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以晚期奥斯曼帝国为起点,作者历数了坦自马特的改革、一个君主立宪王朝的建立、一战爆发、凯末尔的革命、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以及20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国家的政治变革;特别是1990年代到21世纪(如加入欧盟)等新趋势。本书曾以土耳其语出版并再版4次,中译本根据纽约大学出版社的英译本翻译,同时参照土耳其语原文,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高水平著作,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1789年至今的土耳其历。
作者:(土耳其)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 译者:吴奇俊 刘春燕
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安卡拉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部分 导言:背景
一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二 古典奥斯曼时期
三 古典奥斯曼体系的变迁
四 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部分 困境中的帝国
五 通往坦兹马特之路
六 改革法令和青年奥斯曼党
七 *个君主立宪制*和大危机
八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
九 统一进步*的组织特征和“3·31”事变
十 统一进步*监督*——从“3·31”事变到1913年
十一 立宪时期的主要思潮
十二 统一进步*的统治和卷入一战
十三 独立战争
十四 *次*大战
第三部分 阿塔图克时期
十五 战争的结束和停战协定(到1919年5月19日)
十六 从萨姆松到达马德·费里特*的倒台
十七 第三立宪*时期
十八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的成立、内战及《色佛尔条约》
十九 正规军走向胜利之路
二十 大胜利和苏丹制的废除
二十一 《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二十二 废除哈里发,走向世俗主义
二十三 革命和反革命
二十四 文化革命走向前台
二十五 经济和政治发展
二十六 对阿塔图克及其革命的评价
第四部分 伊斯梅特·伊诺努和他的多党制
二十七 战前和战争年代;伊诺努时代
二十八 伊诺努建立多党制4
二十九 民主党时代
第五部分 军事干预及其影响
三十 20世纪60~70年代
三十一 20世纪80年代
三十二 20世纪90年代
三十三 新千禧年
*章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的三个故乡
匈奴人的游牧王国是*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突厥族国家(公元前220年到公元216年)。人们可以从这些年代了解到土耳其人是古代历史的“后来者”,一个相对“年轻”的民族。下面这些历史的里程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公元前9000~前8000年,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公元前6250年,加陶岗市在安纳托利亚建立。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发明了车轮,埃及发明了帆船。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苏美尔文字——楔形文字。
当匈奴帝国建立时,古代希腊文明和亚历山大帝国已经走完其历史进程,罗马共和国已存在了近5个世纪之久。
匈奴人统治的*片土地,土耳其人的*故乡“中亚”,位于中国北面。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这些骑士在大草原上游荡,居住在圆顶帐篷里,为了寻找更加肥美的草地而随着季节迁徙。夏季他们迁移到高原和山坡上,冬季他们返回到平原地区。他们之所以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干旱的大草原不适于农业种植。游牧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需要。适于耕种的地方在南部,即中国。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通往中国南方肥沃土地的道路。中华帝国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保护南方农耕文明免遭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巨大屏障。这是一条长达2400公里(1500英里)的复杂防御工事,相隔不远便有一座烽火台,并在之间铺设道路,以便守卫士兵可以快速到达任何一个遭到攻击的地方。
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没有文字,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缺乏国家的特征,被认为仅仅是部落联盟。在他们被驱散后,突厥部落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形成更高程度的社会组织。突厥汗国于公元552年在*故乡建立,持续到745年。区分突厥汗国与匈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突厥汗国末期文字的出现。*块土突厥语石碑发现于奥都斤山遗址(�Ztüken),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30年。除却这一点,关于匈奴的一切也都适用于突厥汗国。突厥汗国之后,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开始了。关于游牧部落被迫迁徙原因的猜想包括:干旱、人口的急剧增长、传染病在牧群中的肆虐。
*波移民向西迁徙,到邻近他们*故乡的地方,建立了*个具备国家特征的成熟的突厥王国。虽然回纥汗国(745~940年)具有城市、农业以及书面语言,但游牧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回纥人由萨满教皈依佛教。一些突厥部落继续向西迁徙,到达土耳其人的第二故乡——大概位于里海以东、咸海以南,在今天阿富汗的北部的河中地区。土耳其人称之为河中,公元900~1150年他们在这里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在此,他们建立了三个主要王国:喀喇汗王国或黑汗王国(940~1211年)、阿富汗的伽色尼公国(963~1186年)以及塞尔柱王国(1038~1157年)。喀喇汗王国时代标志着土耳其文学的开端。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为:尤素福·哈斯·哈吉普于1070年写成的《福乐智慧》和喀什格尔的马哈茂德编著的*部突厥语词典《突厥语大词典》。
