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密战(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
越南战争是20世纪中叶举世瞩目的国际争端热点,由钱江编著的这本《越南密战(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根据*新解密档案,详尽披露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团援助越南进行抗法独立战争的完整过程。从1950年边界战役到1954年奠边府会战,其间领袖决策,一言九鼎。战略区统帅受命千里之外,叱咤风云。将军鏖战热带丛林,烽烟漫卷。大国外交斡旋,折冲樽俎。更兼有战士远征,血洒疆场;儿女情长,缠绵离别。半个世纪时光拂却浮云,亲历者回首当年往事,历史档案亦渐次披露。作者手笔恢弘一段惊心动魄的信史,叙述得栩栩如生。
《伟大的胜利》:
书稿均由我军军事名家和部分将领撰写,与读者一起回望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多角度、多方面解读抗战胜利的意义与启示。从我党领导抗战的角度剖析抗战胜利的历史过程,具有十分正面的宣传引导意义。将报纸刊发的28篇4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超万字的完整版,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许多观点“从‘兵要地制’的独特角度谈抗战”“日本真的投降了吗?”多为首次提出,恰逢其时,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战争的背景、发生及结果,客观思考战争胜利并进行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钱江,1954年12月生于北京,在上海长大。“文化大革命”中为内蒙古建设兵团知青。1977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当过体育记者、编辑。1987年获*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学位。1991-1992年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乒乓外交幕后》《美国首都华盛顿》《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风云》《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等著作。现为《人民日报》记者。
张铁柱,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高级编辑。
曹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世界军事》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大校军衔,高级记者。
陶德言,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前言 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文庄
第1章 风云骤起印度支那
胡志明特使秘密访华
印支共代表身边的中国助手
越南独立战争的关键时刻
第2章 联络代表罗贵波受命入越
中南海万字廊中,刘少奇赋予使命
援助越南,中共中央果断决策
毛泽东起草电文,承认越南政府
中共联络代表悄然出发
胡志明秘密来华
第3章 毛泽东和援越抗法决策
胡志明的“小礼物”
刘少奇将胡志明送往苏联
中苏两党就援助越南达成协议
毛泽东说,我们要派的都是土顾问
从赣南山岭中走出的罗贵波
意外重逢越南老战友洪水
胡志明,越南人民爱戴的领袖
刘少奇告诉罗贵波,你将担任驻越大使
第4章 组成中国军事顾问团
韦国清担任军事顾问团团长
二、三、四野,各组越军一个师的顾问队伍
一纸密令,战将云集顾问团
会说越语的都去越南当翻译
周希汉军长负责整训越军主力团
越军战斗力迅速提高
梅嘉生、邓逸凡相聚北京
第5章 中共中央的期望
朝鲜战争与中共中央援越部署
刘少奇、朱德叮嘱顾问团
邓逸凡意外受命,走进颐年堂
毛泽东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6章 陈赓秘密进入越南
大将陈赓入越
辗转南下,朝鲜战争风云激荡名将心胸
陈赓说,东南亚问题不解决死不瞑目
打好**仗将影响战略全局
陈赓确定战役意图
第7章 中国军事顾问团奔赴战场
韦国清出任越军总顾问
邓逸凡的戎马生涯
梅嘉生挥别深情世界
顾问团团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第8章 调整战役方向
将星闪烁越南边境小村落
放下高平,先打东溪
武元甲与陈赓的默契
边界战役计划的质疑和论证
大战前夜的忙碌
越军攻占东溪
第9章 边界战役获得全胜
两军对垒,谁的指挥官更胜一筹
法军忍不住了,七溪守军增援东溪
热带密林里的厮杀
“这样的仗再不打,就无仗可打了”
法军终于崩溃
越北战略态势的改变
陈赓奉调回国
第10章 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同时展开
