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上、中、下)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国民政府
  • 工业迁徙
  • 档案史
  • 企业史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内迁
  • 厂企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43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5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5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厂企内迁的相关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内迁方案的筹划、厂企迁移情况、对内迁厂企的扶持、内迁厂企对抗战的贡献等方面的内容,再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厂企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肯定了内迁厂企对抗战的贡献。


作者简介

主编:曹必宏,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民国档案》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民国史、抗战史。

目录

总序
编辑说明
编例
国民政府筹办厂企内迁
一、内迁案的酝酿与筹划
二、内迁领导机构

国民政府组织实施厂企迁移概况
国民政府对内迁厂企的扶持
内迁厂企的复工与经营
内迁厂企对抗战的贡献
浩劫与新生:抗战后方工业的战略迁移与重建 本书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政府为保存民族工业血脉、维护国家经济命脉所进行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战略大转移——“厂企内迁”。不同于以往侧重宏观政策或战役记录的研究,本书聚焦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迁徙行动在微观层面的执行细节、面临的巨大困境、沿途的艰辛历程,以及最终在西南大后方所展现的工业重建与创新活力。 第一部分:抉择与序幕——工业的战略性撤退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海的快速推进使沿海工业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本书首先详细梳理了国民政府高层,特别是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等核心机构,在迁厂决策上的艰难权衡。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转移,更是关乎国家工业基础存亡的战略抉择。 1. 迁厂政策的制定与目标设定: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战时工业的战略部署”原则,探讨了“保留核心、分散风险、依托西南”三大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中央各部委会议记录的梳理,展现了决策层对于人力、物资、技术流失的深切忧虑,以及如何确立优先迁出军工、重工业、精密机械等“国家命脉”产业的方针。 2. 沿海工业的“焦土”与“抢运”: 针对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工业基地,本书细致描绘了机器设备拆解、打包、运输的混乱而又紧迫的场面。我们首次披露了部分大型工厂(如兵工厂、钢铁厂)在拆运过程中,如何与时间赛跑,甚至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关键部件隐藏或伪装,以应对日军的侦察与破坏。书中收录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资料,生动再现了工厂职工在战火硝烟中,徒手甚至用原始工具搬运沉重机械的感人场景。 3. 资源委员会的组织与指挥体系: 资源委员会作为此次迁厂行动的总指挥部,其复杂的组织架构、跨部门协调能力,以及面对物资短缺、交通瘫痪时的应变能力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我们详细分析了资源委员会如何建立起一个临时的“工业疏散网络”,包括设立区域性的集结站、物资调配中心,以及对迁厂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和物资担保。 第二部分:漫漫西行路——交通、物资与人力的考验 从东南沿海到西南腹地,数千公里的路程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迁厂过程中的物流噩梦与生命韧性。 1. 铁路的生命线: 铁路是主要的运输通道,但资源匮乏和日军的空袭、破坏使得铁路运力极度紧张。本书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抢运”背后的博弈:哪些物资优先装运?如何与军方、民用物资争夺有限的车皮?书中还特别关注了长江水路运输的困境,从江阴到重庆的航运,往往需要多次转驳,且时刻面临日军军舰的威胁,许多珍贵的设备和图纸因此沉江失落。 2. 道路与驼队的艰辛: 对于无法依靠铁路和水路的大型、超重设备,本书详尽记载了它们如何通过简易的简易公路、甚至骡马、人力运输向内陆转移。我们描绘了工程师们如何率领着携带简陋工具的队伍,在崎岖的山路和泥泞的沼泽中,用人力驱动大型机床行进的场景,这本身就是一场对中国工业精神的极限测试。 3. 人才与家庭的迁移: 机器可以重建,但技术人才的流失将是致命的。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在吸引和保留技术人员方面的措施,包括提高待遇、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然而,对于底层技术工人和家属而言,他们面临的是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和生存物资短缺的巨大压力。书中对这些“迁厂家庭”的日常艰辛进行了细致的摹写。 第三部分:西南的“工业孤岛”——重建、创新与战时生产 成功抵达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后,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在物资、电力、配套产业极度薄弱的环境下,迅速恢复生产,并为抗战提供急需的军工产品? 1. 选址的艺术与困境: 迁厂选址不仅仅是寻找一片相对安全的土地,更要考虑水源、矿产、劳动力和未来防御的需要。本书分析了资源委员会如何审慎评估新址,以及在选址过程中与地方势力的协调。许多工厂被迫在偏远山区“白手起家”,初期面临严重的电力短缺和基础建设的缺失。 2. “西南模式”的工业生态构建: 面对供应链的断裂,西南地区的工厂被迫发展出独特的“自给自足”模式。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零开始建立配套的零部件生产车间;如何利用地方的竹木、土法冶炼技术,来弥补进口材料的不足;以及中央如何通过“工业联营”和“技术互助”的方式,将分散的工厂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的、低效但坚韧的工业网络。 3. 战时生产的突破与贡献: 尽管困难重重,内迁工厂仍是抗战后期的工业支柱。本书重点介绍了这些工厂在军械制造、弹药生产、航空维修等领域的关键贡献。例如,通过引进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经验相结合,一些工厂成功地将原本依赖进口的高精度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为抗战的持久战提供了关键支撑。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教训 本书最后总结了抗战厂企内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物资和设备的转移,更是一次中国现代工业精神的“大练兵”。它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工业化的火种,培养了一批熟悉艰苦条件下生产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战后中国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然而,此次迁徙也暴露了国家在工业布局上的严重不平衡、对外部交通线的过度依赖等结构性弱点。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工业的韧性与发展道路,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充满历史现场感的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套《选辑》的功力深厚,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编辑态度。他们对原始档案的筛选标准非常明确,既保证了核心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过多重复性或缺乏研究价值的冗余材料的干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和重大的政策变动处所做的简要注释和背景说明,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了复杂的历史脉络,避免了因缺乏上下文信息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这种在“忠实原文”与“便利读者理解”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是优秀史料汇编作品的标志。它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而是经过了专业学者的智慧提炼和梳理,使得这批重要的档案材料真正实现了“活化”和“可读性”,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让更多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套书的史料价值简直是超乎我的预期,它打开了一个我此前几乎没有涉猎过的研究领域——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大迁徙”。我原以为这方面的资料会比较零散和抽象,但这份选辑却以一种近乎“微观”的方式,将当时工厂的搬迁过程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其中关于原材料采购、设备拆卸打包、铁路运输的申请批文和实际执行情况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还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人、机、料”这三个核心要素的调度记录,那份详细到令人咋舌的物资清单和人员安置方案,清晰地展现了当年民族资本家和技术人员所面对的巨大困难和所表现出的非凡韧性。这套选辑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是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执行的递进关系,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把握住那个时期工业迁移的脉络。这套书无疑为深入研究战时经济史提供了极佳的基石材料,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都值得历史学界给予高度的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着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原始档案文字看起来也格外清晰易读。装订得非常结实,翻阅起来毫无压力,即便是经常翻看也不担心会散架。而且,内文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纸张,而是带有微微哑光质感的米白色纸张,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套书的编辑团队显然在实体呈现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他们深知,历史的重量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载体来承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级出版物。从拿到手的第一个瞬间,我就能感受到那种对历史文献的敬畏之心,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在当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它让人更愿意捧在手里,慢慢品味那些尘封的记忆。