在1071年的曼兹克特战役中,塞尔柱王国对拜占庭的决定性胜利促使了奥古兹的土耳其人迁徙到他们的第三故乡——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这场胜利打破了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霸权,之后拜占庭帝国再也没能恢复。在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建立的*个土耳其国家是塞尔柱苏丹国(Anatolia Seljuk Sultanate,1077~1308年)。第三故乡与前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同*故乡荒芜的大草原相比,第二故乡河中地区稍有改观,有成片肥沃的可耕地,但仍被大片沙漠所包围,饱受干旱之苦。第三故乡根本就没有荒漠,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到处都可以种小麦。大批土耳其人在此定居,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阶层产生了。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后者以低地为主要地貌,安纳托利亚地区则是间隔在陡峭山脉之间的高原。如果他们愿意,这里有广阔的土地,部落和宗族很容易就能恢复他们的游牧生活。此外,当安纳托利亚地区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和骚乱时,不堪劫掠的村民便逃到山中,变成强盗或者恢复游牧生活。简而言之,牧民和农民之间经常发生周期性的转变,并轮番在某些地区占主导地位。直到1865年,奥斯曼*才不得不派出军队——改进师前往丘库罗瓦,其目的是使阿夫沙尔部落和其他已经不过定居生活的部落重新过上定居生活。据说在这段时间里,阿达纳东部的丘库罗瓦平原——土耳其*肥沃的农耕地区,因游牧文化而沦为草地。
历史学家泽基·韦利迪·托甘研究了居住在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的相关问题。根据托甘的研究,阿拉伯人的劫掠导致安纳托利亚地区大多数信仰基督教的居民逃往海岸地带。这一观点暗示——因为土耳其人到达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居民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没有在种族上与安纳托利亚的基督徒融合。换句话说,他们保持了种族的纯洁。但是无法确定有多少基督徒离开或者留下。无论如何,诸如通婚、皈依伊斯兰教、德米舍梅(devshirme,强行从基督徒里征召禁卫军士兵和*工作人员)、推行奴隶制等,都必然导致种族的融合。事实上,土耳其人与亚洲突厥部落的后裔没有明显的相似点,而且即使是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也没有相同的体征,这似乎是种族间通婚的证据。但是撇开种族方面的考虑,突厥语变成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通用语言。这是把安纳托利亚民众与中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历史的岁月
法国的人类史年表得到了土耳其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同。成文的人类史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史
公元476~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灭亡):中世纪
公元1453~1789年(法国大革命):新时期
公元1789年后:现代时期
赞同这一年表的土耳其历史学家强调1453年的重要性、*二世(征服者法提赫)是复兴君主,以及君士坦丁堡归于伊斯兰教和土耳其人的意义。尽管征服君士坦丁堡意味着土耳其历史的深刻变化,即“从行省到帝国”,但我们真的要把这一件事当作土耳其的一个新纪元吗?从作者的角度看,或许未必。在把1453年当作一个新时期的转折点方面,欧洲人认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历史的进程。根据这一历史观,奥斯曼帝国占领拜占庭后,大批拜占庭知识分子逃往意大利,并成为催生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主要力量。根据这种欧洲历史观,奥斯曼帝国的全部贡献仅仅是驱使一大批知识分子逃往西方。
易卜拉欣·卡费斯奥卢及其他土耳其历史学家很早就指出,这一历史年表不清晰,也没有直接阐明土耳其历史的重要方面。在那个年代,罗马帝国的灭亡对土耳其有什么直接影响吗?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土耳其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其影响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内有一个时间差,在西欧和东欧却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这些大事件对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的土耳其人的重要性值得商榷。土耳其历史更合理的年表应该是:
公元前220(匈奴国家的出现)至公元1071年(曼兹克特战役;突厥人进入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古代
公元1071~1839年(《坦兹马特法令》颁布):中世纪
公元1839~1908年(宪法的公布):新时期
公元1908年以后:现代时期
这个年表与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相关,因为它强调了这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古代史是土耳其人的游牧时代。中世纪是定居、农业发展、农民阶层出现的转型时期。新时期体现为西化和法治的努力。现代时期则以土耳其*规模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以晚期奥斯曼帝国为起点,作者历数了坦自马特的改革、一个君主立宪王朝的建立、一战爆发、凯末尔的革命、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以及20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国家的政治变革;特别是1990年代到21世纪(如加入欧盟)等新趋势。本书曾以土耳其语出版并再版4次,中译本根据纽约大学出版社的英译本翻译,同时参照土耳其语原文,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高水平著作,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1789年至今的土耳其历。
作者:(土耳其)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 译者:吴奇俊 刘春燕
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安卡拉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部分 导言:背景
