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尼采 著,赵千帆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
  • 尼采
  • 谱系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批评
  • 权力
  • 价值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19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道德的谱系》与《善恶的彼岸》并称为尼采晚期著作,是其思想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文字。为回应评论家对其作品《善恶的彼岸》的批评,尼采以15天时间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为《论道德的谱系》。尼采说此书是“一个心理学家为重估一切价值而做的三篇关键性的预备之作。

作者简介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赵千帆,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师从孙周兴教授。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善和恶”,“好和坏”
第二篇 “亏欠”、“坏良心”及与此相关者
第三篇 苦修理想意味着什么?
科利版编后记
科利版编者说明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人们或许已经猜到,从骑士一贵族阶层的评价方式那里多么容易就分生出教士的评价方式,后者进而再发展成前者的对立面;而每当教士种姓和战士种姓相互嫉恨地对立起来,而彼此谈不拢价钱的时候,又会触发怎样的特殊后果。骑士一贵族阶层的价值判断以为前提的是一副强大的体格,蓬勃、饱满,甚至是泡沫翻腾的健康,以及维持它们所需的条件,战争、冒险、狩猎、舞蹈、战斗竞技,归根到底就是所有包含了强健的、自由的和快意的行为的东西。教士贵人们的评价方式则——我们已见过——有着不同的前提:一旦涉及战争,对他们便相当不利!众所周知,教士是最邪恶的敌人——是何缘故呢?因为他们无力①。在他们这里,仇恨从这种无力中长成一种庞大森然之物,长成一种最精神性者和最具毒性者。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仇恨者总是教士,他们也是最富有精神的仇恨者:——相对于教士复仇的精神,其余一切精神从根本上都几乎不值一提。倘若没有这种精神,这种从无力之人中进入历史的精神,人类历史就是一件太过愚蠢的事情了:——我们马上来举一个最大的例子。大地上对“高尚者”、“强暴者”、“主人”、“掌权者”的所有反对,与犹太人曾经做出的反对相比,皆不足论:犹太人,那群教士民众,知道最终如何通过一种对其敌人和制胜者之价值的彻底重估,也就是通过一种最精神性的复仇动作,令后者做出赔偿。只有这样才正好适合一群教士民众,这个教士之复仇欲被退缩得最深的民众。当年正是犹太人在反对贵族阶层的价值等式(善一高尚=权势一美=幸福一神所爱),敢于以一种震慑人心的推理做出颠倒,并且以深渊般仇恨(生自无力的仇恨)的牙齿牢牢咬住这个颠倒,就是说,“只有悲惨者才是善者,只有穷人、无力者、低贱者才是善者,也唯独受苦难者、匮乏者、病人、丑陋者才是虔诚者,才是上帝所赐福者,福祉只为他们而存在,——相反,你们,你们这些高尚者和强暴者,你们在全部永恒中都是恶人,是残暴者、贪求者、不知餍足者、不信神者,你们永远是无福者、受唾骂者和受诅咒者!”……人们知道,曾经是谁留下了这份犹太式的价值重估的遗产……关于犹太人用一切宣战中最彻底的这个宣战所开启的阴森叵测、超出一切尺度的充满厄运的最初一击,我回想起在另一个场合(《善恶的彼岸》第118页①)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命题——一即,犹太人首创道德的奴隶起义:那场留下两千年历史的起义,今天它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只是因为,起义——已经胜利了……
  ……

