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楠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用
  • 百科
  • 常识
  • 自助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2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常备自助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面展现心理学上的百科问题,精彩解析日常百姓的困惑之因
  青春期的少年为什么会那么叛逆?
  面对危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做旁观者?
  刘谦见证的是“奇迹“还是“心理暗示的奇迹”?
  领导和员工可以像磁力一样相互吸引吗?
  为什么有些金融成功人士不重视爱情?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编者从家庭、职场心理学角度出发,告诉你生活和工作中那些神奇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反应;也从性格、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为你探索自己以及他人提供了帮助,还从社交及流行心理学角度出发,让你对社会时间的发生的心理机制有所了解。其次,本书不但从宏观的篇章结构上具有方法论指导实践的逻辑顺序,还在微观的内容处理上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形式,必定能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心理学现象。

作者简介

  石楠,“简约乐享生活”倡导者,“绿色时尚达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北京某传媒集团任职。有多年的图书策划及编辑经验。代表作品按主题分类成书主要有《三天读懂心理学》、《图解心理学》、《学会假装的艺术》、《客厅养鱼一本就Go!》等,在中青年读者群中影响颇大,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第一章 大众流行心理学:影响你生活点滴的世界
从众心理的坏处是什么?/ 1
为什么有人喜欢贪小便宜?/ 2
时尚效应推动了什么的发展?/ 2
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有多重要?/ 4
俗套剧情的电影为什么基本都是高票房?/ 5
什么样的广告最失败?/ 6
快速消费是好是坏?/ 6
扭曲传播的危害性是什么?/ 7
堵车也能揭露人性的丑恶?/ 8
沾别人光彩有什么弊端?/ 9
迷信对市场来说真的是坏事吗?/ 10
断章取义有哪些可怕的后果?/ 11
侦探怎么解开犯罪难题?/ 12
为何说远亲不如近邻?/ 13
为什么说6个人组成一个世界?/ 13
为什么新思想很难被认同?/ 14
人群中为何会出现无意识的集体活动?/ 14
谣言为何能快速地流传开来?/ 15
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为何会不一样?/ 15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被强迫?/ 16
为什么模棱两可的信息最能让人信服?/ 17
面对危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做旁观者?/ 17
网络时代的“门”事件为何越来越多?/ 18
上位者说的话为何人们不敢反驳?/ 19
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19
双重标准是怎么回事?/ 20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感染?/ 20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不容易受感染?/ 22
“大叔”为什么特别受欢迎?/ 22
为什么大家都爱微信扫一扫?/ 23
身处绝境时人们为什么不要做决定?/ 23
菟丝花为什么能够成长起来?/ 24
“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24
人们为什么要虚伪?/ 24
无所不在的第4种战争/ 25
“人肉搜索”到底好不好?/ 26
星座有没有可信度?/ 27
同一首歌,为什么每一个人喜欢的点都不一样? / 27
一夜白头是真是假?/ 28
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28
为什么有些人会相看两厌?/ 29
奢侈品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2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何而来?/ 30
人云亦云的产品真的好用吗?/ 30
好奇心为何也能带来营销的胜利?/ 31
为什么会讲故事的产品才受大众欢迎?/ 31
有些人为什么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理解他?/ 32
正价商品比打折的好吗?/ 32
远离灾难的人为什么更害怕?/ 33
刘谦见证的是“奇迹”还是“心理暗示的奇迹”?/ 34
为什么有些人感觉不灵敏?/ 35
使用信用卡消费可行吗?/ 35
“先试再买”是怎样的消费体验?/ 36
人们为何会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产品?/ 36
为什么一打开淘宝就停不下来?/ 37
戴安娜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38
还有多少标签可以贴?/ 38
约翰逊药品公司是如何应对公关危机的?/ 39
厨师做菜为什么越做越咸?/ 40
贝利为什么成了“乌鸦嘴”?/ 40
第二章 怪诞行为心理学:缤纷多彩的心理世界
食物的诱惑力与颜色有关吗?/ 41
女性对什么颜色系最敏感?/ 41
人的眼睛为什么会出现错觉?/ 43
人为什么会在黑暗里感到不安?/ 44
为何杂志封面喜欢用人物像?/ 45
为什么灾难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46
吃亏就是占便宜吗?/ 46
绝处为什么能逢生?/ 47
什么是“广场恐慌症”?/ 48
为什么曼谷的大象那么软弱?/ 48
有钱人为什么还会发愁?/ 49
你知道俄罗斯方块的心理效用吗?/ 50
为什么灾害遇难者对媒体的报道会感到害怕?/ 51
传统民族音乐也能治愈病症吗?/ 51
“海洛因效应”与毒品有关吗?/ 52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53
不好的事情必定会发生吗?/ 54
为什么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坏人?/ 55
偷窥狂是哪里犯了错?/ 55
芈月是“霸星”可信吗?/ 56
动物也能治病吗?/ 57
讨厌一个人就容易否定他的好吗?/ 57
一个小小的命令就能让人灭绝人性吗?/ 58
你身边有祥林嫂吗?/ 58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怎么回事?/ 59
兔子急了为什么要咬人?/ 60
人受重创后为何会出现退行行为?/ 60
身上包袱过重的坏处是什么?/ 61
为什么有的人在面对灾难时感觉身在梦中?/ 62
