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讨曾国藩领导力法则的力作。
历史学者张宏杰爬梳史料、分析论证,通过回顾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僚与下属的交往,以及曾国藩创建湘军并带领这支军队获得赫赫功绩的过程,展现出曾国藩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人际交往法则。作为为政有方、治军有道、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领导与用人方面堪称楷模,值得后人多加分析与借鉴。而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也在这些风云人物的交往中露出端倪。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饥饿的盛世》(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朱元璋传》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一章 “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湘军之父”曾国藩和“湘军之母”胡林翼
一节 从疏远到欣赏
第二节 初次合作,相知日深
第三节 道术与权术
第四节 苦心维系的“湘军之母”
第五节 尽节效命
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一节 “笨鸟”与天才
第二节 一次断交
第三节 “涤帅于我,情意孚洽之至”
第四节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第五节 后的交集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一节 “谒吾师于江上,一叩提训耳”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第三节 从初露锋芒到独当一面
第四节 传递衣钵
第五节 天津教案与外交权的交接
第四章 “绝无良心科一名”:曾国藩与沈葆桢的是是非非
一节 广信之守
第二节 争饷与争人:督抚权力矛盾
第三节 彻底决裂
第四节 沈、左交谊
第五章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与怨
一节 “三不忘”之交
第二节 带勇实非所长
第三节 用心良苦的三次严参
第四节 冰释前嫌,重续旧好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一|
一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李鸿章就发现这里很特殊。虽然在安徽期间,他也数度侧身高官幕府,但曾国藩幕府的作风完全不同。其特殊处不只在于大,更在于它很像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在幕府中与下属的关系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也就是说,他在幕府中对待下属,就如同私塾中老师对待学生一样。
确实,曾国藩是把他的幕僚们当学生看待的。我们从曾国藩的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到,即便在戎马倥偬中,曾国藩也按期在幕府中组织考试,一般是每个月两次,方式是曾国藩出题,让幕僚们作文。然后,他像老教师一样,深夜批卷,分出等次。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曾国藩给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问”题,同时还让每人拟一道告示。事见曾国藩同治元年五月初八日日记:“夜接课卷二十余篇,盖初六日余出策题一道,拟告示一道,令忠义局及各员应课,至是始交卷也,粗阅一过。”
为什么要把幕府办成学校呢?这是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决定的。
要办大事,必须有可用之人。然而,到了晚清,人才凋敝已极。清王朝诸多危机中突出的一个就是人才危机,所谓“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一半是废才,一半是半成品。要想适用,还须自己动手,进一步陶铸才行。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参谋总部”,也是“黄埔军校”。
曾国藩在事业进程中,一直为缺乏人才所苦。因此他的人才战略,一步是“求才”。他说,寻找人才,要如同饿鹰扑食、贪商求利:“采访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他行军打仗,每至一地必广为访察,凡有一技之长者,就想方设法收为己用。所以,对李鸿章的到来,他才如此高兴。
第二步是观察。每有赴军营投效之人,曾国藩通常先发给他们一定的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李鸿章到来之前,曾国藩先寄给他三百两以安其家。李到来之后,曾国藩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与他长谈,就是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他,看看他在数年军旅生涯中有没有什么长进。
要做到对人才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实习一段时间,一是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了他一项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进兵景德镇。咸丰九年五月十七日,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
阁下此行,其着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一一悉心体察。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的见识。
一般经过这几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李鸿章是一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写奏折的功夫,曾国藩还没见过谁能超过他。因为身边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 稿”。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世上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的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的面授。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五月初六日的日记中说:“阅《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未毕。二〔二字衍〕及诸生呈缴功课,余教以‘诚勤廉明’四字,而‘勤’字之要但在好问好察云云,反复开导。”
不仅经常找人个别谈话,曾国藩还利用吃饭这个大家聚齐的时候,在茶余饭后同大家谈古论今,表面上看是漫无边际的闲谈,实际上是向幕僚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李鸿章后来回忆说: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那副既威严又慈祥的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
自序
一
咸丰三年,就在曾国藩在长沙创建湘军的时候,江忠源受朝廷之命往援江西。
七月,廷樾等至南昌,诸生见贼争搏战,死者七人。国藩虽闻败,颇悦,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
也就是说,夏廷樾率部在南昌战败,有七个领兵的书生战死了。曾国藩听了不仅没失望,反而“颇悦”,为什么呢?因为“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这些书生确实可用,远比绿营那些闻风即逃的军官强。
显然,书生们表现出的血性远比他们的作战技术要宝贵。这场战役,坚定了曾国藩“选士人,领山农”的建军思想。
湘军的出现,与湖南独特的“士风”分不开。
在传统时代,湖南属于边远地方,人民朴野,读书人也都朴实劲健,素来与空疏的乾嘉学风和神异的阳明学说无缘。所以,湖南人重“实学”。在道光咸丰年间,我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湖南的书生,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喜欢看地图、读兵书。
曾国藩在北京诸部为官时,“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喜欢研究地理,了解全国的山川险要。
而举人左宗棠和秀才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在湖南乡下一边做着孩子王,一边也在研究地理和军事。左宗棠“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罗泽南“所著地理水道书,多论兵家形要”。李续宾更为投入,“益研精兵事,恒以巨幅纸绘图,累数百”。
所谓“近日尤怪事,往往爱谈兵”。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的读书人“深忧天下将乱”,他们从种种征兆判断,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将要降临,需要他们及早进行知识准备。
