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推理小说新锐之作
★获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
★日本本格派推理大师岛田庄司专文解说
★他看不见,因此拥有敏锐的直觉与判断力。在那座远在大半个地球之外的小山村,他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光明。
★向来以日本人才为中心的推理文学,势必交棒给华文才能之士,我感觉到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华文文学加上本格推理,把《黄》推上了杰作的地位。——岛田庄司
★在阅读此作的过程中,读者会紧挨着主角,完全从他的“观点”去认识故事里的世界。可想而知,要以使用视觉之外的听觉、触觉、嗅觉的文章表现,来传达故事的世界,是多么困难的事。作者使用本格推理的技巧来“描写人”,创作出既是本格推理又是文学的可怕杰作。——玉田诚(日本推理评论家)
★前所未有的题材,成就不容小觑。——詹宏志(出版人)
★至为巨大的惊讶来自结尾找到的真相。——张国立(作家)
海报:
《黄》是一部中国当代长篇推理小说新锐之作,岛田庄司专文解说,获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因天生双目失明而遭到遗弃的孤儿冯维本,幸运地被一对来自欧洲的夫妇收养。十几年后,为了追寻一起案件的真相,长大成人的冯维本再次回到中国,在神秘广阔的黄土高原上展开调查。从出发前开始,这段旅程便一波三折。不久,与两名危险人物的不期而遇,更让冯维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身为盲人的冯维本,却突然看清了惊人的真相。
雷钧
1980年出生于广州,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品已连续两届入围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名单。
向来以日本人才为中心的推理文学,势必交棒给华文才能之士,我感觉到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华文文学加上本格推理,把《黄》推上了杰作的地位。
——岛田庄司
作者使用本格推理的技巧来“描写人”,创作出既是本格推理又是文学的可怕杰作。
——玉田诚(日本推理评论家)
前所未有的题材,成就不容小觑。
——詹宏志(出版人)
至为巨大的惊讶来自结尾找到的真相。
——张国立(作家)
河水咆哮嘶吼,巨响震耳欲聋,浊浪翻滚,以雷霆万钧之势奔流远去。
这是梦吗,还是黄河的召唤?
黄河,黄河在哪里?
而我又在哪里呢?
这么说,我好像确实是来到黄土高原了。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盆地,蜿蜒往北,灌溉了富饶肥沃的河套平原;一路辗转东行后急折南下,以晋陕大峡谷将黄土高原一劈为二;其后复又东行注入渤海,在中国地图上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
所以,这果然就是黄河的水声吧。
但是白天的时候却没有听到,为什么?
我从迷糊中醒来,水声正逐渐消退,却仍然不绝于耳。我并未理解其中的意味,顺手抓起昨夜放在枕边的手机,语音报时刚好是早上七点,慕尼黑的凌晨一点。
脑子还是有点儿发涨,但时差的症状已经比昨天大幅减轻。我翻身坐起,使劲挠了挠一头乱蓬蓬的短发。
“你醒了?”
“Holycrap!”我尖叫着从床上蹦了起来,差点儿没把手机当作武器扔出去。
“别紧张。”只听见温幼蝶若无其事地说,“为了这点儿事就大惊小怪的,可是当不成侦探的哦。”
“你!”我为之气结,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我房间里的马桶好像坏了,来借你这边的洗手间用一下。”温幼蝶解释道,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暗忖,刚才的水声莫非是—
不对!现在这个不是重点!
“你是怎么进来的?”我义正词严地质问道。
丁零。温幼蝶的手中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音,以此代替回答。
“把房间钥匙还给我。”我冷冷地说。前天晚上,阿香把两个房间的钥匙都交给了她保管,当时我鬼迷心窍觉得倒也无所谓,现在才感到后悔莫及。
“哼!真小气。”温幼蝶嘀咕着,将一枚黄铜钥匙塞进我的手里。
喔喔喔—
远处传来公鸡寂寞的晨鸣,为新的一天揭开了帷幕。
心内蓦地升起了某种不协调的感觉,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却又偏偏说不出来。
“看样子你精神不错,”温幼蝶道,“那就起来收拾收拾吧。今天早点儿出发,咱们要去案发现场。”
“案发现场?”我揉着眼睛,“后山吗?”
