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传统文化爱好者 1. 本书是国学专家、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全方位解读《论语》的书,凝聚了他十余年研究《论语》、感悟《论语》的心得体会。
2.本书立足于原典,以关怀当下的视角,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解读《论语》,通过本书可以鲜活地感悟孔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古为今用,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和立身处世的智慧。
3. 书中配有大量的古代山水人物图与张教授专门为本书题写的书法图片,以增进对图书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情趣。
内容简介
《论语》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人的智慧宝藏,里面蕴含着恒常的、真实的、活泼的道理,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宝训,它里面所闪烁的,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小聪明,而是在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淬炼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智慧。
本书立足于原典,以关怀当下的视角,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解读《论语》,通过本书可以鲜活地感悟孔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古为今用,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和立身处世的智慧。
读《论语》,可以领略圣人的胸怀与志向!
读《论语》,可以参悟“一以贯之”的天人之道!
读《论语》,可以臻入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作者简介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院课程特邀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老子道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会长。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等有关栏目主讲人。
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家庭, 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先后师从文字训诂大家钱超尘、易学哲学泰斗朱伯崑、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2016年其家庭荣获,并亮相2017年央视春晚;“”家族荣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1997年首次提出“,三教合易”的观点,主张“易魂佛心,儒风道骨,医艺并用,五经归元”,以“易”融贯儒释道、医艺武,以内求实修打通生命觉悟之路。2003年率先在北大为企业家讲授国学;2004年建立个人国学网站,开设首届企业家国学修心特训营,2005年创建国学五经书院,创立“国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概念,首次建立“修心开智管理模式”“用人系统”“三宝五心养生法”。 从2004年开始讲授“国学五经”,目前是全国率先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的国学导师。2009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国学四大领军人物”之一。
主编出版多项学术专著及教材,在传统文化、周易及中医养生领域。1992年主编我国首部《》、1994年《》、1999年主编《易学文化丛书》、2001年主编新世纪课程教材《医古文》、2004年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2009年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2017年主编卫计委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2017年主编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教材《中医文化读本》。个人学术专著主要分为四个系列:《全解国学经典》系列、《国学养生》系列、《易学文化研究》系列、《中医思想文化研究》系列。
目录
导 语 / 001
关怀天下的学问 / 001
半部《论语》治天下 / 003
我缘何发愿全解《论语》 / 006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007
《论语》是什么时候谁写的 / 016
关于《论语》的版本传承 / 017
关于《论语》的历代注疏 / 019
《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 020
《论语》的核心思想 / 021
《论语》与思想史背景 / 021
《论语》与伦理思想 / 024
《论语》与教育思想 / 027
《论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 028
《论语》的人生启示 / 030
事业从“五伦”做起 / 030
为政以“德行”为先 / 033
处世以“中庸”为准 / 035
学而第1 / 038
为政第二 / 059
八佾第三 / 079
里仁第四 / 098
公冶长第五 / 114
雍也第六 / 133
述而第七 / 151
泰伯第八 / 173
子罕第九 / 187
乡党第十 / 210
先进第十一 / 226
颜渊第十二 / 246
子路第十三 / 263
宪问第十四 / 282
卫灵公第十五 / 309
季氏第十六 / 329
阳货第十七 / 339
微子第十八 / 355
子张第十九 / 365
尧曰第二十 / 378
后 记 / 388
精彩书摘
《张其成全解论语》: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如果抛弃了仁,那还怎么成就名声呢?“恶”就是何、哪里、怎么的意思。孔子和老子在这里又不同,老子是无名、无极、无功、无利、无为,而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担忧的是自己死了以后没有名声。孔子主张成名,老子要无名,矛盾吗?有句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很多人说孔子是积极的,老子是消极的,这种观点不对,仔细看来,两个人说的是一回事的两个阶段。“名”实际上是一种约束力,孔子说“成名”是“必也正名乎”,不像现在的人为了出名什么事都敢做。孔子是要正名、正名分,求的是一种正名,具有一种约束力,君子出名了,就必须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做,传道就要知道、行道、践道,儒家的意思是自己要做到,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求名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求的是正名。老子又说无名,其实无名就是最大的名,道家认为人最渺小,要跟天地融为一体才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追求“无名”就是要与道融为一体。“正名”与“无名”讲的都是修道的事。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儒家、道家、佛家好比公共汽车,儒家第一站下车,道家第二站下车,佛家在终点站下车,这个比喻有道理,但也不太确切,其实儒家下车的第一站,也是人生的终点站了。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通“勿”。做一个君子,千万不要在“终食之间”违背了仁。“终食之间”就是匆忙之间,忙乱中就违背了仁。“终食”的本意就是一顿饭,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君子千万不要在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片刻之间都不能违背仁德。“造次”就是匆忙之间,在匆忙之间也一定要“于是”,“是”就是“这”,在这里就是指“仁”,在匆忙之间也要守住仁,在颠沛流离中也要守住仁,片刻都不能离开。