前言/序言

  我们还不认识自己,我们这些认识者,自己还不认识自己:这里面大有原因。我们从来不去寻找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呢,我们竟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有句话很有道理,“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①”;我们的宝藏就在我们的知识蜂巢那里。我们总是在走向它的途中,作为天生的精神飞虫和精神采蜜者,我们其实一心关注的只是——把什么东西“带回家去”。至于生命,亦所谓“体验”②,此外还跟什么相干,——对这个,我们当中谁会哪怕只是足够严肃地对待过?或者有谁花过足够的时间?就这些事情而言,我恐怕我们从来就不曾切实地“就事情而言”:我们的心从来不在那里——我们的耳朵也不在!我们更像一个通神的走神者(Gottlich-Zerstreuter)和沉湎于自身者,当正午洪亮的钟声把他的耳朵震得嗡嗡响,他蓦然回过神来,问自己:“这会儿究竟敲了几下呀?”我们也这样跟在后面不时搓着自己的耳朵,震惊不已,狼狈不已,自问道:“我们这会儿究竟体验到了什么?还有:我们究竟是谁?”并且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跟在后面去数,把前面那十二下颤抖的钟声全部重新数一遍,我们的体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存在的钟声——啊呀!这里数错了……我们就是必然会对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混淆自己,对我们来说,有条永恒的法则叫作“每个人对于他本身皆是最遥远者”①,——对于自身,我们并非“认识者”……
  2
  ——我关于我们的道德成见之来源的思想——因为这是这篇驳文所要论及者——在一本格言集里第一次得到了简洁和初步的表达,它的题目是《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为自由精神而作的书》,动笔于索伦托②,时逢冬季,这季节让我可以停下来,像一个漫游者那样停步回望我的精神到那时为止漫游经过的那片广阔而危险的领地。那是1876年到1877年冬天的事了;那些思想本身则起于更早的时候。它们已道出跟这篇论文中将再次论述的大体相同的思想:——我们希望,这期间的漫长时日已经于它们有所裨益,已经使它们变得更成熟、更明亮、更强健、更完满了!而我到今天还坚持这些思想,这一点以及下面这一点,思想们自己在这期间已经越来越彼此相互坚持,甚至已经生长到彼此之中,长到了一处:让我愈发快活地笃信,这些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想从我这里个别、随意和零散地产生,而是想要从一个共同的根柢中,从认识的某种基本意志中产生,这意志在深处发号施令,越来越确定地言说着,并且要求着越来越确定的东西。也唯有如此,于一位哲学家才合适。我们无论在何处都没有理由成为个别:我们既不可以犯下个别的谬误,也不可以撞上个别的真理。而毋宁说是带着一种必然性,犹如树必然要结果,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是”与“否”、“如果”和“是否”就带着这种必然性,从我们内部生长出来——所有东西都互有亲缘,互带关联,都是一个意志、一种健康、一片土壤和一轮太阳的见证。——你们觉得我们的这些果子好吃吗?——可这跟那些果树有什么相干!①这跟我们、我们哲学家们有什么相干!……
溯源与辨析:一部关于人类情感与社会建构的深度探索 《论道德的谱系》,一部宏大而审慎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道德规范手册,也不是对既定伦理体系的歌颂。恰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溯源之旅,一场对“道德”二字背后复杂演变历程的细致解剖。作者以一种考古学家的耐心和哲学家的洞察力,抽丝剥茧,试图揭示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判断、情感倾向,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社会规范,其真实起源与发展轨迹。 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一种静态的、普适的道德观。我们常常认为,某些行为天生就是“好”的,另一些则是“坏”的,仿佛这些判断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铭刻在人类灵魂深处。然而,《论道德的谱系》却将我们引向一个更为动态且充满历史性的视角。它认为,所谓的“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基石,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权力的运作、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不断被建构、重塑、甚至颠覆的产物。 作者从古希腊的英雄主义文化开始,追溯其与早期基督教道德观念之间的巨大张力。在前者那里,“高贵”、“强大”、“勇敢”是赞颂的品质,而“卑微”、“软弱”、“顺从”则被视为负面。这种以强权和阶级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与后来基督教所强调的“谦卑”、“怜悯”、“爱”等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基督教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原有贵族道德的反叛,它将原本被视为弱者的品质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试图以此来颠覆和重塑社会权力结构。作者精妙地描绘了这种“价值的倒转”,以及它对西方文明深远的影响。 但《论道德的谱系》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在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潮下,人们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普遍理性的道德体系。然而,作者却敏锐地指出,即使在这种看似超然于情感和历史的理性框架下,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权力意志和情感冲动。本书深入剖析了“罪恶感”、“良心”等现代道德概念的形成过程。它认为,这些概念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权力实践所塑造。例如,作者对“惩罚”的分析,揭示了惩罚的演变如何从一种血腥、公开的仪式,转变为一种更为隐蔽、内化的自我规训。这种转变,既是社会控制方式的演进,也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审判”和“罪责”的复杂感知。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痛苦”和“权力”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作者认为,对痛苦的感知和反应,是塑造我们道德情感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感知,又与权力结构紧密相连。那些能够定义何为“可接受的痛苦”,以及何为“不应忍受的苦难”的群体,往往掌握着话语权和定义权。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对奴隶的剥削和虐待被认为是“自然的”或“必要的”,而对自由人的痛苦则被赋予了更高的同情和关注。这种差异化的痛苦感知,直接影响了社会道德的边界和判断。 《论道德的谱系》更进一步,将现代社会的“同情”和“利他”行为置于审视之下。在许多人看来,同情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是道德的天然源泉。然而,作者却质疑这种纯粹的动机。他认为,现代的同情,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一种更为精致化的权力实践。它可能是一种为了维护现有社会秩序而进行的“管理”,一种对“不幸者”的居高临下式的关怀。作者探讨了“博爱”等理念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运作方式。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力量,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用的历史材料丰富而驳杂。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读者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却又被一条清晰的线索指引着,不断深入对人类自身认知和行为的理解。 《论道德的谱系》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它提醒我们,我们所认为的“正义”、“良善”、“罪恶”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在各种力量的博弈、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起伏中,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它揭示了道德的“非自然性”,以及其背后潜藏的复杂动机和权力运作。 