陈赓奔赴朝鲜战场
罗贵波再赴越南
一波三折的阅兵式
第11章 巴黎,临危拜将塔西尼
法兰西的担忧
来自英美的压力
法军换将塔西尼
法军名将的强硬姿态
第12章 红河中游战役
韦国清,深山里走出的壮家人
准备发起中游战役
长途奔袭,急盼速决
初战得手
恶战钉子山
印度支那共产党更名越南劳动党
第13章 红河三角洲拉锯战
保大政权和塔西尼站在一起
越军计划发起东北战役
冒溪之战
转战宁平,越军受挫
中国新闻摄影团历险
三次战役的得与失
第14章 平原对峙拉上了雨幕
雨季整训
塔西尼访美商议扩大援助规模
义路之战与和平战役
和平战役中的相持
和平战役的积极意义
第15章 神秘的亚热带丛林
胡志明称罗贵波“卧龙先生”
中国顾问照顾胡志明的生活
*得力的越语翻译
胡志明向中国顾问授勋
顾问团成员的婚事
董仁:在刘少奇催促下赴越
许法善:聆听胡志明说孟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16章 兵锋指向越西北
彭德怀关注印度支那战场
中国顾问提出主力转向越西北
罗贵波的五点意见
为战略转移做准备
解放军边境剿匪,解除越军后顾之忧
第17章 攻克义路,粉碎“洛林”行动
越军的优势和胡志明的鼓励
韦国清再次赴越参战
西北战役大幕拉开,越军包围义路
中国士兵献出生命
打破“洛林计划”,越军占领奠边府
第18章 那产遇挫,出兵老挝
那产攻坚战,骨头太硬啃不动
转身西进,进攻老挝上寮
韦国清的故乡之行
老挝在印度支那的地位
越军主力疾进上寮
第19章 法军换将和“纳瓦尔计划”
法美协调印支政策
纳瓦尔将军走马上任
柬埔寨,印度支那重要一环
“纳瓦尔计划”与奠边府
第20章 组建越军炮兵部队
亟待建设的越南炮兵
朝鲜停战,印支战场成为焦点
中国炮兵军官的新使命
装备和训练越军高炮部队
从朝鲜战场到越南战场
协助越军政治整军
法军展开反击
第21章 大战前的博弈
法国人眼中的奠边府
纳瓦尔获得新内阁的支持
胡志明拍板:战略方向不变
罗贵波的计划更胜一筹
毛泽东的十二字战略方针
确定战役计划
法军进攻奠边府
第22章 “海狸”飞落奠边府
奠边府的浓雾
法军夺取奠边府
科尼将军的犹豫
德卡斯特里上校粉墨登场
越法两军同时备战奠边府
第23章 千载难逢是战机
中越将领:英雄所见略同
武元甲:下定决心再战西北
未雨绸缪,周密部署
大战前的*后准备
耐人寻味的和平信息
短兵相接奠边府
第24章 法军布局奠边府防御阵地
法军构筑集群据点工事
法军调来坦克
德卡斯特里的防御构想
无法走通的退路
奠边府圣诞夜
第25章 “速战速决”方案的提出
梅嘉生提出“速战速决”方案
战役的后勤保障
武元甲提出质疑
“速战速决”方案即将实施
第26章 停止进攻,紧急变阵
迟滞的越军重炮
从“速战速决”到“稳扎稳打”
武元甲彻夜不眠,决定改变战法
武元甲和韦国清取得一致意见
第308师出击老挝
第27章 战场风云与日内瓦会议
“亚特兰大行动”与美军顾问
奠边府外围攻防战
法军失去拯救奠边府*后时机
日内瓦会议的前奏
第28章 大会战的后勤保障
越军再次集结奠边府
来自中国的军粮
艰难险阻运粮路
第29章 大战前的运筹帷幄
越军完成进攻准备
法军的反制应对
进攻推迟一天
红河三角洲的策应
大决战前夜
第30章 石破天惊,奠边府决战终于打响
德卡斯特里等待越军进攻
法军火力被全面压制
首战告捷,越军攻占兴兰高地
攻克独立高地
第31章 缩小包围圈
策反成功,越军进占板桥高地
越军高射炮兵初显身手
比雅尔指挥法军反扑
第32章 法国再求紧急军援
胡志明的安详和纳瓦尔的焦虑
印支战场的美国影子
美国:援以物资,但不出兵
下阶段的焦点
第33章 东部山头血战
反复争夺东部山头
犬牙交错的A1高地
H6高地血腥拼杀
第34章 战与和的选择
东方四国的步调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期望
美英各自的如意算盘
鹰派再次失望
法国的急切和英国的冷淡
第35章 艰苦的相持战
法军“坑道”引起注意
向奠边府增派坑道战指挥员
新华社记者戴煌奔赴战场
严肃军纪,务求完胜
越南老百姓的贡献
激战E1高地
彭德怀再次确定不出兵
第36章 胜利天平倾向越方
杜勒斯的游说与艾登的质疑
法军补给难以为继
法军放弃H6高地
奠边府守军大势已去
第37章 外交努力徒劳无功
机场拉锯战
美英法各怀心思
大英帝国的不和谐音
第38章 举世瞩目的时刻
趴窝的“神鹰”
周恩来抵达日内瓦
丘吉尔再一次拒绝法国
周恩来驰电:配合谈判,打下奠边府
美国放弃在印支使用空军
第39章 攻克奠边府
武元甲发布总攻令
彭德怀、粟裕激励韦国清
奠边府法军的*后补充
越军攻占东部制高点
法军终于放弃抵抗
*后的胜利
第40章 北纬17度线
欢庆胜利的时刻
扫清残敌
胡志明的欣慰与拉尼埃的沮丧
印度支那问题的关键所在
日内瓦会议的转机
日内瓦协议终于达成
第41章 拂去尘埃的回望
奠边府战役双方伤亡人数
奠边府战役的伤员们
走向丛林深处――战俘命运
法军突围者总共78人
奠边府战役成败谈
第42章 完成使命
顾问团完成使命
回到祖国的中国军事顾问
法国的奠边府老兵们
附录一 中越关系两千年
附录二 风云际会中越近代史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从头顶掠过的炮弹引发了这部书
修订再版后记 冲出历史的旋涡
致谢名单
