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国家开端+文明爆炸+统一文明(套装共3册)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国家开端+文明爆炸+统一文明(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皓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文明起源
  • 国家认同
  • 文化探索
  • 史学
  • 考古学
  • 中华文明
  • 历史文化
  • 通史
  • 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4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15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66
正文语种:中国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它由涓涓细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锤炼、升华、成熟并稳定化的枢纽时期。

  · 这个枢纽时期所形成的生存形态、生存法则,以及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特质,等等,都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 这种具有极大稳定性与传承性的创始期文明形态,即为“原生文明”。

  · 这种在早期国家时代生成的独具特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族群永恒的文明徽记,将之与其他一切族群的生存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就形成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无数的“这一个”。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

  · 文明的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安全底线,中国社会应该告别“不争论”的特殊时期了 。

  · 一个唯yi以其本原形态延续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如何就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何就不能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根基?

  · 在中国先秦文明无垠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未曾被发现的历史发展逻辑链条?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它们指向未来的历史延长线究竟在哪里?


内容简介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全新史论作品。

  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

  在这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经过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顶feng——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

  

作者简介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生于陕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秦文明研究院院长。

  中国当代四大历史小说家之一。同时以创建“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理论,成为整体研究中国文明的重要理论家。历时十六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2011年,《大秦帝国》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和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全新著有《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大争之世:战国》。


目录

总 序 文明历史的叩问 001

第一编 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019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067

第三编 新文明酝酿时代 149

第四编 新文明爆炸时代 329

第五编 秦帝国时代 591

结 语 前三千年文明历史之反刍 838

跋 微木填沧海 863

上部目录

总 序 文明历史的叩问 001

第一编 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聚合基因: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 021

百年治水:走出洪荒时代 044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夏:国家文明的开端——早期邦联制 069

商:成熟的邦联制国家 088

西周:礼治社会——精密的联邦制国家 110

第三编 新文明酝酿时代

周文明的衰落 151

礼治冰河的解冻 175

小国争霸:政治变革之发端 216

大国霸业文明:政治变革之深化 237

大国蜕变与阵痛效应 269

两大时代的过渡 312

中部目录

第四编 新文明爆炸时代

战国社会鸟瞰 331

魏国李悝变法 352

楚国吴起变法 374

韩国申不害变法 394

齐威王驺忌变法 414

秦国商鞅变法 422

赵国武灵王变法 464

燕国乐毅变法 480

战争文明之巅峰 491

原典思想大爆炸 516

秦国政治危机 537

帝国序幕:诀别吕不韦集团 562

富国强兵:秦国实力大跨越 574

下部目录

第五编 秦帝国时代

统一首战:灭韩之战 593

两强终决:灭赵之战 611

和平岔道:灭燕之战 631

分治绝唱:灭楚之战 672

忘战灭国:灭齐之战 694

秦帝国整合民生 716

秦帝国创建统一文明 733

“三南”之忧:秦帝国统合岭南 777

胡患之战:秦帝国草原大反击 797

铁血风暴:秦帝国反复辟政治战 814

结语 前三千年文明历史之反刍 838

跋 微木填沧海 863


精彩书摘

  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

  我们在前三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究竟有哪些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呢?

  这里所说的历史经验,是指那些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将自己的文明延续五千余年,并进入当代社会的最基本的生存法则,而不是处置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技术性的策略与手段。

  这样的文明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第一基本经验:以自觉的求变精神不断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

  求变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从远古时期开始,在艰难而波澜壮阔的生存发展中锤炼出来的核心精神。求变精神的实质,是自觉摒弃保守的生存状态,是巨大的创造冲动意识。求变精神所以能够确立,来自我们这个民族对险恶的远古生存环境的抗争。

  (2)第二基本经验: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

  民族文明的生存底线,是对外来侵略的抵御能力。就其实质而言,这种抵御能力就是战争能力在当时所达到的实际水准,以及战略掌控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战争能力低下,战略掌控盲目,或迟或早这种文明形态都会灭亡。这是我们在此前三千余年获得的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这一经验概括为文明生存拓展的最高战略,就是两个互为关联的基本原则:一是强力反弹,一是有限扩张。

