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孔子家语〉新证》是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宁镇疆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孔子家语》研究的一部总结之作,对《孔子家语》这部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多角度研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推理严密,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是一部优秀的文献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书《〈孔子家语〉新证》是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宁镇疆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孔子家语》研究的一部总结之作。全书共分出土文献及新材料编、传本及版本编、流传及学术史编、经学及理论编、诸书“互见”编这五个部分,对《孔子家语》这部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多角度研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该书是近年来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论著。
宁镇疆,上海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献及思想,尤其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近年致力于古书成书问题的研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前言
出土文献及新材料编
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
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之章题考证
上博竹书《民之父母》与《礼记》、《孔子家语》相关篇章的比较研究
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
由英藏敦煌写本说今本《孔子家语?郊问》服制及相关问题
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校记
传本及版本编
《孔子家语》“传本”流变刍议
汉志论语类文献构成与《孔子家语》的相关问题
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二卷本《孔子家语》袭何孟春《孔子家语注》本考实
流传及学术史编
《孔子家语》佚文献疑及辨正
王肃《圣证论》体例及论说考
《五经正义》对《孔子家语》依违举隅
《荀子?哀公》“好肆不守折,长者不为市”正诂———兼说《孔子家语》王肃注的价值
经学及理论编
郑玄、王肃郊祀立说的再审视———兼说《孔子家语》辨伪学的相关问题
说“章甫”之冠———兼论《家语》相关记载的可信性及先秦儒家群体意识的觉醒
“盗者之真赃”———由王国维对孙志祖《家语疏证》的推许说经典辨伪学“范式”的扩大化问题
“层累”非“作伪”:再论今本《孔子家语》的性质———兼答《〈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一文
诸书“互见”编
《孔子家语》与《礼记》“互见”关系研究———以孔子言论之“背景”问题为中心
《礼记?丧服四制》篇形成研究———兼说《孔子家语?本命解》的价值及“互见”的类型学问题
《礼记?檀弓上》“不诚于伯高”再议———兼谈《孔子家语》的相关问题
由《孔子家语?论礼》说《礼记?仲尼燕居》的一处衍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等十一篇“互见”文献的综合研究———兼谈诸书“互见”研究中的类型学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此例《礼记》本身同样也存在“互见”问题,那就是《檀弓下》与《坊记》中的A部分:《檀弓下》关于殷、周“吊”法之异,说“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这显然就是《坊记》的“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而且两篇还都引到孔子的评价,《檀弓下》是“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坊记》则是“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俱言“吾从周”,《檀弓下》与《坊记》这里涉及的,显然是同一事。至于孔子的评论有“殷已悫,吾从周”与“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的微小差异,其实恰恰说明《坊记》所见又不是直接引述《檀弓下》,或者说它们的背后还当有更完整的文本。循此我们再来看《家语》的文本,可以说文从字顺,辞意畅达,尤其是《家语》较《檀弓下》多出的“死,人卒事也”置于“殷以悫,吾从周”之前,前面说“死是民之终卒之事,宜须送终备具”(《礼记?坊记》正义语),后面再接以“殷以悫,吾从周”的比较和选择,逻辑上尤为明顺。比较可知,《家语》所见才正是《檀弓下》、《坊记》背后更完整的文本,这也能很好地解释《檀弓下》、《坊记》两篇所引文句的细微差异:它们其实不过是各有侧重,或者说彼此都对孔子的话作了简省而已。如果说是《家语》的编者将《礼记》两处捏合成文,那他首先就要面对《檀弓下》那样一大段纷繁芜杂的丧礼材料,要将“吊”法的内容从中钩辑出,还要到另一篇《坊记》中找到同样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据以捏合,还要捏合得这么好,这同样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另外,《檀弓下》A部分之文字分属两处,即便没有《家语》一书,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部分的高度相关性:均就殷、周比较,而且还都提到孔子之选择。这样具有高关联度的两部分却分置两处,亦可反证《檀弓下》此一大段的错乱无序。另外,与《家语》比较可知,无论是《檀弓下》还是《坊记》文字与《家语》之文都不尽相同,或为语句顺序互乙,或为文句增减。像《家语》之文就没有《坊记》的“示民不也”,如若《家语》承《坊记》而来,为何要舍此句而不录?事实已经足够清楚:不是《家语》据《檀弓下》、《坊记》捏合,而是《家语》才系此事更完整的“背景”或“本事”,《檀弓下》、《坊记》均承之而来。实际上,细味上述孙希旦的评论,《礼记》背后必有所本已经是呼之欲出的结论,如孙氏说《檀弓下》此段“似皆据丧礼之成文而释其义”、“似其所据者乃《仪礼》之一篇”,所谓“皆据”、“所据者”均可说明《礼记》所见绝非“本事”。但孙氏以为《檀弓下》所本乃《仪礼》之一篇,则纯属臆测,囿于经学成见,他不会想到《檀弓下》所本,其实即是为学者所轻、顶着“伪书”帽子的《家语》一书。
……
2004年,我应约为山东曲阜杨朝明博士的《〈孔子家语〉通解》写序,曾说该书的问世,“正好顺应了当前学术界要求深入研究《家语》的趋势”。十几年过去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潮流更为发展拓大,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再进一步认识《家语》的必要尤觉凸显。宁镇疆博士的这部近作《〈孔子家语〉新证》适逢其会,所以我很愿意在这里饶舌几句,作为对读者的推荐。
《〈孔子家语〉新证》是系统研究《家语》的一部精心之作。举凡《家语》一书有关的各个方面,书内都有详细的分析,作出了有价值的论断。对于前人未能充分讨论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今本《家语》的版本变迁等,宁镇疆博士也都一一详加论究,于读者甚有裨益。
宁镇疆博士的这部书有不少特别体现作者苦心孤诣的部分,我想举出的是关于《家语》“互见”问题的论证。大家知道,《家语》长期以来被定谳为“伪书”,其遭指控的罪状,最重要的就是内容有许多地方与大小戴《礼记》和刘向《说苑》、《新序》等书雷同或者相似,也即所谓“互见”,这种现象被归结为《家语》对诸书的剽窃。清人陈士珂作《孔子家语疏证》,曾经罗列这种“互见”之例,但仍未能提出论据来辩解。宁镇疆博士则于《新证》书中安排了较大篇幅,仔细作出说明,是非常精彩的,希望读者不要错过。当然,这部《新证》值得推介之处还有不少,我以上所说仅是举例而已。
我在这里还想讲的是,宁镇疆博士这部《〈孔子家语〉新证》,固然是针对《家语》一书的十分专门的著作,但是仔细读来,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实际并不限于《家语》的性质、传流这一书一事。这部书的工作,很多地方所涉及的,不只是《家语》本身,而是可以连类而及,推广到其他类似典籍的考辨中去。我认为《新证》这部书之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成果,恐怕正是由于作者经常在思考有关的方法论性质问题的缘故。书中这些地方,也是我希望读者注意的。
