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軍迷、發燒友、曆史愛好者 大艦巨炮時代的光榮與夢想!蒼茫大海上的鋼鐵巨獸——戰列艦的海權製霸!
章騫傾情作序,中國海軍史研究會專傢顧偉欣繪製超大拉頁綫圖!
昔日海上霸主,大英帝國一個世紀的戰列艦興衰史。
上韆張艦船照片和彩繪綫圖,資料詳實,考證深入,極具收藏價值!
海報:
內容簡介
作為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依靠強大的皇傢海軍控製著整個海洋。進入鐵甲蒸汽時代之後,擁有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和高功率發動機的戰列艦成為英國海上力量的象徵。在戰列艦建造領域,英國不斷推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其中包括“君權”級、“無畏”號、“伊麗莎白女王”級等,這些強大的戰艦成為*領世界海軍發展的風嚮標。盡管如此有名,但是國內還沒有一部係統完整介紹英國戰列艦的著作,而本書在這方麵第yi次做瞭嘗試。從“勇士”號到“前衛”號,本書收錄並詳細介紹瞭曾經在英國皇傢海軍中服役的每一艘戰列艦,甚至還包括瞭沒有成行的N3戰列艦計劃等。本書將成為國內讀者係統瞭解英國戰列艦和英國近現代海權的第yi手資料。
作者簡介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館學及考古學碩士,現就業於煙颱市博物館。自幼對於軍事曆史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戰史、戰略思想等。自2012年開始編寫軍事類書籍,現已齣版多部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鋼鐵與力量——跨入蒸汽時代的英國戰列艦
進入鐵甲艦時代
炮郭與炮塔之爭
強化中央防禦
第二章 前無畏艦時代(上)
“君權”級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
“百人隊長”級
“聲望”級
“尊嚴”級
“卡諾珀斯”級
第三章 前無畏艦時代(下)
“可畏”級
“倫敦”級
“鄧肯”級
“敏捷”級
“英王愛德華七世”級
威廉·懷特爵士小傳
“納爾遜勛爵”級
前無畏艦時代的12英寸艦炮
皇傢海軍艦隊重組
精彩書摘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 節選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源自1888年夏天英國皇傢海軍舉行的年度演習,在這次演習中英國海軍重演瞭之前百年間對法國海軍的近岸封鎖戰術,但是演習中扮演法國艦隊的艦艇卻突破瞭英國海軍的封鎖,並對英國東南部沿海的工業城市進行瞭“炮擊”。1888年演習齣人意料的結果引起瞭英國上下的軒然大波,從平民到國會紛紛懷疑曾經多次救英國於危亡的皇傢海軍是否還有保衛國傢的能力。
1888年的演習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暴露瞭皇傢海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加強海軍力量對英國來說刻不容緩。盡管麵臨這樣的現實,但是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英國議會最初反對增加海軍軍費。1888年12月至1889年2月,皇傢海軍錶現齣瞭欠佳和不穩定的狀態,而此時法國和俄國海軍力量的增長又進一步增加瞭英國海軍的壓力。麵對英國民眾越來越大的壓力,議會最終於1889年5月31日通過瞭《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NavalDefence Act 1889)。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為皇傢海軍提供瞭額外的2150萬英鎊,用於皇傢海軍艦隊的擴張。海軍計劃在5年內建造10艘新型戰列艦、42艘巡洋艦、18艘魚雷艇和4艘高速炮艇,其中又將戰列艦作為重中之重。《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通過之後,8艘“君權”級戰列艦和2艘“百人隊長”級二級戰列艦開工建造,其中的“君權”級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遠超過法國和俄國海軍裝備的戰列艦。作為巡洋作戰和保護海外殖民地及航綫安全的巡洋艦也得到重視,共有9艘一級巡洋艦、29艘二級巡洋艦和4艘三級巡洋艦開始建造。除瞭戰列艦和巡洋艦,新建的魚雷艇任務是掩護艦隊作戰。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背後具有深遠的軍事和經濟原因。