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平装ISBN: 9787547220368条形码: 9787547220368品牌: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6月1日)
丛书名: 天下墨宝系列
平装: 4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7216279
条形码: 9787547216279
商品尺寸: 28.2 x 20.6 x 0.2 cm
商品重量: 240 g
品牌: 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書收其墨迹《李太白仙詩卷》、《次辯才韵詩帖》、《吏部陳公詩跋》、《新歲展慶帖》等十七件墨迹。其中《李太白仙詩卷》書於元佑八年,此件縱三十四厘米,横一百一十一厘米,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次辯才韵詩帖》縱二十九厘米,横四十七點九厘米;《吏部陳公詩跋》縱二十七點八厘米,横六十點八厘米;《東武帖》約書於元佑四年,縱二十八點七厘米,横二十二厘米;《次韵秦太虚詩帖》約書於元豐二年,縱三十點七厘米,横四十五點三厘米;《獲見帖》約書於元豐五年,縱二十七點七厘米,横三十八點四厘米;《渡海帖》約書於元符三年,縱二十八點六厘米,横四十點二厘米;《歸安丘園帖》約書於元佑元年,縱二十五點六厘米,横三十一厘米;《北游帖》約書於元豐二年,縱二十六點一厘米,横二十九點五厘米;《一夜帖》為元豐年間書於黄州,縱二十七點六厘米;《覆盆子帖》亦為元豐年間書於黄州,縱二十七點七厘米;《江上帖》書於靖國元年,縱横均三十厘米左右。以上十一件墨迹,均藏於臺北故宫博物院。《新歲展慶帖》與《人來得書帖》元豐年間書於黄州,其規格分别是縱三十點二厘米,横四十八點八厘米和縱二十九點五厘米,横四十五點一厘米;《歸院帖》是蘇軾為翰林學士時書,縱三十五點一厘米,横十二點四厘米;《治平帖》是其三十餘歲時書,縱二十九點二厘米,横四十五點二厘米;《題王詵詩帖》縱二十九點九厘米,横二十五點七厘米。以上五件墨迹藏於故宫博物院。
坦白说,我对市场上那些动辄号称“天下第一”的字帖持保留态度,但这一本在“实用性”上确实做到了顶尖水准。首先是字体的选择和排版,它并没有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做了很有逻辑的区分。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结构相对清晰、笔法相对稳健的部分被精心挑选出来,作为入门的范本;而对于进阶者,那些充满动态和变化、更考验控笔能力的复杂段落则提供了挑战。我在练习时发现,它对“间架结构”的解析非常到位,苏轼的字,笔画之间常常留有大片空白,这种“计白当黑”的布局,在临摹时极易被我们新手破坏。但这本字帖的清晰度,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哪些空白是“留白”,哪些是“呼吸”,这对提升字帖的整体气息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印得太暗或太浅,让人抓不住重点的敷衍之作,而是真正为学习者着想的用心之选。
评分购买这套字帖,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对“宋代行草书”整体风貌的呈现。苏轼的行书,是宋四家乃至整个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是文人审美品味的集中体现。这套选本在选材时,显然是参考了大量的权威版本,使得我们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部分对“尚意”精神的阐述,这使得学习者在临摹时,不至于陷入到单纯的“形似”泥潭。宋人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韵味,是性情的流露。当我看着那些一气呵成的长篇,体会到笔锋在纸上游走时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时,我感觉自己对书法“气韵生动”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它不仅是教你写字,更是在教你如何用笔墨来表达你作为中国文人的那份独特的情怀与淡泊。
评分这本字帖初上手时,我简直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韵和气度给震住了。首先要说的是装帧设计,纸张的选择很有讲究,那种微微泛黄、带着些许肌理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宋人的温度。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笔触转折,墨色的浓淡变化,也都被忠实地还原了出来,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我过去买过一些字帖,有些复印出来后,原帖那种微妙的“飞白”效果都丢失了,练起来总觉得少了点神韵。但这一本不同,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苏轼行书那种“欹侧而正、疏朗而密”的独特章法美感。我尤其喜欢它对整体气息的把握,苏轼的行书往往带着一种天然的、不加雕饰的文人雅士之气,尤其是在书写《黄州寒食诗帖》这种怀才不遇、情感充沛的作品时,那种抑扬顿挫、笔意连绵的韵味,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潮澎湃,忍不住想拿起笔去追摹一番。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无声对话,让人在临摹中体会到书法超越技巧本身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个人对于学习古代书法,最看重的是“意境”的传达,单纯的技巧模仿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这套选集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苏轼某一特定时期的成熟风格,而是能让我们窥见他心境与笔法同步演变的过程。比如,在观察那些选自不同时期、不同情绪下的墨迹对比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如何从早期的端谨过渡到后来的洒脱不羁,那种用笔的力度控制和墨水的饱满程度,仿佛就是他当时心情的直接写照。特别是那些篇幅较短、流传较少的应酬书信或札件,更能体现他日常书写的自然状态,少了刻意的修饰,多了几分率真。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古人笔意融入自己日常书写习惯的习练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照物。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写一个笔画”,而是“在什么心境下,这个笔画应该如此呈现”。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远胜于机械地描摹。
评分作为长期钻研书法的人,我深知“墨迹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毛笔和软笔都可以参考的今天。这本字帖在呈现上,巧妙地照顾到了不同媒介的特性。对于使用传统狼毫、羊毫笔的爱好者来说,原帖的浓淡枯湿变化提供了最真实的参照,可以反复研究墨色的“层次感”。而对于现代使用软笔、钢笔进行日常书写练习的朋友,它的结构清晰度又保证了基础骨架不会跑偏。我尝试着用现代的软笔去模仿其中某几笔的“侧锋入笔”,发现只要抓住了苏轼那种“不拘一格”的笔法核心,即便是不同工具,也能奏出相似的韵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跨越了工具的限制,将重点拉回到“用笔”本身——那种看似随意实则内含万千变化的力量分配,是学习者最需要掌握的精髓。这是一套能真正陪伴你从入门到深入、不断挖掘出新东西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