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休昂纳 著,刘爱英,秦红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中国风
  • 历史
  • 文化交流
  • 西方视角
  • 艺术
  • 设计
  • 传统元素
  • 文化遗产
  • 中西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6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1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18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原来西方也曾“山寨”中国!!!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所言的中国风既非单纯的中国制造,也非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国元素与西方人中国想象的有趣结合、中国情调与西方品味的有趣结合;它的盛行一时昭示了中国作为历史上曾经强大的国家对西方巨大的影响力——中国艺术和工艺品被看做是一个强大帝国的产物,并且充满了神秘浪漫的东方情调,是那个时代西方人心目中有国际范的奢chi品,拥有它们是个人品味和地位的彰显。而中国元素也成为那个时代西方受追捧的时尚元素,在由不便利的交通所导致的中国进口商品昂贵的价格把大多数渴望追赶时尚的人群阻隔在外以后,精明的商家选择了对中国元素的利用、复制和改造,“山寨”蔚然成风。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的400多幅彩色插图可以让读者遍览席卷西方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风所创造的奇幻景观,直观西方“山寨”中国产品的独特视觉形象和美学意蕴,品之令人趣味盎然;而本书作者,英国皇家文学院和不列颠学院院士、当代知名艺术史家休·昂纳更以其典雅的文笔、独到的考查和细腻的分析为读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中国风所表征的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形象的历史变迁,以及其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可观、可品、可思,这是本书带给读者非凡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闻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ding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诚如作者所言,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虽然不乏中国元素,但像哥特风一样,中国风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欧洲风格,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非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作者简介

  休·昂纳(Hugh Honour):英国当代知名的艺术史家,1927年9月26日生于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郡海岸城镇伊斯特本,毕业于剑桥大学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他与自己的终生合作伙伴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合著的《世界艺术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2)早已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该书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纵轴阐述艺术史的演变,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资料新、阐述完整的艺术史通史。 1972年,休·昂纳被推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

目录

目录

序/1
第一章 神州幻象/1
虚构的大陆/2
大汗的帝国/5
进贡的使团/15
哲学家的帝国/23
神州的衰落/29

第二章 中国风之开端/35
赛里斯国:丝绸之国/36
中国:瓷器之国/39
东印度公司/49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风/53
英国:茶之国/61

第三章 巴洛克式中国风/65
路易十四宫廷中的中国风/66
凡尔赛之典范/78
王朝复辟时期的中国风/87
织工的牢骚/104
巴洛克式中国风/109

第四章 洛可可式中国风/111
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猴子和中国官吏/112
瓷/130
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洛可可式中国风/140
意大利式中国风/148


