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更斯为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新锐历史研究者。他专注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他所著的《极简全球史》有别于其他作者的通史版本,不仅内容更为翔实丰富、涉猎更为深广,文字也更简明通俗,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是了解全球历史不可不读之作。
★这是一部“瘦身版”全球通史。你给我8个小时,我陪你遨游整个世界。全书删繁就简,剪掉那些容易让人晕头转向的藤蔓,保留那些让你一看就懂的历史情节,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全景展现人类历史的重大脉络,给你畅快的阅读体验。
★全书分五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强调文明间的融合,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充分展现人类文明的诸要素。各个章节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见解了得,读来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告别对历史的枯燥阅读和死记硬背,在轻阅读中了解世事演变全过程。
★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总能为当下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人类社会走得更远更好。回溯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本书是一部用极简方式讲述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全书分为文明起步、蒙昧中的探索、化全球的起步、资本主义的胜利、全球化时代五大章节。作者以清晰、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伟大历程。
霍更斯
旅美华人。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新锐历史研究者。专注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
他所著的《极简全球史》有别于其他作者的通史版本,不仅内容更为翔实丰富、涉猎更为深广,文字也更简明通俗,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是了解全球历史不可不读之作。
第一篇 文明起步
第一章 公元前的文明 002
第二章 从“两希文明”到古罗马时代 023
第三章 纪元前后 044
第二篇 蒙昧中的探索
第一章 中世纪时代 064
第二章 发展与纷争 081
第三章 中世纪的战乱 101
第三篇 “化全球”的起步
第一章 地理大发现与思想大解放 118
第二章 新旧时代的交替 137
第三章 “白种时代” 156
第四篇 资本主义的胜利
第一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白热化” 176
第二章 声势浩大的革命巨浪 195
第三章 新世纪,新发展 223
第五篇 全球化时代
第一章 战争与和平 250
第二章 后现代时期的全球概貌 272
路易十四、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
虽然资产阶级革命的钟声已经敲响,但在17 世纪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仅有荷兰和英国,在大多数亚欧国家中,封建专制的统治依然根深蒂固,而且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或多或少地进行适度的社会改革,维护固有统治,减缓阶级矛盾。
(1)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路易十三在三十年战争中风头出尽,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也让当时法国的最高政权组织——波旁王朝的统治达到了巅峰。
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的长子,是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阳王”和“路易大王”。1643 年,路易十三病逝,年仅5 岁的小路易在政局跌宕中继承王位。由于年纪太小,其母安娜太后“垂帘听政”,继黎世留之后的新首相马扎然承担起辅政的义务。
当时的法国,已参加了三十年战争,外有与西班牙军队无休止的战争,内有以孔代亲王为代表的投石党人的叛乱。法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马扎然纵横捭阖,与孔代亲王展开了多次激烈角逐。最终,马扎然略胜一筹。路易十四在继位前夕,总算迎来了相对安稳的政治局面。
1661 年,马扎然弥留之际暗嘱路易十四取消首相一职,全面强化封建王权。年仅24 岁的路易十四对教父的遗言深信不疑,在当了国王后厉行专制主义,打压各路权臣,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国王的地位。
路易十四用“朕即国家”形容自己的地位,通过强化中央集权,使得法国的君主专制程度达到了不可撼动的境地。
居住在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采取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文化改革。在经济上,他将马扎然提出的“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这种对外贸易理念,认为要想充盈国家财政,必须恪守少买多卖的原则,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在文化上,为了统一思想,控制人民,路易十四取消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全民一律信天主教。他用这种极端的统治政策维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却也在客观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稳的国内环境。
至于在国际中,路易十四以好战闻名。
在他执政的72 年,共发生了4 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1667 年,其与西班牙为争夺尼德兰南部领土而激烈对战,最终大败西班牙;1672 年,对荷兰开战也取得了胜利;1702 年,为了让自己的亲族当上西班牙国王,参加了对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最终也达到了目的。只有在1688 到1697 年的大同盟战斗中,面对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多国联盟,法军寡不敌众,趁着交战双方均已疲惫,这场战争最终以平局结束。
(2) 彼得大帝:“多面手”沙皇
