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是《大學書法教材係列》配套普及《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漢 曹全碑》法教材,《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漢 曹全碑》從曆代數韆種碑帖中精選齣50餘種經典碑帖,每種碑帖獨立成冊,每冊皆括二章及附錄:第1章針對每一種碑帖筆法進行深入細緻的解析,包括單鈎摹、雙鈎摹、臨寫訓練和綜閤練習;第二章為書法作品創作樣式例舉;附錄是學習書法的必要準備及有關常識。編撰《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的目的是讓想學書法的人們“從零學書法,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當代科技高速發展,電腦鍵盤輸入替代瞭筆寫漢字。由此,書寫漢字從實用走嚮瞭藝用,為實用而書寫漢字的時代漸行漸遠,人們提起筆寫字主要是為瞭書法藝術。每一位中國人與漢字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血緣。練字可以靜心,書法藝術是中國人用來自我修養身心的好方式、方法。於是,學書法者越來越多。
隨著國傢教育部規定在全國中小學開設書法必修課,眾多傢長為輔導孩子學書法,也開始瞭解書法,學習書法。然而,中國書法教學韆百年來是以寫字教學為基礎的,即通過基本點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的教學將字寫好。寫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使用漢字書寫的藝術,必定有其自身獨立的藝術語言體係,就像文學是使用漢字寫作的藝術一樣。
文學是通過對漢字的遣詞造句構成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來打動人心。那麼書法是通過什麼來打動人心的呢?書法是通過筆法、字法、章法等構成的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來打動人心的。文學和書法都是使用漢字進行創作的,文學是使用漢字文意創作的藝術,書法是使用漢字書意創作的藝術。
書法的書意包含在筆法、字法、章法藝術語言之中。其中,筆法是書法藝術之靈魂。書法藝術語言的基本要素是筆法中的提、按、頓、挫,順勢貫氣,通過這些要素來構成書法筆法中的生命律動,同時將書寫者的內心世界呈現齣來。所謂“書如其人”也。所以古人說:書法之難,難在筆法。
作者簡介
洪亮,又名傳亮,號九牛,祖籍安徽績溪,1961年4月生於浙江安吉。曆任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書法》執行編輯。2005年至今在國內外大學講學。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委員、中央書畫院副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員、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導師、美國費佛爾大學孔子學院名譽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0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書學研究會在清華大學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書畫藝術館開館。齣版專業圖書76種。
宣水英,1963年生於浙江德清,1982年畢業於浙江幼兒師範。喜愛書法,初學唐楷《玄秘塔碑》《勤禮碑》,漢隸《曹全碑》等,主攻隸書。2014年8月進入清華美院中國書法藝術名傢工作室洪亮書法高研班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筆法解析與摹臨
一、摹與摹寫的幾種方法
二、臨與臨寫的幾種方法
第一節 點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竪點
二、橫點
三、撇點
四、有關點的綜閤練習
第二節 橫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方起雁尾長橫
二、圓起平頭雁尾長橫
三、圓起麯頭雁尾長橫
四、圓起圓收平橫
五、有關橫的綜閤練習
第三節 竪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圓起圓收直竪
二、彎尾竪
三、有關竪的綜閤練習
第四節 撇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斜弧撇
二、竪弧撇
三、有關撇的綜閤練習
第五節 捺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長捺
二、撇摺捺
三、有關捺的綜閤練習
第六節 鈎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橫鈎
二、竪鈎
三、弧彎鈎
四、戈鈎
五、竪摺鈎
六、耳鈎
七、有關鈎的綜閤練習
第七節 挑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第八節 摺的形態與書寫方法
一、橫摺
二、竪摺
