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这越来越坏的世界里,注定有一场残忍的败仗。那你打还是不打?
正如黄丽群为《大裂》所做的序言《暗室明眼人》中所说,“胡迁的小说集《大裂》里,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作为格格不入的一代,现阶段的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总有一种莫名撕裂感,胡迁用爆裂的文字写作,用层层意象铺设出一条条离开“这里”的路,我们或许身处这里,可总要知道离开这里很远的路在何处。
海报: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胡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第六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
序/暗室明眼人/黄丽群
序/离队少年/王小帅
一缕烟
大象席地而坐
漫长的闭眼
气枪
张莫西去了沙漠
猎狗人
大裂
婚礼
鞋带
静寂
荒路
倾泻直下
羊
约会
玛丽悠悠
暗室明眼人
黄丽群
说起来我跟胡迁有两面之缘。2014年他来台湾参加金马电影学院,学程结业功课是改编一篇短篇小说,因其中有我的作品,便被主办单位找去开了场两小时的短会。
匆匆来去,印象里就是一群敏思闪烁的年轻人,我昏头昏脑,瞎说一场,会后却收到胡迁认真写了 e-mail 过来讨论,态度大方,应对有古典的节度。他回北京后,彼此也偶尔通信,某日他很客气,先问能不能寄作品给我看,我答复了,才发过来。老实说我原先没有什么预设,读过却着实吃惊:他似乎太没有自信了,这是很好的小说,干净,浑然天成。他对文字这古老介质的驾驭能力可谓天造地设,每个字是似有若无的纤维,每段句子是气孔绵韧的密丝,分分寸寸,行若无事,在你意识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
他不像许多人克制不住以其为鞭的诱惑,也不要喧嚣抽打读者,制造浮夸的声响与迹象;他沉默地缠缚,沉默地收敛,丝线一点一点绞紧了勒深了,心仿佛都要裂了。
但写出这样小说的作者,到底是那群均貌似明朗的学员里的哪一位呢?……两年间我一直没搞清楚,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这未免也太少根筋。
直到2016年他以中篇《大裂》得到台湾的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因领奖再来台湾,有机会请他喝个咖啡(饭则被小说家骆以军抢去),才大概算认识了,是个从整体到细节都很清爽的年轻人,言语简洁,带冷涩的幽默感,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攒的弹珠。人不似其文。我一下子有点懵,无法理解他的写作中为何会出现那样极致的伤害性,就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会写这样的小说啊……”
真是愚蠢的问题,这甚至是我自己作为写作者最讨厌遭遇(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但胡迁恳切回答。其实他本人的质地能够说明很多: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毁损,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著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书名“大裂”两字或者是无意识的流露,却也收束出胡迁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内在风景,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胡迁学的是电影,他非常擅长利用人物的对话,及对话间不可见的细微波动,如牙科探针般挑出生活的疼痛神经。然而我以为影像训练又不足够解释他短篇小说的魅力:这些作品的结构有时其实不太工整,但那当中的强烈能量让技术问题的刮痕甚至不让人感觉是瑕不掩瑜,而莫名显得那歪斜是一种天经地义,理直气壮了。
许多创作者,终其一生在追求这种无言中说动的境界,他羚羊挂角地恐怕自己也没发现地轻易做到。这样想想我都觉得真是挺可恨的 。
也或许可以这么说:写作一事之诡谲,虽存于文字,又不存于文字,更在如何魔术般介入现实中肉眼不可见的微妙间隙,胡迁带著他松德哨子玻璃般至薄至清透的洞察,在这本小说中一次又一次演示著吹毛断发的天分。《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本伤害之书,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我可以想像它会被什么样的读者排斥,让什么样的人不安,我可以想像会有什么样的人因在这其中求其安慰与修饰不可得,而感到不满。也可以想像它是多么地不符合某种主流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大义。
但我想好的创作者,本来也都是这样的。生命如拥挤的暗室,他坐在当中,视线炯炯,眼中没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见,不怕痛地指出来,也不因此就佯装或者自命是谁的一道光。至于救赎或出口,那是人人各自的承担与碰撞,若主张创作者必须为此负起责任,就是一种贪小便宜。
我不敢妄言自己多么了解胡迁及其作品,但承他不弃,这两年他陆续写了什么,会发来给我看看,有时我们会在信中聊几句,有时我工作焦头烂额难以为继,他也不介意。这当中的《大裂》《一缕烟》《荒路》《漫长地闭眼》等都是我反复再读的秀异之作。然而令人比较困扰的恐怕在于,他的作品,不管放在哪一条脉络下,哪一种已知的模板里,都显得不易解释,像块在视野中任何位置都无法嵌合的拼图。要描述为格格不入,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但我以为,也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头角峥嵘。
离队少年
王小帅