一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二 古典奥斯曼时期
三 古典奥斯曼体系的变迁
四 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部分 困境中的帝国
五 通往坦兹马特之路
六 改革法令和青年奥斯曼党
七 *个君主立宪制*和大危机
八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
九 统一进步*的组织特征和“3·31”事变
十 统一进步*监督*——从“3·31”事变到1913年
十一 立宪时期的主要思潮
十二 统一进步*的统治和卷入一战
十三 独立战争
十四 *次*大战
第三部分 阿塔图克时期
十五 战争的结束和停战协定(到1919年5月19日)
十六 从萨姆松到达马德·费里特*的倒台
十七 第三立宪*时期
十八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的成立、内战及《色佛尔条约》
十九 正规军走向胜利之路
二十 大胜利和苏丹制的废除
二十一 《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二十二 废除哈里发,走向世俗主义
二十三 革命和反革命
二十四 文化革命走向前台
二十五 经济和政治发展
二十六 对阿塔图克及其革命的评价
第四部分 伊斯梅特·伊诺努和他的多党制
二十七 战前和战争年代;伊诺努时代
二十八 伊诺努建立多党制4
二十九 民主党时代
第五部分 军事干预及其影响
三十 20世纪60~70年代
三十一 20世纪80年代
三十二 20世纪90年代
三十三 新千禧年
*章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的三个故乡
匈奴人的游牧王国是*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突厥族国家(公元前220年到公元216年)。人们可以从这些年代了解到土耳其人是古代历史的“后来者”,一个相对“年轻”的民族。下面这些历史的里程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公元前9000~前8000年,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公元前6250年,加陶岗市在安纳托利亚建立。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发明了车轮,埃及发明了帆船。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苏美尔文字——楔形文字。
当匈奴帝国建立时,古代希腊文明和亚历山大帝国已经走完其历史进程,罗马共和国已存在了近5个世纪之久。
匈奴人统治的*片土地,土耳其人的*故乡“中亚”,位于中国北面。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这些骑士在大草原上游荡,居住在圆顶帐篷里,为了寻找更加肥美的草地而随着季节迁徙。夏季他们迁移到高原和山坡上,冬季他们返回到平原地区。他们之所以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干旱的大草原不适于农业种植。游牧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需要。适于耕种的地方在南部,即中国。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通往中国南方肥沃土地的道路。中华帝国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保护南方农耕文明免遭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巨大屏障。这是一条长达2400公里(1500英里)的复杂防御工事,相隔不远便有一座烽火台,并在之间铺设道路,以便守卫士兵可以快速到达任何一个遭到攻击的地方。
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没有文字,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缺乏国家的特征,被认为仅仅是部落联盟。在他们被驱散后,突厥部落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形成更高程度的社会组织。突厥汗国于公元552年在*故乡建立,持续到745年。区分突厥汗国与匈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突厥汗国末期文字的出现。*块土突厥语石碑发现于奥都斤山遗址(�Ztüken),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30年。除却这一点,关于匈奴的一切也都适用于突厥汗国。突厥汗国之后,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开始了。关于游牧部落被迫迁徙原因的猜想包括:干旱、人口的急剧增长、传染病在牧群中的肆虐。
*波移民向西迁徙,到邻近他们*故乡的地方,建立了*个具备国家特征的成熟的突厥王国。虽然回纥汗国(745~940年)具有城市、农业以及书面语言,但游牧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回纥人由萨满教皈依佛教。一些突厥部落继续向西迁徙,到达土耳其人的第二故乡——大概位于里海以东、咸海以南,在今天阿富汗的北部的河中地区。土耳其人称之为河中,公元900~1150年他们在这里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在此,他们建立了三个主要王国:喀喇汗王国或黑汗王国(940~1211年)、阿富汗的伽色尼公国(963~1186年)以及塞尔柱王国(1038~1157年)。喀喇汗王国时代标志着土耳其文学的开端。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为:尤素福·哈斯·哈吉普于1070年写成的《福乐智慧》和喀什格尔的马哈茂德编著的*部突厥语词典《突厥语大词典》。
在1071年的曼兹克特战役中,塞尔柱王国对拜占庭的决定性胜利促使了奥古兹的土耳其人迁徙到他们的第三故乡——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这场胜利打破了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霸权,之后拜占庭帝国再也没能恢复。在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建立的*个土耳其国家是塞尔柱苏丹国(Anatolia Seljuk Sultanate,1077~1308年)。第三故乡与前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同*故乡荒芜的大草原相比,第二故乡河中地区稍有改观,有成片肥沃的可耕地,但仍被大片沙漠所包围,饱受干旱之苦。第三故乡根本就没有荒漠,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到处都可以种小麦。大批土耳其人在此定居,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阶层产生了。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后者以低地为主要地貌,安纳托利亚地区则是间隔在陡峭山脉之间的高原。如果他们愿意,这里有广阔的土地,部落和宗族很容易就能恢复他们的游牧生活。此外,当安纳托利亚地区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和骚乱时,不堪劫掠的村民便逃到山中,变成强盗或者恢复游牧生活。简而言之,牧民和农民之间经常发生周期性的转变,并轮番在某些地区占主导地位。直到1865年,奥斯曼*才不得不派出军队——改进师前往丘库罗瓦,其目的是使阿夫沙尔部落和其他已经不过定居生活的部落重新过上定居生活。据说在这段时间里,阿达纳东部的丘库罗瓦平原——土耳其*肥沃的农耕地区,因游牧文化而沦为草地。
