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舌尖能思考

如果舌尖能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节生姜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文化
  • 舌尖
  • 思考
  • 生活
  • 散文
  • 随笔
  • 饮食
  • 记忆
  • 中国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1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冯唐、李治中(菠萝)、王立铭和程京院士联合推荐。

  ◆让你吃到嗨的东西都是啥?

  ◆为了美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 男人最怕的两件事是什么?

  ◆你对吃喝其实误解很深。。。。。跟科学做朋友,这些都不叫事儿!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AlphaGo能把人类的九段围棋手们打得遍地找牙,但是没法跟人比赛吃喝。吃喝,也许是最后能给人类保留面子的事,但是怎样吃喝、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各种套路太多,要想少入套路,你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学习现代知识、学会看科学论文,也可以选择拿起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
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你剖开围绕在食物周围的盘根错节云山雾罩,用*可靠的科学数据,告诉你关于众多食物的传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又有哪些是悬而未决的。想好好做一个吃货,一定要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一节生姜,本名张洪涛,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药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学系研究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的靶向药物治疗、重组蛋白药物对癌症的靶向免疫治疗、以及巨噬细胞在免疫和肿瘤中的功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70多篇论文,是17个已批准专利和一系列待批专利的发明人。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

精彩书评

英文有个说法,You are what you eat(吃啥决定了你是啥),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了。——冯唐(著名作家)

中国好的原创健康科普作品极少,生姜兄这种既有参考文献(严谨),又充满冷热笑话(有趣)的作品,凤毛麟角,值得拥有!
——李治中(菠萝博士)(畅销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作者,癌症研究领域科学家)

