用卻睏難重重?這本書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答案,而且解釋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我能夠從中提煉齣很多精彩的敘述點,將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物理過程,用我自己的語言重新演繹齣來,讓我的粉絲們能夠輕鬆理解。書中對不同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電池壽命的講解,也為我的科普內容增加瞭科學的深度。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專業地解讀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技術,為我打造高質量的科普內容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是一傢小型電池研發公司的工程師,日常工作就與鋰離子電池的材料開發息息相關。《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我從頭到尾都帶著一種“學習、藉鑒、思考”的態度去閱讀。我必須承認,在材料科學領域,尤其是鋰離子電池這一快速發展的領域,想要跟上最新進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價值,在於它對當前主流電極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瞭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介紹每一種材料時,都不僅僅停留在基礎的化學結構上,而是詳細闡述瞭近年來在提高能量密度、優化功率性能、增強循環穩定性以及保障安全性等方麵所做的各種改進,比如納米化、包覆、摻雜、形貌控製等策略。這對於我們公司在開發新一代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時,提供瞭非常多可行的技術路徑和參考思路。書中對一些新型材料,例如富鋰錳基材料、鎳鈷錳(NCM)和鎳鈷鋁(NCA)三元材料的最新發展,以及無鈷化、高鎳化的趨勢分析,都非常到位,讓我對市場的未來走嚮有瞭更清晰的判斷。另外,書中對負極材料的探討也同樣精彩,除瞭經典的石墨,對矽基負極、鈦酸鋰(LTO)等材料的優缺點和應用前景的分析,也讓我有瞭新的啓發。讓我特彆受用的是,書中對材料性能的評價不僅僅局限於實驗室數據,還結閤瞭實際的電池設計和製造過程中的考量,比如極片加工的難易程度、首次庫倫效率的影響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生産中需要麵對的問題。作者在書中還對固態電池中的電極材料設計以及界麵問題進行瞭探討,這為我們公司在布局下一代電池技術時提供瞭重要的參考。這本書的內容是如此豐富且具有前瞻性,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在與我進行一場深入的技術交流。

評分

我是一名對未來科技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對各種智能設備和電動汽車背後的技術原理非常感興趣。《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就像一本開啓我對新能源世界大門的“說明書”。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很難懂,充滿瞭各種我看不懂的化學式和物理定律,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把一個復雜的科學話題講得通俗易懂。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不同材料的“比喻”。比如,作者把正極材料想象成一個“儲藏鋰離子的房間”,而負極材料則是一個“允許鋰離子進齣的門口”。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它們在電池工作中的作用。而且,書中還介紹瞭許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電子産品,比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未來的電動汽車,它們都離不開鋰離子電池。作者通過講解電池材料,讓我們明白瞭為什麼這些設備能夠工作,以及為什麼它們的續航能力會越來越強。我學到瞭很多關於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小知識,原來這就是決定電池能存多少電、能提供多大動力的關鍵!書中還提到瞭很多有趣的材料,比如一種叫做“磷酸鐵鋰”的材料,據說比其他材料更安全,所以現在很多電動汽車都用它。還有一種叫做“矽基負極”的材料,它的儲能能力非常強,但是還有些小缺點需要剋服。這本書讓我對這些“看不見”的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科技産品,背後都有如此精密的科學原理和科學傢們的辛勤付齣。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書籍收藏愛好者,我總是對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某一領域精髓的作品情有獨鍾。《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佳作。我並非技術背景齣身,但我對科學的探索從未停止。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狹隘的學術範疇,而是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係統地勾勒齣瞭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整個發展脈絡和技術現狀。從最初的基礎理論構建,到各種材料的發現、演進和優化,再到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作者都進行瞭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每一種重要電極材料的“人物塑造”。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它們的化學式和物理性質,而是通過對其發展曆程、性能特點、優缺點以及所麵臨的技術挑戰的深入分析,將這些材料賦予瞭生命力,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它們在鋰離子電池技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關於材料的“取捨”與“平衡”,比如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的權衡,成本與性能的考量,都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被書中對科學傢們探索精神的描繪深深打動,那些為瞭揭示材料奧秘而付齣的不懈努力,以及在一次次失敗中汲取的寶貴經驗,都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讓我明白,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是無數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閱讀的收藏者而言,《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材料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科學探索的史詩,它所蘊含的知識深度和思想廣度,都讓我感到無比的滿足。

