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和技术转让卷

专利和技术转让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都 著
图书标签:
  • 专利转让
  • 技术转让
  • 知识产权
  • 技术交易
  • 专利许可
  • 科技成果转化
  • 创新
  • 法律
  • 经济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3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36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8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知识产权领域从业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

内容简介

《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按内容方向分为《基本理论卷》《版权及邻接权卷(一)(二)》《专利和技术转让卷》《商标和反不正当竞争卷》《国际公约与外国法卷(一)(二)》《治学卷》,共六卷八册,保持了郑成思著作的原貌,并在相关论述中间加以注解,卷末作关键词索引。本卷收录了郑成思教授主要著作与论文中关于专利法与技术转让法方面的内容。其中专利法部分包括主要著作中涉及专利法方面的内容及五篇关于专利法的论文;技术转让法部分包括主要著作中涉及技术转让法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郑成思(1944-2006),著名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出生于昆明,1967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1979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工作。参加了我国版权法、民法典等法律的起草,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法律的各次修订。参加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民间文学保护条例、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曾任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一人”。郑成思生前故交、同事和学生们组织了《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编委会进行编纂。

目录

专利法

著 作

《知识产权法通论》之专利法

第一节历史与现状;基本概念

第二节侵权行为与法律制裁;权利的限制

第三节专利权的利用

第四节我国的专利法

《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之专利法

第一章专利审查制度的统一趋向

第二章生物工程与微生物专利及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第三章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领域中的变化

《知识产权法》之专利法

第一节 我国专利保护的历史

第二节 年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

第三节 其他有关法规

第四节 我国专利法领域的特殊问题

第五节 专利的国际保护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专利法

第一章专利权

第一节与专利申请案的实施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关键日”与权利的作用

第三节从侯德榜的“专利权”说起

第四节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

第五节专利侵权诉讼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六节专利的有限性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专利领域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节从实用新型的类型说起

第二节国际上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现状

第三节美国法律中的发明、发现与技术革新

《知识产权法》之专利法

第一章专利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专利与专利保护的历史

第二章专利法的内容

第一节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专利权的获得

第三节专利权的灭失

第四节侵权与制裁

第三章专利保护中的特殊问题

第一节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二节专利犯罪、专利侵权与刑事制裁

....

....

....

前 言

第一章 国际技术转让概论

第一节 国际技术转让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的得失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技术转让法的渊源

第一节 各国有关的国内立法中的涉外部分

第二节 有关的国际公约与双边协定

第三节 国际惯例

第三章 国际技术转让

第一节 技术转让的许可证合同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转让的许可证合同

专利法在理论上的几点进步

“权利冲突”与外观设计保护

发明人与专利权人

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侵权的认定

专利领域的假冒

专利评估

技术转让法

著 作

《知识产权法通论》之技术转让法

第一节知识产权转让合同中主要的合同条款

第二节专利权转让合同

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

第四节外观设计的使用许可证

国际技术转让法通论

前 言

第一章 国际技术转让概论

第一节 国际技术转让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的得失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技术转让法的渊源

第一节 各国有关的国内立法中的涉外部分

第二节 有关的国际公约与双边协定

第三节 国际惯例

第三章 国际技术转让

第一节 技术转让的许可证合同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转让的许可证合同


前言/序言

导 读



郑成思教授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对包括中国专利法及技术转让法在内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基础性的、开拓性的贡献。

正如郑成思教授所说,“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学,总的来讲只是从1979 年,即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才起步的”。a 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是否需要制定专利法的争论中,郑成思教授于1979 年便撰写了论文“试论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必要性”,对专利制度的本质与中国建立专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由于该论文当时太过超前,杂志社“看不懂”而未能刊用,后来发表于《法学研究》1980 年第6 期。1982 年,郑成思教授翻译出版了P.D. 罗森堡的《专利法基础》一书,这本译著和他早先发表的关于专利制度的论文,对1984 年我国第一部专利法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5 年,郑成思教授的《知识产权法若干问题》出版,该书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奠基之作。对专利所涉刑事法律责任问题,该书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论证了为何专利侵权仅有民事责任而不能有刑事制裁,但假冒专利行为则不同。专利侵权被称为infringement,而假冒专利行为则被称为offence。这些区别今天仍是我们区分专利民事责任与行政或者刑事责任的基本出发点。

