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谈诗说禅: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顾随谈诗说禅: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随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禅学
  • 人生感悟
  • 心灵成长
  • 文化
  • 哲学
  • 古诗词
  • 情感
  • 佛学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5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人眼中的顾随,往往尊其为词学大师,而顾老在禅学上的造诣也是为学界认可的。本书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谈禅大著“,”天才之笔“。可是除了这部可贵的论著,顾随治禅的独到之处,还的是他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包括佛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挖掘,及他对诗味与禅意的精当解说……

作者简介

  顾随,是著名的文学大师,在古典韵文的研究领域赫赫有名,同时也在禅学研究上颇有造诣。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王双启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精彩书评

  诗与禅相似处只在“不可说”之一点。非不许知,乃是不许说。禅宗大师云:“这张嘴只好挂在墙上。”

  ——顾随


精彩书摘

  宋人说诗,好以禅为喻,任渊《陈后山诗集序》曰:“读后山诗,大似参曹洞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如再翻阅宋人诗话,则以禅说诗者更多。禅师说法,亦往往拈举前人诗句。余素喜韵语,近来又常涉猎禅宗语录,颇觉其间有似处,然而实在说来,禅与诗的关系是:“似则似,是则非是。”二者未可混为一谈。  唐宋诗人接近禅学者甚多,唯其接近禅学,故诗中常作禅语,但诗中参以禅语则必不能佳。如苏东坡之《东林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非诗非禅,正是禅家之“触”。至于王摩诘、柳子厚尽有好诗,于佛经亦熟,但其好诗皆不是佛家语也。禅师亦好为偈语,若律之以诗,即非笑话,亦是外行。如云居舜禅师之:“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东瓜直  侗,瓠子曲弯弯。”还有应庵华禅师之:“蜻蜒许是好蜻蜒,飞来飞去不曾停,被我捉来摘去两边翼,恰似一枚大铁钉。”又如简堂机禅师之:“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着通身冷汗流。”皆是禅而非诗。但简堂住山时,有偈语一则,虽禅机不深,而真是好诗:“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破袖,不知身在寂寥中。”大有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渊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之境界。由此可知:好诗未必通禅,而禅语亦多非好诗也。唐宋两代号为“诗僧”之作品,如《禅月集》《白莲集》《石门文字禅》皆不过尔尔。此亦禅与诗不能十分相合之一佐证。  如此,则宋人以禅说诗,岂非毫厘相差,天地悬隔?然宋人之说,亦自有其见地。诗与禅相似处只在“不可说”之一点。非不许知,乃是不许说。禅宗大师云“这张嘴只好挂在墙上”,即是必须由自己参悟而来的意思。由旁人解说而知者,并非真知。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其道之、名之,则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窈冥,如何可说?又《庄子》“庖丁解牛”亦说此义。故谓道必自得,父不可传之于子,兄亦不能传之于弟。以上乃就哲学方面而言。  如再以文学论之,六朝时陶弘景隐居,皇帝诏问:“山中有何物?”宏景答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禅与诗也正如这诗的后两句,“只可自怡悦,不可说似君”也。  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一禅宗大师说法,亦举此二十字。意谓人必身临其境,方可体会得出,然柳公作句,何尝有意于禅?后来禅师举此二句,当然忘其为诗,此即诗与禅相似之处,均是不可说也。  所谓不可说者,并非“无”,而是“真有”。因此不可说并非玄妙。凡一境界其高深微妙之处,皆是“不可说”,固不独诗与禅为然。庄子曰:“道可得而不可见。”因“不可见”故“不可说”。诗与禅之“不可说”而非“无”之一点相同,诗人之谈禅,禅师之举诗,适以证明诗禅相通之处。  故诗是诗,禅是禅,而其精深微妙的“不可说”的境界则相同。  总结之曰:禅者,万殊归于一本。诗者,一本散为万殊。禅是自性圆明,见心见性,法尔如然,在智不增,在愚不减。诗是包罗万象,神通变化,无有常法,如此则禅为静,诗为动。禅是由外向内如孟子所谓“收其放心”;诗是由外之内,收于内后再放于外。陆士衡《文赋》有曰:“收视返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收视返听是收精鹜,心游是收而复放。所以诗乃静中之动,动中之静也。  宋入学道者称学诗者曰“玩物丧志”。至于禅师则意更不在诗。然而,禅宗虽然万殊归于一本,试问“一”又将归于何处?一切文学哲学宗教虽路径各不相同,而其最高境界皆是追求真理。故于诗,可得一转语曰:“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六日  ……
《不觉欢喜,真是欢喜》:探寻生命深处的澄明与自在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书,它不贩卖鸡汤,不制造焦虑,而是以一种温润而深刻的方式,引领读者穿梭于古老的诗词意境与禅宗的空灵境界之间。它不刻意追求“感人肺腑”,也不刻意制造“醍醐灌顶”,而是让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体悟,如涓涓细流,悄然渗透心田,最终汇聚成一股不觉察的喜悦,一种生命本然的自在。 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对禅宗哲学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思想空间。他并非简单地将诗歌与禅宗并置,而是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展现出它们内在的共通之处——对生命真相的探寻,对个体解脱的关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作者的笔下,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情,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不再仅仅是优美的词句,而是修行者在纷繁尘世中寻求解脱的生动写照;而禅宗的“参禅”、“开悟”、“明心见性”,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诗歌中的情境相互辉映,互为印证的生命实践。 诗境与禅心的交融: 书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从先秦的《诗经》到唐宋的大家,再到明清的婉约。他选取了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的篇章,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例如,面对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作者不只停留在对战乱的同情,而是引导读者去体悟诗人于破碎中见生生不息的坚韧,于凄凉中感知自然独立的永恒。这种对生命困境的直面,与禅宗“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苦难如坚冰袭来,我们并非要将其消融,而是要学习在冰封之中,看见那不曾冻结的生命力量。 又如,面对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作者不劝慰读者“振作起来”,而是带领我们走进词人内心深处那份细腻的感受。他指出,这份“凄凄惨惨戚戚”并非全然的消极,而是一种对生命真实情感的袒露,一种对内心纯粹状态的守护。在禅宗看来,情感的起伏本身并无好坏,重要的是不被情感所奴役,不因情感的波动而失却本心。当外界的喧嚣让我们无所适从时,回归内心深处那份“冷冷清清”,或许正是找回宁静的开始。 作者特别强调了“不觉欢喜”的境界。这种欢喜,并非源于外在的物质满足、他人赞许,抑或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它是如同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发生在生命深处的变化。它可能是在一次静默的冥想中,对自身存在的微妙觉察;可能是从一首古诗的字里行间,触碰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也可能是于日常琐碎中,发现一种不被扰动的内在平和。这种“不觉”恰恰是关键,它意味着这种喜悦已经融入了生命的肌理,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 禅宗智慧的现代回响: 书中对禅宗的阐述,也摆脱了刻板的宗教语汇,而是用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的方式来解读。作者选取了禅宗公案、语录中的经典片段,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哲学的一些视角,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他并没有要求读者立即去“参禅打坐”,而是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去实践禅宗的智慧。 例如,关于“放下”,作者并非提倡逃避责任,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放下”的真正含义:不是放弃,而是了知无常,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在关系中遭遇误解时,往往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于“应该如此”的期待,而忽略了事物的本来面貌。禅宗的“放下”恰恰是一种“看破”,看破表象的虚幻,看破执念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心灵。 书中对“无我”的阐释也颇具启发性。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我们常常被“自我”所困。作者通过诗歌的意境,比如白居易“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展现了一种超越小我、融入大化的境界。他指出,“无我”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打破“我”的边界,认识到“我”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这种“无我”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偏见与狭隘,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真是欢喜”的落地: “真是欢喜”是“不觉欢喜”的升华与显现。当我们在生命的点滴中,逐渐体悟到那份不期而遇的喜悦,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力量,生活便呈现出另一种色彩。这种“真是欢喜”,体现在对生命的感恩,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从容。 它可能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为一杯温热的茶而感到满足;可能是在一次与亲友的闲聊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也可能是在面对困难时,不再感到绝望,而是看到新的可能性。这种“真是欢喜”,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内在幸福感,它不依赖于外界的条件,而是源于生命本身的丰盈。 作者并非否定追求物质、名利的合理性,但他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在。如同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可以保有内心的宁静;如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诗意的栖居。 本书的价值所在: 《不觉欢喜,真是欢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当下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路径。它不迎合市场的浮躁,不制造短暂的刺激,而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引导读者去探寻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安顿精神的东西。 它适合那些对古典文化怀有兴趣,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心灵寄托的人;适合那些对人生困惑,寻求内在智慧与解脱之道的人;也适合那些已经有所成就,但依然感到内心空虚,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生命满足的人。 阅读此书,就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诗歌与禅语,巧妙地引导你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体察生命细微的变化,并最终领悟到,那份“不觉欢喜”,已然悄然绽放,成为你生命中“真是欢喜”的源泉。 它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诗意的敏感,一份禅意的淡定。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去发现那份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不期而遇的喜悦。这种喜悦,不张扬,不喧哗,却有着穿透岁月的力量,让生命因此而更加丰盈,更加澄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体验派”书籍比较挑剔的读者,我更看重那种能带来持久情绪共鸣的作品。这本书做到了。它带来的不是那种短暂的、刺激性的快感,而是一种深层、宁静的满足感,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抚慰剂。在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环境下,能有一本书让你慢下来,体会到内在的平和与自洽,是多么难能可贵。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安宁”感,让我愿意反复重读那些触动我的章节,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仿佛每次打开它,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