历史学家泽基·韦利迪·托甘研究了居住在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的相关问题。根据托甘的研究,阿拉伯人的劫掠导致安纳托利亚地区大多数信仰基督教的居民逃往海岸地带。这一观点暗示——因为土耳其人到达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居民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没有在种族上与安纳托利亚的基督徒融合。换句话说,他们保持了种族的纯洁。但是无法确定有多少基督徒离开或者留下。无论如何,诸如通婚、皈依伊斯兰教、德米舍梅(devshirme,强行从基督徒里征召禁卫军士兵和*工作人员)、推行奴隶制等,都必然导致种族的融合。事实上,土耳其人与亚洲突厥部落的后裔没有明显的相似点,而且即使是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也没有相同的体征,这似乎是种族间通婚的证据。但是撇开种族方面的考虑,突厥语变成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通用语言。这是把安纳托利亚民众与中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历史的岁月
法国的人类史年表得到了土耳其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同。成文的人类史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史
公元476~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灭亡):中世纪
公元1453~1789年(法国大革命):新时期
公元1789年后:现代时期
赞同这一年表的土耳其历史学家强调1453年的重要性、*二世(征服者法提赫)是复兴君主,以及君士坦丁堡归于伊斯兰教和土耳其人的意义。尽管征服君士坦丁堡意味着土耳其历史的深刻变化,即“从行省到帝国”,但我们真的要把这一件事当作土耳其的一个新纪元吗?从作者的角度看,或许未必。在把1453年当作一个新时期的转折点方面,欧洲人认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历史的进程。根据这一历史观,奥斯曼帝国占领拜占庭后,大批拜占庭知识分子逃往意大利,并成为催生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主要力量。根据这种欧洲历史观,奥斯曼帝国的全部贡献仅仅是驱使一大批知识分子逃往西方。
易卜拉欣·卡费斯奥卢及其他土耳其历史学家很早就指出,这一历史年表不清晰,也没有直接阐明土耳其历史的重要方面。在那个年代,罗马帝国的灭亡对土耳其有什么直接影响吗?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土耳其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其影响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内有一个时间差,在西欧和东欧却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这些大事件对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的土耳其人的重要性值得商榷。土耳其历史更合理的年表应该是:
公元前220(匈奴国家的出现)至公元1071年(曼兹克特战役;突厥人进入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古代
公元1071~1839年(《坦兹马特法令》颁布):中世纪
公元1839~1908年(宪法的公布):新时期
公元1908年以后:现代时期
这个年表与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相关,因为它强调了这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古代史是土耳其人的游牧时代。中世纪是定居、农业发展、农民阶层出现的转型时期。新时期体现为西化和法治的努力。现代时期则以土耳其*规模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在阅读《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一些历史事件的戏剧性所震撼。1789年至今,这漫长的200多年,土耳其经历了从一个庞大帝国到现代共和国的巨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书中对几次关键性转折点的描绘,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年轻土耳其革命的描写,它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也伴随着政治斗争的残酷。而凯末尔建立共和国的过程,则更像是一场革命与建设的并举。这种充满张力的历史叙事,使得阅读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每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土耳其经济发展的叙述尤为精彩。从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化努力,到80年代后的自由化改革,再到21世纪初的经济腾飞,书中详细描绘了土耳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我注意到,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高通胀、金融危机等诸多挑战。但每一次危机,似乎都成为了其经济转型的契机。 书中对土耳其制造业、旅游业以及新兴科技产业的分析,都让我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作者提及的“全球南方”概念,以及土耳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区域性大国形象。我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土耳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以及其对外贸易的拓展。这些细节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土耳其经济发展的逻辑和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强劲的经济支撑,而经济的发展,则需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全球化的潮流。