钦察汗国在罗斯地区的统治延续了200 多年后开始走了下坡路,曾经只是村落的莫斯科趁乱崛起,最终发展成莫斯科公国,并在罗曼诺夫王朝的领导下建立起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帝国。
历经开国沙皇伊凡三世、素有“恐怖”之称的伊凡四世等钢铁君王的强化统治,俄罗斯的国力逐渐增强,但坐落在东亚的大清帝国和横亘在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也都阻碍着俄罗斯的扩张。
在东亚,康熙皇帝率领的清军在雅克萨将俄罗斯守军击败,使其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再也不敢越至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在西方的亚述战争中,3 万俄军居然无法击败6000 奥斯曼兵团。
1689 年,彼得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和路易十四一样,彼得幼年也在惊恐中长大,养成了极强的防卫心理。他的几个哥哥资质平平,索菲娅姐姐倒是野心勃勃,她一度控制着莫斯科,小彼得则在乡野过着寻常百姓的苦日子。
为了防备姐姐的暗算,彼得在民间就懂得建立“童子军”。成年后,他得到了朝廷亲贵的支持,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最终在这一年稳坐沙皇的宝座。
彼得一世苦于俄罗斯文明进程的相对落后,为了引入西方文明,打败奥斯曼帝国等老对手,他到国外游历,以军官、大臣、学者甚至是劳动工人的多重身份出现并渗透到西方文明国家中。
彼得虽然是贵族出身,却极能吃苦且善于学习。回到莫斯科后,他在俄罗斯推广全方位的西化改革,让俄罗斯人民接受了一次近代文明的洗礼。
彼得是一位“多面手”沙皇,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这样夸赞他:“时而是院士,时而是英雄,时而是航海家,时而是木工。他以一颗包罗万象的心,永远充当皇位上的劳工!”普希金甚至还这样说过:“他一个人就是一整部历史。”
在俄罗斯历史上,彼得一世被冠以“大帝”的美名,后人都习惯称呼他为“彼得大帝”。
当然,作为一代铁血君王,彼得大帝并不满足于国内改革,他也多次对外发动战争。虽然暂时不敢撩拨康熙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但在几次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则大多取得了胜利,撼动了奥斯曼在亚欧大路的强国地位。
1700 年,彼得大帝还发动了对瑞典的北方战争,21 年后获得完胜,将瑞典赶下了“北欧第一强国”的宝座。
战争和改革,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民间经济,也加剧了农奴阶层的负担,但对于俄罗斯而言,新时代的号角,已然被彼得大帝吹响。
(3) 康熙大帝:伟大的中国皇帝
1644 年,当克伦威尔在英国的马斯顿战斗中击垮王党军的时候,遥远的东方战场也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战争。
大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联手前明遗将吴三桂,在一片石大破大顺领袖李自成率领的40 万农民大军,从此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取代大明帝国成为新的中央政府。多尔衮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后,将年仅6 岁的顺治帝和他的孝庄母后接到了北京城。而中国历史上即将出现的伟大的皇帝——康熙大帝,也即将在几十年后出场。
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因躲避了天花之灾而获得终身免疫,在顺治英年早逝后做了清朝的新君。
康熙帝从1661 年继位到1722 年逝世,在位时间长达61 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的幼年也经历过与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相同的遭遇,即权臣欺压少主。
表亲族中,跋扈勇武的鳌拜一度滥权弄政,年方14 岁的玄烨利用与布库少年集训玩耍的假象,终于让鳌拜这位征战半生的巴图鲁将军身陷囹圄。鳌拜被收,标志着康熙大帝亲政的开始。
康熙帝在朝中照例推行汉族王朝惯常的科举考试和博学鸿词科复试,大批汉族官员相继出现在朝堂之上和地方政府。他重用汉官、借鉴汉制的决策,与皇太极、顺治母子的治国路线一脉相承,最终彻底消弭了努尔哈赤、多尔衮、鳌拜等前朝执政者视汉人为二等公民的错误思想。
尊奉孔夫子这个汉族人的文化楷模为“万世师表”,在缓和满汉矛盾的同时,也保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在长达138 年之久的“康乾盛世”时代,纳兰的诗词、曹雪芹的旷世之作《红楼梦》等文坛大作陆续问世。此外,康熙帝注重调整经济关系和生产政策,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观念的引领下,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很快深入人心,也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
康熙帝吸取明朝皇帝不勤政而导致亡国的教训,将清帝勤政列入法定宗旨。他在亲政后不久便设立南书房,随时与朝中重臣“御门听政”,在进一步了解和解决民生疾苦的同时,将朝中的亲族会议架空,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虽然在康熙一朝,索额图、明珠等满族权臣依然位高权重,可谁也无法撼动君威。
康熙帝一生征战,但和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的好战不同,他是不得已而战,是为了拱卫国家的统一而战。在17 世纪晚期到18 世纪初期的历史时代,大清帝国的国力足可与奥斯曼帝国抗衡。而横向参照他国的发展概况,步入资本主义政治轨道的只有荷兰和英国。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与必然的交织。作者在处理不同地理区域的历史时,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避免了将任何一个地区置于“历史中心”的偏颇视角。例如,书中对伊斯兰黄金时代科技和哲学的深入探讨,并非仅仅作为对欧洲黑暗时代的一种点缀,而是被放置于全球知识交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来考察。这种全球视野的构建,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时间轴上的事件开始互相呼应,形成一张密实的因果之网。它让人明白了,地理上的阻隔并非知识传播的绝对障碍,而思想的流动往往比商品和军队的移动更具颠覆性。特别是当作者比较不同文明在应对气候变化或瘟疫时的反应机制时,那种跨越千年的镜鉴意义,让人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有了更深层次的预判能力。