第五章 英国洛可可式中国风/159
英国的中国迷和讽刺作家/160
中式阁楼/167

第六章 中英式花园/181
优雅的无序/182
英中园林/205

第七章 中国风的衰落/219
中式风格与新古典主义/220
路易十六时期的中国风/223
王子与凉亭/230

第八章 中国与日本/247
中国风的幸存与复兴/248
日式风格/256

后记/278

附录/283

译者后记/304






精彩书摘

路易十四宫廷中的中国风
当路易十四决定为他最宠爱的情妇莫内斯潘夫人(Mme de
Montespan)修建一座楼阁的时候,他独出心裁,要采用中式设计。这个小小的开心屋叫作特列安农瓷屋(Trianon de porcelaine),是由宫廷建筑师路易·勒·沃(Louis Le Vau)设计的,于1670至1671年间的冬季在凡尔赛的园林中修建而成。它很快就拔地而起,快得就像是春天的花儿一样从土里冒了出来,而花丛中的它看来就像是一座魔宫。在众多装点欧洲公园、雅致但昙花一现的建筑中,特列安农为其先河。在它的引领下,在欧洲的每一个角落,从皇后岛(Drottningholm)到巴勒莫,从辛特拉到察尔斯科-泽洛(Tsarskoe-Selo),都出现了一大批中式宝塔、网格样式的茶馆、亭子和“儒家式的”庙宇。
1698年出版了一部奇怪的寓言式传奇故事《不是故事的故事:“举世无双”和“仙女的王后”》(Contes moinscontes que les autres: Sans Paragon et la reine desfees )。对于特列安农的构思,它的见解是很奇怪的。笼统而言,该书能让我们了解法国宫廷如何看待中国;具体而言,它能让我们了解法国宫廷如何看待这个建筑。故事讲述的是“举世无双”(路易十四)和“光荣美人”(Belle Gloire,莫内斯潘夫人),一位中国公主。她“是世上无可争议的最美丽也最高傲的公主”。有一次他陪伴“光荣美人”在他园林的一条运河上乘船游览,“举世无双”问她如何看待他奢华的领地。公主冷冷地回答说,在中华帝国,财富是寻常之物,以至于她的父皇总是偏爱朴素、洁净的房舍,而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行至运河终点的时候,因为一直想取悦公主,“举世无双”便跃上河岸,用他的权杖在地上敲击了三下。眨眼间便出现了一座陶瓷城堡,苗圃环绕其间,茉莉花香四溢,小型喷泉流光溢彩。“整个建筑”,这个无名作家断言道,“产生了能够见到的最为令人心旷神怡的效果”。
虽然说起来特列安农瓷屋好像是从巍峨的南京陶瓷宝塔中汲取了灵感,但它却只有一层楼高,外部涂层为彩釉色,而不是陶瓷,瓷砖是在代夫特、纳韦尔、鲁昂和利雪(Lisieux)的陶器场里制作的。这种容易渗水的材料无法承受冬季的冰霜以及后来证明高得惊人的维修成本。部分是出于这个原因,部分是因为(我们也可以猜测)曼特农夫人接替莫内斯潘夫人(该建筑就是为她修建的)成为国王的新宠,特列安农便在1687年被拆除了,这距离它变戏法似的出现也仅仅只有17年的时间。不过,关于它的模样,我们还是可以从同时代的描述和版画中获得一点印象。
据费利比安(Félibien)对凡尔赛的描述,特列安农是“一个建筑精美的小宫殿”。它由一个大的和四个小的环绕庭院的平房构成,全部都用彩釉色装饰而成,吸引着每一个游客的目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歌舞升平的宫殿吧”,诗人丹尼斯这样写道:“你可看见它上面堆满了彩陶,各种瓷罐和各式花瓶,这让它光耀寰宇。”檐口和主体建筑的转角处都是使用陶瓷瓷砖点缀的饰板。上横梁上有栏杆,上面摆放着花瓶,房顶用彩色瓦片进行装饰,表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场景——爱神追逐动物,一个个花瓶,还有各种鸟儿,它们全部“都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室内,全是蓝白两色,这是当时认为赏心悦目的中国式色调。大多数的墙壁都铺的是极为光滑的白色石膏,上面的装饰物都用蓝色挑色处理,中央沙龙的檐口和屋顶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装饰的。“全部都是用源自中国的装饰风格完成的”,再引一次费利比安的原话吧。这个爱巢是完全用中国风格装饰而成的,座椅上面都罩着蓝白相间或者金银相间的布料。卧室被不太相称地叫作“戴安娜的卧室”。床本身装饰的是欧洲风格的爱神,但是幔帐使用了带有蓝色、亚麻灰色、金黄色和银色条纹的白色塔夫绸,而桌子和摆设用的小圆桌则被涂成蓝白相间的瓷器式样。财产目录清单显示,最后一件带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是中式的花朵绣品,可能它们让原本有些冷冰冰的装饰格调增加了一丝欢快和温暖。
费利比安说,对中国的迷恋在这一时期的法国宫廷风靡一时,而这座建筑正是受到了这种迷恋的启发。也有人暗示,说亭阁的布局模仿了北京皇宫的中央庭院。
特列安农瓷屋能够说明17世纪晚期法国宫廷盛行的对中国艺术的态度。17世纪90年代,当李明神父(Père Louis le Comte)从北京发回报道的时候,他无疑是在为他同时代的很多人代言。他说:“中国人对于所有艺术的见解都是有缺陷的,这在他们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中暴露无遗。”虽然他发现中国的建筑物都华丽而俗气地装饰着真漆、大理石、瓷器和黄金,但他断言说:“房间设计不妥,装饰品凌乱无序,整体上缺乏我们的宫殿表现出的融美与方便为一体的那种一致性。一言以蔽之,可以说其缺陷是整体性的,这导致中国的建筑物让外国人看不顺眼,也必定会让任何一个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建筑有一点点认识的人感到不悦。”这种缺陷决不允许出现在特列安农瓷屋上,它就像彩釉色瓷砖、青花图案以及刺绣幔帐所能产生的效
果那样,华丽而富有异国情调。
在关于中国风格和中国样式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到大量的17世纪的财产目录清单以及对法国皇宫所做的描写。因此在多卷本的《财产目录总清单》中,才有了柜子、桌子、屏风、椅子、摆设用的小圆桌、幔帐以及室内装潢等的描述。不幸的是,还没听说这些中国风的东西有哪一件遗存了下来。要说明它们怎么消失的还是有一点困难,因为不太可能做出一种假设,说所有的皇宫中中国样式的家具和纺织品都因事故而毁,在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或者因为后来鉴赏情趣的变化而遭到抛弃。
不容置疑的是,国王和他的大臣们都是中国的和其他地域的东方物件热情的收藏家——刺绣的丝绸幔帐、真漆柜子、金丝细工饰品(这尤为国王和他的母亲所喜爱)以及青花陶瓷瓶。的的确确,这一时期的财产目录清单和文献表明,在17世纪70年代初,宫廷受到了那阵中国热的严重影响。要解释这个风尚就要提出好几个理由。
首先,始终都存在一种对富丽堂皇、异国情调的渴望,而这在东方的物件中得到了满足。这是因为,即便凡尔赛宫的陶瓷瓶使用了厚重的白银或者铜锌锡合金底座,即便真漆柜子放在了炫耀富裕的镀金的古典架子上(其中一个甚至装饰着赫尔克里斯丰功伟绩的白银浮雕),但是它们仍然显得无比奇特。它们也给原本可能太过严肃的装饰格调带来一丝明快,并给阿波罗神般的国王路易那香火弥漫的房间带来了一阵愉快的幻想。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联想的价值,而刚好宫廷又酷爱寓言,并且借象征主义缔造了繁荣景象,因此这一联想价值很容易为宫廷所赏识。因为,不管有多么奇特,多么反古典,中国艺术都被看做是一个强大帝国的产物。而在每一幅油画和几乎每一种装饰手段上都夸耀路易十四如何伟大的凡尔赛宫,整个布置大气磅礴,设计精巧,包括在其中的东方物件兴许就是要暗示这位君主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当他盖着印度被子卧于床榻上的时候,或者当他用镶嵌精美的青瓷碗小口小口地品尝肉汤的时候,或者是当他在皇家药房用青花罐服药的时候,抑或是当他为晚上的化装舞会穿上东方服饰的时候,这位太阳王(le Roi Soleil)兴许也把天子看成了阿波罗或者亚历山大之外的另一个角色。
然而东方物件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联想才让法国宫廷着迷的。它们在路易十四和他的朝臣中之所以受到喜爱,是因为还存在一个经济原因:虽然价格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高得离谱,但是国王还是可以通过印度公司得到相对廉价、上等的东方漆器。恐怕下面的事情并不是巧合:当凡尔赛宫厚重的银质家具进入熔化炉、用以支付奥格斯堡盟国之战的时候,真漆家具的供货量却增加了。另外,国王可以命令全欧洲技艺最为精湛的工匠(哥白林厂的那些工匠)生产出跟东方进口的家具同样富丽堂皇、同样奢华并且(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具有同样联想价值的家具。因此就有了数量巨大的东方样式和中国样式的室内陈设品,以及其他那些17世纪末在凡尔赛宫和其他法国宫殿里看到的物件。