“不错,路线我已经打听好了。”
“稍等一下。我认为应该先去找小胖子,搞清楚案发当天,他看到的那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昨天在五婆婆的饭馆,从来贵那里获悉了惊人的秘密—有孩子目击,带走小光的是一个黄头发的女人。一般而论,中国人当然是黑头发,考虑到王禧娣的年纪和生活背景,她会赶时髦去染发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这一点也得到了来富和来贵兄弟的证实。
“嗯—”温幼蝶沉吟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我们没有司法管辖权,所以要想直接上门询问是不可能的。”
“那么,要不我们先到他们平常玩耍的地方去守着。”我建议道,“假如你看见小胖子的话,趁机找他问一两个问题就行了。”这孩子既然身披一个如此响当当的外号,外表想必不会太难辨认。
“恐怕也不太行得通。”温幼蝶泼冷水道,“你想想看,咱们已经来了一天半,在村里碰到过一个小孩吗?”
我张口结舌。经她这么一提,自从前天晚上抵达之后,确实尚未听到过半句童言稚语。甫一转念,又明白了过来。对于小光一案,除了像来富这样的少数派以外,大部分村民都相信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在暴力案件的阴霾笼罩之下,甚至还出现了器官贩卖的传言,家长自然都如惊弓之鸟,再也不允许孩子们上街玩耍了。
“无论如何,”温幼蝶又道,“我认为来贵的话值得采信。毕竟从官方的角度看,这桩案子已经了结。我们只是路过的好心人,他并没有欺骗我们的必要。至于那个孩子,不管事实如何,至少他相信自己看到了黄色的头发。即使再问一遍,他还是会给出同样的答案吧。”
“按这个逻辑的话,来富也是一样的啊。”
“是的,来富说的大概也是实话。这就出现问题了—他们的观点是从根本上互相矛盾的。”
我不由得有些沮丧。原本以为只要实地调查,加以严密地推理,案件便能迎刃而解,在将凶手绳之以法的同时为王禧娣洗脱冤屈。没想到几乎两天过去,不但没有离真相更近一步,反而坠入了层层迷雾之中。
“喂,这副表情是怎么回事?”温幼蝶冷嘲热讽道,“该不会是想打退堂鼓了吧?”
我本想嘴硬一番,却拙于言辞。
“小子,抬起头来!”突然,她似乎又变成了那个威风凛凛的国际刑警,“你以为查案总是会一帆风顺的吗?告诉你,在任何一个案件里,你每得到十条线索,其中九条半最终都只会把你引向死胡同。然后你就知道,该换个角度重新再来一遍了。这是调查的基本常识。如果你坚持不了的话,那还是把这些苦差事留给专业人士吧。”
温幼蝶从我身边擦过,推门而出。“走啊。”她回头道,“我在外面等你。”
我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洗漱,换好衣服—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身上只有昨晚睡觉时穿的一条短裤—一切收拾妥当以后,我把盲杖夹在腋下,从外面摸索着锁上了门。
阿香已经在下面的院子里摆开了饭桌,和昨天一样,来富蒸的包子和来贵炸的油条一样不少。温幼蝶正咕咚咕咚灌下大半瓶橙汁。
囫囵吃过早饭以后,我们从招待所的正门出发。沿路是零星错落的窑洞和砖瓦房,和楼房鳞次栉比的大城市有着天渊之别。家家户户的围墙均由就地取材的黄土砌成,被盲杖戳中了,便惬意地吐出一阵烟雾。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越过了位于村庄尽头最边缘的一间房子。这座偏远的山村究竟有多小,由此便已清楚了然。
在村子的范围内,尽管同样不乏陡峭的斜坡,但总算是大体平整,沙土也只不过是堆积在道路的两旁而已。然而一旦到了野外,黄土高原便显露出了它那险恶的本来面目。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厚一层泞滑的黄沙,单单是站立保持平衡也殊为不易。脚下时常踩到松动的石块,或者踢中灌木的枯枝,一路磕磕碰碰,运动鞋里面早已经灌满了泥沙,令人忍无可忍。
每走二三十步,温幼蝶便不得不停下来等我跟上。即使如此,我仍然坚持依靠盲杖独立行走。她倒也并不勉强,只是说按照这种速度,恐怕还要走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现场。
坦白说,事到如今,我并不认为那里还能留下些什么线索。不过,野外的新鲜空气以及适度运动后变得敏锐的神经,也许正是我现在所需要的。
随后一路无话。不知不觉间,地势开始逐渐提升,四周的植物也变得茂密起来。除了荆棘类的灌木以外,偶尔也能碰到一两棵高大的乔木。地上的沙土消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时刻准备着要将我绊倒的树枝。
树枝?
