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独特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
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指》,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逐一对这六家的思想进行评述。对于前五家,司马谈多取分析批判或排斥的态度,而对道家则多所褒扬,并作了更多的肯定,认为它兼有各家所长而无其所短。司马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论六家要指》中表现出的敢于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批判精神,对司马迁的人格发展与思想成长,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幼年时司马迁跟父亲住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后随父至长安,曾就师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
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天下遗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写一部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作传的史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公元前110年,司马谈死。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激动地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便开始为《史记》的撰写搜集材料,准备条件。约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前言)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
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 礼书第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
……
精彩书摘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一出生就神奇灵异,婴孩时就能说话,幼年时伶俐,长大时勤奋,成年后聪明。
轩辕的时候,神农氏的势力衰微。诸侯互相侵略攻伐残害百姓,可是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氏常常动用武力,以征讨不肯来朝贡的,诸侯们都来臣服。然而蚩尤最为暴虐,没有谁能讨伐。炎帝神农氏打算侵凌诸侯,诸侯都归顺了轩辕。轩辕于是修明德政,整顿军旅,顺应各种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万民,稳定四方百姓,驯顺熊、罴、貔、貅、虎,用来同炎帝在阪泉之野交战。多次交战,然后得酬壮志。
蚩尤作乱,不听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就向诸侯征兵,同蚩尤交战于涿鹿之野,生擒并杀死了蚩尤。这样,诸侯们都推尊轩辕为天子来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服的,黄帝就去征伐;平定之后就撤离。开山通路,不曾安适度日。东边达到渤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边达到崆峒,登上鸡头山;南边达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赶走了荤粥,在釜山与诸侯们合符,并在涿鹿山弯处修建了都邑。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处,靠军队形成营盘以自卫。官员都用云来命名,军队称为云师。设置左、右大监,监察万国。万国和睦,而祭祀鬼神山川和举行封禅大典,黄帝亲临主持为数居多。获得了宝鼎,运用蓍草占卜测度,推算出未来的节气朔塑。举拔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变化的规律,预测阴阳五行的玄妙,阐明死生的道理,辩难存亡的大限。按时节播种百谷草木,德化达到鸟兽昆虫,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教化百姓节用水火财物。因为有土德的祥瑞,因此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到了姓的有十四人。
黄帝住在轩辕之丘,娶了西陵国的女子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裔都执掌过天下。其中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降为诸侯,居住在江水之畔;另一个叫昌意,降为诸侯,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儿名叫昌仆的做妻子,生_『高阳,高阳可有圣德呢!
黄帝去世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位,这就是帝颛顼。
前言/序言
《白话史记》:一段穿越千年的史诗之旅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著作,它以磅礴的气势、精妙的笔法,记录了一个古老文明的诞生、发展与变迁。这部著作,便是司马迁的《史记》。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史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伟画卷 《史记》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其体例的创新和内容的包罗万象。司马迁打破了以往史书编年记事的局限,创造性地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五体结构。 本纪: 描绘了帝王的兴衰更迭,从黄帝的传说时代开始,直到汉武帝时期,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中心的演变轨迹。每一位君主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读来令人扼腕叹息,或感慨万千。 表: 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政治制度、世系关系、重要事件的时间顺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宏观历史框架。这如同高空中俯瞰大地,一览无遗。 书: 聚焦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礼仪、音乐、天文、地理、经济等。这些“书”如同社会肌体的详细解剖,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和文化底蕴。 世家: 记录了诸侯的兴衰,展现了地方势力在历史洪流中的起伏,以及他们与中央政权的复杂关系。 列传: 这是《史记》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以人物为中心,记述了从帝王将相到布衣黔首,从贤臣良将到奸臣巨盗,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或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鲜活的历史画卷。 《史记》的内容,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实的堆砌,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司马迁以其悲悯的笔触,刻画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成功与失败,有高尚与卑劣。从项羽的霸气与悲情,到刘邦的粗犷与权谋,从孔子的睿智与坚持,到廉颇与李牧的忠勇,这些人物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司马迁:一位不屈的史家 《史记》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历经磨难,饱受屈辱,却从未放弃对史实的追求和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他忍辱负重,秉笔直书,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倾注在这部巨著之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是司马迁对自己写作《史记》的理想与抱负。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思考者。他试图从天地运行的规律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他试图在古今变迁的洪流中,发现历史演进的规律;他试图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史学体系。 《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流露出司马迁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人性善恶的深刻反思。他以史为鉴,希望后世能够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史记》的影响:一座永恒的丰碑 《史记》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历史学本身。它对后世的文学、思想、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价值: 《史记》的语言,雄浑有力,生动传神,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司马迁的叙事技巧,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许多篇章,如《鸿门宴》、《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勇列传》,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文学经典。 思想价值: 《史记》所体现的“天人关系”、“因果报应”、“民本思想”等,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常常蕴含着对政治伦理的思考。 史学价值: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宏大的叙事格局,为后世史家树立了榜样,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 文化价值: 《史记》中的故事,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和成语。《史记》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史记》并非一部单纯的枯燥历史记录,它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巨著。它以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讲述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故事,也诉说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命运。 《史记》的时代回响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重读《史记》,更能体会到它穿越千年的智慧与力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汲取历史的经验,理解人性的复杂,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史记》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让我们得以俯瞰历史的壮丽,也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的智慧与愚蠢,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司马迁用他坚韧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史记》,不仅是阅读历史,更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是进行一场涤荡心灵的文化朝圣。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也为我们思考“我们往哪里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 《史记》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那些永恒的光辉与阴影,始终存在;而对真理的追求,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则是永不磨灭的时代命题。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伟大著作。它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是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滋味,越是懂得它的深邃与博大。 《史记》,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段永恒的传奇,一份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