  强力反弹———面对强敌威胁欺凌,敢于展开坚决而强大的反击。

  有限扩张———战胜之后的实际扩张,能够限定在可掌控的地域范围之内。

  (3)第三基本经验: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

  历史证明,决定一个民族文明命运的,绝不仅仅是战争与暴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特定文明在诸多文明竞争与冲突中的包容性。……归纳起来,就是由所有这些方面综合形成的文明形态,对本民族个体是否具有深刻的吸引力与强大的凝聚力?对不同民族文明的种种介入,是否具有包容性与亲和力?这是文明竞争与冲突中的软形式,它更为长久地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4)第四基本经验: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大民族能像中国这样,历经如此之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国家,整合文明,最终回归到统一国家与统一文明的道路上。历史的足迹反复表明,任何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成功过一次———没有能将分裂割据地永久地脱离中国而另外建成一个国家。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任何一块。

  在中国文明的海洋中,最为炫目的明珠,就是统一精神。

  (5)第五基本经验: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


前言/序言

  总序 文明历史的叩问

  一

  漫漫岁月, 沧桑变幻。

  人类历史在甘苦共尝中拓展伸延, 已经进境为工业文明与科学文明交汇的时代了。

  整个人类的生命史, 是一部辽阔激荡、深远相续的文明创造史。只要人类的生命在延续, 人性的基本方面———善与恶的冲突就在延续,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在延续。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断人类生命进程的连续性, 也不能割断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我们的今天, 曾经在昨天生长。我们的昨天, 不断在今天重演。我们的未来, 永远浸透着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 我们就必须摒弃种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以高端文明的视野回望文明发展的足迹, 与我们的历史传统完成精神的对接, 对我们的未来方向做出清晰的选择。

  人类前进的脚步, 永远经受着种种形式的历史质询。

  1840 年以来, 自古老的中国打开封闭的大门, 就一直面对着文明史的严酷拷问。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为什么近现代以来沦落为穷弱之邦? 百余年后, 当我们重新崛起的时候, 为什么仍然有着深刻而普遍的社会迷茫? 在西方文明面前, 中国为什么出现了黄色文明落后论、中国文化酱缸论? 我们的历史意识, 为什么不能明确地认知中国文明的根基? 我们对文明历史的价值评判标尺, 为什么始终没有社会共识性的基本标准? 我们的历史充满了烟尘浓雾, 充满了非理性纠缠, 问题人物与问题事件层出不穷, 原因究竟在哪里? 面对新的文明跨越, 我们为什么无法确认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坐标? 我们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 为什么始终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体系? 我们对自身文明史的反思与总结, 为什么两千余年来始终停留在史料整理、细节考证、编年叙述的技术层面上, 直至当代, 我们依旧没有总体反思的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突破?

  ……

  问题太多太多, 答案太少太少。

  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 我们的文明史研究几乎是一片

  沙漠。

  要创建新的文明形态, 就不能回避基于生存法则的文明史叩问。

  它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发展需求, 来自我们赖以生成的久远

  根基。

  二

  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 都在对自己的历史进行着不断的回顾与总结。

  西方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 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 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 不断寻找符合当代需求的新答案, 而不是将某一时代关于文明历史的认识与评判, 当作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 当作束缚自己的古老教条, 从而禁锢我们实现文明跨越的历史脚步。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 曾经产生出庞大的史书体系, 曾经产生出汗牛充栋般的种种历史评判。可是, 既往所有的历史书写与既定结论, 都仅仅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 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对于今天的我们, 那些庞大复杂的评判体系, 显然已经与当代社会对文明历史的继承需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了。那些价值观与评判体系, 对于我们, 已经成为一座座古老的历史遗迹, 它们具有无比丰厚的历史美感, 但却无法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基地。那些庞大的史书体系, 那些不断被发掘的历史遗存, 留给我们的, 只是丰沛充盈的历史素材。在无垠的素材海洋中, 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未曾被发现的历史发展逻辑链条, 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它们指向未来的历史延长线究竟在哪里?

  甚或, 广阔的素材海洋中, 究竟还有没有被刻意掩盖扭曲的有用材料?

  举凡这一切, 都得我们用当代高端文明视野, 去努力开掘, 去寻求新的答案。

  三

  地球环境的差异, 生命群体的庞大, 注定了人类一开始只能是天各一方。

  大约上万年之前, 这些天各一方的人群, 渐渐形成了千姿百态而又相对稳定的原始生存方式。以不同的生存方式为根基, 在同一地域谋生的人们又渐渐形成了聚居的群落。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人类在各个地域渐渐形成了稳定的族群, 并先后进入了国家时代, 各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早期生存形态。

