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论述了自汉代至清末两千多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潮,涉及到儒术与经学、选举与学风、科举与教育、官学与书院、新教育的萌芽和尝试等问题。认为由汉至清的教育是养土教育,即统治阶级的教育,因此全书是以养士教育的产生、演变为主要线索的。并指出要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和寻找出路,必须研究中国教育史,影响尤巨,被誉为“第一部中国教育史专著”。
陈东原(1902-1978),教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兼任安徽大学讲师。1935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后转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湖南南丘国立师范学院、重庆女子师范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东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著有《中国教育新论》、《中国古代教育》、《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么厚重的历史著作有些畏惧,担心读起来会打瞌睡。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竟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有一种老派史学家的沉稳,但又不失现代学者的批判精神。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古代蒙学读物的变迁,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放在特定的社会道德建构背景下去理解它们的功能。他指出,蒙学读物不仅是识字工具,更是进行早期人格塑造和伦理灌输的载体,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例如,古代的“因材施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实践或扭曲的。书中对不同地域教育特色的对比也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江南地区重商重实用,而北方地区则更侧重经世致用,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如何渗透到教育细节中的描述,细节考证得非常扎实,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书院之中。
评分这本巨著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的编年史,教育作为社会肌理中最敏感的神经之一,被作者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书中对于晚清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论述尤为精彩,那段时期,西学东渐的浪潮冲击着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书中详细描绘了新式学堂建立初期,学生们对新知识的迷茫与兴奋,以及传统士绅阶层那种既排斥又不得不接受的复杂心态。作者擅长捕捉这种时代转折期的“人”的故事,比如某位维新派教育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翻译西方教材,那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理想主义的火焰,跃然纸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关注,他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了城乡教育差距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固化和打破的。翻阅全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权力、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每一章的标题都富有哲理,像是引人深思的箴言,引导读者不断深入思考“何为良教”。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它将中国数千年的教育实践放在一个宏大的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气势磅礴。作者对教育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探讨,鞭辟入里,他毫不避讳地指出,在许多历史时期,教育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即便是那些看似追求真理的学派,也无法完全脱离当时的政治气候。书中对于近代教育的改革,尤其关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学制”和“教材”的激烈争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矛盾与挣扎,那种试图在坚守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努力,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学术分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纹理和古朴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本来对历史不太感冒,总觉得那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但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抓人,它没有直接跳入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切入,讲述了古代乡村里私塾先生的日常,那种“温故而知新”的氛围,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墨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教育思想的演变,他没有用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通过描述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的选址、学额的控制、乃至学生们的服饰,来侧面展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特别是关于科举制度对教育形态的影响那一部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他将科举看作是一种“制度化的筛选机制”,而非仅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读得非常过瘾。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学派的论述,比如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差异,作者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佐证,但又用非常现代的语言进行解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理论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精髓。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亲眼目睹了中华文明教育体系的萌芽、发展与迭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梳理了教育史的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那就是通过“人如何学习”和“知识如何传承”来理解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教育公平”这一议题的跨时空探讨。书中对宋代书院的兴盛与衰落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私学与官学之间的张力,以及知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掌握教育资源来维持其社会地位。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每一个推论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但他的叙述又极其富有画面感,让你能想象到古人读书的场景,无论是寺庙里的诵经,还是私塾里的默写。书中引用的许多一手资料,如地方志、私人手稿中的教育记录,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非冰冷的年代线索。读完此书,我对教育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学校里的课程设置,而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未来走向的综合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