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嘉磊 著,李明桓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颜真卿
  • 楷书
  • 碑帖
  • 唐代
  • 墓志
  • 多宝塔碑
  • 书法临摹
  • 艺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122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3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书法名作范本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集合诸体代表范本,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使用。《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最大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最大限度还原作者优秀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高品质,低定价,是一套很好的历代书法名作范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多宝塔碑
郭虚己墓志

第一章 碑帖介绍
第一节 颜真卿生平简介
第二节 《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的基本情况与版本流传
第三节 《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的风格特征

第二章 临习要点
第一节 点画
第二节 结构
第三节 章法

第三章 从临摹到创作
第一节 《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的艺术特点及临摹、仿作、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学习借鉴同一书家的不同作品
第三节 写意临摹
第四节 模仿创作
《江左风物志》 作者: 范式微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精装,附赠摹印本拓片一套 开本: 十六开 字数: 约 60 万字 --- 内容提要 《江左风物志》乃是明代学者范式微穷毕生之力,采集整理而成的一部鸿篇巨制。此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门类或某一地域的经典文献,而是以“江左”——即长江下游以南,涵盖今日苏、浙、皖、闽、赣及周边部分区域——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物产地理、历史遗存为主要叙述对象,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江南历史景观。全书上起先秦,下迄作者所处的明代中叶,以编年体与纪事体相参酌的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数千年间,这片富庶之地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流变。 全书共分十二卷,五十八目,以“地”为纲,以“人”为纬,结构严谨,考据详实。 --- 卷帙细述 卷一:山川形胜 此卷集中论述江左之地的地理脉络。开篇即绘长江、淮河、钱塘江等主要水系之走向与特征,细致剖析了太湖、鄱阳湖等湖泊的形成与水文变迁。重点描摹了黄山、天目山、庐山等名山的地理地貌,并收录了历代文人对这些山川的描摹诗文,佐以当时的舆图辨析。其中,对运河开凿的历史进程,以及水利工程的兴衰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艰辛。 卷二:州府沿革 依据史籍记载,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江左地区自古以来州、府、县的设立与更迭。对于重要城市的兴衰,如金陵(南京)的多次建都与变迁、杭州的繁荣鼎盛、苏州的文化积淀,均有专门的考证。此卷侧重于政治地理的变动,涉及大量官职名称的演化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卷三:物产之富 此卷是关于江左地区自然经济的重要参考。详细记录了茶叶(如龙井、碧螺春的早期种植与制作)、丝绸(苏绣、杭锦的起源与工艺)、瓷器(越窑、龙泉窑的胎釉特点与衰落)、以及粮食作物的品种繁衍。对于历代贡品、地方特产的记录,考证严密,甚至触及到了某些稀有药材的采摘时节与地域限制。 卷四:士人阶层 着眼于江左地区知识分子的群体。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史学家及科举名宦的生平梗概。不同于单纯的传记汇编,此卷更关注士人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对宋代理学在江左的传播与本土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卷五:寺观碑记 本卷是关于江左佛教、道教及儒家书院的记录。收集整理了散佚的寺庙石刻、碑文题记。详细记述了如天台宗祖庭、禅宗名刹的兴建历史、供奉佛像的风格演变。对于一些地方性神祇的祭祀风俗,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与记录。 卷六:衣冠礼仪 重点探讨江左地区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丧嫁娶的流程、节庆活动的习俗(如上巳节、端午、中秋的庆祝方式)、以及不同阶层人士的服饰特点。此卷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述和乡约记录,力图还原真实的生活图景。 卷七:园林艺术 专述江左地区独步天下的园林营造之术。详尽描述了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周边的私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假山水池的营造技术、花木配置的讲究。通过对一些著名园林(如拙政园、灵隐寺周边景观)的历史变迁记录,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卷八:舟楫往来 聚焦于江左地区发达的水路交通。记录了漕运的制度变迁、各类船只(如沙船、米船、画舫)的形制特点及载重能力。对于沿江、沿河码头的繁荣与衰落,亦有详细的对比分析,体现了“水利兴则百业兴”的地域特征。 卷九:乡野歌谣 此卷收录了大量采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歌谣、地方戏曲的唱词残篇,以及农耕时的劳动号子。这些口头文学虽不成体系,但却是了解普通民众情感、生活节奏最直接的材料。范式微在此卷的整理上,力求保持其原貌,仅作简单的注释。 卷十:医卜星相 记载了江左流传的草药知识与民间医术。收录了如“四大名医”在当地的行医事迹,以及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占卜、星相学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卷十一:战乱遗痕 客观记录了历次战乱对江左地区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包括人口流失、城池毁坏、文化典籍的焚毁与散佚。尤为详尽地记录了靖康之变和明初的几场地方冲突对地方经济的冲击,体现了地方志的忧患意识。 卷十二:附录与考订 收录了范式微搜集到的各类残缺文献、地方志的佚文校勘,以及他本人对全书内容进行的修订与补充。附有详细的索引和引文出处目录。 --- 艺术特色与价值 《江左风物志》的价值,在于其“博而不杂,详而有节”。作者范式微深谙史学大家之法,摒弃了传统志书的堆砌模式,而以“义例”为纲,将地理、物产、人物、风俗熔于一炉,使读者在阅读具体风物的同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洪流对地域文化的塑造作用。 全书文风朴实,间或夹叙兼具文人雅趣,引用碑文、奏折、私信等一手资料达数百种,考证功夫之深,令人叹服。此书不仅是研究明代江南社会史、经济史、民俗学的重要参考,更是后世探究中国地域文化差异与发展脉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所展现的,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演进的、富饶而又内蕴深沉的“江左”世界。 --- [附注:] 本书不涉及任何与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的生平、作品、碑刻、墓志等相关的内容。其研究领域完全聚焦于长江下游以南地区的地域历史文化风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我那堆积如山的碑帖,很多老版的影印件实在是不忍卒读,墨色发灰,字口模糊,完全失去了原碑的神韵。购买新版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印刷质量,这简直是重中之重。对于颜真卿这种笔画厚重、线条有力的大家,如果印制粗糙,那些力量的层次感就会被完全抹杀掉,看起来就像是僵硬的印刷字体,而不是鲜活的墨迹。我希望这本《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的出版方,能够采用高质量的影印技术,最好是能还原出拓片上那种“涨墨”或“瘦硬”的不同质感。只有清晰的细节,才能让我分辨出颜真卿行笔时提按的微妙变化,体会到他如何用中锋的圆润来承载磅礴的力量。毕竟,我们学习碑刻,就是要在屏幕和纸张上,重新体验原碑石的沧桑和立体感。

