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二)·元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二)·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册,编 著,曹建,陈册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元代书画
  • 题跋
  • 历代书画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文化遗产
  • 古籍
  • 绘画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0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08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整理了约30件元代题跋,收录了以赵孟頫、鲜于枢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学士、书法名家的题跋作品,书文俱佳,较充分地反映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欣赏意趣、情感气质。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本册编者陈册,重庆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史馆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前 言

文/陈册

有元一代,蒙古族统一中国,书法一反南宋的颓败局面,以赵孟頫为领袖,促成了元代书法的振兴和繁荣。元朝统治者比较注意文艺教化,如重开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复兴儒学,政治家也喜欢舞文弄墨。天历二年,元文宗建立 了奎章阁——专门的书画鉴藏机构,任命柯九思、虞集等书画家为奎章阁大臣,鉴藏书画;另一方面,汉族知识分子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多少感到压抑不适,更加倾心书法文化。这样,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凋落,反而继续滚滚向前发展。

本册收録元代著名学者、书画家的书画题跋,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包括奎章阁大臣在内的元代文人士大夫雅玩书画的真实情况,旨意宏远。这不仅是有元一代学人留存於片缣尺素的笔墨巡礼,而且深寓着元代书法家温雅平正、復古求新的识见和意趣。

书法题跋,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或记述递藏史脉,或考证源流真伪,或评述艺术特点,大都是借以表达对所观碑帖的艺术感受和见解,并彰显着传统文人的品格属性,精神智慧,情感气质,可以这样说,书法题跋更加完美地展现了书法文化的精神和品格。

好的题跋,往往是以高度的文采技巧、精美的书法语言,表达艺术感受和情致的。如赵孟頫的行书《定武兰亭十三跋》,行笔优美精妙。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提炼,字里行间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赵孟頫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功夫。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张雨、俞和等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鲜於枢是与赵孟頫并称的元代古典主义书法潮流的先导和领袖人物。与其他元代书家多被赵孟頫书风笼罩不同,鲜於枢书法——尤其他的草书,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鲜於氏与赵孟頫有『南赵北鲜』之称。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劲健饱满,行笔潇洒自然。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有人称他『带河朔伟气,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对他很推崇,曾说:『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鲜於枢《鲁公祭姪文稿跋》,落笔不苟,点画意态十足,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跌宕。

柯九思、虞集、揭傒斯在奎章阁从事鉴定书画的工作,不仅对书画有极高的鉴赏力,书法也都称雄一时。柯九思《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跋》,行楷书,欧体意味浓厚,结构紧密、姿态峭拔,有时还有写经体、汉简的笔触,显得很有古意。虞集《董源夏山图跋》,行楷书,笔法显得尤为清健,富有个性。其他如龚、揭傒斯、钱溥、钱良右、黄公望、吴镇、郭畀、李倜等人的题跋,面貌各具:有的清劲秀丽,遒媚圆劲;有的韵致古雅,师承有自。这对於今天的书法家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既是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理想的欣赏、临摹范本。