1986 年,郑成思教授的《知识产权法通论》出版,该书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法教材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知识产权法,包括专利法。书中阐述了每个国家专利法建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它们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而变化。第二,它们必须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三,它们还必须与本国所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或者地区性条约不相冲突。这些原则至今仍应是指导我国专利法修改与完善时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专利侵权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今天仍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1984 年《专利法》第60 条第2 款中规定,“在发生侵权纠纷的时候,如果发明专利是一项产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的证明”。2008 年12 月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第61 条第1 款中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2009 年12 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 条规定,“产品或者制造产品的技术方案在专利申请日以前为国内外公众所知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产品不属于《专利法》第61 条第1 款规定的新产品”。而早在1986 年出版的《知识产权法通论》中,郑成思教授已指出,在“方法专利”的侵权诉讼中,“如果找不到别的证据,则可以证明自己的按照专利中的方法所制的

产品,在申请专利时以及在整个优先权时间内,属于一种过去从未上过市的新产品。法院就有权推定此后其他人生产的相同产品,均系使用该方法制造的”。1986 年,郑成思教授还出版有《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该书中讨论的生物工程与微生物专利及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问题,仍是今天专利保护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另一重点研究问题为涉及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转基因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动植物及动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不仅是理论研究问题,而更是实践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书中所讨论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于1997 年在中国成为现实中的法律,即当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1988 年,郑成思教授的《知识产权法》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相应繁体版《智慧財産權法》于1991 年在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书中详述了中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从“专利”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国语》中的出处;1859 年,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洪仁玕(Gan)在他著名的《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到1944 年,

重庆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部专利法。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于1950 年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到1984 年3 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本书简称《专利法》)。1988 年的《知识产权法》中介绍已有关于专利的当然许可制度,

近30 年后的今天,正在进行中的《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真有希望增加当然许可制度。

2016 年3 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发布,其中第18 条规范了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日至授权公告日期间实施该发明如何获得救济。针对该条规定,有人疑问在发明专利申请日至发明专利公布日期间他人实施发明该如何救济。《知识产权法》中早已充分论证,后来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权人无权干预他人在发明专利申请日至公告日期间的实施行为,且其无权干预是合理的。

2002 年7 月12 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郎力福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中首次确认了不侵犯专利权之诉。2009 年12 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18 条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认了不侵犯专利权之诉。提起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前提条件是收到专利权人向其发送的专利权侵权警告函,而专利权人超过必要限度发送的专利权侵权警告函,却又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纠纷,这正是最高人民法院

2016 年4 月发布的2015 年中国法院10 大知识产权案件之首的“确认不侵犯本田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权及损害赔偿案”面临的问题。郑成思教授1995 年出版的《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中所讨论的“非侵权声明”与“‘以侵权诉讼相威胁’的诉讼”,就直接与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之诉相对应,且书中对“‘以侵权诉

讼相威胁’的诉讼”的论述,对恰当区分警告函是正常维权还是不正当竞争,不乏指导意义。

1984 年《专利法》制定时,规定抵触申请不包括自己于申请日之前提交而在申请日之后公开的专利申请案,即“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2008 年《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时,将上述规定修改为“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也即抵触申请包括自己于申请日之前提交而在申请日之后公开的专利申请案,自己在申请日之前提交且在申请日之后公开的专利申请案同样可以破坏自己专利申请的新颖性。而关于应当在抵触申请规定中删除“他人”理由,郑成思教授初版于1997 年的《知识产权法》中已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该部《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是司法部法学编辑部“九五”重点规划教材。改革开放初始,中国需要大量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国际技术转让法成为急需研究的法律问题,郑成思教授结合专利法及商业秘密法(技术秘密法)知识,于1987 年撰写出版了《国际技术转让法通论》,系统研究了国际技术转让各方面的法律问题,内容涉及国际技术转让的概念、国际技术转让法的渊源、国际技术转让采用的各种形式、我国技术进出口的有关法律、西欧经济共同体的有关法律、美国的有关法律、日本的有关法律、几个东欧国家的有关法律、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法律、有关的国际公约与国际惯例等。该书基于国内外法律、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对国际技术转让法作了翔实具体的研究。