  这种稳定而自觉的生存形态, 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

  作为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科学概念, “ 文明” 这个词是西方人确立的。

  文明, 英文是Civilization。在英语世界, “文明” 的含义是逐步演变的, 又是不断丰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对“文明” 概念的发展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在现代理念的意义上, 《美国传统词典》对“文明” 的内涵与应用, 又作出了理论说明,大体有六层含义:

  其一,文明是人类社会知识、文化和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标志为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字的广泛使用,以及复杂的政治及社会机构的出现;

  其二,文明是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发展出的文化和社会类型;

  其三,文明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概括,譬如玛雅文化、古罗马文化就是一种文明;

  其四,文明是一种过程与状态,譬如人群的开化、教化,就是这样的文明过程;

  其五,文明是一种蕴含着文化与智慧的优雅品位,是人的教养与修养;

  其六,文明是一种社会状态, 譬如人们常说的文明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文明理念的综合内涵。从总体上说, “文明” 是指与“野蛮” 状态相对应的一种人类自觉生存的高级状态。这种生存状态, 包括了人类在自觉生存状态下的一切基本方面, 也包括了它的整体形态。

  中国社会的文明意识是什么样的状态?

  历史文献证明, 中国当代文明意识的淡薄, 并不是先祖遗传的。中国人对“文明” 的概括比西方要早得多, 作为古典语汇的“文明”,其内涵也非常地逼近当代理念。已知的古典文献表明, “文明” 一词的最早出典, 是《尚书》与《周易》。

  在《尚书·舜典》中, 有“濬哲文明, 温恭允塞” 的概括。古文献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经纬天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 《周易·大有》云: “其德刚健而文明, 应乎天而时行, 是以元亨。” 另外,《周易·乾卦》的说明辞《文言》又云: “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

  对于古典“文明” 的含义, 唐代学者孔颖达的具体说明是: “天下文明者, 阳气在田, 始生万物; 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顾名思义, 文明者, 文章之光明也。这就是说, 阳气升腾, 万物生长, 天下有了“文章”, 就会一片光明; 文明者, 文章之光明也。

  那么, “文章” 是什么呢? 它为什么能给天下以光明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文献, 给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所说的文章的含义: 其一, 《论语》说, 文章是礼乐法度; 其二, 《左传》说, 文章是车服旌旗; 其三, 《楚辞》说, 文章是花草与织物的灿烂文采。

  显然, 在我们的原典时代, 文章是社会秩序, 是生活状态, 是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所生发的灿烂华彩。用今人听得明白的语言来表述古典文献中的“文明” 内涵, 那就是: 依据天地运行而创造的生存状态、普遍基本的社会制度, 以及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华彩。也即经纬天地、照临四方的文章之光明, 就是文明。

  这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理解, 不能不使我们发出由衷的惊叹!

  四

  人类社会究竟创造了多少种文明? 目前尚无确切计数。

  关于世界文明史的基本理念, 当代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其一, 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这部著作将人类古典文明看作多元化的发展, 并分作了21个类型: 西方基督教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古代希腊社会、古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古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玛雅社会……后来, 汤因比又将其发展为31种, 我们不再具体罗列, 也不对汤因比的划分做具体的评价。

  其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部著作自1970年出版以来, 连续再版七次。它的文明史基本理念是: 世界文明并不是以西方文明为轴心发展的, 而是多样化地有差异地发展的; 在文明生长时期与此后相当长的古典时期, 各个地区、国家的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这种独立发展的古典文明, 有五个被作者列为专章论述的基本类型: 欧洲大陆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世界游牧文明。

  其三, 美籍德国学者卡尔·A.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这本书有一个颇为惊人的副题——— “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他的基本理念是以政治体制模式为文明核心, 将人类文明分作两大类: 西方民主文明和东方专制文明。包括中国、埃及、俄罗斯等大国在内的大部分东方国家, 都是基于远古治水而生发的专制主义文明; 西方世界则是民主文明。

  大量的世界文明史研究著作, 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有多少个民族, 便有多少种文明形态。它们千姿百态, 色彩纷呈, 各具特色, 独树一帜。这些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文明体系, 构成了人类生命史的灿烂华章。

  值得注意的是, 在所有文明演进史的研究著作中, 关于文明起源与文明原创的探究与反思, 都居于绝对中心的地位。这一现象的形成, 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这个逻辑就是: 不清楚某种文明的起源根基, 不清楚某种文明的原创特质, 便不能了解这一文明的衍生传承法则, 更无法预测这一文明的未来变化趋势。

  这一逻辑, 提出了一个必然的问题———

  文明, 既然是社会生存发展的总体反映, 为什么还要受到远去的历史的制约?