民以食为天,吃依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和乐事,围绕吃也产生了数不清的争议、骗局和糊涂账。生姜的新书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你剖开围绕在食物周围的盘根错节云山雾罩,用*可靠的科学数据,告诉你关于众多食物的传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又有哪些是悬而未决的。想好好做一个吃货,一定要读这本书。
——王立铭(浙江大学教授,著有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谈饮食,谈健康,谈科学,该书语言诙谐,视角独特,话题新颖,充满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息,传达了有温度的科普知识。
——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第1 章 用来吹的保健品1
1.1 保健食品的风险2
1.2 安慰剂的效果:测出底线有多低6
1.3 说没就没的大蒜素8
1.4 南瓜也能壮阳?开什么国际玩笑! 11
1.5 纳豆激酶是什么东西? 13
1.6 月子水:到底是催奶还是吹牛? 14
第2 章 可以让你吃到嗨的东西17
2.1 食物里的兴奋剂18
2.2 鳖屈:最恨马家军的动物非鳖莫属 20
2.3 宫斗剧必备毒药:马钱子21
2.4 甜到忧伤24
2.5 代糖真的就比糖健康? 26
2.6 可口可乐的前世今生27
2.7 宁吃西施乳,不中河豚毒28
第3 章 维生素和家常菜 33
3.1 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的叶酸 34
3.2 维生素D:武侠们需要补的真气 35
3.3 维生素K2:努力了一生,依然只是一个保健品! 37
3.4 补食叶黄素的正确方式 39
3.5 让免疫细胞冷静冷静的锌 41
3.6 得避光吃的芹菜 43
3.7 鱼腥草:一盘不能安安静静吃的小菜 46
3.8 生姜粉和偏头痛 47
3.9 多好的姜,别都给老鼠吃了! 49
3.10 葡萄柚:天然“补”雌激素的水果 51
3.11 芦笋:你吃对了吗? 53
3.12 石榴:真能壮阳吗? 56
3.13 蕨菜会致癌吗? 59
3.14 被转基因的红薯 60
3.15 生鱼打败了三国时候比吕布还牛的人 61
3.16 青团能让人想入非非吗? 63
第4 章 药膳 65
4.1 厚朴:这树皮里的东西真能除皱? 66
4.2 参麦:皇帝可以代言 67
4.3 当归:提高免疫功能功能的不归之路? 68
4.4 甘草:千万不要入戏太深 70
4.5 像咸鱼一样的缬草根72
4.6 敢用雷公藤减肥不? 73
4.7 乌头碱:真的是不想让你活到白头! 74
4.8 石斛的温柔一刀76
4.9 励志的黄连79
第5 章 美的代价81
5.1 一针见白82
5.2 涂在脸上的痔疮膏84
5.3 减肥减掉的命85
5.4 跟头发有关的那些药87
5.5 “臭”美的耳环91
5.6 来自火星的水92
第6 章 脂肪的那些事95
6.1 反式脂肪酸:藏在脂肪里的害人精 96
6.2 肝是怎样炼成脂肪肝的? 99
6.3 卵磷脂真能做好血管清道夫吗? 100
6.4 甘油三酯可以抗癌吗? 104
6.5 鱼油:美国的“土特产” 106
6.6 脂肪和胆固醇带来的难题109
第7 章 让人不省心的喝113
7.1 蜂蜜里的那些毒114
7.2 损肝的茶116
7.3 血染的果汁118
7.4 践行酒与生存技能120
7.5 能把白宫烧掉的酒精122
7.6 酒精过敏124
7.7 让人面若桃花的乙醛127
7.8 雌性气场极其强大的啤酒花129
7.9 比酒更伤人的抗生素131
7.10 葡萄酒到底有多少保健功效? 133
7.11 让人倾家荡产的咳嗽药137
7.12 咖啡真能壮阳吗? 138
7.13 蔓越莓汁与尿道感染140
7.14 甘菊茶与酒:谁能预防甲状腺癌? 142
第8 章 有关癌症的吃喝147
8.1 瞄向肺癌的靶向治疗148
8.2 花生与癌纠缠不清的关系151
8.3 红肉的致癌风险153
8.4 雌激素与乳腺癌155
8.5 朱莉的选择163
8.6 骨质疏松和乳腺癌166
8.7 怎样享用橄榄油的好处? 168
8.8 碘盐和甲状腺癌169
8.9 疱疹能给肿瘤带来免疫治疗吗? 174
8.10 既生癌,何生酮——控制碳水化合物就可以让肿瘤君滚蛋吗? 178
8.11 癌症的命门182
8.12 高脂肪与直肠癌185
8.13 癌症,真的是胖的错? 186
8.14 黄樟素和肝癌188
8.15 闹事的咸鱼190
8.16 未名湖上空的淋巴瘤193
8.17 谁害了魏则西的命? 197
8.18 海里捞出来的药:啥?还能治滑膜肉瘤?203
8.19 化疗:拿什么来安慰你翻腾的胃 207
第9 章 其他疾病211
9.1 类风湿关节炎吃什么——蚂蚁的战争 212
9.2 酒与类风湿关节炎215
9.3 治疗白内障的新希望216
9.4 反手能摸到肚脐眼是一种病吗? 219
9.5 貔貅病223
9.6 发烧能烧死病毒吗? 225
9.7 悄悄跟你说:有个好东西,能抗感冒还能隆胸! 230
9.8 胖带来的现代烦恼234
9.9 小胖威利237
9.10 黄花菜能治抑郁吗? 239
9.11 肉毒杆菌:一锅坏了的香肠,引出了去皱和抑郁的治疗 243
9.12 男人最怕的两件事 246
第10 章 其他 249
10.1 能让人上瘾的运动 250
10.2 父母有知识,孩子少出事 252
10.3 该改变的传统 255
10.4 箭毒蛙:吃出来的毒性 257
10.5 农药:你到底要灭谁的威? 258
10.6 睡个好觉,人生美好 259
10.7 人怎么样才能进化成植物人? 263
10.8 免疫细胞与初恋情人 264
参考文献 267