在《国际技术转让法通论》出版之前,郑成思教授已在《知识产权法若干问题》《知识产权法通论》等著作中对专利许可证与许可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在《国际技术转让法通论》出版之后,在《知识产权法》(四川人民出版社)等著作中则对中国技术转让法的具体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郑成思教授在技术转让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当时的技术转让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天的技术转让法研究及技术转让实践,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数字时代的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专业,且不涉及您提到的“专利和技术转让卷”中的任何主题。 --- 图书简介:《数字时代的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 核心定位:驾驭变革的指南针 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今天,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关乎生存与否的根本性转型。《数字时代的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 深入剖析了数字化浪潮下,企业如何构建适应性战略框架、重塑核心能力,并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培育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本书并非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融合了尖端管理理论与跨行业深度案例研究,旨在为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及创新负责人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行动蓝图。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战略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数据、算法和连接性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背景下,传统战略范式的瓦解与新生。 1. 颠覆性环境下的战略逻辑: 我们首先审视了“平台生态系统”、“网络效应”和“注意力经济”如何改变竞争的边界。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资源基础观(RBV)向动态能力观(DCV)的战略重心转移。这要求企业从固守现有资产转向构建快速感知、快速整合与快速重构资源和能力的核心流程。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精益战略(Lean Strategy)和敏捷战略(Agile Strategy)思维,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战略试错与迭代,而非依赖五年期的僵硬规划。 2. 竞争优势的数字重构: 数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规模化和网络化的特性。本书深入探讨了数据驱动的价值链重塑。这包括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工业4.0的应用)到供应链协同(端到端可视化)的全方位优化。特别强调了数据资产化的战略意义——如何将运营数据转化为可驱动商业决策和产品创新的战略资源。同时,书中详细剖析了“生态位竞争”的理论,指导企业识别并占据对自身长期发展最具战略价值的生态系统节点。 3. 组织敏捷性与战略实施: 战略的价值在于执行。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中,组织结构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解耦组织(Decoupled Organization)的结构设计,平衡效率与灵活性。内容涵盖了从传统的科层制向跨职能、自组织团队的转型实践,以及如何利用OKR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等工具,确保战略目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对齐,并实现高效的绩效反馈闭环。 第二部分:系统化创新管理与执行 创新不再是灵光一现的偶发事件,而是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系统工程。本部分构建了一个涵盖从概念生成到市场规模化的全景式创新管理框架。 4. 驱动数字创新的思维模型: 本书引入了“双元创新”(Ambidexterity Innovation)模型,指导企业平衡对现有业务的优化(Exploitation)与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Exploration)。内容详述了如何为探索性创新建立“防火墙”机制,确保其不被短期绩效压力所扼杀。我们细致分析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在理解用户深层需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与“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方法论相结合,快速构建最小可行产品(MVP)并进行市场验证。 5. 技术赋能的创新流程: 本章重点关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如何内嵌于创新流程中。书中提供了“技术路线图”的绘制方法,帮助企业识别哪些技术是短期可部署以提升效率的(效率型技术),哪些是需要长期投入以构建颠覆性优势的(变革型技术)。对于创新项目的管理,我们摒弃了瀑布模型,转而推崇混合式项目管理(Hybrid Project Management),强调在严格的财务管控与宽松的实验空间之间找到平衡点。 6. 创新文化的构建与人才战略: 创新最坚固的壁垒是文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从高层领导力开始,自上而下地培育容错、开放和协作的创新文化。这包括建立清晰的创新激励机制(而非仅依赖物质奖励)、促进跨部门知识共享的机制设计,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创新悖论”(即既要严控成本,又要鼓励冒险)。人才方面,强调了构建“T型人才”和“组合型领导力”的重要性,以适应跨学科合作的需求。 第三部分:创新生态系统与价值捕获 在高度互联的商业世界中,孤立的创新无法持久。本部分关注企业如何有效参与和塑造外部创新网络。 7.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策略: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常态化战略。书中系统梳理了不同层次的开放模式,包括“向内开放”(Inbound)与“向外开放”(Outbound)。内容详述了企业如何通过风险投资(CVC)、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形式,高效地获取外部技术和市场洞察。特别关注了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治理(Governance of Knowledge Sharing),确保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与风险可控。 8. 数字化商业模式的构建与迭代: 商业模式是战略价值得以变现的最终载体。本书提供了分析和设计新型商业模式的工具箱,包括“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的数字化扩展应用。重点分析了订阅制(Subscription)、服务化(X-as-a-Service)以及零边际成本扩散的商业模式如何重构利润结构。指导读者如何识别组织当前模式的“熵增”,并系统性地设计向更高价值捕获能力模式的过渡路径。 9. 可持续性与长期韧性: 数字时代的创新必须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融入企业的核心创新战略中,实现三重底线(People, Planet, Profit)的统一。这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构建面向未来、抵御监管与消费者风险的长期韧性(Resilience)的关键。 --- 《数字时代的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 适合于寻求在新旧经济交替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高管、首席战略官、研发负责人,以及致力于深化管理实践的商学院师生。本书以其严谨的理论框架、贴近实战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是企业迎接数字化挑战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专利和技术转让卷》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科技前沿探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我自己在科研领域工作多年,深知将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中间需要跨越多少鸿沟。我猜这本书会详细讲解专利申请的策略性,比如在技术发展初期,如何布局专利,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创新成果,同时又能为未来的商业化留下空间。对于技术转让,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阐述清楚,如何将一项复杂的、可能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的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商业许可协议。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评估,包括其成熟度、可实现性以及市场需求。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技术作价入股,或者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等形式进行技术转化,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实际操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流程的介绍,更是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法律保障。如何才能在技术转让中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如何避免知识产权被滥用,这些都是困扰许多科研人员的问题,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启发。

