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书由7个项目组成,分别是验光概论、客观验光的主要方法-——检影验光、客观验光的其他方法、主观验光、老视验光、特殊患者的验光、配镜处方的原则,并提供了14个实训项目。
徐良主治医师 硕士 毕业于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10余年国家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临床工作经验。现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分院眼视光教研室专任教师。临床上擅长普通眼病诊疗和验光配镜,尤其是疑难验光配镜;教学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能力,所带课程主要有《验光学技术》、《眼镜定配技术》、《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等;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项目一 验光概论
知识点1 验光的流程
实训项目1 验光入门检查
项目二 客观验光的主要方法---检影验光
知识点1 检影验光的历史
知识点2 检影镜的结构与用法
知识点3检影验光的光学原理
知识点4检影验光的步骤
实训项目2检影镜结构及影动的观察
实训项目3模型眼球镜的检影
实训项目4模型眼散光的检影
实训项目5真实人眼的检影
项目三 客观验光的其他方法
知识点1 电脑验光
知识点2 角膜曲率计
知识点3 镜片测度仪
实训项目6客观验光的其他方法
项目四 主观验光
知识点1 综合验光仪的使用基础
知识点2 主观验光的原理
知识点3 主观验光的程序
实训项目7综合验光仪的使用基础
实训项目8主观验光之球镜精确
实训项目9主观验光之散光精确
实训项目10主观验光之散光表
实训项目11主观验光之双眼平衡
项目五 老视验光
知识点1老视及发生
知识点2老视的检测
实训项目12老视验光
项目六 特殊患者的验光
知识点1儿童验光
知识点2白内障术后验光
知识点3角膜病及眼外伤患者验光
知识点4屈光手术前后验光
知识点5低视力患者验光
实训项目13裂隙片检查
项目七 配镜处方原则
知识点1近视的处方原则
知识点2远视的处方原则
知识点3散光的处方原则
知识点4老视的处方原则
知识点5特殊情况下的处方原则
实训项目14案例收集与分析
知识点2 检影镜的结构与用法
[理论要求]
1.理解带状光检影镜的投射系统、观察系统。
2.掌握带状光检影镜的使用方法。
3.掌握影动的概念和分类。
检影镜由检影镜的头、套管和手柄三部分组成。从光学的角度,检影镜包括投射系统和观察系统。
一、投射系统
投射系统由光源、聚光镜、反光镜和套管四部分组成,其作用是照亮被检眼的眼底。其主要组成部分(如图2-1):
图2-1 投射系统
(1)光源 由线性灯丝的灯泡发出线点状或带状光。
(2)聚焦镜 依照光路,聚光灯将灯泡发出的光线投射到反射镜上。
(3)反射镜 位于仪器的头部,使光线从手柄的方向右侧反射,以致光线好像是从仪器的头部直接发射出来。
(4)套管 套管上移或下移即改变了投射光线的聚散性质,套管上下移动与光线的聚散关系因检影镜的品牌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的检影镜的套管移动是移动聚焦镜,而有的检影镜的套管移动则是移动灯泡(如图2-2)。套管上下移动,以改变灯泡与聚焦镜之间的距离,将投射光源变为平行光线、或发散光线(平面镜效果),或会聚光线(凹面镜效果)。
移动灯泡类检影镜:套管向上产生平面镜效果,发出光线为发散光线;套管向下产生凹面镜效果,发出光线为会聚光线。
移动聚焦镜类检影镜:套管向上产生凹面镜效果,发出光线为会聚光线;套管向下产生平面镜效果,发出光线为发散光线。
图2-2套管移动
所有的检影镜都可以逐渐地改变光带的聚散度,如使用移动灯泡类检影镜,当将套管从上向下逐渐移动时,光带就发生从发散光线(平面镜效果),经平行光线,到会聚光线(凹面镜效果)的转变(反之亦然)。
套管另一功能是控制的光带方向,通过旋转套管达到。旋转套管使光带处于任意角度,检查各方向的影动情况。
注意: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检影镜大部分为移动灯泡类检影镜,因此仪器静态时,套管处于向上位,即使用的是平面镜反射,发出光线为发散光线。
二、观察系统
观察系统:由被照亮的眼底、窥孔和矫正镜片组成,其作用是观察眼底即黄斑的反光。
(1)被照亮的眼底 作为间接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屈光媒质后,将在被检眼的远点形成一个像。这些光线就是我们关注的眼底反光,经过反射镜上的窥孔,可直接观察。当转动检影镜的手柄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投射在眼底上的反射光带也同时移动,观察、分析和中和影动,可准确揭示被检眼的屈光状态。
(2)窥孔 反射镜上的小孔。
(3)矫正镜片 根据被检眼的眼底反光及影动特征,我们在观察系统的光路上(被检眼前)插入不同度数镜片,直接改变被检眼的影动特征,正好达到中和状态,就能得知被检眼的屈光不正度数,因此可以进行近视、远视、散光的定量测量。
检影镜的使用方法(如图2-3):检查被检者右眼时,医生用自己的右手持检影镜,用右眼检影;检查被检者的左眼时,用左手持检影镜,左眼观察,即三左三右。检影镜紧靠在检查者的眉弓上,轻轻摆动检查者的头,光带运动垂直于光带轴向。整个检影过程中,尽量保持双眼同时睁开和较低室内照明(半暗室)。
为积极推进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开发和编写适合眼视光专业课程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是非常需要的。为了针对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培养从事验光配镜工作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教师和有关专家编写了这本教材。
验光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验光,为被检者提供最清晰、最舒适和最持久的视力矫正。验光技术是集知识、技术、分析、诊断、处理能力为一身的综合技术,强度系统性和规范性。
本教材主要介绍验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客观验光、主观验光、老视验光、特殊患者的验光和配镜处方原则等。验光是一门艺术,不可能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全部掌握,必须重视及强调实践。本书内容以实用为主,根据实际岗位的能力需求突出实践教学,各项目内容相对独立,但前后相互衔接,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本书在正式出版前,大部分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料曾作为编者所在学校眼视光学专业的教材试用,并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改进,部分模拟方式的实训项目很有创新意义。
参加编写本教材的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教学和实践的专业人员,其中聂淼鑫编写项目一;易际磐编写项目二;潘俊杰编写项目三;徐良编写项目四和项目六;陈露编写项目五;张永菲编写项目七;张敏、黄小洁编写实训项目。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支持,浙江省乐清市黎明眼镜有限公司的郑耀洁、陈法奖、金晓芬参与了编写和图片摄制工作,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比较仓促,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及时批评和指正,以期待更好地改进。
编者
二零一六年七月
