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十年文化生态的观察与侧写。
风趣而考究,专注而博雅,一部关注阅读的心灵史。
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衷实践对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实践,除对专业领域内过眼新书多有评论推介,亦尝试将专业视角对准当下,对当下出版、媒体与阅读生态都有犀利的观察与评论。此外,因其身体力行主持推广社区阅读实践(“阅读邻居”),并积极尝试用新媒体推送私人阅读书单,所以本书亦辑录相当部分的短书札,以志其推广大众阅读的雪泥鸿爪。
杨早,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发表《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京话日报〉的启蒙困境——以梁济等人自杀为中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话题电影”与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活》《改写历史与文学重建——晚清小说与当下网络小说异同辨》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4》)、《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目录:
争取不被当炮灰
没药还是解毒剂?
去奇乃得真民国
大家都来读经典
人人家里都有史
好书恨多贪过眼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编完、校完《早读过了》,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丧失了我的拟想读者。
我本科二年级的任务是“八篇书评”。那时的拟想读者就是本科导师黄修己先生,只要导师同意通过就一切OK。题目似乎也是导师指定的,记得有《坟》,可现在完全想不起都写了些啥。
四年级的时候,毕业论文导师程文超先生有次要我写一篇张旻小说《校园爱情》(?)的书评,我请教他怎么写,程老师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后来交了稿,程老师说:你这篇书评啊,把我说的都写出来了,可是……没有你自己的看法啊。
毕业后在媒体工作。因为历史系的师姐李霞在《粤港信息日报》编书评版,我就开始给那儿写书评。集体宿舍楼,她就住我楼下,所以经常是叫我过去,给我一本书。我吭哧吭哧读,完了来一千字。这期间的拟想读者……我也不知道是谁,因为书评不像新闻或时评,读者正面或反面的意见都会来信或给编辑部打电话。书评会影响哪些人?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反正评什么书也是编辑定的。
这期间,有一本书是自己读后有感想的,《吕著中国通史》。因为不是新书,报纸书评版比较难发。我就壮起胆投给了《读书》,居然在“短长书”栏目登了出来。那时《读书》的地位非同小可,我被同事和同学逼着各请了一顿饭。
还有一次,我给《苏菲的世界》写的书评,发在《粤港信息日报》上,过了一阵,却发现被人剪破拼贴,也发在了《读书》的“短长书”里。追究了一下,无果。不过,说明我的书评还是有人看的。
1998年来北京读研,正逢《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创办,主编是现在凡客的CEO,陈年,到处拉人写稿。我被师兄师姐介绍认识,可能还算手快吧,就被划拉进固定书评作者队伍里。那时《书评周刊》有一个制度很好,固定书评作者,每人每月可以报销200元书费。这就让穷学生有了底气去关注新书,比加200元稿费得劲儿。发在《书评周刊》上的书评,以《余兮余兮奈若何》影响较大,这跟余秋雨先生的火热市场地位有关吧。
读书期间的另一类书评,是学术类书籍评论。这些书是摆明了的小众,所以拟想读者不外是学界同行。好在治学偏历史,还不至于新名词乱飞。
毕业之后,写书评其实已经是一件有些疲惫的事。我这个人,不爱做跟别人一模一样的事,也不爱做重复自己的事。在没有找到新的写作动力之前,除了出版社的编辑朋友约稿实在推不掉,反倒是偏爱给媒体写一些短书评,一二百字,一条微博的量,有点寸铁杀人的意味,其实也是训练自己用最少的文字点准评论对象的穴位。
又过了些年,发现自己又可以写比较长的书评了。纸媒受版面的限制,特别偏爱千字文。但是千字的书评,如果想全面一点,就很容易写得“板”,又要介绍内容,又要梳理谱系,还要独抒己见,往往自己都有话没说完就画句号的感觉。而且我这个人看书喜欢看细节,从细节进入一本书的世界,所以慢慢摸索出另一种写书评的方法,以问题而非书本作为切入点,将书本中的述论,与自己对时事、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感觉这样更能做到“随脚出入”,行止自然。
2011年与邱小石、绿茶一道创办“阅读邻居”读书会,荐书是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是同好相聚,不假外物,用邱小石的话,“想咋个就咋个”。荐书评书,都不为发表,就更加自由了。对一本书的推荐与评论,有可能经历三个阶段:
(一)在DIAO计划(这是一个盲荐图书的计划)的微刊里,写个千把字的推荐语,随便写,就是写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反正读者书已到手,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读”而是“怎么读”;
(二)如果这本书被选成了读书会的主题书,我就会在读书会上有一个长篇的话痨式发言。有现场速记,每次都是发言的时候很爽,整理的时候痛不欲生,但有好多“砸挂”式的快乐,逮到什么说什么,经常是回应其他书友的疑问与评论,针对性很强;
(三)如果还有未竟之言,或问题重要,也会将发言记录再加工改写成一篇长书评,再在媒体上发表。整个过程,因为都是自动自发,没有逼迫感,完全没有此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痛苦,想咋个就咋个。写书评二十年,近几年算是最舒服最手顺的啦。
2001年曾经出版过一本书评集《纸墨勾当》,收罗了自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毕业这六年的书评。《早读过了》从那个时点出发,又是十五年,各个时段的文字都有。我很难说清,整本书的拟想读者该是什么样的人。要说这书是我的阅读小史,也不尽然,大多数篇什还是外向的,期待与别人分享,而非内心的隐秘生活。我只能说,读书评书这些年,越来越体悟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的词意,读书而不能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就会始终像个整理功课的学生,或接受订单的匠人。学生或匠人并非不好,但最大的乐趣,肯定在书、人、事、思的有机混同之中。
从此我不再知道自己拟想读者是谁,清楚的段落,是我想清楚了,模糊的部分,是我还在想,或在想如何说。“尽心思索,戮力表达”就是我的唯一旨趣。
你看,我花了廿年的时光,才慢慢摸索到一点读书评书的窍门。难怪我最近一直宣传“读书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过,征服生命中的一些难关,也是畅美难言的享受。《早读过了》里各篇长短不一,文风也有些跳跃,都是横冲瞎撞的谜之征途。当成攻略,未必有效,看作测评,倒还靠谱。如果有那图省事的,非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我必须对赏脸读这本书的你,还有我自己,大声说一句: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为了你面前的这本书,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最早提议出版、现在美国的刘雁女士,感谢本书责编大眼姑娘孙祎萌,我们从容淡定地合作了这本书。感谢与我合作过的所有书评媒体的编辑们,感谢邱小石,阮丛,绿茶,与阅读邻居的小伙伴们。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生日都会收到一本书作为礼物,父亲总在扉页上写:“给杨早读。”不管我后来读了多少书,最初的阅读就是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经有过很多疑惑,很多不解,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作者的思路并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他似乎有意将一些重要的线索隐藏起来,直到最后的时刻才一一揭晓。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当所有的谜团都解开时,那种恍然大悟的喜悦,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而且,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并非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它深入到……(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探讨主题的推测,例如:社会现实的痛点,或者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的层面,引发了我许多关于自身处境的思考。