从宫廷开始,中国风的时尚传播到都市和外省。早在1673年,仅仅是特列安农瓷屋完工两年后,《风流信使》(Mercure gallant)就报道说,大臣们纷纷仿效国王,甚至于各地中产阶级也把小木屋改造成了开心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时尚就传到了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但不幸的是,这些17世纪的特列安农瓷屋没有一个留存下来,有关它们的版画、图画或者描写也没有一样流传到今天。因而,它们在中国风历史上的作用依然是模糊不清的。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是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历史长河中迷失与重塑的史诗。本书并非简单的文化罗列,而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溯源与跨文化解读,它揭示了八个世纪以来,那些曾经闪耀于西方世界、却因各种原因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中国印记。 本书的叙述始于遥远的古代,当丝绸之路还在繁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哲学以及艺术审美,早已成为西方世界向往的神秘东方。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承载着东方智慧与匠心独运的元素,并非以完整、直接的姿态被西方所理解和传承。它们或是被误读、被改造,或是被其他文化的媒介所转化,最终,它们在中国本土的记忆中依然鲜活,却在西方语境下逐渐模糊,直至遗忘。 作者将带领读者穿越八个世纪的时空,以严谨的史学考证为基础,辅以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展现这些“遗失”的中国元素。书中不会止步于描绘“是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和“如何”。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唐代诗歌中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如何在后来的西方文学中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出现;或者,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是如何被西方艺术家在抽象的构图和对意境的追求中,进行着隐晦的呼应。 本书的主旨在于厘清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播路径。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商品交换,更是精神层面的观念渗透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深入研究,力图还原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但如今已被遗忘的“中国风”的真实面貌。这可能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建筑风格的细微影响,一些曾经风靡欧洲的文学题材的东方根源,抑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西方早期启蒙思想家所产生的微妙启发。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并非一本关于东方主义的批判之作,也非一部讲述文化征服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它提醒我们,当一种文化元素跨越国界,它所经历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再创造”和“再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元素能够顽强地保留其精神内核,有些则可能在融合与变异中,形成全新的、与原生文化迥异的产物。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中国元素”的传统认知。我们常常以为,“中国风”就是龙、凤、红灯笼、京剧脸谱等具象的符号。然而,本书所探讨的“遗失”,往往是那些更为深层、更为内在的文化基因,它们可能体现在思维方式、艺术处理的逻辑、对生命的理解,乃至一种微妙的韵味之中。这些“遗失”的中国元素,它们在西方社会的角落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留下了痕迹,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阅读《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读者将有机会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理解文化传播的曲折与深远。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以及人类文明相互联系的深刻思考。本书试图唤醒的是一种被遗忘的连接,一种跨越时空的理解,让人们看到,即使是在遥远的西方,也曾有过八百年的“中国风”的漫长回响,只是这份回响,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辨识。 本书的结构安排严谨而富有逻辑,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信息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它不仅对学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更是一次开启认知、拓展视野的宝贵机会。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去探寻那些曾经辉煌,却又悄然隐退的文化印记,并在今天的世界中,重新发现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是一部关于文化记忆、文化传承与文化遗忘的深刻研究。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去发现那些被时间的长河所掩埋,却依然在某个角落默默诉说着古老东方故事的中国元素。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惊喜的宝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被书中关于中国文学和艺术形式对西方的影响深深吸引。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以及戏剧中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是如何在800年前的西方世界引起共鸣的?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留白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如何启发了西方文学的创作。再比如,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以及中国画中的写意风格,是如何让西方艺术家耳目一新,并影响了他们对线条、色彩和构图的理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在艺术领域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世界艺术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的洗礼。

