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 [Studies on American Modern Oral History]

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 [Studies on American Modern Oral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祥银 著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美国史
  • 现代史
  • 历史学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访谈
  • 回忆录
  • 美国文化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17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14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ies on American Modern Oral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6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杨祥银,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编,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史研究。目前已出版《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2部,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全文转载。近几年来,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2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口述史学简史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与诞生
一 “口述历史”术语的产生
二 美国学者的早期倡导与实践
三 约瑟夫.古尔德与《我们时代的口述历史》
四 联邦作家计划:美国人生活史访谈和奴隶叙述计划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地史学家与战地访谈
六 阿兰·内文斯与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

第三章 精英主义、档案实践与美国口述史学
一 口述历史计划的初创与发展
二 美国总统图书馆与口述历史计划
三 精英口述历史、档案实践与史料价值

第四章 美国口述史学与“新社会史转向”
一 美国新社会史的兴起与发展
二 美国民间口述历史先驱:斯塔兹·特克尔
三 少数族裔口述历史
四 女性口述历史
五 其他口述历史

第五章 美国口述史学的理论转向与反思
一 “记忆转向”
二 “叙事转向”
三 “共享(的)权威”:口述历史关系反思

第六章 数字化革命与美国口述史学
一 数字化记录
二 数字化管理
三 数字化传播与交流

第七章 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 何谓口述历史教育
二 “狐火计划”与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兴起
三 “狐火效应”与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发展
四 当代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美国口述史学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一 两个口述历史案例
二 著作权
三 诽谤与隐私权侵犯
四 法律挑战与“学者特权”
五 口述历史伦理审查机制
六 基于专业伦理的权责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
索引
后记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业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 张宏伟 出版社: 知识视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123-4567-8 页数: 58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1850年至1900年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进入成熟与深化阶段时,所引发的深刻社会结构重组与文化观念的剧烈变动。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技术进步或经济产出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变迁的微观基础”和“社会记忆的重塑”,通过对档案文献、私人信件、当时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地方志以及公共卫生记录的细致爬梳,力图构建一幅多维、立体的时代图景。 第一部分:工业化的空间重塑与阶级关系的张力 工业化的扩张不仅是工厂数量的增加,更是一场席卷了英国城乡地理空间的结构性革命。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黑色之城”的物质形态变化。我们详细分析了城市规划者、地方政府与新兴工业资本家在土地使用、住房分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系统与排污系统)上的博弈。 城市空间的异化与阶层隔离: 研究表明,伴随工业繁荣而来的,是城市空间的急速两极分化。上层中产阶级为了逃离工业污染与“底层喧嚣”,开始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形成了最初的“通勤文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则被压缩在日益恶化的棚户区内。本书通过对特定贫民窟(如伦敦的“东区”和利物浦的“码头区”)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居住环境如何固化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以及这种空间隔离如何影响了不同阶层对“现代性”的感知差异。 劳动力的重构与新的家庭经济模式: 工业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使得大量男性工匠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本书探讨了女性和童工在工厂、煤矿和家庭手工业中角色的转变。我们重新审视了“家庭经济单位”的瓦解与重组,分析了工薪阶层如何通过全家劳作来维持生存,以及这种集体压力如何塑造了新的亲属关系模式。特别关注了工会早期组织尝试中,性别与技能壁垒所构成的复杂挑战。 第二部分:公共道德、私人情感与社会规范的演变 维多利亚时代被视为道德保守主义的典范,然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流动性与城市生活的匿名性,实际上对传统的道德约束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体面”的建构与焦虑: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中产阶级如何通过严格的礼仪、服装、家居布置以及对家庭角色的界定,来建构和维护其社会“体面”(Respectability)。这种对体面的过度强调,反映了其对社会地位不稳固的深层焦虑。书中细致分析了关于“闲暇”和“节俭”观念的辩论,展示了道德规范如何成为区分“可靠的公民”与“社会渣滓”的隐形工具。 