正因如此,他们一旦放下书卷,跨上战马,马上就能表现出相当高的军事素养。比如做了多年孩子王的老秀才罗泽南,虽然以前从来没摸过兵器,但一领兵,居然就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屡屡以少胜多。
除了实用知识的储备外,湖湘理学还给了这些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出山之前,已经解决了生死问题,因此一出山,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由辞章之儒一变而成为帕首提刀的悍将,湘军也由此树立起“踔厉敢死”的风气。
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风土人情,塑造了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湘军集团”。
二
按理说,这样一支从理念到行动都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很容易做到团结统一吧?
不尽然。
去年我去了一次湘乡,地方政府为了接待我,特别请了当地一个研究曾国藩的人来陪我吃饭。整顿饭过程中,普通话说得不错的他基本都在用湘乡土话与当地干部交谈。虽然湘乡土话极难懂,但我听懂了他的潜台词,那就是曾国藩要由我们湘乡人来研究,没有你们外地人的事。
饭后,一位在湘乡工作的外地干部说,湘乡人大的问题是不团结。
毛泽东也曾经提及此点,他说:
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又不为人所喜。做一个湘乡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乡的某一区人也很重要。湘乡分为上区、中区与下区,上区的学生与下区的学生不断地打架,完全是因为乡土观念。双方好像要拼个你死我活似的。
更有人总结说:
湖南人缺乏大局意识,有时窝里斗;不合群,团结精神差;性格急躁,气太盛,不能虚衷受益;不善于纳言和向他人求教……
其实何止湘乡人如此,何止湖南人如此,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窝里斗”这个词。甚至大而言之,整个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领域内,几个人,关系往往处不好。曾国藩说:“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
曾国藩看得很清楚,声名和地位差不多的人,容易相互嫉妒,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曾国藩后来在胪陈胡林翼功绩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合,动成水火。
确实,相轻者岂止文人,各个领域凡才能出众者,多有恃才傲物、互不相下的毛病。一个集团内部的领导层之间,出现矛盾和争执是非常常见的。
……
四
不知不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已经写到第三本了。
一本的重点是发掘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第二本的内容是关于曾氏家族,这一本的内容则集中于曾国藩与他的“战友”们。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关于曾国藩的文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相对那些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曾国藩”是当世的一剂良方。在所有中国古人中,曾国藩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急切的时代,读读“曾国藩”,了解一下“拙诚”之道,有益无害。
这本书参考了唐浩明、朱东安、董丛林、翁飞、王澧华、成晓军、刘忆江、谭伯牛、谢世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或有未及注明之处,也一并致歉。
我必须说,《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在语言风格上,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反而读起来非常流畅,甚至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能够将宏大的背景和微观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曾国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时的细腻笔触。那些关于他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处理与同僚的关系,甚至是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修养,都写得非常生动。这让我觉得,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站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困惑和挣扎。这种平实的叙述,反而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当我翻阅《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时,我常常会被作者的叙述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晚清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曾国藩治军的描述。在那个年代,一支军队的建立和维持,绝非易事,需要极高的组织能力、军事素养,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曾国藩是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强大的湘军,又是如何在这种军队中,贯彻自己的治军理念。他如何强调纪律,如何注重士兵的训练,如何处理士兵的日常生活,这些细节都写得非常详实。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湘军能够成为晚清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厚的管理和组织基础。这种对具体实践层面的深入剖析,让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评分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他这样做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和考量。《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些细节所打动。比如说,作者是如何分析曾国藩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矛盾,是如何挖掘他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智慧与权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曾国藩“用人”之道的探讨。他如何识别和任用人才,如何平衡各种派系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而且,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这些内容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行为的根源。它不仅仅是讲述曾国藩的故事,更是在解读曾国藩现象,为什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他,而不是其他人,能够承担起如此重任。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我之前阅读的许多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发展,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与必然,而曾国藩,正是那个抓住了历史机遇,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人。
评分总而言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是一套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曾国藩的全面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历史、对人性、对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我喜欢它不回避争议,敢于展现人物多面性的勇气,也欣赏它流畅的叙述风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这套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或者希望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有所收获。
