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续编

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张卫东
  • 赏花
  • 度曲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戏曲理论
  • 中国古典戏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26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昆曲爱好者

  昆曲被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已历十几个春秋,期间昆曲界演绎了哪些恩恩怨怨?为复兴昆曲,各文化团体又做了哪些努力?当代艺人们又该如何坚守艺术节操?《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将为大家抽丝剥茧、一一答疑……


内容简介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

  张卫东,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习古文诵唸、琴曲、昆曲等,为朱家溍入室弟子。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1993年获“北京青年戏曲大赛表演奖、集体奖”、1994年获“北京新创作表演奖”、“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汇演优秀表演奖”、2000年获“首届全国昆剧节汇演个人表演奖”、2006年获“台湾新竹市推动文化基层建设奖”、2006年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论文作品《单弦中的昆曲曲牌》、《北京子弟书中的昆曲传奇》、《正宗昆曲 大厦将倾》、《今日京城古戏台》、《中国戏曲故事中的珍宝》及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民俗类丛书《喜庆堂会》(合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昆曲艺术课教程》、新世界出版社出版音像光碟《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人民大学出版社音像光碟《昆曲在北京》等


目录

第一编

002 不懂昆曲的才宣扬创新

005 传承昆曲不能改雅为俗

011 按古人审美观念去理解昆曲

019 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

048 昆曲何时来北京

056 明朝宫廷的昆曲演唱

063 明清喜爱昆曲的皇帝

070 不可忽视的太监昆曲艺术家

073 何为“京昆不分家”

076 盛世元韵 大雅正声

097 昆曲的行当家门与表演风格

108 明清昆曲传奇中的珍宝故事

112 而今吟诵的表里

121 虚怀若谷 梨园人瑞

134 育化幽兰 曲传雅韵

第二编

148 《宝剑记·夜奔》表演传承始末

173 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

206 从“依附权贵”到“傲视权贵”

227 中庸之道与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267 附:经史为本 诗曲为末

附录

294 快乐的带菌者


精彩书摘

  快乐的带菌者

  徐晋如

  2009年的12月,我师张卫东先生受华南师范大学邀,遂翩然来粵。其时我方新履深圳大学教席,开设《京剧文化导论》课,自来京昆不分家,卫东师不顾旅次辛劳,主动提出,要代我给学生授一节课。当日下午,我先到广州接怹和师母来深,谁知大巴车在高速路上堵了近二小时,卫东师赶到深大时,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怹连水都不及喝上一口,就直奔课堂,开始了怹的又一次传道之旅。

  卫东师君子气象,重威仪,怹不用张口,光是站在讲台前,台下立时鸦雀无声。怹不用麦克,但那清亮的功夫嗓子却极具穿透力,不止最后一排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多年之后,很多同学还在怀念那一节课,因为卫东师的声音浸入了他们的灵魂。短短的八十分钟里,卫东师以其深厚的学殖、精彩绝伦的范唱,把同学们引入幽奇渊雅的昆曲意境中去。下课后,我陪卫东师和师母吃饭,经过有深大心脏之称的文山湖——那是为了纪念“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卫东师停住不走了,怹从布袋中掏出笛子,开始吹奏,我和师母伴着悠扬的笛声,曼声唱着《牡丹亭》中的名段,整个湖面,仿佛都嵌进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图卷当中。

  卫东师当传道之时,总是这样浑然忘却现世,仿佛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位古人。犹记初从卫东师游,是在1996年我刚转学去北大,第一次参加北大京昆社的活动时。我以为北大京昆社像清华的京剧协会一样,是一个可以让我过戏瘾的票房,没想到跑去湖心亭,没有胡琴,没有文武场,只有一位年青的却又相貌奇古的先生,手执檀板,面前摊着曲谱,在教学生唱《游园惊梦》。这便是卫东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说:“《游园惊梦》啊?我听过张继青唱的……”卫东师立即打断我的话:“那你就跟张卫东学学看!”我在北大时,以长衫为常服,那日也不例外,我明显感觉到卫东师对我颇存青眼,后来知怹是旗人,也就明白怹对我最初的好感之所由来了。

  从1996年转学去北大,到1999年毕业,我断断续续跟卫东师学完了《游园》一折,《惊梦》始终未学。其时北京曲社在宽街小学每周曲会,主事者是已故的著名文物专家朱季黄先生。我有时也去观摩,很多曲友都是卫东师教出来的,我看他们唱曲兼擅南北,十分羡慕,也很感惭愧,后来却因生计诸事,丛脞纷来,没怎么去。但每周六北方昆曲剧院在湖广会馆的演出,我工作后还去听过多次,卫东师的《祭姬》、《草诏》、《贩马记》等本工戏,都是这个时候听的。怹演得最好的一出戏,我认为是《草诏》,怹演活了方孝孺忠烈浩然的形象。我想,这可能因为卫东师的灵魂,与方孝孺本就是契合的。卫东师对于传统文化所抱有的孤臣孽子之心,正与方孝孺之耿介孤忠沆瀸相通。