这么说来,案发当天,凶手和小光同样也是沿着这条路进入后山。当时,他们各自在想些什么?那时候,她是不是已看见地上有某根可以作为凶器的树枝?
等、等一下!
既然凶器是在现场拾到的树枝,那就意味着,凶手并没有事先准备其他凶器。难道说,这桩骇人听闻的故意伤害案,竟是凶手临时起意而犯下的?
我忽然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执着于思考行凶的动机—甚至,我之所以坚持相信王禧娣是清白的,最重要的理由,也只是因为我无法认同此前公布的作案动机而已。
不,不仅仅是我,其他人也是一样。大家都在关注动机。阿香倾向于相信器官贩卖的传言;来富认为这是五年前那起惨剧的延续;至于温幼蝶,则存有另外的怀疑??
理当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理由,让人可以下手伤害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可以残忍地挖出一个人的眼球?
然而,如果这不是一次有预谋的犯罪,关于动机的所有猜测,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案件的全貌再次在脑海里呈现—该换个角度重新来一遍了,是吗?
暂且不管那些无法解释的矛盾,也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人有罪或无罪。仅仅以已知的事实作为基础,从头审视所有的可能性??
黄色头发、说普通话的女人是谁?
她为什么要把小光带到后山?
小光为什么愿意跟着她?
之后,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禧娣种种奇怪的表现意味着什么?
她为什么要到井边去?
五年前小燕的意外,和这次的案件有什么关联?
啊??这么说来??如果是那样的话,会不会??
在头脑深处的某个地方,一簇极其微弱的火花开始迸发。
是的,确实如此—很好,就这么继续,还差一点儿—真的只差一点儿了??
窸窸窣窣。
就在这时,背后忽然传来了某个声响。
“蝶姨!”我低声呼唤,一边踉踉跄跄地赶上去。但恰巧踩在了一堆沙子上,鞋底一滑,身体便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去。
不会有错,那是人的脚步声。
温幼蝶骤然回头,伸手用力架住我的肩膀,使我不至于跌倒。“怎么了?”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异样行动,她的语气也不禁紧张了起来。
“后面好像有人在跟着我们。”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对于我听觉的厉害,温幼蝶早就领教过了,所以立刻显得十分重视。
“有多远?”她同样压低声音道。
我又仔细听了一下,在这静谧的山林里,应该能够听到更远的地方。“大概几百米,”我不太确定地说,“五分钟之内就会经过这里。”
“走,”温幼蝶不由分说地拉起我的手臂,“咱们先躲起来。”
于是我们偏离了后山的小路,攀上侧面陡峭的山坡,在一排浓密的灌木丛后蹲下,勉强遮挡住两个人的身形。除非来人特意抬头朝这边张望,否则应该不会被发现。相反,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温幼蝶对山路上的情况则是尽收眼底。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正如我预言的那样,脚步声逐渐接近,也愈发变得清晰了。我甚至可以判断出来者是独自一人,不出意外的话是一名男性。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来了!