精彩书摘

3.9 多好的姜,别都给老鼠吃了!
英语里说:You are what you eat. 中文里也说:吃什么,补什么!这不见得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食物可能对人造成的影响。
比如这高胆固醇饮食,吃进去的胆固醇,并不是安安静静地作为一个装饰品待着,它在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个影响很容易就可以用动物试验来证明:老鼠在吃了高胆固醇的饮食之后,可以引起肝脏里脂肪代谢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一步会导致肝脂肪变性和高脂血症。
然而神奇的是,如果给老鼠灌姜汤,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这些改变就可以被逆转!
在另外一个动物试验里,给老鼠的食物中添加姜酚(注:生姜的一个主要成分),也能缓解高脂肪食物带来的症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试验中姜酚虽然没有能够阻止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但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酶减少了。目前知道的是,人体里的胆固醇主要还是自己产生的,从食物摄入的只占15%~20%。如果姜酚能减少自身胆固醇的合成,那可能是激活了一种负反馈抑制机制,对这个机制进行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控制血脂的途径。高血脂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胖吗?应该不是。再者,胖也不是一种罪过。
高血脂的不良后果应该是心脏病。在动物试验中可以看到,给老鼠喂食高胆固醇的饮食,一个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ACE)的活性显著增加,这个酶应该是导致心脏病的直接原因,所以现在ACE 抑制剂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是在一个动物试验里,不用吃药,只要给老鼠食物里补充点姜,这ACE 的活性就降低了,血液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都显著降低,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显著增加(注:目前HDL 被认为是好的,越高越好)。还有一个试验,给老鼠喂生姜油提取物,发现老鼠肝脏的脂肪也减少了,它甚至能防止酗酒导致的脂肪肝。如果只看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高血脂,有动物试验发现姜汤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和化学药物相媲美。
“讲了这么多,都是讲老鼠的事!你以为你是在给老鼠讲故事吗?”人吃了姜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人类吃姜已经几千年了,但是很久以来都只是吃个味道,只是把姜用作调味品。如今终于有人把姜当作“主食”,拿来做临床试验了,虽然没有完全定论,但是毕竟有一些结果。
在一个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70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入生姜组和对照组。生姜组的每天要吃1.6g姜,而对照组每天吃1.6g面粉安慰剂,总共治疗时间为12 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生姜能显著降低病人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还能降低空腹血糖。可见,姜在动物试验里看到的这些效果,在人的身体里也是能重复出来的。
所以,做菜的时候,姜不能少!
那么好的东西,不能都拿去喂老鼠!

2.7 宁吃西施乳,不中河豚毒
有一种乳,叫“西施乳”,但这东西跟奶没有关系,只跟河豚有关。
我的青春虽然懵懂,但也听说过吃河豚会中毒,只是以为河豚就是河里的海豚。
其实我错了。
让人中毒的河豚,其实是一种鱼,应该叫河。豚者,猪也。据说民间叫它河“豚”,是因为它被捕获出水时会发出类似猪的叫声。
如果历史上的骚人吃完河豚留下的诗句可以作为证据,那么河豚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菜谱了。在范仲淹的饭局上,有诗人梅尧臣留诗为证:“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很多中国的事情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才会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吃河豚也不例外。日本人喜欢把河豚鱼身片得细薄如纸, 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日本有个叫佐川一政的食人魔,在巴黎留学时迷恋上一位女学生。迷恋倒也不是一种错, 糟糕的是佐川一政把这女生杀害了,并生吃了她的肉。更糟糕的是这变态不但杀了人还能逍遥法外,之后竟然还发表了小说, 在自己的小说中描述这人肉“无色无味,进入我的嘴里像化掉的河豚肉一般”。这样的变态,直接无情地灭了我那想吃河豚的欲望。
除了肉,河豚还有一个卖点是鱼白,这实际是河豚的精巢, 但是取了一个很暧昧的名字——西施乳。这个史上的美女要是知道后世的人把她的乳汁和鱼的精子联系起来,该有多郁闷。
其实河豚的害处不是让人吃了会变成杀人狂。河豚的害处, 是来自它所含的毒素——河豚毒素。这是一种神经毒素,能阻断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其毒性比剧毒药品氰化钠还强千倍, 只需要0.48 mg 就能致人死命。中毒后首先会有的症状是嘴唇发麻,然后会有手指麻木,更严重一点就出现呼吸肌麻痹。最恐怖的是身体在一点一点麻木的时候,中毒人还有意识,似乎
就是为了让人清楚地看到生命一点一点地流走。

前言/序言

  做科研二十多年后,我写了第一本科普书《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由漓江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获得不少好评和点赞!对各位热心读者在朋友圈的推荐,我在此除了感谢,就是感激!

  出那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忍受那些如决堤之洪水般滔滔不绝的关于食物和健康的各种谬论,别说周围的亲朋好友,就算是半辈子在医药研发领域混迹的自己有时也会被弄得恍恍惚惚。如果我们不出版一本书,用靠谱的知识补一补这堤坝上的蚁穴,真担心这泛滥的洪水会把大众的科学信仰淹死。

  上面提到的第一本书只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便有了来自读者的关于各种健康问题的咨询,也就有了在微信的公众号“一节生姜”。

  本书收集了一些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同时还有更多的未发表过的与健康饮食、疾病治疗有关的文章。吃喝的思考不限于健康和疾病,也涉及美容和减肥。总之,目的是一如既往地传播科学的知识。

  因为有了第一本书读者的反馈,本书的很多章节增加了篇幅,尽可能多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但是,照本宣科式的科普绝对不是我的本意和追求,因为那种课本式的东西最容易让人丢掉的就是兴趣。

  所以,我写的就是读物,希望是可以让人爱不释手的读物,既可以轻松阅读,又可让读者从中获益。我希望阅读和思考带给读者“两少两多”:少花点儿冤枉钱,少吃点儿那些功效不明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多点儿有用的知识,多点儿健康!