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62
破洞牛仔裤为什么能够兴起?/ 63
为什么有的人在梦中也能解题?/ 64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手机的奴隶?/ 64
为什么要从小处看大?/ 65
上坡为什么比下坡难?/ 66
心里抵触一样事物就一定不会做吗?/ 66
末日也是幸福日?/ 67
灾难过后的英雄是如何的?/ 68
大灾中活下来的人为什么会自责?/ 68
为什么说小恶不改,必成大错?/ 69
人为什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69
有些人为什么那么亢奋?/ 70
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定期清一下妆/ 70
人为什么会害怕人?/ 71
为什么有些人的举止异于常人?/ 72
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别人要打他?/ 73
为什么有人不敢照镜子?/ 73
为什么有的人不敢关窗户?/ 74
为什么有些人很喜欢被打骂?/ 75
哭过之后心情为何会变好?/ 75
人为什么要经常放空自己?/ 76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拒做“彼得?潘”?/ 77
人为什么要远离猜疑?/ 77
吴亦凡为什么要做一个淡定的人?/ 78
为什么一到秋季就容易莫名情绪低落?/ 79
什么是人生中的高原期?/ 79
为什么有些人一到重大场合就失利?/ 80
明天有很多,你要等到什么时候?/ 81
不完美计划就无法实施吗?/ 82
人们为什么总是担忧各种事情?/ 82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力挽狂澜?/ 83
随手涂鸦究竟有哪些门道?/ 84
第三章 趣味认知心理学:我们都有一颗独特的心
“人来疯”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85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暴饮暴食?/ 85
为什么有些人看见美味食物没有食欲?/ 86
为什么有人专门喜欢私藏异性的贴身物品?/ 87
为什么有些人要疯狂整形?/ 88
反复洗手是哪些心理障碍造成的?/ 89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偏爱穿女装?/ 89
何不打开心窗,沐浴阳光?/ 90
老年人为什么会有回归心理?/ 91
为什么20美元就可买到一个人的主见?/ 92
所有人在青春期里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93
当自身的兴趣和外在功利的因素扯上关系/ 94
再温和的人也会变成“暴虐狂”/ 94
为什么人一不高兴就变“话痨”?/ 95
情绪失控有时会铸成什么大错?/ 96
等车的人中谁最无聊?/ 97
情绪和感官会相互影响吗?/ 97
损人利己,小心陷入“孤岛危机”/ 98
“美女”秀的是自信还是自恋?/ 99
宅男宅女都有哪些心理障碍?/ 100
病态的心理造就了怎样的人生?/ 101
凡事都要拒人于千里之外究竟是好还是坏?/ 102
孤芳自赏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103
“懒虫”病毒是如何侵蚀我们的心灵的?/ 103
丢了诚信后还会丢了什么?/ 104
为什么胸怀壮志却脾气暴躁?/ 105
为什么看得开的人更快乐?/ 106
为什么表面忍让却暗地生闷气?/ 107
沉默的你何时能不孤独?/ 108
崔永元为何要离开《实话实说》?/ 109
为何运动员总是“大心脏”?/ 109
史上最勇敢的蠢货是如何炼成的?/ 110
历史之境真的能照得月明渠水开吗?/ 111
墨西哥的广告宣传有什么独特之处?/ 112
为什么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112
丈二的解差为什么会摸不着头脑?/ 113
爱迪生真的活了135岁吗?/ 113
管仲的老马为何能识途?/ 113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为谁而奏?/ 114
你听说过心理学大师关公的割骨故事吗?/ 115
心理压力大为什么会导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116
逆境为什么会让一些人反而产生动力?/ 116
人的潜能是怎么一回事?/ 116
为什么经验主义有时候行不通?/ 117
虚假的童年热气球经历为何将人骗得团团转?/ 117
婆媳关系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118
为什么算命先生比你父亲还了解你?/ 119
为什么说女人天生就是“撒谎家”?/ 120
逃避的最佳借口是什么?/ 120
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21
第四章 职场潜伏心理学:让你明白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生求官未中的悲剧是怎样产生的?/ 122
大学生也有“断奶期”吗?/ 122
如何发挥“自己人效应”?/ 123
决策时优柔寡断会导致什么?/ 124
如何正确地进行授权管理?/ 125
为什么加薪有时不会增加工作效率?/ 126
为什么说软硬兼施才是管理的上策?/ 126
领导和员工可以像磁力一样相互吸引吗?/ 127
存在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企业吗?/ 128
领导之间如何减少不信任感?/ 129
为什么企业存在结构臃肿的现象?/ 130
赞同和反对的价值哪个更高?/ 131
“拱道效应”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 132
正视错误可以得到错误之外的东西吗?/ 132
团队中有一个自大的人是坏事吗?/ 134
人人都有“自圆心理”吗?/ 134
企业领导也需要被人监督吗?/ 135
独家激励与群体激励,哪个效果好?/ 136
差人一等能否成为精英?/ 136
公司的规章制度为何要遵循“热炉法则”?/ 137
“软化效应”在公司管理中有何应用?/ 138
一群聪明人为何会产生集体性愚蠢?/ 139
为什么个人离不开团队?/ 140
为什么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141
不加干涉为何更能让员工处理好任务?/ 142
为什么有时候一加一会小于二?/ 142
创新心理为什么如此重要?/ 143
上下级为何要像刺猬一样抱团取暖?/ 144
积极的心态可以挽救企业吗?/ 145
沉默为何有时比说话更重要?/ 145
宜家为什么成为顾客的家居淘宝圣地?/ 146
为何说换位思考很关键?/ 147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优势互补吗?/ 148
你知道狡猾的“三分之一效应”吗?/ 149
怎样博得领导者的青睐?/ 150
心理名片比真实名片更加重要吗?/ 150
沟通时座位朝向有什么讲究?/ 151
巨大压力的负面因素是什么?/ 151
营销人员要善于利用“配套效应”/ 152
如何克服交际中的“飞镖效应”?/ 153
优秀的人出点小丑将更受欢迎/ 153
为什么说第一印象很重要?/ 154
抓住关键为何会事半功倍?/ 155
为什么说谦虚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155
如何让整体的效果大于部分之和?/ 156
