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影响北宋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既聪明又正直的政治家,人品无可挑剔,执政的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革除旧政还是维护祖宗家法,推倒重来还是尽废新法。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却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变什么法?法怎么变?为什么新旧两派对立如此激烈?这场拉锯战又对大宋的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八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8卷)。
第一章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变法迫在眉睫
韩琦罢相
司马光待命
王安石进京
不二人选
方案看来不错
第二章一意孤行
失败的开端
风满御史台
国家体改委
司马光出走
化友为敌
积怨爆发
王安石罢相
第三章乾坤逆转
破镜难圆
吕惠卿被诬
邓绾倒台
帝王心思
司马光复辟
了犹未了
第四章教训所在
苏轼下狱
皇权本是钟摆
改革与道德无关
执政岂能大无畏
目的是个问题
谁主沉浮
第一次见到神宗,王安石就让皇帝极为振奋。
我们故事的这位主角,是在熙宁元年(1068)四月觐见皇帝陛下的,当时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神宗问:朕想要实现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办?
王安石说:选择道路。
宋神宗问:学习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答:要学就学尧舜,学什么唐太宗!
二十一岁的皇帝大吃一惊,有点热血沸腾。后来,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感慨地说:唐太宗一定得有魏徵,刘备也一定得有诸葛亮,才能有所作为。
王安石答:那两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神宗又吃了一惊。
诸葛亮和魏徵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王安石,究竟有多大本事,竟敢如此狂妄?
皇帝心里没底,众人议论纷纷。
第一个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为韩琦打抱不平并与韩琦同时罢相的参知政事吴奎,理由也很充分。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在开封府"鹌鹑案"中的表现就能说明问题。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又问侍读学士孙固:王安石可以做宰相吗?
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
其实,这也正是韩琦的主张。事实证明,韩琦和孙固等人所言不虚。后来王安石刚刚成为副宰相,果然就跟同僚们弄得很僵。每次意见分歧,他不但固执己见,还会金刚怒目暴跳如雷地吼叫说:你们这些人,错就错在不读书!
另一位名叫赵抃(读如变)的副宰相忍无可忍,不得不反唇相讥:不知道尧舜的时候,皋陶都读什么书?
王安石哑口无言。
这当然是后话。但正如我们在第四章将要细说的,本次改革不但一败涂地,而且后患无穷,原因之一就在于王安石的性格有问题。可惜他自己毫无感觉,这些意见皇帝也听不进去。结果直接的损失,是活活气死了副宰相唐介。
唐介是湖北江陵人,也是仁宗朝就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和直臣。这样一个人,当然无法忍受王安石进京不久便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越权干预朝政,而神宗在宰相们请示决策时也总要先听王安石的。因此唐介对皇帝说,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中书省,那就让王安石主持中央工作好了,他请求辞职。
神宗却不置可否。于是很快,这位副宰相便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唐介质问:你的主张,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王安石答:因为你们结党营私。忠心耿耿仗义执言的唐介被指责为朋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背上长出肿瘤不治身亡。神宗前往吊唁,赠送了藏在宫中的唐介画像,上面有仁宗皇帝的亲笔题字。人们这才知道,这位耿直的三朝元老其实有何等分量。
显然,反对王安石的,并非小人。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历史共情”的体验。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努力还原“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当读到某些政策推行时遭遇的巨大阻力,以及那些改革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时的内心独白,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压在肩上。这种代入感并非基于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源于作者对历史人物动机的细致入微的刻画。通过这本书,我得以跳脱出后世的评判标准,试着用当事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局限。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历史阶段的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无奈的群像剧。阅读的尾声,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感,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复杂性的敬畏,这本书无疑为我的历史观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刷新和拓展。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但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这些浩瀚的史料堆砌成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堡垒。相反,他像是拥有魔力的炼金术士,将那些冰冷的文字和数据,提炼成了充满洞察力的见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历史惯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他成功地将看似孤立的改革措施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让人明白了许多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对错之分。每当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去解析,例如从经济基础、文化思潮、乃至个人性格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这使得历史的解释不再是单线条的,而是立体而丰满的。这种深度的挖掘,真正体现了历史学者对于事物本质的穿透力,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而是对人类社会运作的规律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温润的幽默感的,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和晦涩。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用极其精炼的现代汉语,准确地还原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心境。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犀利点评的段落,它们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表象下的虚伪和矛盾,但这种犀利又恰到好处,绝不流于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在批判中蕴含着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同情与理解。这种独特的“文风”,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常常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平日里容易忽略的深层含义。可以说,作者成功地在“严肃求实”与“通俗易懂”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使得高深的历史议题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和欣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织工,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错综的政治脉络编织成一张清晰而引人入胜的网。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几个鲜活的小故事切入,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某个大臣在朝堂上的一个微小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对话,这些“人情味”的补充,使得那些凝固在史书中的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研究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尤其欣赏的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并没有采取一锤定音的断言,而是保留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书脊的烫金字体到封面的水墨晕染风格,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息。打开扉页,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立刻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封面选用的那幅意境深远的古画元素,它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一个引子,将读者轻轻拉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内文排版的字距和行距,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从这个层面来说,光是捧着它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极大的享受了,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感和艺术感,使得它在众多历史书中脱颖而出,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索其中蕴含的知识宝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它的外在美已经为内在的精彩内容做了最好的铺垫,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的体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印象中王安石很文人,历史告诉我他也是权利游戏的其中一颗棋子。
评分书很好,在购物车放了很久了,终于打折了,果断购买。可以开始读了,好开心呀!
评分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评分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真心不错,都不容易呀。
评分易中天老师的作品还是很值得购买的,这个作为入门书籍还是不错,期待最后的部分。
评分等了十个月,第19卷《风流南宋》终于出了,估计易老师也写得有些倦怠,更新缓慢。。。主要是简述南宋建立和灭亡的经过,分析盛衰原因,揭示程朱理学对中华文明的严重负面效应,最后通过宋词来表现一下宋的光芒璀璨。。。期待第20卷《铁血蒙元》,不知道他会怎么写,毕竟这个朝代靠军事征服起家,杀人无数,打了45年毁灭了高度发达的宋朝,自己又乏善可陈,坏事儿还干了一堆。???
评分开始只知道王安石是个诗人,司马光这书的,后来了解历史,知道这俩人其实是大官,没啥别的印象,看了这一本,对这俩人,不止这俩,还有对变法这件事,走了很多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