评分

仅仅看到《专利和技术转让卷》这个书名,我就感觉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分析风格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我一直关注着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而专利和技术转让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我设想,这本书会在宏观层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微观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技术转让的交易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例如如何构建有效的技术许可和转让市场,以及如何评估技术价值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讨论政策导向在促进专利转化和技术交易中的作用,例如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信任危机等,如果书中能提出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指导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实践。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在法律和商业交叉领域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书籍。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投资并购工作的分析师,在接触科技型企业时,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以及技术转让中的潜在风险,始终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推测,《专利和技术转让卷》应该会深入探讨专利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比如如何量化专利的技术先进性、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盈利能力,这对我撰写投资分析报告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关于技术转让的法律框架和市场实践,我期望能有详尽的阐述,例如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如何规避潜在的法律纠纷,以及在谈判过程中如何把握关键条款。对于涉及跨境技术转让的情况,书中能否提供一些跨国法律的比较分析,或者应对不同国家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的策略,我会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论,帮助我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这本书的面世,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提升我专业能力的潜在机会。

评分

当我看到《专利和技术转让卷》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关于科技创新与商业化运作的画面。我作为一名专注于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律师,经常接触到客户在专利申请、维权以及技术交易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专利侵权分析的深度解读,包括如何识别侵权行为,收集证据,以及制定有效的维权策略。在技术转让方面,我希望能深入了解合同条款的设计,比如保密协议、使用范围、费用计算、违约责任等,这些都是法律实践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高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在技术转让中特有的考量和风险,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例如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在技术转让中的应用,如果也能有所涉及,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扎实的法律理论支撑,又能紧密结合实际操作的工具书,为我处理相关法律事务提供坚实的后盾。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未翻开,单看书名《专利和技术转让卷》,就觉得内容一定相当厚重,而且充满了干货。我本身是做创新创业方面的,经常需要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细节,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设想,在书中,我应该能找到关于专利申请的那些繁琐却又至关重要的步骤,比如如何撰写一份既能体现技术创新性又能抵御未来侵权的专利说明书。其次,对于技术转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了解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合同,例如独占许可、非独占许可、强制许可等,以及在这些交易中,风险评估和利益分配的考量。当然,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国际专利申请的策略,或者如何应对专利侵权诉讼的初步指导,那将是锦上添花了。我脑海中描绘的这本书,是一个详尽的指南,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知识产权从诞生到变现的每一个环节,让我在面对复杂的专利和技术交易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更加自信地去推进项目。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学习那些能够切实解决我工作中痛点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