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 157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158
循序渐进的难题为何更容易令人接受?/ 159
为什么说鼓舞他人是笔巨大的财富?/ 159
揭短暴露自己会帮助自己吗?/ 160
降价销售手段有何奥秘?/ 161
为什么会产生“上班恐惧症”?/ 162
为什么批评越多效率越低?/ 162
为什么有人在职场上挫折不断?/ 163
“破窗效应”的危害有多大?/ 164
从拍篮球到大海遇险/ 165
看起来懒散的员工真的一无是处吗?/ 165
“拆屋效应”能增加胜算吗?/ 166
为什么跟风战术不长久?/ 167
为什么人们总相信别人口中的自己?/ 168
为什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169
职场中为何不能墨守成规?/ 169
公司中的“鲶鱼”可以激励团队吗?/ 170
表扬别人为何要及时?/ 171
样貌真的决定一切吗?/ 172
“南风法则”为什么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172
蹲下思考为何有时比站着管用?/ 173
为什么适度批评才能起到正面作用?/ 173
为什么说赞美可以创造奇迹?/ 174
幽默的人是怎样占据优势的?/ 175
面试为何不要过于标新立异?/ 176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死亡”现象?/ 176
为什么人不能同时处理相似的东西?/ 177
怎样克服自己的职业高原?/ 178
推销的黄金时间为何只有7秒?/ 179
职场中耍酷为何要不得?/ 179
盲目崇拜名人的后果是什么?/ 180
5~8点的工作有那么可怕吗?/ 180
周一的办公室为何哈欠连天?/ 181
什么是“反直觉定律”?/ 181
第五章 亲子家庭心理学:美好的生活是一种永恒
你不经意的言行是否会引来大祸?/ 183
爱屋及乌带来的危害有多大?/ 183
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愉悦大家庭吗?/ 184
是什么让肖邦一夜成名?/ 185
老年人为何一定要给自己找个老伴儿? / 185
他们如何创造婆媳和睦的世界级奇迹?/ 186
金銮殿上的康熙如何体会民间疾苦?/ 187
是否只在心头才是心头肉?/ 187
妒忌有周期吗?/ 188
新的格局可以化解原有的冲突吗?/ 188
分离焦虑会撕裂亲情吗?/ 189
家庭冷暴力有多可怕?/ 190
白璧微瑕的儿媳更招人喜爱吗?/ 191
泰山压顶,认怂还是迎击?/ 192
以牙还牙的做法真的好吗?/ 192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包装?/ 193
具备一个优点的威力有多大?/ 194
第一印象是否能够影响未来?/ 194
如何避免在遗忘中流走最后的人生岁月?/ 195
什么心理方法可以对抗癌症?/ 195
癔症离我们不远吗?/ 196
“情感短路”是一般的发脾气吗?/ 197
不同的心态会造成不同的结局吗?/ 198
疑心病重:把爱人推得越来越远/ 198
家庭里是否必须要面子?/ 200
用什么方法说服长者?/ 200
狐狸和夜猫,到底谁才是聪明人?/ 201
嫁给丈夫等于嫁给丈夫全家人吗?/ 201
一场动人演讲的威力有多大?/ 202
唠叨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 203
如何在非主流中显风流?/ 204
为什么每一代人都看不上下一代人?/ 204
什么是“涌动体验”?/ 205
什么才是宋奶奶苦觅的隔代教育良方?/ 206
恋子情结:孩子成家立业,父母为什么还是无法放手?/ 206
怎么能让婆婆把你当女儿般宠爱?/ 207
退休之后为何走入犯罪道路?/ 208
为什么感情的等级越高,心理斜坡就越大?/ 209
你的心里是否也存在着“黑子”?/ 209
NBA球星的兄弟苦情戏是怎样的?/ 210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11
科学能算出你的幸福吗?/ 212
哲学诗人尼采为什么有反刍的习惯?/ 212
如何达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供求关系?/ 213
“通感效应”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好处?/ 214
如何做才能得到更多?/ 215
一通电话就能毁灭夫妻情感?/ 216
婚外恋的危害有多大?/ 217
是否每个虎威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虎嫂?/ 218
完全的占有等于完全的毁灭吗?/ 218
更年期男女为什么喜欢装嫩?/ 219
小声劝告比大声斥责更见效吗?/ 220
过度学习理论:卖油翁油瓶中有大智慧乾坤/ 220
成绩一般的学生有多厉害?/ 221
倚老卖老并不能解决问题/ 222
一老一少,如何出双入对?/ 222
一条短信能否破坏一个婚姻?/ 223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 224
安德鲁?麦迪为何没病找病?/ 224
三人成虎是真的吗?/ 225
人类是如何打破十秒魔咒的?/ 226
我们每个人都是可用之才吗?/ 226
隐性更年期会出现怎样的状态?/ 227
有求于人是否应该点到为止?/ 228
什么样的父亲更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229
为什么每个猴王都做不长久?/ 229
陶行知是如何教育调皮学生的?/ 230
为什么德国人的家庭氛围如此和谐?/ 231
“得寸进尺效应”有多可怕?/ 231
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抽屉有什么秘密?/ 232
如何把激将法用在子女的教育上?/ 233
如何做孩子的好“领导”?/ 233
莫扎特的音乐有什么魔力?/ 234
为什么鹬蚌相争的悲剧屡见不鲜?/ 234
当头棒喝可以治疗强迫症吗?/ 235
人为什么一吵架就大声嚷嚷?/ 236
焦虑也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236
溺爱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 237
孩子的依恋到底好不好?/ 238
第六章 两性情感心理学:爱情是一种微妙的情愫
“异性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40
初恋为什么总能令人魂牵梦绕?/ 240
是不是越有人反对爱得就越深?/ 241
单相思也会害死人?/ 242
一见钟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243
为什么科学家说一见钟情是假象?/ 243
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244
爱人为什么会越看越顺眼?/ 245
相亲的时候应该说什么?/ 245
什么是求偶从众心理?/ 246
你会不会因为寂寞才说爱?/ 247
爱一个人要不要全身心投入?/ 247
你知道自己的真实情感状态吗?/ 248
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定律是什么?/ 249
女性朋友该如何为爱情准备?/ 250
你懂女性动作的个中含义吗?/ 250
男女应该怀着怎样的爱情心理?/ 251
为什么会网恋?/ 252
该怎样对待若即若离的网恋?/ 252
表面光鲜的爱情会牢固吗?/ 253
为什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53
