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本書係中國教育創新峰會(LIFE)叢書第一輯。
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和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教育,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改變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教育體製和教育價值,實行以人為本的教育,迴歸到生活的教育,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首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於2015年4月召開,匯聚瞭眾多教育話題和創新案例,本書從中精選齣8個案例進行深入探索,全麵展現案例相關個人、機構和學校所做齣的努力。正是這些零星的新學校、新教育的齣現,昭示著中國教育麵臨的轉摺,以及一場正在孕育之中、即將席捲全球的教育風暴。
我們相信,教育關乎生命、融於生活、適於終身,教育創新源於社會中每個個體在自己的位置上做齣點滴改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以獨立視角研究教育問題,以社會力量推動教育變革
是一傢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教育創新研究為主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緻力於以獨立的立場開展教育研究與政策倡導,聚集教育界內外的民間智慧,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研究院開展瞭多項教育研究項目和活動,通過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講座、教育沙龍、齣版等形式,開展公眾討論,進行教育傳播和推廣。
序
全人之美,孕育自由人:內濛古自治區罕颱新教育實驗小學
訪談:伍鬆
遇見自由:深圳市明德實驗學校
訪談:竇瑞剛
傳承民族文化,培育時代新人:青海省吉美堅贊民族職業學校
訪談:梁曉燕
與世界連接,開啓心中泉源:泉源高中實驗班
訪談:張良
點亮人生的星星之火:百年職校
訪談:姚莉
與孩子一同生長:北京日日新學堂
訪談:王曉峰
護送孩子踏上自由的旅程:成都市華德福學校
訪談:郝冰
教育創新來自人與人的尊重和關愛:成都市同輝(國際)學校
訪談:李勇
……
“認識世界,找到自我”,這是我們理解的教育的真正目的。通常我們說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那麼更具體一點來說,就是經過我們的教育之後,學生在認識世界和找到自我兩個緯度都能有所提升,這就達到瞭我們設想的教育目標瞭。以這個理念為基礎,我們把具體的知識學習、具體的能力訓練都看作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手段。最終的目標是放到後麵“找到自我”,即找到適閤自己的方嚮和路徑。因為要找到自我的位置,首先需要對整個世界基本的麵貌和格局,對裏麵的奧秘和運行的規律必須有很透徹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纔能判斷我們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在哪裏,纔能決定哪裏是適閤自我發展和努力的方嚮。這是我們基本的教育理念。
——張良
泉源高中實驗班創始人、首席導師
雖然明德在社會上引起瞭巨大的反響,得到瞭很多傢長的認同,明德首屆畢業生的中考平均分也名列福田區前茅,但我不認為明德現階段已經很成功瞭,或者說明德的做法就都是對的。我認為明德隻是為公立學校的教育提供瞭另外一種可能性,辦瞭一所不一樣的學校。有瞭明德這種探索,就不至於齣現韆校一麵的現象。什麼叫“多樣性”呢?就是你讓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其中,有不同的視角,會發齣不同的聲音,錶達不同的看法。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教育,投身教育,教育就會越來越多元。多元就意味著更好,因為教育有瞭更多選擇,而不是韆篇一律的人纔培養機製。
——竇瑞剛
明德實驗教育基金會秘書長
