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倾:十至十一世纪宋夏和战实录

天倾:十至十一世纪宋夏和战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宏义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夏史
  • 宋夏关系
  • 和战
  • 军事史
  • 历史研究
  • 中世纪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边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5772
商品编码:1027482941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顾宏义 著作 定  价:36 出 版 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页  数:3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5805772 数风流人物
楔子
 大漠落日远(986―1006)
一 依违南北(986―997)
二 灵州陷落(996―1003)
三 折戟西凉(996―1006)
第二章 狼啸贺兰阙(1006―1038)
一 南祀北征(1006―1022)
二 河西开疆(1008―1032)
三 元昊立国(1028―1038)
第三章 烽烟将军泪(1039―1067)
一 连战连败(1039―1042)
二 合纵连横(1042―1044)
三 帷幄惊变(1042―1064)
四 狄青本末(1043―1056)
五 东扰西侵(1046―1067)
第四章 碧血铸吴钩(1067―1085)
一 绥城云寒(1067―1072)
二 变法强兵(1069―1082)
三 拓边青唐(1070―107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靠前部全面观照
    宋朝与辽、夏、金、元四大政权和战消长的纪史宏构
    拨开金庸射雕三部曲的传奇迷雾
    为你展开公元十世至十三世纪
    中华疆离乱分合悲壮斑斓的历史长卷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依托翔实的史料,对公元十一世纪后期宋王朝与党项族所建立的夏王朝相互间长达百年的和战关系,以及辽、宋、夏鼎足而三的势力消长,作多方面的观照。书稿分《大漠落日远》《狼啸贺兰阙》《烽烟将军泪》《碧血铸吴钩》《边塞胡笳残》五章,加上一个追叙源流的“楔子”和一个总括大略的“尾声”。全书体例严等
顾宏义 著作     顾宏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宋史、古典文献学,主要论著有《细说宋太祖》《宋朝方志考》《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等。

    一
    依违南北(986―997)
    夏州党项李继迁起兵抗宋自立以后数年间,屡遭宋军重击,一败再败,老母被俘,银州得而复失,很后浊轮川一败,因宋军的强大与部分党项酋长的倒戈,使得李继迁据以起兵抗宋的老本几乎损失殆尽。李继迁痛定思痛,认识到仅凭自己现有力量来抗衡宋军是难以成功的。敌人的敌人即是自己盟友,李继迁自然想到了宋人的劲敌,欲利用宋、辽对峙之机,希冀得到辽朝的承认与支持,结辽抗宋。李继迁对铁心跟随自己的众人宣示说:“吾不能服旧业,致兹丧败,兵单力弱,势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强,吾将假其援助,以为后图。”986年(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初,李继迁派亲信张浦携带重礼出使辽朝,示意归附。当时执掌辽朝国政的萧太后深知李继迁不过是欲结辽抗宋以自等
抱歉,我无法生成一部完全不包含《天倾:十至十一世纪宋夏和战实录》内容的图书简介,因为您的要求是: 1. 图书名称为《天倾:十至十一世纪宋夏和战实录》。 2. 生成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这两点是相互矛盾的。一个简介必须是关于某本书的介绍。如果您要求简介的内容不能涉及《天倾:十至十一世纪宋夏和战战实录》这本书本身,那么这个简介将不会是对这本书的介绍,而是对另一本完全不相干的书籍的介绍。 为了满足您对“详细”、“不含AI痕迹”、“约1500字”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部关于另一部历史题材著作的详细简介,该著作聚焦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初期的政治军事变动,以此来替代您要求的、但内容无法构建的“不含原书内容的简介”。 --- 《龙兴于冀:汉末豪强与天下重构的序章》图书简介 引言:风雨飘摇的帝国边陲 东汉末年,自黄巾之乱那一声惊雷炸响,帝国的肌体便无可挽回地崩解了。然而,历史的真正熔炉,并非仅仅点燃于中原腹地,更是在那些被视为“偏远”或“蛮荒”的边疆地带熊熊燃烧。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长期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核心区域——冀州,以及由此辐射出的河北、并州、幽州一带,深入剖析在汉室衰微的背景下,地方豪强如何抓住权力真空,以宗族、军事力量与地方士绅精英为核心,构建起足以撼动天下格局的政治实体。 《龙兴于冀:汉末豪强与天下重构的序章》并非又一部重复歌颂曹操如何统一北方的通史性著作。相反,它是一部细致入微的“区域权力结构转型史”,旨在探究在中央权威彻底瓦解之际,地方精英们如何进行残酷的生存博弈、资源整合,以及最终如何将地方势力转化为足以角逐天下的军事机器。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权力真空期,区域性的政治合法性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构建的?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势力的崛起(约公元184年—191年) 本书伊始,细致梳理了黄巾军在冀州地带的扩散与溃散对地方行政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传统的郡县制在剧变的冲击下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士人领袖(如孔融、田丰之流)与地方武装首领(如黑山军余部)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摒弃了将这些势力简单标签化为“贼寇”或“义军”的传统做法,转而深入分析了他们在资源(土地、人口、军粮)分配上的实际策略。 重点章节将探讨袁绍集团的早期构建过程。袁绍并非一蹴而就的霸主,他的崛起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政治联姻和军事压制之上的。通过对《三国志》注引中零散的地方志、碑刻残文的钩沉,本书重建了袁绍如何收编青州黄巾残部、如何安抚冀州本地望族(如崔氏、卢氏)的复杂路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北地区的“门阀化”进程在此阶段已初现端倪,地方豪强通过对土地兼并和宗族荣誉的维护,实质上架空了汉室授予的官职权力。 第二部分:资源争夺与军事化的深化(约公元192年—199年) 本阶段是河北区域从“割据”向“军事帝国”转化的关键时期。公孙瓒在北方边境的军事行动对冀州腹地的安全构成了长期威胁,这迫使袁绍必须将所有社会资源导向军事动员。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屯田制”在冀州的变体。曹操的屯田更多带有恢复民生的意图,而袁绍的屯田则具有强烈的“战争经济”色彩——它更像是对土地和劳动力的直接征用,以维持其庞大的骑兵军团。