过分挑剔会错失真爱吗?/ 254

前言/序言

  我们自出生以来便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还是弦童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依赖父母亲属?为什么摔倒了,即使不疼也会号啕大哭?后来慢慢长大,小男生在选择玩具的时候为什么喜欢大刀、长枪、小汽车?小女生又为什么会钟爱洋娃娃和过家家?青春期的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叛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性格形成期,各种人生观、世界观正逐步成型,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生。
  据不完全统计,青春期是人们患上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最危险时期之一,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时期人们普遍的想法后,不仅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认识到我们所作所为的非特殊性,还可以了解到我们和不少其他同龄人都存在一样的问题或麻烦,从而帮助我们平稳度过这个焦躁而狂妄的年龄段。
  那么青春期之后就不需要了解心理学了吗?当然不。当我们度过了叛逆期,成为青年,我们要上大学或参加工作,我们需要认识朋友,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我们25岁之后,为什么常常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呢?青春即将逝去,事业或许无成,感情又无着落,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困扰这个年龄段朋友的重因,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状况被称为“25岁综合焦虑症”。这个时候,如果是你正经历着这样的痛苦,又该如何宽慰自己,使得自己可以渡过这个难关呢?
  人生的难关何止一二,过了青年,还有壮年。夫妻之间的相处、婆媳之间的矛盾、生孩子的压力、产前产后的忧郁……再来是中年,处在更年期的妈妈为什么那么容易发脾气?到了晚年,为什么有许多老年人都患上了“退休综合征”?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常常抑郁寡欢?为什么说老年人一定要懂得自己找乐子、寻开心?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是否曾经遇到过或者考虑过呢?
  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通过对这些心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了解如何更好地生活。
  本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一、百科全书式的无死角覆盖
  我们尽己所能,从各个方面,包含普遍情况下,以及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特定场景下的各种不同心理状况,加以说明成功心理学、婚恋心理学等,详细明白地告诉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神奇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反应,帮助读者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地位了解到人的七情六欲和世间百态。
  二、深入浅出式的剖析讲解
  我们几乎在每个章节都配有小故事、小事例,以这种轻松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情境,进而论述各种心理反应、特殊效应,使读者可以轻松地明白各种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以及各种心理学现象。
  三、强调互动,趣味十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尽量将每个小节的标题都设置为疑问句式,以便勾起或引发读者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在本书中加入了少量心理学小图表、小测试等,方便读者更轻松地阅读,或者直接拿来测试身边的亲朋好友。
  四、不仅好看,而且实用
  心理学的世界浩瀚而难以捉摸,本书分列章节,尽量以较为系统化、简易化的形式,将人们普遍的性格、不同阶段的心理,以及成功心理学、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在读者面前,方便大家学习、掌握,以便读者未雨绸缪,在平时持有一个好心态,在特殊时期也依然保持稳定、从容、镇静的状态,真正成为一个心理调节达人。
  一花一世界,人们的心中所想更是如此,但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了解其规律,进而掌握它,那么我们都可以轻松地引领自己走向自己所设定的那个方向,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他人。
  最后的话:心理学,博大精深,编者在编之时便已获益良多,众位读者朋友在工作、学习困倦之余,拿起这本书,翻上几页,或许便可以了解一些当下的困惑之因,抑或往常不解之难。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并非一本旨在系统性地讲解心理学理论或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精心编纂的“随身指南”,它致力于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以最直观、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它就像一位耐心而睿智的朋友,在你日常生活的点滴困惑与好奇中,提供触手可及的心理学视角,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常备”与“实用”二字。它不是让你去背诵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是让你去深入探究复杂的实验设计。相反,它聚焦于那些我们最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现象,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书中内容包罗万象,从我们每天的情绪波动,到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互动;从孩子的成长烦恼,到工作学习中的挑战;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培养健康的习惯;从大脑的运作机制,到潜意识的影响力,几乎涵盖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当你感到莫名的焦虑,却不知道如何排解时,翻开这本书,可能会发现关于“认知扭曲”的解释,帮助你识别并调整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想法。