研究《家语》一书的难处,在于可用作凭借的前人成说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书早在唐朝便已遭受怀疑,伪名已成共识,故此很少有人费心钻研。即以清代盛行考据学风之际,值得读的有关著作也不过范家相、孙志祖、陈士珂等数家。直到近年,在西汉阜阳双古堆、定县八角廊简牍中间,发现所谓《儒家者言》,系《家语》的原型,《家语》的研究才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宁镇疆博士《新证》这部著作的印行,一定会引起更多学者致力于《家语》的研究,对儒学的历史考察有更多的新贡献。
李学勤
2016年8月3日伏中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的内容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底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那种。书中探讨了古代文人学者们在文献考据上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通过对一些古籍原文的细致辨析,揭示了文本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讹误和变迁。这种“寻根究底”式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敬佩。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更是一种对知识严谨性的坚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如何从片言只语中推导出更宏观的文化现象的论述印象深刻,这其中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着实令人叹服。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在每一个论断的提出、每一个例证的选取上。读这样的书,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轻易获得的知识,背后凝结了多少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并非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他们在困顿中依然坚守的理想,在逆境中不屈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学术研究的做法,使得这本书在知识的传递之外,更增添了情感的共鸣。 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史料堆砌。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学者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坚守。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遥远而疏离的存在,而是鲜活而有血有肉的。即使是对一些枯燥的考据过程,作者也能赋予其戏剧性的张力,让我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解开历史的谜团。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叙事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实属难得。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历史文化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核心、展现深度研究的书籍。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惊喜的作品。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某个历史时期或人物,而是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细致梳理和解读,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文化现象。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耐心和毅力,令人动容。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材料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构建出完整的论述体系。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那就是不断地探索未知,不断地超越自我。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相关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思考方式所感染,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学术奥秘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论语》中的圣人孔子及其思想深感着迷。然而,关于孔子生活和思想的许多细节,往往散落在各种古籍中,阅读起来颇费时日,也常常因为史料的零散而感到意犹未尽。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了《孔子家语》,这本古籍以更具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方式,描绘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生活、言行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书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孔子在不同场合的教诲,与各诸侯国的交往,甚至是他对一些日常事务的看法,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孔子家语》的价值在于,它并非只是对《论语》的简单复述或补充,而是以一种更接近“传记”的体例,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对话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往来的章节,那些轻松而又不失深刻的对话,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智者、长者,如何引导年轻人思考人生、理解道义。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孔子的一举一动,亲耳聆听他的教诲,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体验。它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孔子“是什么”的认知上,更能体会到孔子“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和传播的。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的书,它不迎合浅薄的阅读需求,而是要求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可能会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引发我们对一些经典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层层深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如何辨别史料真伪的探讨所吸引,这种方法论的介绍,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促使我去质疑,去探究,去建立自己的判断体系。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在接受一场头脑的风暴,它会激发你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你主动去寻找答案,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我发现,作者的许多论证过程都非常精妙,逻辑严谨,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信服。即使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作者也能通过清晰的解释和恰当的例证,让我逐渐理解其核心观点。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智力启迪,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
评分精品,值得推荐。
评分好评
评分精品,值得推荐。
评分好评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趁活动入手,内容如何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