它让你意识到,我们从未独立于历史之外,而是一直在重复和演化着既有的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冒险,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人类文明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它不像那种堆砌着枯燥年代和人名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由顶级历史学家精心打磨的史诗。开篇时,那种对早期人类社会形态的描绘,充满了对我们共同起源的敬畏感,让人仿佛能嗅到远古的篝火气息和听到部落的吟唱。接着,当历史的河流汇入农业革命的波涛时,那种社会结构从松散走向集中的转折点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明的“引力”是如何诞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比如对早期帝国兴衰的分析,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位君主的好坏,而是深入挖掘了资源分配、技术迭代和文化张力在其中的作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完成一次认知上的飞跃,对“过去”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它不是让你记住日期,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它敢于挑战许多既定的历史叙事定势,用一种解构的姿态去审视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真理”。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黑暗面和矛盾性,反而将这些“污点”视为理解人类复杂性的关键入口。作者在叙述殖民主义和全球不平等形成的过程中,其笔触是冷静而有力的,它不带情绪化的谴责,而是客观地展示了权力结构是如何在物质和意识形态层面进行自我固化的。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那些敏感的话题,也能够被理性地消化和思考。对于渴望深入了解现代世界秩序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更精确的问题。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全景图”与构成这张图景的“微观粒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读后让人对“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高超的组织能力,它成功地在保持宏大叙事的同时,没有牺牲掉对关键转折点的细节刻画。它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一味追求广度而导致深度不足,这本书在处理关键的全球性互动事件时,总能找到那个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切入点。比如,书中对“世界体系”概念的引入和运用,使得不同大陆间的贸易路线、疾病传播路径和思想碰撞点被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这让读者得以从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视角来理解过去,而不是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国家故事。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不断地引导我进行跨文化比较和时间维度的拉伸,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思辨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史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更为高效和整合的“算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而言,显得格外流畅和富有生命力,简直像是在听一位极其睿智的长者讲述他毕生所见。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但其内在的逻辑链条却异常坚固。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如何处理“大分流”这个概念,不是将其描述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断裂,而是一个漫长、多因素叠加的渐变过程。书中对于近现代以来技术革命的描述尤为精彩,它巧妙地将蒸汽机、电力和信息技术视为人类心智延伸的连续步骤,而非孤立的发明。这种将技术视为文化和政治催化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进步”一词的理解。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纪录片,画面感极强,即使在讲述抽象的经济理论时,也能感受到背后普通民众生活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还没看
评分近几日夜里的风总是很大,就好象是有什么真实存在的东西,在拼命的嘶吼咆哮。倘若在风声自窗外呼啸而过的这个时候合上书本,不禁令人怀疑,夜里是否会有金戈铁马入梦,彼时可有千军万马两军对垒,恍然之间,或许已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极简全球史》给我带来的便是这样的感受,书中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的是整个世界数万年来的颠沛流离,政治、历史、@、甚至是文化、艺术和科技,无数纷繁复杂的元素交融在一起,合为一体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我通过这291页的整体,看见了的整个世界。《极简全球史》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些无法重新来过的历史;是那些充斥了腥风血雨的战争;是凯撒呈给元老院报捷文书中“veni,vidi,vici”“我来,我见,我征服”的孤傲独白;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阐述“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听众们的茫然无知;是玛雅社会长达7年时间的“试婚”期间经历的辛苦劳动……它把那些我们永远无法亲眼窥见的真相娓娓道来,让我们因为好奇其中生僻的词组而开始更为深入、细致、广阔的阅读。
评分极简全球,可以很快的了解一些历史
评分没毛病
评分极简,极简,史无前例,好
评分感谢京东小哥,辛苦了,东西完好
评分浅显易懂
评分及时收到,京东很棒!!!
评分Amit Singhal(Google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Google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