评分

我对这类汇集了名家不同时期或不同体裁作品的选本总是抱有一种挑剔的眼光,因为跨度太大,很容易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但这次看到是颜真卿的这两件作品,虽然风格侧重不同,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唐代书风的成熟与强大。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教育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选集的“可教性”。《多宝塔碑》无疑是教结构、教笔力的绝佳范本,每一个捺画、每一个横撇的处理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学生只要照着练,基础就能打得很牢固。而《郭虚己墓志》则可以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书法创作并非只有一种面貌,在严谨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情感的流露来增添作品的灵动性。如果这本书的释文和考证部分做得扎实,能给出一些关于书写年代、刻制背景的可靠信息,那它就从一本单纯的“帖”升级为了一本“研究资料”。

评分

这本收录了唐代颜真卿两件重要墨宝的书籍,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翻开细细品味一番。作为一个常年在书法圈子里打转的爱好者,我深知颜真卿在楷书发展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气度和法度,是后世学书者仰望的丰碑。我尤其期待看到《多宝塔碑》的影印本,那可是“颜楷”的代表作之一,笔画饱满,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却又不失温润,被誉为楷书的典范。想当年初学书法时,临摹的碑帖多是欧阳询或赵孟頫,但心中深处总有一个角落是留给颜体的雄浑与正大气象的。这本书的装帧和影印质量,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字迹是否清晰,墨韵是否得以保留,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从中窥见颜真卿运笔的微妙之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堆图片的集合,而是一个能够引导我进入颜真卿精神世界的载体,让我能感受到那位盛唐气象的大家,是如何将儒家正气融入方寸之间的笔墨之中的。这本书的价值,绝非区区纸张墨水可以衡量,它承载的是一段辉煌的书法史。

评分

作为一个对书法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尤其是那种“忠义”的精神外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缩影。因此,我希望这本书在排版设计上能体现出一种庄重感,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现代设计。想象一下,如果能将《多宝塔碑》的端庄与《郭虚己墓志》的朴拙并置,读者在翻阅时,就能直观地感受到颜真卿创作心境的细微差异。这本书不应只是冷冰冰的字帖,它应该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盛唐士人的气度与风骨。如果能配上一些关于碑文内容的简要介绍,哪怕只是抄录碑文原文,也能让我在学习笔法的同时,对碑文所载的功德事迹有所了解,实现艺术与人文的双重滋养。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墓志铭,那段时间的碑刻艺术有一种粗犷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感,与后世的馆阁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对这本书中收录的《郭虚己墓志》抱有极大的兴趣。墓志铭的书法往往更具自然天成的韵味,少了科考或摩碑的刻意雕琢,更能体现书写者在特定心境下的真实状态。颜真卿早期的作品,尤其是墓志类的,往往能看到他从初唐诸家向自家风格转变的过渡痕迹,这对于研究书法史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好奇的是,影印件的刀痕和风化痕迹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因为这些“瑕疵”恰恰是碑刻艺术的灵魂所在,它们记录了时间对作品的雕刻,也体现了原碑的质感。如果能清晰对比出《多宝塔碑》那种规整的庙堂气与墓志那种相对自由、更具个性的笔意,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更高了。期待能从中发掘出一些被传统教材忽略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