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日艺术史(套装全两册)

图说中日艺术史(套装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居翰,辻惟雄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中日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图说
  • 艺术
  • 日本艺术
  • 中国艺术
  • 艺术普及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12254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58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76
套装数量:2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图说日本美术史》

是日本美术通史的里程碑之作。

  对既往所谓的标准型日本美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以“装饰性”“游戏性”和“万物有灵论”阐释日本美术精髓。

  近四百帧的彩色图版,深入全面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图说中国绘画史》:

100幅精选画作,呈现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高居翰教授的早年成名之作。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机会遍阅美国、日本、欧洲、台湾各地的公私收藏,并努力融合传统汉学与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本书的写作正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向普通观众介绍当时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的想法。书出版后,即在西文世界赢得颇高赞誉,其“像小说一样”的叙述性写法,带领读者深入画中,了解如何去欣赏、观看这些历久弥新的图画,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别有启发。译者李渝女士是作者的授业弟子,她的译本得到高先生的称扬和认可。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绘画史》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图说日本美术史》是日本美术通史的里程碑之作,探索了自绳纹时代以来直至现代的日本美术发展史,跨越了一万数千年;涉及领域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工艺、建筑,包括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可谓包罗万象。
  作者对以往所谓的标准型日本美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试图运用不同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来诠释。全书贯穿了作者对日本美术特质的精辟概括:即“装饰性”“游戏性”和“万物有灵论”。“装饰性”具有广泛的通融性,使得日本美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游戏性”揭示出日本文化与游戏之心的深层关系;“万物有灵论”则代表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这三种特质跨越了时代和领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美术魅力的金钥匙。
  全书包含近四百帧的彩色图版,深入全面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作者简介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大师之一。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辻惟雄,1932年生于日本爱知县,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史专业。历任东京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美术部研究员、东北大学文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国立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千叶市美术馆馆长、多摩美术大学校长、MIHOMUSEUM馆长等职,现为东京大学和多摩美术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奇想的系谱》《奇想的图谱》《日本美术之表情》《日本美术之解读》《游戏之神佛》《日本美术的发现者们》《辻惟雄集》《奇想的发现——一个美术史家的回忆》等。

精彩书评

《图说日本美术史》


这是本重量级的书,完整得几乎无可挑剔。令人惊讶的是所涉领域包罗万象,且相辅相成。……最后必须说的是彩色图版如虎添翼,像是本小型的名画撷英册子;按图索骥,索引便是本日本美术事典。

  ——作家丸谷才一《每日新闻》

  本书是本大胆创新、简明扼要的(日本美术)通史……为大学生而写的教科书,为了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美术的森林全貌,而绝不剪切贸然长出的枝叶。整部书保持了作为史书的首尾一致,而全彩三百八十帧图版又体现了日本美术的多样性。这不就是当今既可求又可得的很好的教科书吗!
  ——中条省平《朝日新闻》