在西宁的青年导演论坛上,胡迁的宣讲引发了哄堂大笑和鼓励的掌声。事情是这样的,主持人介绍完下一位宣讲人后特意提了一下这位导演比较害羞,万一中途有什么情况请大家谅解,然后胡迁就上台了。大大的脸庞,头顶着年轻人舍不得剪的厚重的长头发,黑框眼镜后面目光迷离,像是没有睡醒。他的剧本项目起名“金羊毛”,来自于某个希腊神话传说。他一开口就暴露了他在背稿,他的眼神对着前方的虚无背了开头的一小段之后,眼睛突然看向台下的听众,然后就顿住了,那一刻整个空气也顿住了,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这个台上的年轻人突然石化了,一动不动。等所有人反应过来已经十几秒过去了,哄堂大笑就是在那一刻爆发的,随即是理解和鼓励的掌声。后来问他当时发生了什么,他也说什么都没发生,就是空白了。后来的宣讲这个人严重跑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漫无目的的描述希腊神话上,而且就这个希腊神话也没有讲清楚,并且接连又顿住了几次。作为当时台下的评委,我知道这次的所有奖项恐怕和这个年轻人无缘了。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这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所有宣讲人中最深的。
看到“金羊毛”的完整剧本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这回轮到我“顿住”了。整个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完全和他在台上絮絮叨叨的古希腊神话失之千里。不过,正是这样的间离和反差倒是十分的契合了那天在台上石化了的年轻人的气质。我立刻约了他再次见面。不见不要紧,一见吓一跳。除了相同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同门背景之外,毕业没几年的他其实已经是一个作家了,中篇小说集“大裂”刚刚在台湾出版,还拿了个什么奖。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回答是因为当不了导演,无聊。他的控诉是这样的,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拍了一个和他的文字气质高度一致的短片之后被导师批评太艺术,让他模仿韩国人那样拍商业片,他照做了一个,混杂了黑色、动作、凶杀和悬疑,拍完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投降出离地愤怒起来,愤怒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关起来,写字。因为有了宣讲那次的阴影,每次听他说话都十分担心他在某个时刻再次顿住,当然这样的情况没有再发生,尽管没有再发生,但他时常的沉默和话语间的游离感还是让人产生联想,就像一个有着满腹心事和幻想的孩子,因为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表达自己而被人误解,然后他就更深地回到自己的世界,让人担心的是,他有那个世界吗?这样的担心很快就解除了。
解药就是他的文字。像他的剧本一样,读胡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行为、故事有一种天然的不确定和游离感,他的文字更是紧紧地契合着这个气质,制造出让人惊喜又沮丧,真实又荒诞的氛围。这就是他的世界,一个文如其人的世界,一个时常会什么都没有发生而顿住的世界,那个世界空白,游离。以他的年龄,能如此熟练的控制文字、句式和情绪的年轻写者实不多见。然而年轻也是一把双刃剑,刺向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容易暴露自己的软肋,胡迁的年龄正好是这个时候。剑的一面是未被污染的想象力在年轻的血液里驰骋,荷尔蒙和精液的味道又浓又足,他的文字可以肆意挥霍它们,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也可以浪费,三天一个中篇就像一个年轻人夜夜勃起的生殖器,随时都兴致勃勃。剑的另一面也正像这只随时都兴致勃勃的生殖器,充满了骄傲的生命力却一时找不到格斗的对象,所以有时候他要自己解决它。胡迁拥有这两面,从高中时候就开始的写作练习让他像一个离开了正常队伍的少年,早早的进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他就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用掌握的文字宣泄着年轻人天然的愤怒和反叛,就像那只找不到对象的勃起的生殖器。我相信他,这个离队少年。不苛求他马上看到自己之外的风景,因为自己的风景还没有描绘完。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那个不想听导师话的导演系学生,至今没有成为导演,却俨然是一个作家了。以后的胡迁会是怎样?一切,交给时间吧。
序1
暗室明眼人
黄丽群
说起来我跟胡迁有两面之缘。2014年他来台湾参加金马电影学院,学程结业功课是改编一篇短篇小说,因其中有我的作品,便被主办单位找去开了场两小时的短会。
匆匆来去,印象里就是一群敏思闪烁的年轻人,我昏头昏脑,瞎说一场,会后却收到胡迁认真写了 e-mail 过来讨论,态度大方,应对有古典的节度。他回北京后,彼此也偶尔通信,某日他很客气,先问能不能寄作品给我看,我答复了,才发过来。老实说我原先没有什么预设,读过却着实吃惊:他似乎太没有自信了,这是很好的小说,干净,浑然天成。他对文字这古老介质的驾驭能力可谓天造地设,每个字是似有若无的纤维,每段句子是气孔绵韧的密丝,分分寸寸,行若无事,在你意识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
他不像许多人克制不住以其为鞭的诱惑,也不要喧嚣抽打读者,制造浮夸的声响与迹象;他沉默地缠缚,沉默地收敛,丝线一点一点绞紧了勒深了,心仿佛都要裂了。
但写出这样小说的作者,到底是那群均貌似明朗的学员里的哪一位呢?……两年间我一直没搞清楚,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这未免也太少根筋。