当你与家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感到沟通不畅时,这本书可能会提供关于“积极倾听”和“同理心”的技巧,让你换个角度去理解对方,从而化解矛盾。当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引导时,书中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可能会给你提供宝贵的启示。当你面临工作中的压力,感到力不从心时,这本书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实用方法,帮助你重新找回掌控感。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的编排方式也极具匠心。它避免了传统百科全书式的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灵活和碎片化的结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意翻阅任何一个章节,或是沿着某个主题深入阅读。书中可能会采用小故事、生活实例、问答形式,甚至是简单的图表和插画,将枯燥的心理学原理形象化、生活化。每一个条目都力求简洁明了,直击要点,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核心信息。 这本书并非宣称要让你成为一名心理学专家,而是希望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心理学、更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活智者”。它鼓励读者带着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那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这些心理学常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从而真正地理解和受益。 例如,在关于“记忆”的部分,它可能不会深入讲解海马体、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神经生化机制,而是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忘记某些事情,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改善记忆力,比如“间隔重复”或者“联想记忆法”。在关于“动机”的部分,它可能不会详细介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理论模型,而是会让你了解是什么驱使你去做某件事情,以及如何找到让你真正感到有动力去实现目标的方法。 这本书还会涉及到一些关于“人格”的讨论,但它不会让你去进行复杂的性格测试,而是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让你了解不同人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如何与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它还会触及“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从众效应”和“群体思维”,让你在理解社会现象时,能够多一份洞察。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关于心理的迷思和误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片面的说法,或者受到一些不准确的信息影响。这本书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辨析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让你对心理学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 它也鼓励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和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压力管理”和“情绪疏导”的实用技巧,让你学会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它还会提醒我们,寻求心理帮助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就像是一本“心理学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实用的小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不是一本要求你认真研读、必须从头到尾读完的著作,而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随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的伙伴。它以一种亲切、实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心理学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成长的养分,提升生活的质量。它是一本献给每一个渴望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的人的“随身智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进行自我探索的年轻人,总觉得内心深处有很多模糊的情感和未被满足的欲望,但又很难准确地描述出来。我常常在深夜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成为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盏明灯。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关于“自我认知”、“人生目标”、“幸福感”等概念的深入剖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哲学命题。例如,我很好奇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以及我应该追求哪些更高的需求?我也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很感兴趣,它是否能帮助我找到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或者思考方式,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掘自己的潜能,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

评分