  五

  文明, 是人类精神连续发展的外在化。

  没有人类精神活动连续发展的积累, 便没有文明的创造, 没有文明的跨越。

  正因为如此, 任何文明形态的根基都深深埋藏于久远的历史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它由涓涓细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锤炼、升华、成熟并稳定化的枢纽时期。这个枢纽时期所形成的生存形态、生存法则, 以及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特质, 等等, 都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些稳定的传承要素及其综合形态一旦形成, 便如同生命基因对一个人的决定性影响一样, 将永远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影响或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历史的发展轨迹。这种在早期国家时代生成的独具特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 是一个族群永恒的文明徽记, 将之与其他一切族群的生存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 就形成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无数的“这一个”。

  这种具有极大稳定性与传承性的创始期文明形态, 我在1993 年所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 序言” 中, 称之为“ 原生文明”。

  原生文明,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自觉生存状态的第一生命载体。

  原生文明, 是一个族群摆脱自发生存状态, 进入到理性生存阶段的社会创造。

  原生文明,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延续的第一根基。

  所谓历史传统, 所谓特殊国情, 所谓民族精神, 所谓价值理念,所谓国家性格, 所谓社会风习, 所谓民族文化, 等等, 从实际上说,都是文明大创造时期生成的这种具有极大稳定性的原生文明的种种体现。它们历经锤炼升华, 一旦稳定下来, 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其后, 无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如何演变, 原生文明都具有恒定的、难以改变的基本特质。

  这种难以改变的基本特质, 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 表现为方方面面的差别: 各不相同的文字, 各不相同的价值观, 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 各不相同的政治体制与权力运行方式, 等等。所有这些差别, 所有这些特殊性, 形成了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风貌。即或在人类交流融合充分发展的今天, 各民族基于原生文明而形成的种种差别, 依然是非常鲜明的。

  六

  不同的文明目光, 对其他文明的观察与评估, 往往是有很大差异的。

  美国学者约翰·托兰曾经在他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中, 具体描述了日本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并给予了自己的评判。他是这样说的——

  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讲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则。日本人的逻辑,就像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随机应变。不需要时,还可以叠起来装在口袋里。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讲礼貌,又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统统同时存在。对日本人来说,这没有什么不正常。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矛盾越多,他便越深奥,自我斗争越尖锐,他的生活便越正常。

  日本人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他们在铁砧上打铁是蹲着的,使用锯子、刨子是拉而不是推,盖房子先盖屋顶,开锁钥匙向左拧。日本人做一切事情都是相反的。话倒着说,书报倒着念,文章倒着写。人家坐椅子,他坐地板。鱼虾生吃。讲完一个人的悲剧后,就放声大笑。穿新衣服掉进泥塘,爬起来面带笑容。有话不明说,而是说反话。讨论问题拐弯抹角。在家里以过分的礼节款待你,在火车上却粗暴地又推又搡。杀了人,还要向仆人道歉,说把他屋子弄乱了。

  相反, 19世纪的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其《文明论概略》中, 对欧洲文明与美国文明, 也作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评价。他这样说——

  现在称西洋各国为文明国家,不过是在目前这个时代说的。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它们的缺陷还非常多。例如,战争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西洋各国却专门从事战争;盗窃杀人是社会罪恶,西洋各国的盗窃案杀人案却层出不穷;此外,西洋各国(在政治上) 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相互攻讦而吵嚷不休;至于外交上耍手段玩弄权术,更是无所不为……假如千百年后,人类的智德已经高度发达,再回顾西洋各国的情况,将会为其野蛮而叹息。

  由此可见,文明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不应满足于目前的西方文明。

  对不同文明的各自评价, 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

  人类文明的标尺, 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冲突。我们不能说, 人类的冲突总是基于文明的差异而发生的。但是, 我们可以确定地说, 人类每次大冲突的背后, 都埋藏着文明差异的根基。有许多冲突, 文明的差异甚至成为直接的诱发因素, 或者根本性的原因。

  古典时代, 文明差异直接引起冲突的现象尤其普遍。中国春秋时代, 周边游牧族群不断入侵华夏腹心地带, 爆发了大规模的基于文明冲突的长期战争。战国与秦帝国时代, 北方匈奴与诸胡严重地侵犯华夏,再次爆发长期的文明大冲突。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这种不同民族的文明冲突, 在中国及其周边大地上, 一直没有终止过。