評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化學工程師,曾經在一傢大型化工企業工作過數十年,對材料科學有著深厚的感情。《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我讀起來有種懷舊又驚喜的感覺。懷舊是因為書中很多材料的原理和基礎知識,都和我在職業生涯中接觸到的很多基礎化學原理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讓我迴憶起當年在實驗室裏的時光。驚喜則是因為這本書對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講解,已經發展到瞭一個我當年無法想象的高度。作者在介紹不同材料的結構和性能時,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納米尺度和原子層麵的理解。他對於材料晶體結構的分析,比如不同原子在晶格中的排列方式,以及鋰離子在其中的擴散通道,都講解得非常透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材料改性策略的詳細介紹,比如如何通過錶麵包覆一層惰性材料來抑製副反應,或者通過摻雜其他元素來調控材料的電子結構,這些都是非常精妙的設計。書中對於材料失效機理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當年在工作中,也遇到過很多材料在長時間使用後性能下降的問題,但對於其中的具體機理,往往隻能做一些定性的推測。這本書則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據和理論分析,詳細解釋瞭諸如活性物質的剝落、導電網絡的斷裂、電解液的分解等原因,讓我對材料的長期穩定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即使是對於我這個已經遠離一綫工作多年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依然充滿瞭知識的魅力,讓我感受到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它讓我看到瞭當年那些基礎研究的成果,是如何一步步地催生齣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鋰離子電池。

評分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鋰離子電池領域的初學者,我懷揣著忐忑的心情翻開瞭《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老實說,我一開始確實有些擔心,擔心書中的內容會過於深奧,超齣我的理解範圍,畢竟“活性電極材料”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技術門檻。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卻非常巧妙。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化學式和晶體結構,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這個領域。作者首先從鋰離子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鋰離子的“遷徙”過程,以及正負極材料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解釋每一種主要的電極材料時,都會對其化學組成、基本結構特點、優缺點以及典型的應用場景進行詳細的介紹。例如,在介紹鈷酸鋰時,他不僅說明瞭其高能量密度的優勢,也坦率地指齣瞭其成本高昂、安全性相對較弱的缺點。而在講述磷酸鐵鋰時,則強調瞭其優異的安全性能和長循環壽命,但同時也提到瞭其導電性較差的問題。這種“優劣並存”的分析方式,讓我對每種材料的理解更加全麵和辯證。書中還穿插瞭大量與材料性能相關的圖錶和實驗數據,這些都為我的理解提供瞭有力的支撐。我學會瞭如何從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安全性、成本等多個維度去評估一種電極材料的優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一些前沿的材料研究方嚮,比如納米材料在電極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摻雜、包覆等手段來優化材料的性能。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鋰離子電池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地引領我這個門外漢,走進瞭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奇妙世界。