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将我的思绪引向了20世纪初那场席卷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其最终的命运,早已注定。但书中对战争期间的描写,却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帝国在最后的时刻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由此诞生出的民族英雄——穆斯塔法·凯末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凯末尔崛起的段落,它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歌,更是土耳其人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废墟中建立新国家的生动写照。 从加里波利战役的浴血奋战,到安卡拉的独立运动,凯末尔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废除苏丹制、建立共和国、实行世俗化改革等一系列激进措施,这些改革如同外科手术般,将一个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帝国,迅速改造成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一次惊人的自我超越。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国家复兴的关键,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更在于内部的自我革新和领导者的坚定意志。
评分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和凯末尔的去世,土耳其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英雄的赞美,而是继续深入地探讨了共和国在后凯末尔时代的发展轨迹。我被书中对战后土耳其政治格局的分析所吸引,尤其是多党制的引入和民主进程的曲折。土耳其并没有一帆风顺地走向民主,其间经历了军事政变、政治动荡,以及社会思潮的反复拉扯。 作者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土耳其在全球冷战格局下的外交政策,以及其加入北约所带来的战略意义。同时,书中也深入探讨了土耳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耳其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摇摆和融合的讨论,它既想融入西方,又保留着自身的东方文化传统,这种“双重身份”的认同,构成了土耳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带来了不少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永远是动态的,它需要不断地应对内外部的变化,做出艰难的抉择。
评分总而言之,《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不仅为我梳理了土耳其近代以来复杂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变革与挑战中,不断地寻找自我,实现崛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土耳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近代史、地缘政治、以及国家转型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经验教训。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土耳其这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对它的复杂性、韧性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到共和国的建立,我感觉一股清新而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凯末尔领导下的土耳其,仿佛浴火重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共和国早期改革的描述,令我惊叹不已。从字母改革到教育普及,从法律体系的建立到女性地位的提升,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大胆的创新和前瞻性。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展现了土耳其如何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努力摆脱旧帝国的阴影,融入现代世界的进程。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世俗化改革的部分。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宗教影响深厚的国家,推行彻底的世俗化并非易事。但凯末尔坚持将宗教与政治分离,强调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这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也提到了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此的态度,这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真实可信。它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社会变革的阵痛和文化的碰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土耳其,它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更是一个在现代世界中努力寻找自身定位的国家。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对近代史,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又经历剧变的帝国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大陆、连接东西文明的神秘国度,其近代史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足以引人深思。