直到2016年他以中篇《大裂》得到台湾的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因领奖再来台湾,有机会请他喝个咖啡(饭则被小说家骆以军抢去),才大概算认识了,是个从整体到细节都很清爽的年轻人,言语简洁,带冷涩的幽默感,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攒的弹珠。人不似其文。我一下子有点懵,无法理解他的写作中为何会出现那样极致的伤害性,就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会写这样的小说啊……”
真是愚蠢的问题,这甚至是我自己作为写作者最讨厌遭遇(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但胡迁恳切回答。其实他本人的质地能够说明很多: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毁损,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著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书名“大裂”两字或者是无意识的流露,却也收束出胡迁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内在风景,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胡迁学的是电影,他非常擅长利用人物的对话,及对话间不可见的细微波动,如牙科探针般挑出生活的疼痛神经。然而我以为影像训练又不足够解释他短篇小说的魅力:这些作品的结构有时其实不太工整,但那当中的强烈能量让技术问题的刮痕甚至不让人感觉是瑕不掩瑜,而莫名显得那歪斜是一种天经地义,理直气壮了。
许多创作者,终其一生在追求这种无言中说动的境界,他羚羊挂角地恐怕自己也没发现地轻易做到。这样想想我都觉得真是挺可恨的。
也或许可以这么说:写作一事之诡谲,虽存于文字,又不存于文字,更在如何魔术般介入现实中肉眼不可见的微妙间隙,胡迁带著他松德哨子玻璃般至薄至清透的洞察,在这本小说中一次又一次演示著吹毛断发的天分。《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本伤害之书,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我可以想像它会被什么样的读者排斥,让什么样的人不安,我可以想像会有什么样的人因在这其中求其安慰与修饰不可得,而感到不满。也可以想像它是多么地不符合某种主流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大义。
但我想好的创作者,本来也都是这样的。生命如拥挤的暗室,他坐在当中,视线炯炯,眼中没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见,不怕痛地指出来,也不因此就佯装或者自命是谁的一道光。至于救赎或出口,那是人人各自的承担与碰撞,若主张创作者必须为此负起责任,就是一种贪小便宜。
我不敢妄言自己多么了解胡迁及其作品,但承他不弃,这两年他陆续写了什么,会发来给我看看,有时我们会在信中聊几句,有时我工作焦头烂额难以为继,他也不介意。这当中的《大裂》《一缕烟》《荒路》《漫长地闭眼》等都是我反复再读的秀异之作。然而令人比较困扰的恐怕在于,他的作品,不管放在哪一条脉络下,哪一种已知的模板里,都显得不易解释,像块在视野中任何位置都无法嵌合的拼图。要描述为格格不入,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但我以为,也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头角峥嵘。
序2
离队少年
王小帅
在西宁的青年导演论坛上,胡迁的宣讲引发了哄堂大笑和鼓励的掌声。事情是这样的,主持人介绍完下一位宣讲人后特意提了一下这位导演比较害羞,万一中途有什么情况请大家谅解,然后胡迁就上台了。大大的脸庞,头顶着年轻人舍不得剪的厚重的长头发,黑框眼镜后面目光迷离,像是没有睡醒。他的剧本项目起名“金羊毛”,来自于某个希腊神话传说。他一开口就暴露了他在背稿,他的眼神对着前方的虚无背了开头的一小段之后,眼睛突然看向台下的听众,然后就顿住了,那一刻整个空气也顿住了,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这个台上的年轻人突然石化了,一动不动。等所有人反应过来已经十几秒过去了,哄堂大笑就是在那一刻爆发的,随即是理解和鼓励的掌声。后来问他当时发生了什么,他也说什么都没发生,就是空白了。后来的宣讲这个人严重跑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漫无目的的描述希腊神话上,而且就这个希腊神话也没有讲清楚,并且接连又顿住了几次。作为当时台下的评委,我知道这次的所有奖项恐怕和这个年轻人无缘了。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这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所有宣讲人中最深的。
看到“金羊毛”的完整剧本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这回轮到我“顿住”了。整个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完全和他在台上絮絮叨叨的古希腊神话失之千里。不过,正是这样的间离和反差倒是十分的契合了那天在台上石化了的年轻人的气质。我立刻约了他再次见面。不见不要紧,一见吓一跳。除了相同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同门背景之外,毕业没几年的他其实已经是一个作家了,中篇小说集“大裂”刚刚在台湾出版,还拿了个什么奖。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回答是因为当不了导演,无聊。他的控诉是这样的,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拍了一个和他的文字气质高度一致的短片之后被导师批评太艺术,让他模仿韩国人那样拍商业片,他照做了一个,混杂了黑色、动作、凶杀和悬疑,拍完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投降出离地愤怒起来,愤怒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关起来,写字。因为有了宣讲那次的阴影,每次听他说话都十分担心他在某个时刻再次顿住,当然这样的情况没有再发生,尽管没有再发生,但他时常的沉默和话语间的游离感还是让人产生联想,就像一个有着满腹心事和幻想的孩子,因为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表达自己而被人误解,然后他就更深地回到自己的世界,让人担心的是,他有那个世界吗?这样的担心很快就解除了。