在軍事上,當時的第一海軍大臣喬治·漢密爾頓(George Hamilton)指齣新的造艦計劃要壓製其他國傢發展海軍力量的野心,抑製這些國傢海軍力量的增長,這樣英國在未來就無需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造艦項目中;在經濟上,大規模造艦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完全得益於議會通過的法案,根據法案大量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及時到位。充足的資金使得各造船廠可以開足馬力建造軍艦,5年周期中每一年的剩餘經費都可以纍積到下一年的造艦項目之中,相對於之前因為資金不足而長期無法竣工的造艦項目,持續的建造其實大大降低瞭成本。戰艦建造周期的縮短也使得英國擁有比對手更快的海軍擴張速度。
《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規定英國皇傢海軍所擁有的主力艦數量不得少於世界第二(法國)和第三(俄國)海軍強國主力艦數量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兩強標準”(Two-Power-Standard)。其實在《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通過之前,英國已經保持這個傳統70年瞭(盡管一直沒有達到),在1850年前後其曾經短暫地達到瞭這個標準。盡管英國已經擁有瞭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是“兩強標準”第一次通過法案被確定下來,這也標誌著英國這個海上霸主將自己的目標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
前言/序言
鍛造近代英國海軍的宿將
曾經在世界海上力量史上綻放齣異彩的英國戰列艦的姿影,現在早已成瞭西去的黃鶴,英國海軍最後的戰列艦“前衛”號退役除名被拆解,距今也將近過去瞭55年之久瞭。從1860年問世的“勇士”號鐵甲艦算起,到1960年“前衛”號的謝幕,恰恰一個世紀,這個橫亙整整一個世紀的英國戰列艦的曆史,也可謂是一部英國海軍的近代史,它構成瞭近代艦艇發展史中決不能被替代的一頁。
然而,在這個戰列艦的發展曆史中,更為不能遺忘的,則是支撐這些艦隊的軟實力。
1909年11月9日,英王愛德華七世根據阿斯奎斯首相以及麥剋納海軍大臣的奏請,授予瞭一位海軍將領男爵的爵位,這在平時,是海軍軍人極少獲得的待遇,更何況,這天還是英王自身的生日,因此,這種榮譽又更是增添瞭幾分光彩。獲得如此殊榮的,便是剛剛離任的皇傢海軍第一海軍大臣約翰·費捨爾海軍元帥。
1854年,13歲的費捨爾便加入英國海軍,而後逐漸在海軍中嶄露頭角,擔任過樸茨茅斯海軍工廠長、地中海艦隊司令、海軍第三、第二海軍大臣等諸多要職,終於在1904年10月21日,就任英國海軍軍人的最高職務,第一海軍大臣。
不管在他就任的什麼職務中,他都經常實施具有獨創性的,或者是極為需要勇氣的大膽改革,具有非凡的決斷能力以及實行能力。
從十九世紀中葉,也就是“勇士”號鐵甲艦誕生的這一期間開始,海軍開始瞭從風帆木船時代進入蒸汽鐵甲時代的轉換期。在經曆瞭各種挑戰後,到瞭十九世紀末期的英國海軍,通過海軍大臣斯潘塞的努力,已經建成瞭以蒸汽動力戰列艦為核心的強大艦隊,風帆裝備已經基本上被淘汰,其實力高於第二和第三大海軍總和的所謂兩強標準已經被比較穩固地確立起來。
而這一轉換絕不僅僅是單純的裝備更新,隨之而來的,則是更為艱巨的製度建設。由於技術的急遽進步,在風帆時期被培育而齣的高級將領難以應對蒸汽時代的現狀。其中尤為突齣的,是蒸汽時代重要的輪機軍官,還始終無法擺脫被歧視和貶低,海軍戰術無法跟上火炮技術的發展等等問題。
對此進行挑戰的,便是實乾傢費捨爾,他首先改革海軍的組織,將海軍部的第一到第四海軍大臣的職責進行瞭規範和整理,便於這些軍職的海軍大臣對文職海軍大臣進行更為卓有成效的輔佐。其次,則改革海軍軍官教育,作戰部門和輪機部門的教育體係加以統一,使得各個軍官都必須接受這兩者的教育,改變瞭以往兩者之間具有階級鴻溝的現象。此外,他還創立瞭軍官的再教育體係,提高瞭水兵的居住條件,使得英國海軍的製度得到瞭巨大的改善,為海軍製度的近代化作齣瞭巨大的貢獻。
隨著技術發展而不斷擴展的英國艦隊中,免不瞭也形成瞭新舊交雜的情況,對此,費捨爾對於陳舊艦艇進行瞭果斷地淘汰,編入預備艦隊,確保瞭寶貴的人力資源和維護資金。在此同時,他還將原來分布全球的艦艇進行集約,隨著艦艇機動性的提高,得以在少數幾個基地集中艦隊,隨時對應相關區域的變局。這種艦隊重組,還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得以靈活地加以調整。
為瞭應對火炮技術的發展,他設立瞭射擊演習監察的職務,委派炮術大師斯科特少將首任此職,並打破以往的慣例,針對射程提高的現狀,引進新的齊射法,大大提高瞭命中率,並為單一口徑巨炮艦的誕生鋪平瞭道路。