  在中国之外的世界环境中, 马其顿民族对古希腊的征服, 罗马帝国对埃及的远征, 古印度佛国的突然灭亡, 古巴比伦帝国的突然灭亡, 罗马帝国的解体星散, 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战争, 等等, 也无不因为各民族文明形态的巨大差异而生发出来。

  历史的逻辑是: 越是相互处于闭塞状态,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便越是激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大大加深, 直接基于文明差异而引发的大规模冲突虽然没有终止, 但显然呈现出大为减少的趋势。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在世界各民族的共处中越来越被接受了。至少, 在理论上是这样的。……诚实地说, 这本书未必能承担上述重任。但是, 它可以是精卫所衔的一枝微木, 可以是试图填平沧海的一种努力。

  孙皓晖

  2011 年6 月

  于西北大学秦文明研究院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之外,其他历史或文明题材书籍的详细简介,总字数约1500字。 --- 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另类视角下的古老世界与人类转型 本套系丛旨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那些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考古学新发现、跨学科研究成果以及区域性历史个案的深入剖析,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复杂且充满张力的人类发展图景。本书系聚焦于数个关键文明转型期,探讨技术、环境、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在塑造人类命运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卷:尼罗河谷的青铜时代——法老王权与神圣秩序的构建 主题聚焦: 早期国家形成、宗教政治的融合、灌溉农业的社会影响 本卷将读者带回古埃及的王朝时代,但视角并非聚焦于宏伟的金字塔或著名的法老事迹。我们深入探讨的是,在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与干旱之间,一种高度集中的、以神权为基础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在地理限制中孕育而生的。 核心内容剖析: 1. 灌溉的政治学: 尼罗河的自然规律如何迫使早期定居点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水利合作?这种合作需求如何成为早期地方贵族向中央王权过渡的制度基础?我们分析了“河道管理者”与“神谕解释者”身份的重叠,阐释了技术需求如何被神圣化,从而构建出一种不可撼动的统治合法性。 2. 死亡的经济学: 埃及人对来世的极端重视,不仅是精神追求,更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动员工具。本卷细致考察了陵墓建造的劳动力组织、资源调配以及祭祀体系的运行机制。我们探究了“永恒之屋”的建设如何有效地吸收了多余的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将潜在的社会冲突转化为对来世的集体投入,从而确保了现世的稳定。 3. 象形文字的意识形态: 象形文字(Hieroglyphs)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识和权力工具。本卷分析了书吏阶层的专业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记录,将随机的历史事件编织成具有清晰因果链条的“神圣历史”,从而巩固了法老作为天地间中介的地位。我们将对比不同时期文本的语言风格变化,揭示权力中心如何通过叙事控制来应对内部的政治挑战。 第二卷:安纳托利亚的铁血黎明——赫梯帝国的法律、战争与外交遗产 主题聚焦: 早期铁器时代的军事革命、多民族帝国的管理、国际法的前身 本书的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了小亚细亚的腹地——赫梯帝国。在青铜时代末期的大动荡中,赫梯帝国以其独特的军事技术和政治结构,在中东地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核心内容剖析: 1. 战车的优势与局限: 赫梯帝国是早期铁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典型代表。我们详细分析了马拉战车(Chariot)在战术上的创新,特别是其对步兵编队的限制和依赖性。赫梯在技术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短期的军事霸权?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维持庞大战车部队所需的金属资源和后勤压力,这如何反过来成为帝国扩张的瓶颈。 2. 双重王权与地方自治: 与埃及的绝对集权不同,赫梯的王权结构更为复杂,存在着“王后”在宗教和政治中罕见的重要地位。本卷考察了赫梯如何通过与被征服地区签订条约,给予地方贵族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并要求他们宣誓效忠。这种“契约型帝国”的模式,为后世的封建制度提供了早期的参照。 3. 泥板档案中的外交博弈: 通过对马拉那(Amarna)档案和博尔德斯坎(Boğazköy)泥板文书的解读,我们重构了古埃及、巴比伦、亚述等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网。赫梯人在这张网中如何运用联姻、军事援助与威胁,平衡各方势力,签订了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和平条约之一。这揭示了早期国际政治中,权力与信誉的微妙平衡术。 第三卷:欧亚草原的生态挑战——游牧文明与定居世界的长期互动 主题聚焦: 环境压力下的社会适应、技术扩散与文化交流、边缘文明对中心的影响 不同于前两卷集中于定居的农业文明,本卷将视角转向了欧亚大草原,探讨了游牧文化群体的兴衰、技术传播以及他们与农耕文明之间长达数千年的复杂互动模式。 核心内容剖析: 1. “马背上的生态学”: 游牧民族的生存并非仅仅依赖于马匹的速度,更依赖于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本卷分析了“可放牧面积”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动态关系,探讨了气候波动(如干旱或严寒)如何系统性地打破平衡,迫使游牧部落向外迁徙,从而引发与定居文明的冲突。 2. 技术的中转站: 游牧群体常被视为“破坏者”,但他们实际上是技术和理念跨区域传播的最有效载体。我们追踪了冶铁技术、弓箭设计、乃至宗教概念(如琐罗亚斯德教的某些元素)是如何通过草原走廊,从东方传播至西方,而非仅仅依赖海运或官方使节。 3. “蛮族”的中心化: 本卷深入研究了那些最终挑战并颠覆了成熟农耕文明的游牧群体。我们不再将他们简单归类为“野蛮人”,而是分析了他们在面对强大定居帝国时,是如何快速学习、吸收和重组目标文明的组织结构与军事技术,最终实现“中心替代”。这种现象揭示了文明的韧性与脆弱性,以及文化吸收速度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决定性作用。 --- 全书总结: 本套系丛旨在提供一种“过程导向”的历史观,强调文明的形成、巩固与转型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环境驱动和结构性矛盾的复杂过程。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社会形态的深入比较,我们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在面对资源约束、政治合法性挑战和技术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多样化适应策略,从而为理解人类文明的整体演化提供一个更具纵深感和批判性的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它对“国家开端”阶段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文明起源的全新认识。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或已有的理论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结构、权力萌芽的内在逻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早期部落联盟如何逐步演化为具有初步国家形态组织的分析,那种从松散到集中的过程描绘得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特别是对早期仪式、祭祀活动在凝聚社会力量、确立权威方面的作用的论述,我以前读了很多书都没见过如此深入的剖析。那些关于早期文字、礼制如何从朴素的记事符号和习俗,逐渐被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的阐述,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晦涩,反倒是有一种拨开迷雾、洞察本质的快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通常理解的“早期国家”概念,意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步路径有着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成熟老练,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学术对话录。每一章的论证都环环相扣,逻辑推演严密,但语言的张力又保持得很好,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史料模糊不清的阶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批判精神,他不会轻易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多角度的证据对比和逻辑推理,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最可能的解释。这种“带着读者一起探索未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它真正做到了将冷峻的考古发现和抽象的理论分析,融合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代文明发展史。