我们通过对兵员籍册和赋税记录的推演,揭示了这种军事化程度对普通自耕农阶层的残酷挤压。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与战争规模的扩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袁氏集团内部潜在的结构性危机。 此外,我们详细考察了袁绍与周边势力(如公孙瓒、刘表、江东孙氏早期雏形)的外交策略。这些策略往往围绕着“人才”的争夺展开。河北地区的士人阶层拥有极高的自我认同感和对政治主导权的渴望,袁绍必须通过高规格的礼遇和实质的政治权力授予,才能确保诸如田丰、审配、荀谌等人的效忠,而非仅仅是表面上的臣服。 第三部分:北方文化的张力与意识形态的构建(约公元200年—208年) 官渡之战的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河北精英阶层认知重塑的开端。本书认为,袁绍集团的失败,根源之一在于其意识形态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声称继承汉室正统,礼遇旧臣;另一方面,他们的权力基础却是对地方军阀势力的依赖和对北方士族的垄断。 在官渡战败后,袁氏子弟(袁谭、袁尚)在河北的残余势力,与曹操的整合力量之间,进行了一场关于“正统性”的殊死搏斗。本书着重分析了此时期北方士人如何进行“选择性遗忘”和“自我辩护”。那些原本依附于袁氏的谋士和将领,如何迅速地将忠诚转移到曹操麾下,并合理化这一过程,这揭示了在乱世中,“道义”的价值如何服从于“生存的现实”。 我们还探讨了河北文化传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遗留影响。这一区域的文化基因,强调宗族荣誉、军事勇武以及对中央权力适度的怀疑,这些特质深刻地塑造了此后曹魏政权在用人、行政以及对地方控制方面的风格。 结论:一个时代的权力遗产 《龙兴于冀:汉末豪强与天下重构的序章》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视角来理解东汉末年的权力转移。它表明,从汉末到三国,并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场由地方精英主导的、漫长而血腥的“权力重构”。冀州作为冲突的中心地带,其内部力量的整合与瓦解,直接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本书通过对区域性历史的深挖,为我们理解后世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雏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是一部关于生存、野心、以及在破碎帝国中寻找新秩序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拖沓或者过于跳跃。它能巧妙地在宏观的战略部署和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切换,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张力十足。你读到两军对垒的紧张时刻,会忍不住屏住呼吸,而当描绘到某个关键人物的抉择时,又能感受到历史洪流下人性的挣扎与光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发生,那些决策背后的动机、文化冲突和权力博弈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叙事方式,让一个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课题变得引人入胜,读起来酣畅淋漓,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大部头时,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否坚持读完,毕竟涉及的年代和地域都比较专业。但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是多虑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长篇阅读的坚持,它似乎是根据重要的时间节点或者地理区域进行了巧妙的划分,每一部分都能独立成章,但又环环相扣。当你读完一个阶段的冲突或转折,总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翻阅下一章,看看历史的巨轮将驶向何方。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消化复杂的历史信息,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历史普及与学术探索的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封面那种厚重的质感,配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本来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但光是翻开扉页,看到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就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一番。作者在排版上也很下功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历史教科书的枯燥感。尤其是那些战役的布局图,看得出来下了不少功夫考证,让你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这种用心做出来的实体书,现在真的不多见了,拿到手里就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与创新。看得出来,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能够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典籍中的碎片信息巧妙地拼接起来,还原出那个时代真实的脉络和细节。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过去被忽略的侧面,比如边境贸易的变迁、民间对战争的态度,这些细节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历史阶段的认知。而且,作者在阐述一些争议性观点时,立场是保持克制的,他会呈现不同的史学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结论,这种开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史学著作的凝练与准确,又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描摹。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用词考究却又不失烟火气。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久远的往事娓娓道来,生动得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尤其是描绘宋夏两国君臣的性格特点时,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让人不禁感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的文风,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