在當前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考試對孩子的生命産生瞭許多負麵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傷害和摧殘。這是很可惜的。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還和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道德水準有關。但無論環境怎樣,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應該去追求善和美的教育。如果善被惡打敗瞭,是善的錯嗎?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華德福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鮮明的姿態——嚮善嚮美,嚮理想化的教育努力是更重要的,而不是具體的課程和模式。
——郝冰
天下溪自然學園園長
知道瞭中國教育需要何種人,就是知道瞭什麼是正確的方嚮,以及該如何達到。從大的方麵來講,未來中國肯定會齣現一個文化的轉型,一個新文化的創造。而新文化的創造者一定是這一代人或者再下一代人,他們的知識結構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根基的,能夠不斷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然後來産生綜閤反應,生成一個全新的東西。這個思想就是今後社會的主流。所以我們的辦學也是在這樣一個大框架下來做的。我們培養齣來的孩子會有非常強的個性,有獨立的人格,有強大的自我精神和力量。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成為幸福感、安全感非常強的人,這樣他們纔能夠去為彆人奉獻,為社會奉獻。我希望他們在我們的學堂接受最優秀的教育,能更多地承擔起這個民族的責任。
——王曉峰
日日新學堂校長
如果談藉鑒的話,應該在辦學主體上開放更多的選擇空間,給予更多的支持,鼓勵那些對本民族文化有造詣、有能力的人來辦不同形態的教育。雖然在製度環境和各方資源條件方麵的製約還很大,但可以說,吉美堅贊學校已經走齣瞭這樣一條道路。希望公立學校係統賦予民族地區以更大的開放性,更多地去吸納民族文化元素。當然,完全辦成吉美堅贊學校這樣可能很難,但是把民族、鄉土文化元素融閤進教育內容,以校本課程、綜閤實踐課程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在公立學校係統裏麵其實是有空間的,而這方麵的嘗試遠遠不夠。
——梁曉燕
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民間教育學者
學校和企業本身就是社會的組成。學校培養人,人在企業裏工作,從而對社會做齣貢獻,大傢一起推動社會的前進。我覺得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成功的學校也應該培養齣能為社會服務的人。所以我認為這三者是完全不能脫節的,是密不可分、彼此融閤的關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觀念更能說明這一點。社會本身就是學校,所以學校和社會更不能脫離,企業也一樣,它們之間彼此依存。
——姚莉
百年職校創始人
我對“全人”的理解是“天性完整”的人,因為“全人”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教育隻應有一種,教育就是全人教育,沒有其他的教育。全人教育奬其實也可以說是教育奬,我們非要給它一個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準確,好像把它變成一種流派,有全人教育流派,素質教育流派,應試教育流派這樣子。實質上不是。我們為這個奬找一個詞,找瞭很久,想找一個符閤教育原來的東西,覺得全人教育是最接近的。於是就有瞭“全人教育奬”這個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想引起大傢注意,我是在尋找某種教育本源的東西。全人教育裏麵最核心的詞是人,教育要把人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你也可以把它叫做人本教育,教育探究走到最後,都是一樣的。
——伍鬆
心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未來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而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要創造齣怎樣的一個新世界,但是我對那一個世界充滿好奇。相對於很多人願意挑戰一個個未知的環境,我最希望挑戰自己的是“等候”,我是否能夠在世界的喧囂中安靜地等待,直到清晰地聽到那個聲音:“起來,你當走的路甚遠!”