我是一个天生的“细节控”,总会不自觉地注意到别人忽略的一些微小之处,有时候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有时候也让我感到有些过于敏感,甚至会因此而焦虑。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敏感”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且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它,而不是被它所困扰。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感知心理学”、“注意力的分配”、“情绪敏感度”等方面的解释。例如,我很好奇关于“超越者模型”的理论,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环境变化和他人情绪的变化如此敏感?我也对“负面偏见”的心理现象很感兴趣,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容易关注和记住负面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学会区分哪些细节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忽略来减轻心理负担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到自己的敏感可能是一种优势,比如能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从而在某些领域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生活的幸福感至关重要。但有时候,即使我努力去想好的方面,消极的想法还是会像潮水一样涌来。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成为我培养“积极心理”的教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感恩的力量”、“乐观主义的科学”、“心理韧性”、“目标设定”等方面的指导。例如,我很好奇关于“心流”的理论,它是否能帮助我找到那些能够让我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深层满足感的活动?我也对“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核心理念很感兴趣,比如如何发掘自己的优势,如何培养内在动机,如何建立更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写感恩日记、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或者是一些引导性的冥想练习,帮助我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开始关注“老年心理健康”以及“人生的意义”这些议题。我看到身边的长辈们,有些能够安享晚年,有些却总是被孤独和失落感所困扰。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老年心理适应”、“生命晚期意义探索”、“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积极地面对衰老,而有些人却对此感到恐惧?例如,我很好奇关于“代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指导,如何与父母或者长辈建立更融洽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我也对“积极老化”的理念很感兴趣,它是否能告诉我,如何才能让生命的晚年依然充满活力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陪伴长辈,帮助他们处理内心的失落和遗憾,同时也能让我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晚年。

评分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职场人士,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压力也随之而来。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我的同事会对某件事情如此敏感?为什么我的上司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让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都存在着一些隔阂。我一直认为,如果我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或许就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也能更融洽地与人相处。这本书的书名《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听起来就非常贴合我的需求,我期望它能像一本口袋里的指南,随时为我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甚至是一些潜意识行为的解释。我希望它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常识”。例如,我很好奇关于“认知偏差”的内容,那些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掉入的思维陷阱,如果能被揭示出来,或许就能让我们在做决策时更加理性。我也对“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很感兴趣,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渴望亲密,而有些人却害怕承诺?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一扇窗口,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带着更清晰的视角去面对这个世界。

评分

作为一位母亲,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育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更是对孩子心灵的引导。我常常在想,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个玩具如此着迷,而对另一个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有时候我耐心解释了很久,他还是会固执己见?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帮助我解答这些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让我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也想了解,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如何才能用更有效、更温和的方式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责骂或者惩罚。例如,关于“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在儿童行为塑造中的作用,如果能有更详细的阐述和实际的案例,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更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处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实用技巧。我希望我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成为一个更称职、更智慧的母亲,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分