亨利?纳瓦尔,1898年生。**次世界大战进行中的1917年,19岁的纳瓦尔曾在西线和德军作战。战后他去了叙利亚,在那里和当地的反殖民主义战士作战两年。之后他来到法国驻德国占领军任职,不久进入法国军事学院学习。1930~1934年,他到法国殖民地摩洛哥,参与对那里反殖民运动的军事镇压。1937年起,他转而担任军事情报军官,1938~1940年间,他是法军情报部德国情报处负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侵入法国,纳瓦尔是抗战军人,主持被占领国土上的情报工作。1944年法国解放,他回到作战部队任装甲团团长,很快升任法军第5装甲师师长,驻扎于德国领土上。后来又几经升迁,眼下是西欧盟军陆军参谋长。
无论从哪个方面的经历来说,他都应该算得上是个出色人物。虽然没有在印支作战的经历,但他的履历中分明有着在阿拉伯国家与当地游击队作战的记载。作为情报官员,他的思考细密,为盟军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选任纳瓦尔的另一层考虑是,正因为他没有在印支打过仗,对那里的局势会因没有成见而比较客观。由于他有西欧盟军总部的工作经历,有助于他从全球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印度支那问题。虽然他作为战场主官的经历确实短了一些,但毕竟也打过不少的仗。
纳瓦尔来到总理府向梅耶辞行赴任,总理面授机宜,他所领受的使命是,使法国“能够体面地结束印度支那战争”。
1953年5月21日,来到西贡接任总司令的纳瓦尔作了一个简短讲话:“一年以前,还没有人能够看到胜利。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曙光在前,如同隧道尽头已经出现的光亮。”他向新下属们发出一个简短的到任命令:“我期望着和你们,特别是和前线的战斗者们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将增辉于我的军人生涯。”
来到陌生的印支战场,纳瓦尔用了整整三周时问巡视各地,与当地驻军将领和官员谈话。他甚至飞到了被越军包围的那产和莱州。在深入越军腹地的飞行中,他的座机几次被越军防空武器击成轻伤,他的历届前任都没有过如此令人心悬的尝试。
纳瓦尔勤于思考和分析,在印支热带雨林上空一次次掠过,俯视炮火纷飞的战场,必定思绪万千。在巴黎受命之时,总参谋长埃利有明确指示,到印支后迅速熟悉情况,对局势作出估量,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带回巴黎来讨论,由政府和军事首脑作出实施与否的决断。
纳瓦尔看得明白,印支局势极为严峻,特别是西北战役之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易手,法军陷入守势。向他汇报的高级军官无不认为,1953年秋天,越军会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
纳瓦尔*担心的是红河三角洲及其周围地区,越军的七个主力步兵师以及一个炮兵师约12.5万人从内外两线威胁塔西尼防线。纳瓦尔得到报告说,越军主力部队装备整齐,训练有素。法军情报部肯定地说,大部分武器装备是由中国提供的。随着朝鲜停战,中国有可能向越军提供更加充分和更加优良的武器。
更使鲋瓦尔不安的是,约有三个越军独立团渗透塔西尼防线,在红河三角洲腹地建立了和法军据点犬牙交错的游击区,控制了大约6000个村庄,牵制了该地区法军机动部队半数以上的兵力。
在越南中部,越军也掌握了主动权,越军三个团的兵力十分活跃,法军只得退守顺化、岘港、归仁等地。这些据点之间仅维系着一条受到了严重破坏、随时可能被越军切断的2号公路,法军不得不经常使用船只进行海上补给。
纳瓦尔看到,越南南方局势要平缓得多,法军控制着以西贡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但是越军已在越南和柬埔寨边境地区建立了几块根据地,还将游击区延伸到湄公河三角洲的边缘地带。在越南*南端的平定省出现了越军小股部队。
纳瓦尔*感到宽心的是柬埔寨,那里的游击队员人数尚少,武器不足而且破旧,总兵力不足2万人的柬埔寨国家军队虽然松松垮垮,却还可以控制局面。年轻的西哈努克亲王虽然总是在挥动自治和独立的大旗,但是他对法国的态度友好,使柬埔寨局面还不至于失去控制。
P257-258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运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轶事和地方传说,这些细节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作者是如何一点点搜集这些宝贵资料的。这种写作手法,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赋予了故事极强的可读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也让我意识到,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和事件汇聚而成。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讲述”历史的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考证历史事实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简直可以用“不遗余力”来形容。每一场战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地形地貌,甚至是士兵们的生活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报工作和心理战的深入挖掘,这些往往是历史叙述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但它们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一场胜利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精密的计算、巧妙的布局和隐秘的较量。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和平稳定付出巨大努力的无名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之中。我被书中塑造的那些鲜活的人物深深打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闪现。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来展现时代背景,比如一个人物的穿着打扮,一句随口的对话,都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感的刻画,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比如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家人之间的思念牵挂,都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重量。它教会我,每一次伟大的胜利背后,都有无数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英雄”的定义,那些看似平凡的身影,却可能拥有着最不平凡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一本历史巨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的味道。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决策是如何诞生的,那些英雄人物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大,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剖析历史的脉络,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他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令人惊叹,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也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那种紧张、残酷又充满智慧的对决,让我热血沸腾。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爱好者的盛宴,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我们国家如何走过那段艰辛岁月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胜利”二字的来之不易,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独立和解放付出一切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得到了升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评分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对军事战略的分析鞭辟入里,将那些复杂的战术部署和巧妙的战术运用,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虽然不是军事迷,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能感受到战争的智慧和魅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梳理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楚地看到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以及决策者们在当时环境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既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展现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观。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国家治理、军事指挥以及外交策略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