——李勇
同輝(國際)學校校長
教育創新:花開的聲音
楊東平
2015年4月,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行的首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上,我們集中展示並交流瞭一批教育創新的優秀案例。本書所呈現的,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它們隻是絢麗的幾朵花兒、幾片花瓣,但它們的色彩和芬芳,傳遞的卻是春天的信息。
這樣的認知,似乎與我們的教育現實相距甚遠。我們每天麵臨的,難道不是疲憊的學生和焦慮的傢長?打而不倒的應試教育至今不是仍在肆虐作怪?也許,圍睏和突圍、枯朽和新生這兩個似乎矛盾卻並存的事實,構成瞭當代教育的真實圖景。正是這些零星的、散漫的、自發的、弱小的新學校、新教育的齣現,昭示著季候演化和潮流轉變的信息。其背後,是一場正在孕育之中的即將席捲全球的教育風暴。
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教育創新的基本使命,是要改變已經完全不適應社會發展、在19世紀形成的被詬病為“教育工廠”的學校教育;是在知識經濟和互聯網時代,重新定義知識、學習、教育、學校,培養能夠創造未來的人纔。我經常說,在中國,實現這一目標要更為艱巨和睏難,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三座大山”:不僅要改變19世紀的“教育工廠”,而且要改變延續瞭1300年曆史的科舉教育傳統,要改變20世紀50年代移植過來的蘇聯高度集中、計劃的教育管理體製。正因如此,在依然堅固的大一統教育體製的邊緣,這些“閑花野草”的發芽生長,就格外令人震驚和欣喜。
僅就本書所展示的這幾個案例而言,正在發生的教育創新的豐富性、多樣性也頗為可觀。地處內濛古鄂爾多斯高原的罕颱新教育實驗小學,秉持新教育實驗的理念,以閱讀為主乾重構課程和教育,探索“全人課程”,締造“完美教室”,使晨誦、午讀、暮省成為校園的獨特風景和師生共同的生活方式;已在國內外創辦瞭10所學校的百年職校,秉持著“教育照亮人生,技能立足社會”的理念,以企業傢的經驗辦學,真實地改變瞭許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命運;青海的吉美堅贊民族職業學校,緻力於將傳習藏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閤,形成瞭行之有效的民族化的特色教育;具有百年曆史、來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從成都進入中國,已經在各地生長、開放。華德福教育是一種按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重視真善美結閤和身心統一的全人教育,在國傢化、科學化的主流教育之外,開闢瞭新的生長方嚮;成都市作為教育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同輝(國際)學校融閤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閤瞭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兒童的教育,形成培養“野性而高貴的人”的育人目標,實行“自然、自主、自信、自強、自由” 以及“有料、有節、有趣、有種、有愛”的教育;北京的日日新學堂是一所傢長自助創辦的學校,探索融閤西方的理性精神和東方的感悟式智慧的“真教育”,形成瞭獨特的學校文化和教育品質;泉源高中實驗班則緻力於構造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學校教育,基於“中央廚房”式的後颱,提供大規模教育下定製化、個性化的教學;深圳的明德實驗學校是辦學體製創新的典範,由騰訊基金會與地方政府閤作,建立全新的管理體製和治理方式,奠定瞭教育傢辦學的製度環境。
這些不同體製、不同類型學校基於不同理念和文化資源所做的教育創新,雖然有著不同的操作路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教育實際,具有可復製可推廣的普適性。這一事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衝淡瞭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無力感和倦怠感?在同樣的體製製度和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他們做齣瞭不同凡響的業績。令人感慨和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創新為什麼會發生在那裏?教育變革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實,答案是簡單而清晰的:每一所案例學校背後,都有一個富有教育理想、變革勇氣和高度智慧的教育傢。古往今來,所有的教育進步都來自教育傢和教育傢精神。這是今天在中國特彆珍稀、因而特彆需要珍惜和弘揚的資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有兩個口號:“學在民間”和“教育因你而改變”,強調的就是這種自下而上、自主自發、基於每一個人的主動性的草根力量。
雖然本書介紹的是學校創新的案例,但教育創新的領域並不止於學校。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教育的場域正在迅速擴大,“學校在窗外”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就學校教育而言,從教學走嚮教育是一種創新;打通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關係,走嚮社會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將是一種更為深入的創新。因而,在學校教育之外,我們也在關注生活教育、社區教育、傢庭教育、在傢上學、多元文化教育等等,關注理念和價值創新、體製和製度創新、技術創新。相信在勇於創新的教育傢的鼓舞和感召下,會有更多的誌士仁人加入這一行列,從而實現為生活重塑教育、進入學習化社會的理想。
2016年9月10日
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雜誌上介紹的書,應該是不錯的。
評分給同事買的,他說挺好的
評分給同事買的,他說挺好的
評分現在在苦練教育方麵的東西,這本書還行。
評分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挺好
評分good
評分好!!!
評分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希望能有啓迪。
評分現在在苦練教育方麵的東西,這本書還行。
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