评分拿到这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卷。坦白讲,我对曾国藩的了解,早期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比如平定捻军、湘军等等,都是一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听起来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也似乎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但是,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绝非偶然。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将曾国藩的个人成长、他的思想演变,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曾国藩早年经历时的细致入微。那些关于他读书的刻苦,关于他初入仕途的跌跌撞撞,关于他在翰林院的磨砺,都写得非常生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大夫,逐渐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不仅仅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作者更关注的是曾国藩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思考,他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他的内心又是如何挣扎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距离那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越来越近,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
评分这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拿到手里,首先就感觉到了分量。书的装帧很有质感,纸张也算不错,摸起来手感温润,不是那种粗糙的印刷品。我一直对晚清那段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凡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有过一点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这件事上扮演了多么关键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文学家,一个生活家,据说连他的为人处世之道,都能让后世学习良久。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但总觉得有些碎片化,或者侧重点比较单一。这次买这个套装,就是希望能通过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位“中兴名臣”的真实面貌。特别是“正面与侧面”这个副标题,就很有意思,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歌颂他,而是会挖掘他身上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甚至有些争议的地方。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因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只有光鲜的一面,那未免太过单薄,也失之真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那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展现一个立体、饱满的曾国藩。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而是有内容、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这让我对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我感觉每一卷都有侧重点,但又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曾国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之前某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后续的内容中得到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拓展,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曾国藩的理解,也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加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曾国藩的思想体系时,是如何将其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的。他并不是孤立地去研究曾国藩的理论,而是将其置于晚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走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曾国藩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孤立的事件层面,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去理解。
评分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的第一部分,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历史人物的伟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的学习、磨砺和实践,才得以显现。作者在描述曾国藩早年经历时,花了很多笔墨去展现他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读书人,一步步成长起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描述了他如何刻苦用功,如何在科举考试中屡次碰壁,如何在仕途初期屡遭挫折。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曾国藩身上那种“笨鸟先飞”的勤奋,以及他不服输的韧劲。他并非天生的天才,而是依靠着后天的努力,才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这种成长过程的细致刻画,让他的后来居上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那些看似“传奇”的人生,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坚持。
评分这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曾国藩身上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处于权力巅峰的人物,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作者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剖析曾国藩的“侧面”,比如他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所采取的手段,他身上的一些性格弱点,甚至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些矛盾。这些“侧面”的展现,反而让曾国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我不再觉得他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个在巨大的压力下,不断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普通人,只是他的视野和格局,远超常人。通过对这些“侧面”的深入挖掘,我反而更能理解他“正面”的伟大之处。因为只有看到他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战胜了怎样的自我,才能真正理解他所取得的成就。这种立体的呈现,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人性、关于权力、关于历史的思考。
评分关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我最想谈的是它所带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在一个复杂社会中生存的书。作者在描绘曾国藩的决策过程时,常常会展现他内心的纠结和权衡,以及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任何决定,都不是轻易的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都需要承担后果。曾国藩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而且,书中对曾国藩的“用人”之道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如何识人用人,如何激发下属的潜力,如何构建自己的团队,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了曾国藩,更是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