1906年,在費捨爾勛爵的強力推行下,最早的裝備單一口徑巨炮的戰列艦“無畏”號誕生,該艦正式立足於齊射炮術而生,此外還運用瞭成熟不久的汽輪機動力,使得以往的戰列艦頓時化為舊時代的陳跡。
當然,費捨爾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遭到瞭種種阻力,甚至於劇烈的反對。1909年他的辭職也與這種阻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在此時他已經完成瞭規模巨大的造艦計劃的提交,而且,兩年後同樣具有決斷力的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很多費捨爾未盡的改革,諸如燃油化等問題,也在這位年輕大臣的手中得以實現。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丘吉爾讓老將費捨爾齣山再任第一海軍大臣之職,這兩位個性鮮明形成的組閤既充滿瞭活力,又埋下瞭衝突的伏筆。
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在英國海軍中推行改革的,其程度之深,影響之廣,功效之偉,費捨爾元帥都堪稱佼佼者,因此支撐起這支當時舉世無雙的巨大海軍的,所倚靠的,絕不單單是艦艇的數量。更為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對應時代發展的組織和製度。對於一個如此龐大的組織,使之在如此短的期間完成轉型,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這一過程中,費捨爾所展示齣的纔華、勇氣、決斷以及遠見卓識,皆為而後所有海軍建設者之鑒。
故此,在迴顧百年英國戰列艦發展曆史的同時,請不要忘記這位鍛造近代英國海軍的宿將。
章騫
2015年1月15日
《帝國之錨:英國海軍戰列艦發展史 1860-1906(修訂版)》 引言:鋼鐵巨獸的黎明 1860年,當“勇士號”蒸汽鐵甲艦緩緩駛離船颱,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海軍史上悄然拉開帷幕。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從木製風帆戰列艦到劃時代的“無畏”級誕生前的技術巔峰,英國海軍經曆瞭前所未有的變革,其戰列艦的設計、建造與技術發展,不僅是軍事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工業革命浪潮下國傢實力與科技進步的縮影。本書《帝國之錨:英國海軍戰列艦發展史 1860-1906(修訂版)》將深入剖析這一關鍵時期英國戰列艦的演進軌跡,探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塑造瞭海上霸權的鋼鐵巨獸。 第一章:木牆的終結與鐵甲的興起(1860-1870年代) 19世紀中葉,世界海軍格局正經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傳統的木製風帆戰列艦雖然依舊是海上力量的象徵,但其脆弱的船體在新興的炮火麵前已顯得力不從心。法國“光榮號”等早期鐵甲艦的齣現,如同一記警鍾,迫使英國海軍不得不正視這一技術革新。 本書將首先聚焦於這一過渡時期。我們將詳細審視“勇士號”的革命性意義:其全鐵船體、蒸汽動力以及裝備的現代化火炮,如何徹底顛覆瞭舊有的海軍設計理念。隨後,我們將分析英國海軍如何迅速跟進,從最初的鐵殼木船體混閤設計,逐步走嚮全鐵船體。這一階段的戰列艦,如“復仇者號”、“不屈號”等,雖然在技術上仍有諸多不成熟之處,但它們代錶瞭英國海軍在應對新挑戰時的積極探索和戰略前瞻。 本章將重點闡述以下幾個方麵: 技術革新與挑戰: 詳細介紹當時蒸汽機的進步、炮彈的穿甲能力提升以及鐵甲技術的萌芽。分析木材與鋼鐵在建造材料上的優劣對比,以及海軍工程師們麵臨的設計難題,例如重心穩定性、裝甲的防護效能以及武器的搭載與維護。 英國海軍的應對策略: 探討英國海軍部在麵對來自法國等對手的挑戰時,是如何決策和投入資源進行鐵甲艦的研發與建造。分析不同類型早期鐵甲艦的設計思路,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暴露齣的問題。 早期鐵甲艦的代錶作: 細緻入微地介紹“勇士號”的設計理念、技術參數,以及它對後續艦船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將審視其他一些早期嘗試性艦船,例如“皇傢橡樹號”等,分析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戰略意圖與全球影響: 探討這一時期英國海軍發展鐵甲艦的戰略考量,例如如何維持其全球航行能力和海外殖民地的控製。分析這些新式艦船如何開始重塑海上力量的對比,並對其他海軍強國的軍事發展産生間接或直接的影響。 第二章:裝甲與炮火的競賽:前無畏艦時代(1870年代-1890年代) 隨著鐵甲技術的成熟和火炮威力的不斷提升,戰列艦的設計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即“前無畏艦”時代。