顺便翻看一下第十三篇《子路》篇,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子路》篇的第九章也讲到了富贵:“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也讲了富的问题,孔子不是不讲富。“子适卫”,孔子到卫这个地方。“冉有仆”,冉有跟从他。孔子说:“庶矣哉!”人口很多啊!冉有说:“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已经能够很多了,进一步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富之。”使之富裕。战国时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实力的标准,首先就是看人口多不多,先要求数量,然后求质量。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要做什么事呢?孔子告诉他,你要让他们富裕。然后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如果已经富裕了,那下一步又该怎么做呢?孔子说:“教之。”就是要教化老百姓。
治理一个企业常常也是一样,第一步的发展要员工多,员工多了之后,下一步要“富之”,让员工收入提高,那样员工肯定很喜欢这个企业。但是,接下来你会发现,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端的事情,所以再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教之”,要教育员工。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地发展,比使员工富裕还重要的就是要教育他们。如何教育呢?就是用儒家的精神来教育,教育员工精神上要贵。如果一个人没有道义,那么富与贵就像浮云,是不值得去追求的。
《大学》中有几句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的财是用来使身体发达的,现代人却是“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身体”,结果换不回来了。
“仁者以财发身”,身不仅仅是指身体,还指精神。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修改了四次:第一次的时候,说生理健康,生理上没病叫健康;第二次的时候加上了心理健康,后来发现只是身心健康还不够;第三次的时候加上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健康;第四次的时候,发现还不够,一个人虽然能适应社会,但是他“缺德”也不行,所以又加上了“道德健康”。WHO对健康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所以“身”至少包括了形体、精神两大方面。
……
前言/序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为儒家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源村),享年73岁。自称“丘也,殷人也”,乃殷商后裔。父叔梁纥,母颜徵在。幼年丧父,少贫贱。时逢乱世,孔子信而好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力于复兴周代文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志在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首开私家讲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相传孔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古代文献,其功甚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对话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代表性经典。《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书成于众手,乃由孔子弟子甚至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传至汉代,有三种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历代注《论语》者甚众。
《论语》主言仁,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孝悌忠义、克己复礼。或曰,“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不虚。孔子的智慧不仅指引我们独善其身,而且指引我们兼济天下。读《论语》,领略孔子的胸怀与志向;读《论语》,参悟“一以贯之”的天人之道;读《论语》,探求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书序至此,想起2007年11月,余携诸位易道同修,聚集在孔子故里曲阜,肃立于大成殿前,谨以鲜花雅乐,恭祭至圣先师。气氛之肃穆,场面之庄严,仪式之隆重,犹历历在目。特将所拟祭文附上:
洙泗长长,尼山蒙蒙。沃野千里,绿树千重。
天佑中华,生我圣孔。大成先师,万世尊崇。
十五志学,六艺并宏。三十而立,杏坛授众。
有教无类,私学先锋。四十不惑,觉悟人生。
五十研易,韦编三绝。彬彬无过,终知天命。
六十耳顺,删定六经。七十从心,感叹道穷。
缅怀先圣,追远慎终。仁者爱人,以义为重。
以和为贵,执两用中。忠孝首善,恕道宽容。
诚信为本,礼法为用。志道据德,游艺其中。
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修己安人,身正令行。
论语易传,先圣两经。彖象系辞,十翼七种。
文言说卦,易道贯通。阴阳谓道,继善成性。
乾坤氤氲,万物化生。天地合德,日月运行。
易知易从,有亲有功。天下理得,成位乎中。
观象玩辞,知变在动。乐天知命,原始反终。
洗心研虑,趋吉避凶。自强不息,乾阳资始。
厚德载物,坤阴资生。保合太和,乾坤变通。
知往察来,神化无穷。易道广大,嘉惠后生。
我辈弘毅,道远任重。中华复兴,腾飞巨龙。
宝岛盼归,华夏一统。世界和平,祈愿大同。
告慰先圣,文脉昌隆。
《儒风洞鉴:国学经典的千年回响》 内容简介 《儒风洞鉴:国学经典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入浅出、视角独特的国学普及读物,它并非专注于某一学派的经典文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化浩瀚星空中最为璀璨的几颗星辰——《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乐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春秋》等,如同在古老的长河中拾取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的演进与传承。本书力求以现代的视角,结合历史的纵深,以清晰的脉络、生动的语言,为当代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也非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古圣先贤的精神交流。它旨在剥离经典表面的晦涩与陌生,揭示其蕴含的智慧,探讨其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国学殿堂。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头与奠基 此部分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华文明的起点,追寻早期思想的萌芽。我们将从《易经》开始,它被誉为“群经之首”,不仅是占卜的工具,更是宇宙观、哲学观的深刻表达。《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五行相生,描绘了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揭示了变化中的不变之道。本书将解析其卦象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它如何成为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基石。