评分

坦率地说,这套选辑的体量确实不小,上下中三册,内容详实到令人有些“望而生畏”,但正是这种详尽,才构成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个人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阅读方法,而非线性从头读到尾。比如,我集中精力去研究了关于“技术人员与家眷安置”的部分,发现其中涉及到的教育资源转移、医疗保障协调等问题,其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此外,不同行业(如纺织、化工、机械制造)在迁徙策略上的差异性分析也极为精彩,揭示了当时工业布局的区域特点和技术门槛的差异。如果将这些档案与当时的报刊杂志进行交叉比对,很容易就能勾勒出当时社会舆论对工业内迁事件的反应。对于研究者而言,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资料矿山”,它迫使我们必须跳出以往对宏大抗战叙事的刻板印象,转而关注那些真正支撑起战争后方工业体系运转的细枝末节,这种视角转换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阅读这套选辑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尝试着去想象,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后方,这些档案的起草者、审批者,他们的每一笔勾画、每一道批示背后,承载了多少焦虑与希望。档案中的公文语言,往往是极其规范和克制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紧迫感和对未来的期盼,却极具感染力。我发现,很多看似枯燥的表格和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员工为了保住生产线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牺牲。那些关于工厂选址的讨论,关于地方官员配合程度的记录,无不揭示出当时国民政府在后方治理中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所采取的种种权宜之计。这种来自第一手的、未经粉饰的记录,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行政动作所堆砌起来的,是无数“螺丝钉”的坚守造就的时代丰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