『书为心画』。体味书法题跋的魅力,能培养起一种恬淡愉悦的文化心态,这也是对书法作品深入研读的一个重要基础。体味题跋,是一种诗性情绪,而深层次地感悟书法,似乎更隽永、更厚重。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上古至唐 (注:本简介旨在描述《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上古至唐》的内容,完全不涉及《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二):元》中的任何信息,旨在提供一本详尽的古代书画题跋研究读本的概述。) 卷首语:墨痕千年,翰墨留真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书画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精神的载体。而“题跋”,作为依附于书画作品之上的文字记录,则是解读这些艺术珍品的钥匙。它们是作者的心灵独白,是鉴藏者的流传印记,是历史的侧面见证。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上古至唐》汇集了自上古时代至唐朝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奠基阶段,最具代表性、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画题跋文献。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这一时期文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互动、审美取向的演变,以及中国艺术品流传有序的历史脉络。 第一编:远古之声与先秦遗风(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本篇聚焦于文字与图画尚未完全分离的早期阶段,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对书写的影响。虽然纯粹意义上的“题跋”在此时尚未成熟,但我们收录了反映早期书画胚胎形态的珍贵资料: 1. 甲骨文与金文的拓片考证:选取与图像或简册相关的铭文,探讨其作为早期“记录”功能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西周钟鼎文中所体现的“记事”与“赞颂”的雏形。 2. 帛画与竹简的残存记述:对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如素纱禅衣图、轪后墓 T 形帛画)进行文字旁的考证,分析与画面相关的简牍片段,解析早期图像的解释系统。 第二编:秦汉雄风与碑刻遗韵(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书体大一统,篆隶并重,题刻成为主要的艺术留痕方式。本部分侧重于官方性、纪念性的题跋形式。 1. 秦代诏版与石刻拓片:收录了秦始皇巡游刻石的原拓摹本及相关考证,重点关注其对疆域、功业的标准化记录,这构成了后世帝王题跋的范式基础。 2. 汉代碑碣与画像石题记:详尽辑录了汉碑中关于书者(如蔡邕、张迁等)的款识、纪年、撰文者。特别是对画像石、画像砖上的铭文进行整理,分析其对图像内容的说明和时代背景的补充。 3. 简牍文书中的艺术批注:整理了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汉简中,关于抄写质量、笔法得失的简短评语,揭示早期书法评鉴的民俗化面貌。 第三编: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书画艺术理论的爆发期,士人阶层开始将个人生命体验注入艺术创作。题跋的审美性和抒情性在此阶段得到显著提升。 1. “书圣”的早期踪迹:收录了与王羲之、王献之相关的重要碑刻、墓志中的文字记录,虽多为后人记述,但反映了当时对其书法的推崇和传承方式。 2. 顾恺之与陆探微的画论摘录:重点整理了《历代名画记》等典籍中,对这些早期画家作品的题跋性描述,如对“传神写照”的阐释。 3. 僧侣与隐士的题咏:选取了早期佛教石窟造像(如云冈、龙门早期)上的供养人题记,以及隐逸文人的诗文题跋,探讨宗教信仰和个体精神对图像的介入。 第四编:盛唐气象与法度之极(公元589年—公元907年) 唐代,艺术体制完备,书画理论成熟,题跋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和文采化。 1. 初唐至盛唐的皇室收藏印记与题识:研究了唐太宗、武则天等皇帝在珍贵书画上留下的“印章”与“题识”,分析其确立“皇家收藏”标准的行为。 2. 吴道子、阎立本作品的传记性题跋:整理了唐代及五代对这些“画圣”作品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以故事形式出现,丰富了我们对画作的理解。 3. 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跋文:精选了这两位大家早期或晚期书迹中的题跋,这些题跋本身即是书法研究的重要范本,体现了楷书的法度之美和对前人的继承。 4. 敦煌壁画的“题记”研究:深入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画师的“署名”、时代“题记”以及观众的“赞颂”,揭示了民间艺术创作和保护的实践。 价值与意义 本卷的出版,不仅是汇集了上古至唐近两千年的文字碎片,更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侧写史”。通过对这些独立于画作本身的文字——那些被时间冲刷、被战火磨砺的墨迹——的研究,读者可以: 重构艺术品的流传轨迹:题跋中的藏家印记、捐赠记录、鉴赏批注,是文物生命史的活档案。 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从早期的“形似”到魏晋的“神似”,题跋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艺术审美观念的递进过程。 把握书写风格的演变:本卷收录的题跋,很多就是书法史上的重要实例,可与画作本身的书法风格进行对照研究。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上古至唐》,是所有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史、书法史、金石学及文物保护研究的学者与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它以扎实的文献支撑,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聆听那些沉淀在墨迹之下的,来自千年前的真实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看目录时,我还担心这套丛书会不会陷入那种为了“集大成”而牺牲清晰度的窠臼。毕竟,题跋文字往往是手稿影印件,辨识难度高,装帧排版稍有不慎,就容易变成难以阅读的“砖头书”。然而,这本《元》卷的编辑团队显然深谙此道,他们在保持原貌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了大量细致的校勘和排版优化。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题跋原貌的清晰度,又在旁侧辅以了必要的注释或释文,使得即便是对元代行草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节奏。这种对“可读性”的追求,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题跋的分类和引言部分的处理,也极其精妙,没有进行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而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辨析其中的微言大义。这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对“古朴典雅”的坚持,非常符合元代文人那种内敛而深沉的审美取向。它不像一些现代艺术书籍那样追求光鲜亮丽的铜版纸和浮夸的色彩,而是采用了相对沉稳的纸张和内敛的色调,使得翻阅时,焦点能完全集中在那些历经沧桑的墨迹之上。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古代文化的读者而言,书籍本身就是一种载体,它与所载内容的气韵应当是相通的。这种“物我合一”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这些元代的题跋,仿佛是在倾听一位位已经远去的智者在低语,他们或论画理,或述友情,或抒抱负。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喧嚣时,找到了一片难得的心灵庇护所,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

我这次购入这本精粹,纯粹是出于一种对“时间印记”的迷恋。拿到书的瞬间,那种厚重感和纸张散发出的微弱墨香,就让人感觉穿越了数百年时光。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但对于那些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古代文献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非主流”题跋的重视。我们都知道元代大家的作品,其题跋自然是凤毛麟角,价值连城。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把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几近模糊的、来自一些二三线文人乃至地方士绅的题跋也挖掘了出来。这些题跋或许文采稍逊,但它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社会学样本”。它们记录了作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轨迹,谁在何时何地观摩过,因为什么事件而留下感慨,甚至能从只言片语中推断出某幅画作在特定时期的“市场价值”或“社交货币”属性。这种微观的、颗粒度的细节,才是构建宏大历史叙事的基石,远比空泛的理论说教来得扎实和迷人。

评分

这本《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二)·元》的出版,简直是给所有痴迷于古代艺术鉴藏和文化史研究的同仁们送上了一份厚礼。光是“元”这个朝代,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元代的书画,承载着汉族文人与蒙古统治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张力,它既有前朝遗风的沉淀,又孕育着诸多新变,尤其在水墨写意一路的发展上,元四家及其追随者们对笔墨意趣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元代书画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当我翻开这本集子时,才发现之前所见的只是冰山一角。它收录的那些题跋,不仅仅是对画作本身的考证和赞叹,更是当时文人精神状态、社交网络乃至审美风尚的侧影。比如,某几页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几行小楷,背后可能牵扯着元末复杂的政治局势,或者某位名士的隐逸心境。这种将艺术品、文字记录和时代背景熔为一炉的编纂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元代书画”的维度,不再仅仅是盯着几幅名作的笔墨技法,而是走进了一个鲜活的文化生态系统。

评分

我记得以前在图书馆查阅零散的元代书画文献时,经常需要比对好几本书才能拼凑出某件作品的完整流传信息,费时费力不说,还常常因为版本差异而产生困惑。这本《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二)·元》,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它就像一个经过精心策划和整理的“元代书画元数据仓库”。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一些重要题跋出处和印鉴流传的考证部分,发现其中一些新的线索和比对结果,甚至比一些我收藏的早期学术专著中记载的还要详尽和准确。这说明编纂团队显然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第一手的文献比对工作,而非简单的资料汇编。对于我这种业余但热衷于考据的爱好者来说,这种“一锤定音”的权威性,是任何网络资源或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学术参考平台,让人可以放心地在这些基石上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