这本书对于那些对历史、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行为和情感的无形力量。阅读《论道德的谱系》,是一次对自身道德认知的颠覆,也是一次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激发我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在追问中,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它邀请我们走出道德的温室,去探索那充满变迁和争议的“道德的谱系”,去理解那构成我们,却又不断变化的,人类情感与社会建构的复杂交织。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捧此书,我有些畏惧,担心它会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作品,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尝试。作者似乎立志要摧毁所有关于道德的宏大叙事,将焦点重新放回到具体的人类行为和历史偶然性上。他没有试图提供一个“更好的”道德体系,而是极其冷静地展示了所有体系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书中对权力如何渗透并固化某些道德观念的分析,力度极大,让人不寒而栗。我仿佛看到,在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道德律令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原始、更功利的驱动力。这种揭示真相的勇气,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它要求读者必须直面人性的幽暗面,接受一个或许有些犬儒主义的事实:我们所遵守的规则,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群体为了生存而达成的、可以随时被打破的协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质疑,而不是如何服从。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哲学的美学表达”。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哲学论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相反,作者似乎有着一位古典文学家的底蕴。他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尤其在描述古代社会对于“荣誉”和“耻辱”的道德建构时,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历史尘埃的味道。这种文学性的融入,使得原本沉重的哲学思辨变得引人入胜,你不是被强迫去理解,而是被自然地吸引着去探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义务”概念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他将复杂的伦理体系比喻成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物种(即道德规范)都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才能生存。这种动态的、进化的视角,彻底打碎了我对道德“永恒不变”的幻想。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梳理思绪,因为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结论,而是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它挑战的不是我们的道德立场,而是我们思考道德的方式本身。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人类社会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道德基石。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反而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去追溯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扭曲,乃至被构建起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拒绝接受任何既定的真理,而是对每一个道德判断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需求和文化语境进行了无情的审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对”与“错”。书中对不同文明中道德规范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道德并非某种宇宙真理,而更像是一套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社会契约。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去了一层厚厚的茧,虽然初时略感寒冷和迷茫,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与敬畏。这本书不适合那些寻求心灵慰藉的人,它是一场智力上的洗礼,一场对固有观念的彻底颠覆,带来的阵痛是必要的,它让我们学会用更清醒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慢炖的厚重感,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即时满足,而是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品味。作者对于“善”的起源探讨,尤其值得称道,他没有落入宗教或功利主义的窠臼,而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构建了一个精巧的理论模型。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他者性”和“道德边界”的论述,书中清晰地描绘了“我们”是如何通过构建“他们”的非道德性来巩固自身的道德优越感的。这种对群体认同机制的洞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看待国际冲突、社会争端时,会不自觉地去解构双方的道德语言,寻找其背后权力博弈的影子。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冰冷,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人类困境的深刻同情,但这种同情不是软弱的,而是建立在对真相的清醒认识之上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道德选择的复杂性和妥协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正具有穿透力的著作。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在阅读一篇学术论文,而是在参与一场思想上的激烈辩论。作者的行文节奏极其富有张力,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背后的深意。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本能”与“教化”之间界限的模糊处理,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似乎在暗示,我们所珍视的“良知”或“同情心”,并非是某种先验的道德禀赋,而更可能是历史进程中,为了维护特定群体利益而精心设计的行为规范。这种论断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但作者的论证链条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得让人难以反驳。读起来的体验,就像是看一场精彩绝伦的侦探剧,每一章都是新的线索,最终导向一个颠覆性的结局——即道德的“意义”远大于其“本体”。我发现,当我开始用作者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很多曾经看似无解的难题,突然间变得清晰起来,尽管答案可能并不令人愉悦。

评分

活动购书,价格实在,翻译稍差。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极力推荐极力推荐!

评分

商務印書館的書……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搞活动买的,还算是可以,要不是活动一开始就缺货早就买了。

评分

便宜 不错 下次来

评分

活动购书,价格实在,翻译稍差。

评分

尼采的经典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