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乃是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创造力发挥的结果。
《社会的文化程序/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学部秘书长、博士生导师郭湛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机制、文化问题等所做的全面论述,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的学术思考。
本书遵循实践和思想的历史和逻辑顺序,分为社会论、机制论、文化论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对社会即人的活动的文化程序的研究,从对社会和人的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关注入手,借助广义的文化观念,达到对社会即人的文化程序及取向的理解,并认为这是揭示社会即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郭湛,1945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活动的效率》、《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素质培养》(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1主编)、《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面向实践的反思》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艺术的非理性动力:从浪漫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探索》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沉迷于艺术史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文笔非常华丽且富有感染力,仿佛带着读者一同进入了艺术家们内心深处那片波涛汹涌的潜意识海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本书着重探讨了那些驱动创作的、难以言喻的非理性冲动——从歌德笔下“永恒的女性之美”的召唤,到弗洛伊德理论对达利作品的深刻影响。书中对色彩、线条和象征符号的解读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感悟。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成功地将不同艺术流派的转变,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我们看到艺术并非孤立的发展,而是时代精神最敏感的晴雨表。这本书读起来慢,但回味无穷,它让人重新体会到艺术的强大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人类经验中最幽微、最本真的部分。
评分如果说前些日子读的那些偏重宏大叙事的书籍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那么这本《城市作为生命体:现代都市的隐秘生态》则让人对我们每天栖居的空间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是一位深谙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大师,他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城市描绘成一个有呼吸、有脉搏、有矛盾的有机整体。书中对“看不见的城市肌理”的探索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街道的宽度如何影响邻里关系,地铁站的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通勤者的情绪,以及公共空间的衰败与复兴背后的社会权力博弈。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地理学”的运用,通过分析不同人群(如早班司机、夜间工作者、退休老人)在同一空间中如何“共享”和“错开”时间,揭示了都市生活中隐藏的阶层差异。读完这本书,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似乎能看到那层覆盖在混凝土之上的、由无数人际互动和无形规则构筑起来的复杂网络。它让“城市”从一个背景,变成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关怀的主角。
评分关于那本《全球化悖论:边界的消融与认同的回归》,我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当前世界格局中那种强烈的张力感:一方面,资本、信息、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另一方面,本土主义、民族主义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仿佛世界正在分裂成无数个抵抗的孤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简单地宣布全球化的成败,而是深入剖析了“地方性”在面对冲击时所产生的防御机制和自我重塑。作者对全球供应链中断、文化挪用争议以及移民政策演变等议题的分析,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的痛点。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在地化全球化”概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未来可能不在于彻底的融合,而在于一种更具弹性和本土智慧的混合形态。这本书的论述严谨,数据支撑充分,对于那些希望超越媒体口号,真正理解当代国际政治与社会经济动态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数字时代的权力重构》让人感到既兴奋又有些许不安。这本书聚焦于信息技术革命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分配格局,视角相当新颖和犀利。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新技术的肤浅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算法偏见以及虚拟空间中的治理难题。书中详尽地分析了科技巨头们如何通过控制信息流来塑造公众认知和社会行为,这与我们日常刷手机、接收新闻的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监管困境时的那种审慎态度——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极其棘手的现代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棱镜门”事件到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传播,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网络世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仅仅是用户,而是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新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应有的责任。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这本《人类的演进与文明的轨迹》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巨著!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梳理了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漫长演进过程,让人不禁对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感到震撼。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描绘成一条单线发展的直线,而是强调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与影响,展现了全球视野下的历史叙事。例如,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邦兴衰的分析,结合了地理环境、农业技术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着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感受着先民们的智慧与挣扎。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现在”,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历史根源。对于任何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