評分

我是一名化學專業的學生,正在為我的畢業論文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完全超齣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我日常需要麵對的各種高深理論和實驗數據,可能會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它在學術嚴謹性的基礎上,卻展現齣瞭一種非常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作者在闡述不同電極材料的閤成方法和結構特點時,並沒有僅僅羅列化學反應方程式,而是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的製備工藝相結閤,甚至涉及到瞭工業化生産中的一些關鍵技術細節。比如,在討論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時,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閤成路徑對材料形貌、粒徑分布以及相純度的影響,並結閤實驗數據說明瞭這些因素如何最終影響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寶貴的工程思維的啓迪。書中對尖晶石結構、橄欖石結構、NASICON結構等不同晶體結構的介紹,也非常細緻,通過三維模型和剖麵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鋰離子在這些結構中的嵌入和脫齣機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材料失效機理時的深入剖析,比如固態電解質界麵(SEI)膜的形成與演變,以及正負極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發生的相變和體積變化,這些都對理解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至關重要。書中還對一些關鍵的錶徵技術,如X射綫衍射(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在電極材料研究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對於我日後的實驗研究將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指導,讓我對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的研究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我的論文研究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低調的科技感撲麵而來。書脊上的字體清晰,雖然沒有花哨的插圖,但那種沉甸甸的專業感反而讓我覺得內容一定紮實。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愛好者,對鋰離子電池一直充滿好奇,尤其是它的核心——活性電極材料,總覺得這是整個電池“心髒”跳動的秘密所在。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從電池的基本原理講起,比如為什麼叫做“鋰離子”電池,它和以前的電池有什麼不同,以及為什麼現在它如此普及。然後,他開始慢慢揭示活性電極材料的神秘麵紗。我本來以為這會是枯燥的化學公式和晦澀的術語堆砌,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用瞭大量的類比和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他把正極材料比作一個“行李箱”,可以容納和釋放鋰離子;把負極材料比作“倉庫”,儲存著大量的鋰離子。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這些材料的結構和功能。而且,書中不僅僅是介紹瞭常見的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還對一些新興的、正在研發中的高性能材料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比如富鋰錳基材料、固態電解質材料在電極中的應用前景等等。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材料時,會穿插一些曆史故事,比如鈷酸鋰是如何被發掘和應用的,科學傢們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喜悅。這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說明。他甚至還討論瞭材料的循環壽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之間的權衡,這些都是我購買電子産品時非常關注的指標,現在終於知道它們背後的科學原理瞭。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鋰離子電池核心技術的大門,讓我對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技術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我是一傢鋰離子電池生産工廠的質量控製主管,每天的工作都與電池的實際性能和可靠性息息相關。《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實操手冊”。我一直認為,瞭解材料的“齣身”和“性格”,對於做好質量控製至關重要。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做到瞭這一點。書中對各種活性電極材料的性能指標,如容量、電壓、循環壽命、倍率性能、安全性能等,都進行瞭詳細的解釋,並且將這些性能指標與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微觀結構以及製備工藝緊密聯係起來。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同一類型的材料,在不同的生産批次中,其性能會有差異。作者在書中對影響材料性能的關鍵工藝參數,比如燒結溫度、氣氛控製、原料純度等的詳細闡述,讓我對我們工廠的生産工藝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幫助我更好地判斷潛在的質量風險點。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材料失效機理的分析,比如電解液分解、活性物質的鈍化、集流體的腐蝕等,這些都是我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失效機理的深入瞭解,我能夠更有效地分析産品失效的原因,並提齣改進建議。書中對於一些新型電極材料的介紹,也讓我對未來電池技術的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有助於我們提前布局,調整我們的質量控製策略。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接地氣,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解決生産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評分

我是一名大學物理係的在讀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嚮與新能源材料相關,因此對《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待。《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這本書,在我研究的這個階段,簡直堪稱一本“聖經”。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鋰離子電池的核心組成部分。書中對不同材料的電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的解析,使用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理論模型,這對我這樣的專業學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巨大的收獲。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時,並沒有迴避深奧的理論,而是用嚴謹的數學推導和物理模型來支撐,這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材料的本徵性質。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材料電化學性能與微觀結構之間關係的詳細闡述。例如,它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材料的粒徑大小、形貌以及結晶度會直接影響鋰離子的擴散動力學和電子導電性。書中對幾種主要正負極材料,如鈷酸鋰、鎳鈷錳三元材料、石墨、矽基材料等,其在不同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的結構演變和相變機理,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述,並輔以高分辨率的顯微分析圖像和原位錶徵數據。這對於我理解材料在實際工作條件下的行為至關重要。書中還對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如高電壓正極材料、金屬鋰負極、固態電解質等在電極材料設計方麵的挑戰和機遇進行瞭探討,這為我未來的研究選題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從微觀尺度去理解和設計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活性電極材料,為我的學術研究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嚮指引。

評分

還可以 可供參考

評分

幫朋友買的,不錯啊,快遞很快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幫朋友買的,不錯啊,快遞很快

評分

還可以,不錯

評分

還可以,不錯

評分

東西不錯,很給力,價廉物美!

評分

東西不錯,很給力,價廉物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