一个人沿着我们刚才走过的路线,迅速地接近这个临时的藏身之所。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概括《黄》给我的整体印象,那一定是“回响”。这本书并不像那种读完就立刻能总结出中心思想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其后劲,在于它在你合上封面后,依然能在你的脑海中不断震荡的那些句子和画面。我发现自己会在做日常琐事时,不经意地想起书中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神,或是某段描写夜晚街道寂静的文字。这种持久的、渗透性的影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真正触及灵魂的关键标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多变,从第一人称的极端主观,到第三人称的近乎全知,再到一些看似完全无关的“文件”或“信件”片段的穿插,使得整个故事的结构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读者无法轻易地将任何一个角色或事件定义为“好”或“坏”。它展现的是人性的灰度地带,是那些介于对与错之间的挣扎和犹豫。我向那些寻求阅读体验的深度爱好者推荐这本书,但请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程,而是一次对心智和情感的深度探索,它会要求你付出,但回报也绝对是成倍的,你将带走的不只是一本书的故事,更是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过滤器。
评分读完《黄》,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像一个迷宫,它拒绝提供任何明确的出口或地图。我得承认,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我几乎想合上它,去查阅一下网上的解读,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关键的“线索”。但最终,我还是强迫自己继续在作者铺设的迷雾中摸索。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可解性”。它似乎刻意避开了传统小说中那种“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链条,转而采用了一种梦境般的跳跃和重复。角色们的名字经常是模糊的,他们的动机更是飘忽不定,仿佛他们只是某种更深层情感或哲学命题的载体。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一座废弃的灯塔,它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甚至能在脑海中闻到海水的咸湿味和铁锈的气息。作者对环境的细致刻画,完全超越了单纯的背景烘托,环境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角。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默契的、甚至有些挑衅的智力博弈。它需要你投入极大的耐心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巨大的留白。对于追求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场灾难,但对于那些渴望被挑战、享受在文字中迷失的“探险家”来说,这本《黄》绝对是一次令人精神亢奋的旅程。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那些“未说出口的话”的重量。
评分我总觉得,每本伟大的书籍都应该拥有一种能让人在多年后回味起来,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其独特“气味”的能力,而《黄》无疑具备这种特质。它的气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且层次丰富的——有旧书页的霉味,有雨后泥土的芬芳,更有那么一丝难以名状的、金属般的冰冷感。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极其宏大,它涉及了时间、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然而,作者处理这些宏大命题的方式,却是通过极度个人化的、几乎是私密的视角展开的。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或粉饰任何痛苦的经历,他让那些残酷、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最原始、最未经修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毫不留恋的真实感,反而带来了一种强大的净化力量。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那些我们习惯性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和欲望,都会被这本书的文字光束照射得无所遁形。它不提供安慰,但它提供理解,这种理解比廉价的安慰更有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似乎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一种微妙的位移,看待周遭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和包容。
评分这本《黄》的封面设计真是独具匠心,那种沉郁的色调和抽象的图形组合,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忍不住想要翻开一探究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带着微微的纹理,显然作者或出版社在装帧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这份对物理媒介的尊重,就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或者是一本探讨某种特定颜色的艺术理论专著,毕竟“黄”这个字眼可以承载太多复杂和矛盾的文化意象。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关于“失落与追寻”的碎片化叙事。文字的流动性非常强,时而像诗歌般跳跃,时而又像散文般沉静。它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线性故事,反而更像是一场意识流的漫游,带着读者在各种看似无关的场景中穿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光影的描摹,那些关于日暮时分、或是被遮蔽的窗户透进来的微光,都被捕捉得极其细腻,营造出一种既温暖又疏离的氛围。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有些重要的东西,即便我们竭尽全力去抓住,最终也只会化为指间的流沙,只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黄”色余韵。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沉浸其中,感觉心灵被某种温柔的力量洗涤了一番,虽然对故事情节的脉络依然有些模糊,但那种情绪上的共鸣却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黄》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焦虑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那种普遍存在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现代病”。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其内核却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尖锐反思。举例来说,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观察到身边所有人都戴着耳机,彼此隔绝,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景,那种强烈的疏离感和荒谬感,让我瞬间感觉后背发凉。这不是批判,而是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和记录。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极其高明,它能够在极慢的内心独白和突如其来的、几乎是暴力性的外部事件之间,进行着完美的平衡。当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那种缓慢的、内省的氛围时,一个突然的转折就会将我拽回现实。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丝毫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常有的沉闷感。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是一位心理学或哲学背景的行家,因为他对人类动机的剖析,达到了近乎冷酷的精准度。
评分促销的时候买的,等以后慢慢看
评分挺不错的国产佳作,好看
评分估计今年最后一次买书了...太多了..但是太便宜了....
评分好
评分收到了。
评分速度快。。包装很好满意
评分国产推理小说的优秀之作。
评分价格很不错,活动很给力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