我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工作上的危机、人际关系的挑战,或者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这些时刻,我总是会感到一丝慌乱,不知道如何才能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成为我在这些时刻的“定心丸”。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压力管理”、“应对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实用方法。例如,我很好奇关于“认知重评”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念,它们是否能帮助我在面对困境时,转变负面思维,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也对“韧性”的心理学研究很感兴趣,它是否能告诉我,一个人如何才能在经历风雨后,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比如深呼吸技巧、冥想方法、或者是一些积极的自我对话模式,让我能够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且能够迅速地从困境中恢复过来。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创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绘画和写作。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创作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受到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和经历的影响。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创造力”、“灵感来源”、“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心理学洞见。我希望书中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例如,我很好奇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某些艺术主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也对“象征主义”在艺术中的应用很感兴趣,它是否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些原型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发掘和表达自我情感的心理学技巧,让我能够更自如地将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创作瓶颈、如何应对外界批评等方面的实用建议,帮助我更好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配上简洁的标题,给人一种安心且充满探索欲的感觉。我一直对人类的情绪、行为和思维方式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心理学本身听起来有些高深莫测,像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深入研究的领域。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内心涌现出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把它带回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提供一些“常备实用”的“常识”,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解答一些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压力会选择逃避,而有些人却能迎难而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对,却还是会忍不住去做?或者,当我们与家人、朋友发生冲突时,有哪些心理学上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化解矛盾?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提升自信心,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如何帮助那些可能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亲友。我不想看到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更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能够让我读完后立刻有改变的动力和方向。

评分

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一直非常着迷。我经常观察,为什么有些人在一起时总是充满活力,而有些人却总是感觉有些沉闷?为什么有些沟通方式能够建立起深厚的连接,而有些却会引起误解和冲突?我希望这本《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能够为我揭示这些“互动奥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沟通技巧”、“倾听的艺术”、“非暴力沟通”、“同理心”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例如,我很好奇关于“反馈循环”的理论,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不良的互动模式会不断循环,难以打破?我也对“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的研究很感兴趣,它们是否能帮助我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真实意图?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让我能够有意识地去运用更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如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问题,如何给予恰当的回应,如何化解潜在的冲突,从而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建立起更和谐、更深入的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