评分

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一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或感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的思考,都在为最终某个宏大的主题或深刻的洞察做铺垫。这种伏笔和呼应的手法,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刻意。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不同的线索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直到你完全沉浸其中,才恍然大悟全局的精妙所在。这种整体感和逻辑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表达的精湛控制力。我非常欣赏这种层层递进,最终水到渠成的叙事艺术。

评分

我个人对书籍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我的认知结构中激起涟漪。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是直接灌输观点,而是像一个精妙的向导,巧妙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更加辩证、更加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一些过去纠结的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而持久。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观察世界的更多角度和工具。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好像被轻轻地梳理了一遍,变得更加清晰、更有条理。这种“被激活”的感觉,是我阅读体验中最高级的享受,也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纸张的选择也特别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感。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带着传统韵味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和美的尊重。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这种细节上的用心,真的是现在很多出版物中比较少见的了。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地品味每一个章节的文字布局。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好感度。它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实体书,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是我之前接触过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清新脱俗。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但又绝非平铺直叙的白话文。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深刻的哲思用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比喻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一句的意境,感觉像是和一位智者在悠闲地对饮,没有压力,只有启迪。这种行文的韵律感极强,仿佛带着一种内在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简直就像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让人身临其境,心胸豁然开朗。这种叙事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太快地翻过那些精彩的语句。

评分

不错,很喜欢

评分

真是欢喜!

评分

很好的购买体验

评分

此后绯衣谁复解,当年红豆已全荒。

评分

挺好的书

评分

好书好快。。。。。。。。。。。

评分

很好的购买体验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慢慢的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