解药就是他的文字。像他的剧本一样,读胡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行为、故事有一种天然的不确定和游离感,他的文字更是紧紧地契合着这个气质,制造出让人惊喜又沮丧,真实又荒诞的氛围。这就是他的世界,一个文如其人的世界,一个时常会什么都没有发生而顿住的世界,那个世界空白,游离。以他的年龄,能如此熟练的控制文字、句式和情绪的年轻写者实不多见。然而年轻也是一把双刃剑,刺向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容易暴露自己的软肋,胡迁的年龄正好是这个时候。剑的一面是未被污染的想象力在年轻的血液里驰骋,荷尔蒙和精液的味道又浓又足,他的文字可以肆意挥霍它们,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也可以浪费,三天一个中篇就像一个年轻人夜夜勃起的生殖器,随时都兴致勃勃。剑的另一面也正像这只随时都兴致勃勃的生殖器,充满了骄傲的生命力却一时找不到格斗的对象,所以有时候他要自己解决它。胡迁拥有这两面,从高中时候就开始的写作练习让他像一个离开了正常队伍的少年,早早的进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他就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用掌握的文字宣泄着年轻人天然的愤怒和反叛,就像那只找不到对象的勃起的生殖器。我相信他,这个离队少年。不苛求他马上看到自己之外的风景,因为自己的风景还没有描绘完。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那个不想听导师话的导演系学生,至今没有成为导演,却俨然是一个作家了。以后的胡迁会是怎样?一切,交给时间吧。
我最近刚看完的那部作品,简直是“想象力爆炸”的典范。如果说许多奇幻作品只是在既有的魔法体系上修修补补,那么这本书则是在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基于全新物理法则的宇宙。它的设定新颖得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关于“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可以像液体一样被塑形和储存的设定,带来了无数精彩的叙事可能性。开篇就展现了一个极其瑰丽的场景——一座漂浮在真空中的巨型城市,以及维持它运转的复杂“能源循环”,光是这段文字的画面感就足够震撼人心。叙事视角上,它采用了多线并进,时而切换到高层建筑的设计师视角,时而又跳跃到城市底层,那些依靠修复废弃时间碎片为生的拾荒者。这种俯仰视角的变化,使得读者对这个宏大世界的理解更加立体。书中对“技术伦理”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当科技发展到足以触及宇宙根源时,人类的傲慢和局限性便暴露无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超验概念时的克制,他没有试图用平白的语言去解释一切,而是通过角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传达那些难以名状的震撼,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略其精妙之处的硬核科幻(或设定极其硬核的奇幻)巨著。
评分对于那本厚厚的书,我最想谈论的是它的“人味儿”。尽管它描绘的是一个架空的世界,有着史诗般的冲突,但它最打动我的,却是那些微小到几乎被忽略的日常瞬间。作者对“情感”的捕捉能力,简直是神乎其技。故事的主线是关于王国间的百年战争,但真正让我心痛的,却是战场后方,一个普通士兵写给远方妻子的、永远寄不出去的信件。那些信里没有对战功的炫耀,只有对妻子做的某种家常菜的怀念,对孩子能否按时学会走路的担忧。这种强烈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摧毁的不仅是城墙,更是无数平凡家庭的希望与日常。书中的幽默感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刻意的插科打诨,而是来自于生活压力下产生的黑色幽默,常常在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像是一线微弱的光亮,让人在绝望中还能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这本书的情感基调非常复杂,它既有史诗的悲壮,又有小人物的温情,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没有互相吞噬。读完后,我感觉内心被某种温柔的巨大力量充盈着,它让我意识到,无论世界如何动荡,个体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情感连接,才是真正值得守护的宝藏。