评分

关于“文明爆炸”这部分,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催化剂,让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能够迅速积累起如此巨大的文化能量,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文明的密度和复杂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本书的解释非常令人信服,它不仅仅罗列了考古发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技术变革的理论框架。比如,它对早期复杂农业体系的建立如何支撑起人口增长和专业分工的深入分析,以及早期手工业技术突破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推动作用,都写得鞭辟入里。读到后来,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从蓝图到拔地而起的过程,每一个结构节点都有其必然性。它让我对“文化跃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关键节点的突破所致,非常震撼。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扎实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明的“原发性”和“连续性”。它不仅填补了我对文明起源阶段认知上的很多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中华文明独特发展道路的理解。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中国历史的眼镜都被擦亮了,不再局限于王朝更迭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了那些驱动文明底层运作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和文化基因层面。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文化或者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带来的思考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内容,会持续地在你脑海中发酵和回响。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统一文明”的篇章,这部分的内容处理得极其巧妙,完全摆脱了传统史学中对“大一统”的刻板印象。作者并没有将“统一”视为一个偶然的政治事件,而是将其置于长期的文化、地理和制度演进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探讨了早期文化因子如何在大面积地域内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超越地方认同的、更具兼容性的“中华”底色。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先于“政治上的统一性”的观点,对我触动很大。书中对早期思想家们如何构建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有效治理广袤疆域的治理模式的探讨,细节非常丰富,让我看到了古代先贤们在制度创新上的超前性和智慧,这种智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评分

《大秦帝国》这部书早就想买了,正好称618买,才了三百多挺实惠

评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评分

快递包装很好,没有破损,书的质量很好,很轻,就是封皮那张纸太薄了

评分

重复购买 金额原返 不必电话回访

评分

正版书籍,质量很棒,全套17本,再加上一本进阶手册

评分

我凑不够万恶的十个字

评分

京东的速度超快,可惜书有点小破损

评分

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他很喜欢这套书,所以就赶上这个时候买来送给他了,棒

评分

送朋友的买来,据说相当好,非常满意。那就好评喽,难得@的满意,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