我们将聚焦于《易经》中蕴含的辩证思想,例如“损益”、“恒”等概念,并尝试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体悟人生哲理。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诗经》,这部中国文学的滥觞。它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感与社会风貌。《诗经》三百篇,有风、雅、颂之分,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和宫廷乐章。本书将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分析其艺术特色、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古代社会伦理、人际关系和审美情趣。我们会探讨“赋、比、兴”的手法,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朴素的爱情观、家国情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尚书》则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瑰宝,它记载了虞、夏、商、周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实。本书将选取其中具有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篇章,如“尧典”、“舜典”、“洪范”等,分析其记载的政治制度、治国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将探讨其中关于“德治”、“民本”等思想的早期萌芽,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 第二部分:伦理的构建与人性的光辉 此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伦道德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们将重点关注《礼记》和《乐记》,这两部经典在构建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礼记》是一部礼仪规范的集成,它详细阐述了从国家大事到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祭祀、朝聘、乡射、婚丧嫁娶等无数细节。《礼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规范性,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礼”的精神——尊重、秩序、和谐。《礼记》中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将是本书着重分析的对象。 《乐记》则与《礼记》相辅相成,它探讨了音乐在社会教化、情感陶冶中的作用。《乐记》认为,“乐”能够使人心和,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本书将结合《乐记》的论述,分析音乐如何与礼仪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我们将探讨“乐”与“礼”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此部分还将不可避免地触及《论语》和《孟子》,这两部经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成就。《论语》作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是“仁”——爱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君子”之道。本书将从“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经典语录出发,深入剖析孔子关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教育理念的深刻见解。我们将探讨“仁”、“礼”、“恕”、“忠”、“孝”等核心概念,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意义。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仁政和民本思想。《孟子》中关于“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的论述,以及他对“王道”的追求,都将是本书重点解读的内容。我们将分析孟子如何通过辩论和比喻,阐述其政治理想和道德主张,并探讨其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修身与齐家的智慧 此部分将聚焦于个体层面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构建,这是国学智慧落脚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深入《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载体。《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路径。本书将详细解析“大学之道”,重点阐述“修身”在整个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诚意正心”来实现个体的道德完善。我们将探讨“修身”的具体方法,例如“慎独”、“克己复礼”等,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和人生哲学进行有趣的对话。 《中庸》则强调“中和”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本书将探讨《中庸》中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哲学思考,以及如何通过“诚”来实现个体与天地的感应。我们将分析“中庸”的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复杂局面时的重要性,并尝试理解为何“中庸”被视为至高的道德境界。 第四部分:历史的镜鉴与文明的传承 此部分将视角转向历史的宏观层面,探讨历史的规律与教训,以及中华文明如何薪火相传。《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记事风格严谨,语焉不详,却蕴含着深刻的“春秋笔法”,即作者寄寓褒贬于字里行间。《春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其所体现的“春秋之义”,即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对政治道德的判断。本书将选取《春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解析其记事背后所蕴含的史观和道德评判,探讨其如何成为后世君王和士大夫反思历史、借鉴经验的宝贵教材。 最后,本书将回归当下,审视这些古老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们并非要求读者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人的智慧,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经典原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汲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国学观。我们将探讨国学经典在塑造民族精神、涵养人文素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去体悟,让古老的智慧之光,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儒风洞鉴:国学经典的千年回响》,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古今的思想之旅,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启迪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