  对于近几十年来戏曲的改革,卫东师痛心疾首。然而怹并没有止于批判、抨击,而是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到昆曲教育事业中去。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经历了文化断层之后,世人普遍浅薄,无能分辨艺术的精粗美恶,这就需要有真玩艺儿的艺术家,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大雅元音。卫东师所做的,便是这样的正本清源的工作。从1992年到2007年,卫东师坚持每周五晚从北京城东南角的垂杨柳,赶到西北角的北大,义务教戏,用怹的话说,是“替祖师爷传道”。在卫东师悉心的、不厌其烦的指导下,很多学戏的同学真正进入了古典戏曲之门,他们再也不会去听什么《曹操与杨修》、《青春版牡丹亭》,对于真正懂得古典艺术的心灵而言,那些趋时媚俗,强名革新之作,显得何等地卑琐可笑!卫东师就像孔子课徒,“循循善诱”,一步步让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古典,什么是真正的高雅。

  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是说有人讲,余秋雨越来越像个演员,马兰倒越来越像个学者。其实余秋雨对中国的学问完全外行,没有任何立得住的学术成果可言。认为余秋雨是学者,是外行才会有的浅见。而卫东师却是一位当世罕见的优秀学者。近百年来,由于受王国维、胡适所开创的所谓“现代学术体系”的影响,治诗词者不会作诗填词,研究曲学者张不了口,却能在核心期刊洋洋洒洒,著其“不值一杯水”之“万言”,然而此终非古人之学。《大学》有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卫东师的学问,是把舞台实践与昆曲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怹做的是与生命成长密切相关的真学问。怹对昆曲理解得愈深,整个人生的境界也就愈高。不止于艺的,是卫东师对昆曲之“道”的阐发。他石破天惊地提出“昆曲不是戏”的学术观点,认为昆曲属于士大夫文化的范畴,与作为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的戏曲乃决然两途。这一观点,是针对余秋雨说昆曲是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谬论而发,很多人无法接受,然而我认为,随着高校中愈来愈多的青年人学唱昆曲,终有一天,卫东师的观点会成为学术界的不刊之论。

  卫东师授徒,一般不教身段。怹常说,清曲是士大夫的音乐课,习身段就是往演员方面发展了。怹所要传授的,不止是昆曲的唱法,更是昆曲背后的士大夫文化。他希望作育的,不是会拍曲的玩家、票友,而是有道的担当、具有高贵人格的当代士大夫。可是,在一个士大夫阶层已被连根铲除的时代,卫东师无疑高估了人性的善,很多从怹那儿受到教益的学生,转脸就在外面骂卫东师偏激保守,而原因不过是接受不了卫东师所固守的、自周孔颜曾一路传下来的道。向下容易向上难,人性很难说本来是“善”的,在现代社会,诱人堕落易于反掌,而引导人心向上却往往难如登天。然而卫东师从未气馁,怹不再给北大教戏后,却开拓了更多的阵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跟他学习昆曲,学习他一以贯之的道。

  蓦然记起2007年11月,我受邀与卫东师一道,跟芒果台谈合作,卫东师对在场的企业家和芒果台的制片人说:“我和晋如都是传统文化的带菌者,现在,我们是把传统文化的益生菌传染给你们。”这句话,我铭记于心,不敢或忘。我出去做公益讲座,总是拿卫东师这话句自勖。我常想:卫东师在面对整个世界的平庸与浅俗时,一定有过绝望、有过颓唐,然而,怹从未放弃对高贵和高雅的信仰,从未放弃传道的努力。

  卫东师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充盈着信仰的心,不能再容纳痛苦。

  (2010年8月5日)