性、疾病与公共卫生: 工业化带来的拥挤与卫生条件恶化,催生了对传染病(如霍乱、肺结核)的恐惧,并将公共卫生问题与道德败坏联系起来。本书详细考察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应对流行病时采取的干预措施,分析了医学界如何构建关于工人阶级身体的“病理学”叙事。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性规范的矛盾性:一方面是公开场合对贞洁的推崇,另一方面则是城市中存在的隐秘的性交易与“失足妇女”问题,以及社会精英对此的道德恐慌与改革尝试。 对“闲暇”的重新定义: 随着工厂工作时间被严格化和标准化,闲暇时间(Leisure Time)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议题出现。本书探讨了新兴的娱乐形式,如体育运动(板球、足球的职业化)、大众报刊的普及、音乐厅(Music Hall)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阶层用于逃避现实、建立社群认同,或被道德改良主义者视为需要管制的“堕落”领域。 第三部分:知识生产、文化消费与社会记忆的介入 工业时代的快速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连续性”的深刻反思。人们试图在快速变化中寻找锚点,这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地方认同的韧性与流变: 尽管国家权力与工业资本的渗透日益加强,但地方性的文化认同依然顽强地存在。本书通过分析地方历史学会的活动、民间传说和方言的使用情况,展示了社区如何试图在工业化进程中维护其独特的文化边界。我们将特定地区(如苏格兰高地的强制性迁移后的记忆重塑)作为反例,探讨了全球化压力下地方记忆的脆弱性与被建构性。 新兴的大众媒体与知识普及: 识字率的提高和印刷技术的成熟,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是精英的专属。本书细致分析了廉价报纸、通俗小说(Penny Dreadfuls)和儿童读物的爆炸性增长。我们考察了这些大众媒介如何简化、美化或扭曲了关于科学、帝国扩张和阶级冲突的复杂现实,构建了一种面向大众的“想象中的维多利亚时代”。 博物馆、展览与国家叙事: 19世纪的大型世界博览会(如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国家权力建构“进步”叙事的关键场域。本书考察了这些展览如何精心策划了关于英国工业霸权、种族等级以及殖民地资源的展示逻辑,以及这些展示如何被公众吸收、解构和反思。 --- 本书特色: 本书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了社会史、文化研究、空间理论和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作者摒弃了单一因果链的解释模式,强调行动者(Agency)在历史变迁中的能动性。通过对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二手资料和地方性文本的重新挖掘,本书为理解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人类的日常经验、情感结构和社会道德提供了深刻且细腻的洞察。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对现代性过程中,社会转型与文化适应之间复杂张力的深刻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注释的标注方式,还是引文的格式规范,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标准。我特别留意了参考文献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引用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引用的文献来源广泛且权威,这无疑增强了全书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这种对基础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书后那些翔实的参考资料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美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觉得廉价。我特别喜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选择,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书脊的设计也很别致,横放或竖放都能在书架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从外表就能感受到编者和出版方的匠心独运,这绝对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学术读物。

评分

初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打破了我对学术著作通常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他似乎拥有一种将冰冷的理论包装成生动故事的能力,文字流畅而富有张力,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尤其是在阐述一些关键性的观点时,作者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这种文笔上的功力,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住,不忍释卷。这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食艰涩的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直击核心,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思路脉络。内容编排上,从宏观的理论探讨过渡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似乎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关联性,使得阅读过程中的连贯性很强,不会有那种跳跃式的突兀感。这种精心的结构安排,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即便面对复杂的学术概念,也能循着作者铺设好的路径,逐步深入理解。每次想要回顾某个知识点时,都能快速定位,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莫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对话。作者在探讨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流派限制的开阔视野,敢于提出质疑,同时也善于整合不同的学术见解。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种被重新梳理和启发的全新视角。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这对于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书籍来说,都是最高的赞誉。这本书绝对值得被反复研读,并作为案头工具书常备。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评分

京东发我带划痕的手表,告诉我因为我试戴过所以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呵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