(三)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验光专业的学生,深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验光技术》这本书,恰恰很好地弥合了这一差距。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理解复杂的验光过程。书中对于各种光学仪器,例如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焦度计等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说明了它们的功能,还重点强调了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避免因仪器误差导致的验光不准确。 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散光验光”部分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很多初学者的难点,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清晰地阐述了散光眼的成像原理、散光轴位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散光度数测量。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更高级的主观验光技巧,例如如何判断顾客对镜片度数的反应,如何通过比较法来优化验光结果,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复杂验光病例的信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其中的要点,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四) 作为一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验光师,我一直对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完成验光工作保持着探索欲。《验光技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优化工作流程的契机。书中对客观验光方法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关于角膜地形图和波前像差技术在验光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未来验光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引入这些先进的技术。 书中对“屈光手术”的相关知识也有涉及,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了解验光技术在现代眼科诊疗中的多重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顾客沟通技巧”的章节,它提醒我在验光过程中,除了技术操作,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同样重要,理解顾客的需求,解释验光结果,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是建立信任、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关键。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是为高等职业教育设计的,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来说,它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评分(二) 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验光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巩固基础、提升技能的教材。《验光技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眼球解剖和生理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验光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验光流程”的详细描述,从初次接触顾客的问诊,到主观验光、客观验光,再到最终的处方确认,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得非常细致,并给出了实用的操作技巧。 书中也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验光特点进行了区分,比如儿童验光的特殊性,以及老年人可能出现的白内障、老花眼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书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此外,关于隐形眼镜的验配,书中也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包括了不同类型隐形眼镜的特点、验配流程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让我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
评分(一) 拿到这本《验光技术》之前,我其实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只觉得是配眼镜时需要用到的技术。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讲解所吸引。书中并非简单罗列各种验光设备和操作流程,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光学原理在验光中的应用,让我对人眼的光学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关于屈光不正的分类和成因,书中不仅列举了近视、远视、散光等常见问题,还详细解释了晶状体、角膜等眼部组织的曲率变化如何导致这些问题,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屈光不正对视物成像的影响。 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例如双眼视功能异常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验光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处方建议。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斜视和弱视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它们的识别、测量以及相关的矫正训练方法,这对于我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有这类问题的顾客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打开了验光技术这扇通往精确视力矫正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对科学严谨态度的培养。
评分(五)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教授一种技术,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阅读《验光技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验光并非简单的“测度数”,而是对顾客视觉健康负责任的专业行为。书中对于眼部疾病筛查的提及,虽然简略,但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提醒我们在日常验光工作中,要时刻关注顾客眼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建议转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屈光矫正。 我对书中关于“双眼视功能”的章节尤为关注,它详细阐述了集合、散开、调节等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评估这些功能是否正常。这对于处理有阅读疲劳、视物模糊等主诉的顾客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视觉问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屈光度数偏差,而是复杂的视功能协调障碍。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整个验光行业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它让更多从业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为顾客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视觉健康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