三、有關摺的綜閤練習
第二章 常用書法作品樣式例舉
一、中堂
二、鬥方
三、橫幅
四、條幅
五、對聯
六、扇麵
七、條屏
八、手捲
九、冊頁
附錄:學習書法的必要準備及有關常識
一、筆墨紙硯的選擇
二、字帖的選擇
三、執筆方法
四、執筆書寫
五、書寫方法
前言/序言
《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是《大學書法教材係列》配套普及本書法教材,本書從曆代數韆種碑帖中精選齣50餘種經典碑帖,每種碑帖獨立成冊,每冊皆括二章及附錄:第一章針對每一種碑帖筆法進行深入細緻的解析,包括單鈎摹、雙鈎摹、臨寫訓練和綜閤練習;第二章為書法作品創作樣式例舉;附錄是學習書法的必要準備及有關常識。編撰《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的目的是讓想學書法的人們“從零學書法,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當代科技高速發展,電腦鍵盤輸入替代瞭筆寫漢字。由此,書寫漢字從實用走嚮瞭藝用,為實用而書寫漢字的時代漸行漸遠,人們提起筆寫字主要是為瞭書法藝術。每一位中國人與漢字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血緣。練字可以靜心,書法藝術是中國人用來自我修養身心的最佳方式、方法。於是,學書法者越來越多。
隨著國傢教育部規定在全國中小學開設書法必修課,眾多傢長為輔導孩子學書法,也開始瞭解書法,學習書法。然而,中國書法教學韆百年來是以寫字教學為基礎的,即通過基本點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的教學將字寫好。寫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使用漢字書寫的藝術,必定有其自身獨立的藝術語言體係,就像文學是使用漢字寫作的藝術一樣。
文學是通過對漢字的遣詞造句構成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來打動人心。那麼書法是通過什麼來打動人心的呢?書法是通過筆法、字法、章法等構成的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來打動人心的。文學和書法都是使用漢字進行創作的,文學是使用漢字文意創作的藝術,書法是使用漢字書意創作的藝術。
書法的書意包含在筆法、字法、章法藝術語言之中。其中,筆法是書法藝術之靈魂。書法藝術語言的最基本要素是筆法中的提、按、頓、挫,順勢貫氣,通過這些要素來構成書法筆法中的生命律動,同時將書寫者的內心世界呈現齣來。所謂“書如其人”也。所以古人說:書法之難,難在筆法。
2005年,我開始編寫《大學書法教材係列》就一直在思考書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諸如執筆法,點畫的基本筆法與基本形態及其變化原理,點畫之間的構成原理,等等。這些問題在2011年陸續齣版的《大學書法教材係列》中講述與解析達到瞭一定的深度,得到業內好評。2013年我的工作室與清華大學閤作開辦瞭第一期書法高級研修班,以培養研究型書傢為目標,招收瞭全國各地的26位書法傢共同研究書法筆法、字法、章法等藝術語言。學員們按教學要求研究書法本體語言,臨摹經典碑帖,撰寫研究性文章近百篇,發錶在書法專業報刊上,還在《書法報·書畫天地》開設瞭《說臨談創》專欄。2014年我的工作室第二期開班,目標就是培養研究型書傢團隊。
我有一個願望,就是讓我們這批研究型書傢參與寫一套淺顯直白的與《大學書法教材係列》配套的普及本書法教材。這個想法得到瞭北京藝美聯藝術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彥偉先生的大力支持。我們共同研究並策劃瞭這套《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
《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中之“臨析”就是“臨摹分析”。現代漢語大多是雙音節詞,“臨摹”一詞在現代語中指“模仿(書畫),臨摹碑帖”。書法中的“臨摹”概念是從古代漢語中來的,古代漢語主要是單音節詞,“臨摹”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概念,即“臨”與“摹”。臨是臨寫,摹是摹寫。摹是臨的基礎,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書法的方法。在對經典碑帖筆法進行深入細緻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大量單鈎摹、雙鈎摹和臨寫訓練,達到對書法筆法的真正理解與把握。
在《經典碑帖筆法臨析大全》的寫作過程中,得到瞭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院教授劉江先生,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書協理事李剛田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院長、中國書協理事駱芃芃女士的熱情指導和幫助,深錶感謝!鬍惠芳女士和美編高揚先生付齣瞭大量勞動,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和錯漏之處,同行和讀者們如有發現,敬請及時提齣意見,並敬請通過電子郵件告知我,以便及時修正。謹錶謝意!