评分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说实话,开头有点劝退,那种极其冗长且晦涩的哲学思辨和历史背景铺垫,差点让我直接合上书本。但幸好我坚持了下来,因为一旦进入到核心冲突,简直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拽进了故事的核心战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就像是交响乐的渐强部分,前期低沉压抑,中段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它的战争场面描写得极其震撼,不是那种单纯的血腥堆砌,而是充满了战术的博弈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对于军事部署和地形利用的理解似乎非常专业,使得每一次交锋都有理有据,充满了智力上的较量。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英雄”概念的解构。它没有歌颂完美的圣人,反而着重刻画了那些带着巨大缺陷,甚至犯下过严重错误的个体,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艰难的救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被描述为“不合格的领袖”的角色,他的决策常常充满争议,但正是他的不完美,才让他的每一次成功显得更加来之不易和真实可信。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充满了反转,你以为你已经猜到了结局,但作者总能在最后关头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阴谋或更残酷的真相,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所相信的一切。如果你寻求的是那种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同时又需要动用大量脑细胞去梳理线索的阅读体验,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上佳之选。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情节跌宕起伏、世界观构建极其宏大的奇幻小说,那本书的书名我得再琢磨一下,好像是关于某个古老文明的兴衰史,名字里带着一种苍凉和厚重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发指,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个世界的风土人情和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控,比如某种特定植物在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不同地域居民服饰的纹理差异,甚至是他们日常用来盛放食物的陶器上的花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真的穿越到了那个时空,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见证者。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几位身负使命的年轻人展开,他们的成长弧光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为了反抗而反抗的生硬感。他们的迷茫、挣扎、偶尔的懦弱和最终的觉醒,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其中一位角色,他从一个对世界抱有天真幻想的贵族子弟,一步步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不得不做出违背本心的选择,那种内心的撕扯,真是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格局很大,涉及到权力、信仰、历史的真相等多个层面,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我们自身所处的世界,非常推荐给喜欢慢热、注重细节和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百科全书式的民间史诗”。它的体量非常庞大,人物关系复杂到需要时不时翻回前几页对照人名和阵营。但最奇妙的是,它处理这种复杂性的方式非常巧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错综复杂的血缘、政治联姻和千年恩怨,用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充满地方色彩的语言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地域文化”的细致描绘。每一个主要家族或势力范围,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信仰乃至口头禅,这些文化符号的差异,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比如,关于祭祀仪式的描写,那段落的文字充满了古老的韵律感和神秘的仪式感,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青草和焚香混合的味道。尽管人物众多,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心理刻画却保持了极高的聚焦度。他们并非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更多的是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道德的边界不断被侵蚀。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传承的代价又是什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面对剧变时,那些永恒不变的挣扎与渴望。阅读过程很耗费精力,但收获到的精神震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你的极限奶奶生病都想哭
评分很好的书。直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这本书收到了还没看,应该不错吧。听说作者自杀了,太可惜了。
评分现在买书基本都是在京东,划算,正品,关键是送货太快,屯着慢慢看。
评分趁618活动囤书,选的都不错,够看一段时间了。
评分刚刚拆封 希望可以看完
评分朋友推荐 买了已经看完 内容不错 致敬作家
评分包装完好,没有破损,物流也快,很喜欢,等了好多天,没白等
评分一直想看,终于入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