评分

读完《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的写法,而是将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那些曾经在西方大放异彩的中国元素,如今却鲜为人知,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被书中关于中国绘画风格、音乐元素以及哲学思想如何在西方传播并被接受的章节深深吸引。例如,书中提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构图,对18世纪欧洲的风景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东方韵味”的融入,使得欧洲的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灵与诗意。再比如,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那种追求自然和谐、曲径通幽的风格,也启发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许多著名的欧洲皇家园林都能看到中国园林的影子。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的一些核心理念,是如何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并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是如此的深远而又难以察觉,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其源头。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将这些“遗失”的中国元素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与影响力。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哇”的惊叹声的书。作者在《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接受所深深吸引。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爱和谐”,这些看似遥远的东方智慧,在800年前的西方社会,竟然激起了如此大的反响。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哲学思想如何被西方学者翻译、解读,并融入到他们自身的思想体系中,甚至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发展。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交流,其意义远比物质的交换更为深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西方,并在当地流传演变的部分感到好奇。那些耳熟能详的东方故事,在西方人的口中,是否又有了新的生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细致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曾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它的影响是如此广泛而持久,只是被我们遗忘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爱不释手的书。作者在《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元素在西方800年的“漂流”与“回归”。他的叙述风格非常灵活,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文化符号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被书中关于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在西方的传播部分所深深吸引。我一直以为西方在这些科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数学上的成就,例如高超的计算方法、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以及在天文学上的观测记录,是如何被西方学者所学习和吸收,并成为他们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种跨文明的科学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曾经在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绝对是一场关于历史与文化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放大,展现出中国元素在西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被书中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部分所深深吸引。我之前只知道西方有一些中餐馆,但从未想过800年前,中国的烹饪技艺和食材,就已经开始悄悄地改变西方人的餐桌。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人在香料、烹饪方法以及食材搭配方面的独到之处,是如何被西方人学习和借鉴,甚至催生了新的饮食潮流。这种味蕾上的交流,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在娱乐和节庆习俗方面对西方的影响,例如一些中国式的游戏、灯笼的创意,甚至一些节日的庆祝方式,都曾在西方留下过痕迹。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将这些“遗失”的中国元素一一呈现,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评分