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首先在于它精巧的命名,“甲骨文丛书”本身就带着一种追溯本源、解读文明的意味,而“土耳其的崛起”这个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主题,预示着一段关于国家重塑、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从1789年开始,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任何熟悉欧洲历史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法国大革命的烽火几乎同时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思想革命和政治变革。而对于奥斯曼帝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土耳其而言,1789年也标志着其漫长而辉煌的“苏丹统治”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折点。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个世界格局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土耳其如何挣扎求存,如何试图在内忧外患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改革的描写,从坦志麦拉特改革到后来的年轻土耳其革命,这些改革的初衷、过程、阻力以及最终的成败,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故事。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像奥斯曼帝国这样古老而庞大的政治实体,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各种力量的拉扯与博弈,有革新者,也有守旧者,而这些力量的碰撞,最终塑造了国家的走向。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之一,便是对土耳其社会文化的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奥斯曼帝国时期多元文化的融合,到共和国时期的世俗化和民族主义建构,再到如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伊斯兰复兴的趋势,土耳其的社会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土耳其描绘成一个完全西化的国家,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文化中东方和西方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土耳其文学、艺术以及电影的提及,这些都反映了土耳其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书中也讨论了土耳其国内的社会议题,比如民族认同、宗教问题、以及城乡差异等,这些都构成了土耳其社会复杂肌理的一部分。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听到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回响,感受到不同文化符号在这里的交融与碰撞。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更体现在其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多元文化的包容上。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19世纪末的伊斯坦布尔,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咖啡的气息,同时也夹杂着一丝不安与变革的暗流。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列强环伺下的艰难处境。那些关于“西亚病夫”的标签,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帝国在军事、经济、政治上的全面落后,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危机和领土丧失。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几次重要战争的描写,无论是俄土战争还是巴尔干战争,这些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是帝国解体的序曲。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国家,当中央集权逐渐衰弱,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兴起时,这种多样性反而成了其分裂的隐患。书中对亚美尼亚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等不同民族的叙述,展现了他们在帝国衰亡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对独立的追求。这种复杂性,使得土耳其的“崛起”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民族主义道路,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妥协,以及难以磨灭的创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建立在无数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上的,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挣扎。
评分《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胜利者”叙事,而是充满了对失败、妥协和转折的深刻反思。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土耳其外交政策演变的分析。从早期的“不结盟”原则,到加入北约,再到近年来的“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土耳其的外交策略始终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点,并试图重新确立其在中东和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书中对土耳其与周边国家,如希腊、叙利亚、伊朗等国的关系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关系充满了历史恩怨、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文化和宗教的因素。我注意到,土耳其近年来在地区事务中的活跃表现,其背后既有其自身崛起的野心,也有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的推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博弈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