這一時期,裝甲的布置、厚度,以及火炮的口徑、射程成為瞭艦船設計的核心競爭點。英國海軍在此期間建造瞭一係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戰列艦,它們代錶瞭當時海軍技術的最高水平。 本章將重點梳理這一時期英國戰列艦的設計演變,包括: 裝甲技術的進步與演變: 從早期的復閤裝甲到後期的均質鋼裝甲,本章將詳細介紹裝甲材料的革新及其在艦船防護上的應用。分析不同部位(舷側、甲闆、炮塔)的裝甲設計策略,以及如何平衡防護性能與船體重量。 重炮的威力與發展: 探討19世紀後期大口徑艦炮的技術發展,例如滑膛炮嚮綫膛炮的過渡,以及後膛裝彈技術的應用。分析火炮口徑、射程、彈藥種類以及射擊控製係統對戰列艦作戰能力的影響。 “巨靈”級與“公爵”級等代錶艦船: 深入剖析諸如“巨靈”級、“公爵”級、“君權”級等一係列標誌性戰列艦的設計特點。我們將詳細研究它們的艦體結構、動力係統、武器配置以及裝甲布局,分析它們在各自設計時期所代錶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艦載武器布局的優化: 審視不同時期戰列艦炮塔和火炮布置的演變,從舷側炮廓到中央炮塔,再到多炮塔配置。分析這些布局變化如何影響艦船的火力投射效率和防禦能力。 戰術思想的影響: 探討當時的戰術思想如何指導艦船設計,例如“海峽防禦”策略與“遠洋破交”策略對戰列艦設計側重點的影響。分析“齊射”理念的興起以及它對火炮布置的影響。 第三章:海權巔峰的象徵:無畏艦問世前夕(1890年代-1906年) 進入20世紀,海軍技術的發展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快車道。蒸氣輪機的高速發展、火炮射速的提升、裝甲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以及新式火控係統的齣現,都為新一代戰列艦的誕生奠定瞭基礎。1906年“無畏號”的橫空齣世,標誌著戰列艦設計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紀元,而在此之前,英國海軍建造的艦船,如“皇傢方舟”號(HMS Royal Sovereign)、“馬傑斯蒂剋”級(Majestic-class)等,已經預示瞭這場革命的到來。 本章將聚焦於“無畏號”誕生前的最後十年,即戰列艦設計走嚮成熟與技術集大成的高峰期: 動力係統的革命: 詳細介紹蒸氣輪機技術在戰列艦上的應用,分析其相比於往復式蒸汽機的優勢,如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和更小的體積。審視這一技術變革如何影響艦船的整體設計和作戰性能。 火炮技術的飛躍: 探討12英寸(305毫米)及更大口徑艦炮的成熟應用,以及高初速、大威力炮彈的研發。分析無綫電報對戰場偵察和指揮的革命性影響,以及對火炮射擊精度和效率的提升。 “馬傑斯蒂剋”級及後續艦船的分析: 深入研究“馬傑斯蒂剋”級戰列艦的設計理念,它們在裝甲布置、動力係統以及武器配置上所體現齣的前瞻性和成熟度。分析該級艦如何成為之後戰列艦設計的典範,以及其在英俄日海戰等事件中的錶現。 防禦與進攻的平衡藝術: 探討在有限的排水量內,如何最大化艦船的火力、防護和速度。分析諸如“埃金庫特”級(Duncan-class)等艦船在追求速度的同時,如何在裝甲防護上做齣取捨。 海軍戰略與國際軍備競賽: 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與其他海軍強國(如德國、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如何推動戰列艦設計的不斷升級。探討英國海軍在維持其海上霸權的過程中,如何通過艦船設計來迴應來自外部的挑戰。 結論:通往“無畏”時代的路標 1860年至1906年,是英國海軍戰列艦從蹣跚學步到矯健奔跑的時代。從木製艦身的最後挽歌,到全鋼結構、蒸汽動力、重炮巨艦的崛起,再到為“無畏”時代奠定技術基礎的最後一步,英國海軍在此期間的每一個設計決策、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深刻地塑造瞭現代海軍的麵貌。 《帝國之錨:英國海軍戰列艦發展史 1860-1906(修訂版)》不僅是一部關於艦船技術的編年史,更是一幅描繪帝國海上力量如何崛起、擴張與演變的宏偉畫捲。它揭示瞭技術進步、戰略考量與國傢意誌如何交織,共同鍛造齣那些象徵著國傢力量與榮耀的鋼鐵巨獸,為日後更加波瀾壯闊的海上競爭,刻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親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海上巨變,理解那些鋼鐵巨艦背後蘊含的智慧、勇氣與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