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档案文献史料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学术潮流的衍变,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凭借其在学界的巨大号召力与资源,组织两岸学者共同编写中国近代史,书稿以专题形式进行组织,本书为民国卷,分上下两册,上册为通史,下册为专题史,涉及时段为1840-1911年。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留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两岸近代史学界合作撰写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参与者共57人。全书分晚清卷和民国卷,各卷又分别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通史,下册为专题史。本书论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来近代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本次推出的是晚清卷。
王建朗,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苏姜埝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为研究员。2006年获享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评为二级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
黄克武(Huang Ko-wu),男,出生于1957年,台湾中生代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晚清卷(上)
第一章 清代通商与外政制度 廖敏淑
第二章 十九世纪前期中西关系的演变 吴义雄
第三章 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郭卫东
第四章 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李育民
第五章 中华宗藩体系的挫败与转型 张启雄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败亡 夏春涛
第七章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戴鞍钢
第八章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 林文仁
第九章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蔡乐苏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马 勇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 崔志海
第十二章 立宪运动与民间宪政诉求 李细珠
第十三章 帝制面临的挑战:新政的制度困境和伦理转换 罗志田
晚清卷(下)
第十四章 现代经济的起步:晚清的经济发展 林满红
第十五章 悸动的农村与农民 史建云
第十六章 二十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 朱 英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与社会 姜 涛
第十八章 大变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货流行与生活启蒙 李长莉
第十九章 晚清士绅阶层的结构性变动 王先明
第二十章 中西学之争:从科举、学校到学堂 桑 兵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刘石吉
第二十二章 “过渡时代”的脉动:晚清思想发展之轨迹 黄克武
第二十三章 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雷 颐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与国家:晚清的国族想象 沈松侨
第二十五章 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 潘光哲
第二十六章 译书与西学东渐 熊月之
第二十七章 台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自开港至割让 许雪姬
后记
第五段评价: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其遣词造句之间,蕴含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锐利。它避免了时下流行的那种过于口语化或过于学术化的两种极端,找到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叙述中道。在处理人物评价时,作者的笔锋尤其老辣,对李鸿章、张之洞等关键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相当细致的、不带偏见的梳理。读到关于权力更迭和家族衰亡的部分,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观察者,透过层层迷雾,直抵历史事件的核心驱动力。对于追求阅读品质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第四段评价: 坦白说,我之前对晚清史的理解有些碎片化,总觉得各个事件之间缺乏一个有力的内在联系。然而,这套书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框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危机—反应—再适应”的模式来贯穿整个叙事线索,使得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十年历史,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可以遵循。特别是对思想界如何应对西学冲击的论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从早期对儒家经典的辩护,到后来对西哲的囫囵吞枣,再到最终的体系性反思,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蜕变历程。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在合上书卷后,能对整个时期的历史脉络有一个鸟瞰全局的认识。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读完这套书,最强烈的感受是其史观的开阔与平衡。它没有陷入过度美化或彻底否定的泥潭,而是力求呈现历史事件的多面性。比如,在论及庚子事变时,作者并未将焦点仅仅集中在朝廷的无能,而是详细考察了民间力量的反应以及列强干预背后的微妙博弈。文字流畅而不失学理深度,即便是对军事战略和外交谈判的描述,也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能够跟得上思路。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的克制与审慎,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价值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对于希望全面了解近代中国从辉煌走向衰落,再到痛苦转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扎实可靠的指南。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对史料的梳理极为精到,尤其是在描绘晚清士绅阶层的困境与挣扎时,笔触细腻入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洋务运动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一成不变的“中体西用”,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派系间的理念冲突和执行层面的掣肘,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如果当时的选择略有不同,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演变。这种引人深思的叙述方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远非一般的教科书式论述所能比拟。书中对地方权力重构的分析尤为精彩,清晰勾勒出中央权威衰落后,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危机巩ட்ட握实权的过程,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社会肌理的穿透力。它不仅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决策,更着墨于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比方说,书中对长江流域漕运体系瓦解后,地方经济生态的重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那种由国家机器失灵带来的民间社会的混乱与重建,读来令人唏嘘。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阅读体验极佳,仿佛不是在啃读历史文献,而是在欣赏一出宏大的历史话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服务于整体的戏剧张力。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压力。
评分好好好,非常好,支持京东,下次还来
评分质量保证,送达及时。
评分全书共两册,上册为编年史,下册为专题史,汇集了两岸晚清史研究的大量知名学者,代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最高水准
评分买了很多书,发货非常快,太棒了
评分書本很好 很喜歡 會再來的
评分【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喜欢看!
评分各章质量差距比较大!
评分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籍,内容不错,值得学习,继续努力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