精彩书摘

《图说中国绘画史》:在这些早期绘画里,人或在自然中像过客一样漫行,或在最令人敬畏,最令人神志恍惚的景色中,追寻着个人的目的。他们即便臣服于环境的严苛和敌意,例如赵斡长卷中的渔人,也总能保持着某种自给自足的精神面貌。自然在他们的身外,也在他们的控制力以外。像《洛神图》卷里的诗人,坐在岸旁忧思他个人的悲剧,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没有名款的《柳荫高士》(图30)里的人物,遭遇的情形也一样。这位人物可能是4世纪诗人陶渊明。陶氏辞官归隐田园,是后人眼中的理想文人隐士。他坐在一块豹皮毯上,形态闲逸,头垂在两肩之间,前面地上放着一碗已经喝了好一阵子的酒,还有一卷白纸,不久就要写上盘旋在他胸际的诗文了。容颜冥想着,眼睛眯索着,正是沉思的表情。弯曲的柳树在上景圈围出人物,更加强了内省的气氛。柳树在中国象征柔婉妩丽(松竹则代表坚韧),在这里,它反映了诗人微醺时的唯美心境。然而使用了各种自然物象来评议画中人物的,仍是画家;人物自己并没有要把景物这样安排在那儿。 12、13世纪绘画,特别是在当时的画院中,产生了一种面对自然的新态度。一种近乎西方浪漫主义的态度开始明显化。西方曾经以为这就是最典型的中国画了。它们常描绘高士坐在山中的平台上,凝视着垂瀑,或者望向神秘的空茫。这类景象都是时代和新观念下的产物。12世纪末的画院山水画家马远创立了这种典型,后来被很多人模仿。现存最好的一幅是马远之子马麟所作的大幅立轴《静听松风》(图31)。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图说中日艺术史(套装全两册)》。 --- 精品图书系列推介 一、历史与文明的深度探索:《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 内容概要: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考察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宏大贸易网络——丝绸之路。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贸易路线图,而是一部关于文化、宗教、技术与思想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以扎实的考古学证据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丝路图景。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聚焦于早期路线的开辟与早期文明的交融,详细描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以及希腊化文化如何沿着贸易通道向东渗透,对犍陀罗艺术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书中对绿洲城邦(如楼兰、高昌)的兴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关键枢纽作用,以及因气候变迁和政治动荡导致的衰落过程。 下卷则将重点放在公元8世纪至14世纪,即唐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的转型与鼎盛。内容涵盖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伊斯兰教的东渐对中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印刷术、火药等中国重大发明如何通过这条古道走向世界。书中特别设置了一章,专门探讨了香料、丝绸、宝石等重要商品的流通机制,并描绘了沿线商人的日常生活与信仰实践。 特色与价值: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地图与图像的价值: 包含大量高清复原地图、重要遗址的航拍图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 文本的平衡性: 既有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把握,也不乏对个体商人、僧侣、工匠命运的细腻刻画,使得历史鲜活起来。 二、自然科学的启蒙之作:《微观世界:细胞、基因与生命的起源》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面向科学爱好者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生命科学导论教材。本书旨在用清晰、生动的语言,阐释生命科学领域最核心的概念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生物学知识框架。 全书结构严谨,由浅入深。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详细介绍了细胞理论的历史发展,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差异,以及细胞膜的动态模型和能量转换机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插图采用了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和高分辨率电镜照片,确保复杂结构的理解无障碍。 第二部分“遗传的密码”是本书的重点,深入探讨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作者清晰地梳理了遗传学的发展脉络。核心章节详尽解释了DNA复制、转录与翻译的过程,并首次引入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及其引发的伦理讨论。 第三部分“演化与多样性”将视角从细胞内部转向宏观生命世界。它系统介绍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核心进化机制,并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示了主要生命门类的演化关系,尤其关注了地球生命起源的最新假说和微生物世界的巨大潜力。 特色与价值: 概念清晰化处理: 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被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步骤,配以流程图辅助记忆。 前沿性: 及时纳入了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突破,保持了内容的时代感。 学习导向设计: 每章末尾设有“关键概念回顾”和“思考题”,适合自学和课堂教学。 三、文学批评的典范:《现代小说的结构与叙事》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聚焦于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的革命性变革。作者摒弃了传统的传记式或主题分析法,转而采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的内在机制进行解构与重构。 本书首先确立了分析的基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重塑。书中细致分析了意识流、多重叙事者、非线性时间结构在詹姆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乃至福克纳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作者引入了“不可靠叙述者”的概念,并将其细分为不同类型,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现代小说如何挑战读者对“真相”的既有认知。 随后,书籍深入探讨了“互文性”和“元小说”现象。通过对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作品的深度剖析,论证了后现代作家如何通过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和对文学惯例的戏仿,实现对小说本体意义的探讨。书中还引入了叙事视角下的“凝视”(Gaze)理论,分析了性别、权力在叙事结构中是如何被编码和展现的。 特色与价值: 方法论的严谨性: 理论框架清晰,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是学习叙事学理论的优秀范本。 丰富的案例分析: 选取了多位公认的大师级作家作品作为例证,分析深入且具有说服力。 启发性强: 鼓励读者从被动接受情节转向主动建构意义,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批判性。 四、社会学与城市研究:《消失的邻里: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重构》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项基于田野调查的大型跨国社会学研究,探讨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浪潮下,传统城市社区结构和邻里关系所经历的剧烈变迁。作者以“空间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比较了亚洲(东京、新加坡)和北美(纽约、多伦多)几个代表性大都市的案例。 研究发现,城市空间的极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高端精英社区的封闭化和景观化,另一方面是底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边缘化和碎片化。本书特别关注了“第三空间”(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等)的兴起,分析这些空间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广场和邻里中心,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排斥机制。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数字技术对空间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虽然能连接远方的朋友,却也可能削弱了面对面交流的密度和深度,导致“在场却疏离”的城市状态。最后,作者提出了“韧性社区营造”的策略,呼吁通过微观尺度的规划干预和社区自治,重建城市中的社会信任网络。 特色与价值: 实证研究驱动: 大量一手访谈资料和空间数据分析,使得结论具有高度的可信度。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对布迪厄、列斐伏尔等理论的运用,也有对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的直接参考价值。 关注当代痛点: 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复杂张力,是理解当代城市生活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资料部分的设置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尽管正文已经信息量巨大,但附录部分提供了一份非常清晰、结构合理的历史大事年表和重要艺术家名录,这对于进行交叉对比研究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会利用这个结构框架,快速定位到某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或艺术群体的脉络,这大大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画册或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查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与思想激发器,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连接点,体现了编纂者极强的体系化思维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动态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近现代艺术的转折点时,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它没有简单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艺术家们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时,如何进行消化、吸收乃至反叛的过程。那些关于媒介变革、观念重塑的讨论,视角非常新颖。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关于“身份认同危机”如何投射到艺术形式上的观点,这远超出了单纯的风格描述,直抵艺术创作的内核。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古代智慧与我们所处的当下,让人对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多了一层更具历史纵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硬壳包装自带一种沉稳的仪式感,保护得非常好,即便是跨越长途运输,内页也毫发无损。那种触感,带着微微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版选择上的独到眼光,那些高清的复制品,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非常微小的笔触细节,也能清晰捕捉,这对于深入研究作品的肌理和作者的技法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不像有些艺术史书籍,图版模糊不清,看着费力,这本完全不会,每一页都是视觉的享受。尤其是那些对古代壁画和雕塑的局部放大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不用亲临现场,也能感受到原作的震撼力,这种对视觉材料的精挑细选,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堪称一绝,可以说是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散文般的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历史学家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家的细腻与诗意。每当描述到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时,那种文字的张力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创作的现场,去感受艺术家的心境和那个瞬间的灵光乍现。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中对于“意境”和“气韵”这类抽象概念的阐释,往往能用非常具象的语言来解构这些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核心,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哲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内心会有一种被滋养和净化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在宏观的历史脉络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鲜活的个案分析。作者在讲述某个流派兴起或某个大师出现时,总能精准地找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作为支撑,使得艺术的演变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有机体。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不同地域风格融合时的那种细腻笔触,能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的路径和影响力的扩散过程。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即便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但其深度和广度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这种平衡掌握得炉火纯青,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扎实的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