《漢魏六朝書法藝術探微:從篆隸到楷書的演變》 本書導言: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其發展曆程如同中華文明的脈絡,蜿蜒麯摺,氣象萬韆。本書聚焦於漢魏至六朝這一至關重要的曆史階段,旨在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變革與成就。我們不求麵麵俱到,而是力求抓住核心脈絡,探討篆書嚮隸書過渡的必然性,隸書的成熟與鼎盛,以及楷書萌芽、發展直至最終定型的關鍵性飛躍。這是一個充滿創造力與探索精神的時代,書法從實用性的書寫工具,逐漸升華為獨立的美學載體。 第一章:秦漢書風的奠基與轉型——從篆書到隸變的深度解析 本章將首先迴顧秦代統一文字背景下小篆的規範化及其藝術特徵。我們將探討小篆結構上的對稱美、綫條的圓潤感,以及它作為官方正書所承載的莊重感。 隨後,我們將把焦點轉嚮一個決定中國書法史走嚮的重大變革——隸變。隸書的齣現並非偶然,它是社會經濟發展、書寫效率需求提升的必然産物。本章將詳細分析隸書在結構上的“蠶頭雁尾”特徵,筆畫的扁平化處理,以及波磔(尤其是捺筆)的運用如何打破瞭篆書的勻稱感,注入瞭雄健、開闊的生命力。 我們會選取漢碑中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如《乙瑛碑》、《史晨碑》等進行個案研究,分析它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書手手中所展現齣的風格差異。例如,某些碑刻側重於古樸雄渾,而另一些則更顯秀逸灑脫。這種多樣性恰恰體現瞭隸書在成熟期百花齊放的麵貌。我們將深入探討“八分書”的藝術內涵,理解“分”字的含義,及其在漢代碑刻中對空間布局的深刻影響。 第二章:魏晉風度的體現——隸書的終結與楷書的曙光 進入魏晉時期,社會動蕩與玄學清談之風,共同塑造瞭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這種風度深刻地烙印在瞭書法藝術之中。在這一階段,隸書的筆法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趨嚮於簡化與便捷。 本章的核心在於探究楷書的早期形態——“章草”的演變。章草作為隸書與今草之間的過渡形態,它保留瞭隸書的波磔,卻開始使用連帶和草寫手法,預示著筆畫的進一步簡化和書寫的速度提升。我們將分析張芝、鍾繇等人的貢獻,如何將書寫從刻石的凝滯中解放齣來,轉嚮對實用性與抒情性的結閤。 楷書的萌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本章將係統梳理楷書在隸書筆畫簡化和體勢結構調整中的關鍵節點。重點分析楷書早期的“隸楷”形態,即筆法中仍然殘留著隸意的楷書寫法。我們將考察這一時期碑刻、墓誌等材料,揭示楷書是如何在實用需求下,逐步確立起“橫平竪直”的基本準則,並形成穩定的結構模式。 第三章:北碑的雄強與南帖的秀逸——南北朝對峙中的書法麵貌 南北朝的分裂,導緻瞭中國書法藝術在地理和文化上齣現瞭鮮明的“南、北”分野,這為後世書法風格的多元化奠定瞭基礎。 北碑的震撼力: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因佛教的興盛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融閤,催生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的“北碑”風格。本章將集中研究北魏時期的墓誌銘,尤其是“楷書初期”的代錶作品。我們將分析北碑的特點:筆畫方峻、結體緊密、用筆方摺多於圓轉,綫條具有強烈的雕刻感和內在的力量感。對《張玄墓誌》、《魏碑墓誌群》等進行細緻的筆法剖析,探討其筆畫中蘊含的古拙之美與率真之氣。 南帖的雅緻: 與北方的雄強相對,南朝(宋、齊、梁、陳)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推崇王羲之、王獻之所代錶的“書韻”。本章將深入探討“二王”書風在南朝的繼承與發展。南朝書法更注重筆法的精妙、結體的妍美和氣韻的流動,追求一種內在的“風流倜儻”。我們將通過對南朝刻本、拓本的研究,闡釋其綫條的流暢性、結構的舒展性,以及情感錶達的含蓄性。 第四章:書寫工具與媒介對風格的影響 書法風格的形成,不僅受時代精神影響,也與書寫的載體和工具息息相關。本章將提供一個橫嚮的視角,分析不同媒介如何塑造瞭特定的書風。 我們將對比分析“刻石”、“書簡”、“絹本”在審美效果上的差異。石刻的碑帖(如漢隸、北魏楷書)由於鑿刻的限製,往往呈現齣方硬、厚重的質感,筆畫的起收被強調;而紙、絹上的書寫(如王羲之的尺牘)則更能展現筆毫的提按頓挫、墨色的濃淡變化,以及書寫者瞬間的情感波動。 我們還將討論“章法”在不同載體上的應用。碑帖的篇幅通常較大,要求通篇氣勢連貫;而尺牘則更注重局部的精妙與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親切感。這種媒介差異,是理解漢魏六朝書法風格多元性的重要鑰匙。 結語:中古書法的遺産與啓示 漢魏六朝是中國書法藝術完成從“實用”到“藝術”質變的決定性階段。隸書的成熟奠定瞭漢字結構規範的基礎,而楷書的最終確立,則為後世數韆年書法藝術確立瞭主導範式。本書力求通過對這一關鍵時期的深入梳理,幫助讀者理解書法藝術的內在邏輯和演變規律,認識到每一個書體的誕生,都是時代的精神、實用的需求與書寫者不懈探索的完美結閤。我們期望讀者在閱讀完本書後,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去欣賞和理解中國古典書法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