  ……


《梨园春秋:明清戏曲的声腔流变与审美旨趣》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在声腔体系、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以及审美观念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脉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本考据为基础,细致梳理了昆曲由盛转衰,新兴地方声腔如京剧、徽剧、汉调等如何崛起、融合并最终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声腔之源”聚焦于明代中叶至清初的音乐本体研究。我们将考察昆山腔(昆曲)在魏良辅等人手中定型后的“水磨调”体系,分析其在曲牌的运用、板式的结构、以及人声美学上的极致追求。重点剖析了昆曲在不同剧种的“南曲”和“北曲”中的地位差异,以及其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文化心理的投射。同时,本书将引入对雅部音乐(昆曲)与民间新兴的“花部”音乐(如弋阳腔、乱弹等)的对比研究,探讨两者在音域、节奏、演唱技巧和所服务社会群体上的分野。我们力图揭示,清代初期,雅部音乐的典雅精致已显现出一定的程式化倾向,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剧目与文辞的嬗变”着重于剧本内容与文学性的分析。本书对明代汤显祖、清代洪昇等大家的重要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探讨了“情”与“理”在剧作结构中的张力。特别是对传奇剧目中“因曲而文”的创作模式进行了辨析。随着清代中叶花部声腔的兴盛,剧目创作的重心逐渐从文人雅士的精致词藻转向更贴近市井民间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我们将分析如《西厢记》等经典剧目在不同声腔体系下被改编时,剧词如何被“改腔”以适应新的音乐语汇,以及这种改编对原著意境的损益。书中还将专门辟章节讨论清代中后期,如“花部乱弹”的兴起对传统“才子佳人”主题的冲击,以及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初步尝试。 第三部分“舞台实践与角色定型”深入考察了清代戏曲舞台的实际运作情况。我们将详细描绘清代戏班的组织结构、科班的训练模式以及主要的表演技术。本书着重分析了“行当制”的逐步成熟与定型,特别关注旦角艺术的细化——从昆曲中早期温婉的闺门旦、贴旦,到花部兴起后,如青衣、花旦、武旦等行当在唱、念、做、打上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要求。例如,对于“做功”的研究,我们将结合当时的戏谱、科班教材与民间口碑材料,重建清代武戏中翻打技巧的某些关键环节,探讨这些技艺如何从民间杂耍中吸取营养并最终融入主流舞台体系。 第四部分“审美旨趣的转向”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我们认为,清代戏曲审美的核心变迁是从明代“尚韵”向清代“尚声”与“尚技”的过渡。昆曲的“韵”代表着一种内敛、含蓄、与诗词美学高度契合的审美理想;而地方声腔的“声”则强调声音的穿透力、情绪的直接表达以及技巧的炫技性。本书通过对当时戏评论家如李斗、李玉等人的论述进行梳理,阐释了这一审美转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对更直接艺术刺激的需求。最终,我们将探讨这种转向如何为晚清京剧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审美基础,完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学风格转型。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了大量的戏曲文献、科班档案、地方志以及清代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清代戏曲全景图。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声腔流变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变迁下艺术生命力的考察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它不是那种让你合上书本就忘掉的快餐读物,而是会不断在你脑海中留下回响,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捕捉到那些散落在光影间的“道”与“韵”。比如,当我在听一段悠扬的曲牌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书中对特定声腔处理手法的描述,那种“会心一笑”的愉悦感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昆曲不仅是一种舞台艺术,更是一种渗透在生活哲学里的审美方式。作者的视角极其开阔,能将看似孤立的艺术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份宏观的把握能力,着实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或流派划分的死板模式,而是以一种更贴合艺术体验本身的逻辑脉络展开。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仿佛一出精心编排的折子戏,层层递进,收放自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去寻找那些书中提到的经典唱段,然后再对照文字去聆听,那种“耳濡目染”的同步体验,极大地加深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专业的理论与普通爱好者的求知欲。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表演艺术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它不仅仅是“论述”,更是一种“引领”,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深、更美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对戏曲理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欣赏阶段,总觉得那些行腔转板、水袖身段背后的深层意蕴难以捕捉。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作者似乎不是在堆砌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复杂的艺术法则,用极为生动、贴近生活的故事和比喻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韵味”和“气口”的探讨,以往总觉得虚无缥缈,读完后,我仿佛有了一个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参照系。那些对历代名家的精准点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独到的洞察力,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昆曲的一些固有印象。这本书的语言功底极深,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学者的严谨,读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著作感到不耐烦,总觉得有些作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而写作。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弊病。它的文字里充满了对艺术的真挚热爱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你读到的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燃烧着热情的解读。尤其是一些对剧本细节的剖析,作者能从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中读出角色的全部心路历程,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大家风范,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与毫不保留的分享。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耐心引导你跨越门槛,而非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这种平等的交流感,是许多专业书籍所不具备的宝贵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米黄色纸张,搭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透露出一种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读。封面上的那幅写意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勾勒出江南园林的意境,与昆曲的婉约气质相得益彰。我尤其喜欢扉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人在翻开正文之前,心境也随之沉静下来。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准备好进入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戏曲世界。书本的重量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作为收藏品,它也绝对是值得珍视的佳作。这种对实物美学的追求,让阅读体验从内容延伸到了触觉和视觉的多重享受,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评分

张老师是很让人敬重的,正续两册都买了,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