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在书中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解读。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惊人,他能够看到我们普通人所看不到的本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寻找答案。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收获颇丰。我会在看完之后,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并与他们交流阅读心得,每一次讨论,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看过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种简洁而富有质感的风格,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宁静的力量。当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嘈杂的声响,而是淡淡的书墨香,混合着一种我难以言喻的、温暖的气息。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描绘人物的笔触,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都仿佛在我眼前一一展开。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总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无论何时拿起,都能给我带来安慰和启迪。它不会强迫你思考,也不会给你灌输道理,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你去发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白的教诲都要深刻。我常常会在深夜,借着一盏昏黄的灯光,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故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但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通常会倾向于阅读那些……(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某一类书籍的偏好,例如: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是内容充实,干货满满的非虚构作品)。而这本书,似乎走了另一条路。它的叙事节奏并不算快,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缓慢的,但恰恰是这种缓慢,让我有机会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绘场景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具体描写细节的臆测,例如:对某个季节的色彩描绘,或者是对某种气味的捕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无关紧要,却共同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而生动的氛围。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书中,能够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风吹过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而且,书中人物的对话,也不是那种为了推进情节而设计的,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有时候,一段简短的对话,就能够让我对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它没有强行塞给我什么,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一种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美学。这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好感。阅读过程更是超出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又不失散文的亲切。他擅长运用……(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语言特色的描述,例如:隐喻,或者是反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某些主题的感受,例如:情感的描绘,或者是对生活感悟的表达)的深刻理解。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人生的艰难和困惑,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去剖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力量,能够给予我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且,书中穿插的……(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某些元素的评价,例如:富有想象力的情节,或者是引人入胜的片段),更是让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发出赞叹,或者停下来,默默地回味。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也为我带来慰藉。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作品,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那种“意料之外的惊喜”。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名的联想,例如: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书籍,或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梳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触角延伸得更为广阔,也更加细腻。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他擅长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埋下伏笔,然后在读者意想不到的时候,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引人深思的整体。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述,让我欲罢不能,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够穿透纸张,直接触碰到人物的灵魂。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此处为作者想象读者对书中内容的猜测,例如:生动的比喻,或者是富有哲理的引述)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为我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角度。我经常会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甚至会停下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本书,无疑是对我思维方式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极大的拓展。
评分杨早老师的书很好玩儿。
评分好书。很喜欢。值得一读。信任京东。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喜欢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的快递哥一直信赖的品质京东商城的品质!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喜欢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的快递哥一直信赖的品质京东商城的品质!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喜欢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的快递哥一直信赖的品质京东商城的品质!
评分杨早老师的书很好玩儿。
评分与描述相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