当我拿起《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切入,再深入到微观的细节,使得整本书的叙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在教育和管理思想方面对西方的影响所吸引。我之前总觉得西方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是独立发展的,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中国元素。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官僚体系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西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对社会治理和教育的深刻思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不同文明之间产生了共鸣。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曾经在思想和制度层面的先进性,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贡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文化基因如何在跨越时空中传播与演变的精彩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他不像一些历史学家那样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框架,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建筑风格在西方留下的印记所震撼,从一些欧洲城堡的庭院设计,到一些宫殿的装饰细节,都能找到中国园林和建筑的影子。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对称性、空间布局以及对自然元素的运用,是如何影响了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这种“看得见”的文化影响,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艺术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探讨了中国在音乐和乐器方面的贡献,比如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传入,是如何丰富了西方音乐的音色和表现力。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那些西方古典音乐中可能也蕴含着古老东方的韵律。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将这些“遗失”的中国元素重新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我们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唤醒。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想了解一下历史的某个侧面,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微小的文化细节融为一体,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的气息。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医学和养生理念在西方的传播部分深深吸引,虽然这些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和演变,但其最初的种子无疑来自东方。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草药知识、针灸疗法以及一些古老的养生智慧,是如何在西方医药不发达的时代,为当地人民提供帮助,并启发了西方医学的思考。这种跨文化的医疗交流,其重要性不亚于物质和技术的交流,它直接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此外,书中对中国在服饰设计和纺织技术方面对西方的贡献也有详尽的论述。那些精美的丝绸、独特的印染技术、以及融合了中国审美的服饰款式,都曾一度引领了西方的时尚潮流。阅读这些章节,仿佛能看到800年前的西方人,穿着带有中国风的服饰,享受着东方带来的审美享受,这是一种何等奇妙的景象!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不同文明之间流淌和互动。

评分

这本《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绝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让人惊叹于中华文明曾经在遥远西方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一直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抽丝剥茧,将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渐渐被遗忘的中国元素,从西方的土地上重新挖掘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描写所吸引,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思想、艺术、科技的交融。想象一下,800年前,当马可·波罗还在记录他眼中那个神秘东方时,中国的瓷器、丝绸、纸张、火药、指南针,早已悄然渗入西方社会,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书里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中国制造”如何在西方被模仿、被改造、被吸收,甚至成为西方艺术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例如,书中对中国瓷器在欧洲贵族阶层中引起的狂热追捧,以及由此引发的欧洲制瓷业的诞生和发展,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深远影响,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风”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而是构成西方文明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也令人称道,每一个论断都仿佛有据可循,读来让人信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引发我们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我们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文明,是否能够看到它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曾经扮演过的宏大角色?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胸怀去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评分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大门,我之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近现代,但这本书却把我拉回到了八百年前,一个我几乎从未想象过的时代。作者的文笔非常富有感染力,他擅长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细节变得鲜活生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技术在西方的传播这一部分所吸引,那不仅仅是火药和指南针,还有很多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机械原理和工艺。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如何被引入西方,并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知识的传播和文艺复兴的进程。想想看,没有中国的纸张,欧洲的文化将如何发展?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历史进程,在书中被描绘得清晰可见。另外,书中对中国戏曲和表演艺术在西方早期戏剧发展中的影响也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那些飘逸的服饰、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是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在西方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者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挖掘,一点点地发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个人思考和情感,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关于文明与传承的对话。

评分

读书有收获,经典才永恒。

评分

西方人对中国曾有过丰富的帝国想象,从马克波罗口诉的神秘富庶,到约翰尼尔霍夫画中的强大威严,到冈察洛夫笔下的忧伤晦喑,西方人眼中不断变迁的中国形象,像多棱镜一样,是真实的中国,观念的中国,想象的中国多重投射后的产物

评分

好书,我喜欢,价格也挺便宜!自从京东买书后就停不下来!

评分

看起来很喜庆的一本书,内容估计一般,读过再评价!

评分

这100的券就是摆设,已经N年抢不到了

评分

不错。脉络清晰,内容比较全面。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的商品,物流很快,价格也很实惠,下次还会来的。京东给力。

评分

听闻很不错,买来学习下哈

评分

八百年东方中国文化植入西方的汇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