  健康,应该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 一、 引子:舌尖的乡愁,味蕾的记忆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情感、记忆与文化的载体。当我们谈论“吃”,我们谈论的远不止味蕾的触动,更是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追溯,以及对中国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表达。《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这本书,便是一场横跨中华大地,穿梭于千年传承的味觉之旅。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美食菜谱,也不是对某种烹饪技法的百科全书,而是试图通过那些渗透在中国人生活肌理中的味道,去触碰、去解读、去讲述我们最真实、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翻开这本书,你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中国各地寻常巷陌,那些弥漫着烟火气的厨房,那些摆满了琳琅美食的街市,那些在世代传承中被精心守护的味道。从北国冰雪覆盖下的粗犷醇厚,到江南水乡温婉细腻的缠绵,从西南高原的辛辣奔放,到东南沿海的鲜甜海洋,每一种味道都像一颗饱含水分的饱满果实,轻轻一咬,便能释放出属于那方水土独特的气息,以及其中蕴含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些“为什么”的背后。为什么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为什么在南方,一碗热腾腾的米粥能抚慰一天的疲惫?为什么一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却能勾起游子无尽的乡愁?为什么某些传承百年的味道,在现代社会依然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每一个食材的生长环境,藏在每一位厨师的指尖温度,藏在每一个家庭的代代相传中。 《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是一次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对中国人生活哲学的细腻体察。它让你明白,每一道菜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家庭的辛勤付出,一段地域的变迁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 二、 篇章一:稻香麦浪,五谷的诗篇 中国,一个以农耕文明为基石的国度,粮食,永远是故事的开端。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那些最基本,却也最伟大的食材:稻谷与小麦。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我们探寻金黄麦浪翻滚的壮丽景象,了解那里的农民如何在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中,孕育出颗粒饱满、口感扎实的小麦。我们会讲述黑土地上那些朴实无华的面食,从筋道爽滑的拉面,到香气四溢的葱油饼,再到寒冬里暖心暖胃的馒头,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北方人民勤劳与坚韧的象征。我们会深入到农村的麦场,看农民们如何用最传统的方式收割、晾晒、碾磨,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淳朴敬意。 镜头转向南方,翠绿的稻田层层叠叠,水牛悠闲地在田埂间漫步。在这里,我们追溯稻米的千年种植历史,了解不同地域稻米的独特风味,如丝苗米的清香,籼米的饱满,糯米的粘糯。我们会品尝南方人家餐桌上那些以米为主的各式佳肴,从精致的白切鸡搭配海南的椰饭,到广东早茶里形态各异的点心,再到江南水乡的软糯香甜的八宝饭。我们会看到,南方人如何将一碗白米饭,吃出了百般滋味,吃出了生活的情趣。 这一章,不仅仅是关于稻米和小麦的种植与烹饪,更是关于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粮食的充足与匮乏,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兴衰,也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将追溯那些关于粮食的古老传说,了解民间关于丰收的习俗,以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珍惜每一粒粮食。 三、 篇章二:山珍海味,自然的馈赠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造就了各地独特的饮食风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领略山川湖海孕育出的珍馐美味。 我们将深入西南的崇山峻岭,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菌菇,了解不同种类的菌菇如何经过巧妙的烹饪,释放出独特的鲜味,如四川的鸡枞菌,云南的松茸。我们会体验西南地区人民对“辣”的极致追求,从辣椒的种植、晾晒、制作,到各种辣味调料的运用,讲述火锅、串串、毛血旺等经典川菜背后的故事,以及那种酣畅淋漓的辣味如何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 我们还会走进高原,品尝牦牛肉的醇厚,酥油茶的香浓,了解高原人民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出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饮食文化。我们会去探访四川的竹海,品尝竹笋的鲜嫩,感受竹文化与饮食的巧妙融合。 目光转向浩瀚的海洋,我们将跟随渔民出海,体验捕捞的艰辛与喜悦,了解海鲜的种类之繁多,以及沿海地区人民如何将最新鲜的海味,以最本真的方式呈现。从北方的海参、鲍鱼,到南方的各种鱼虾蟹贝,我们将讲述它们如何被烹饪成一道道令人垂涎的佳肴,如清蒸石斑鱼的鲜美,蒜蓉粉丝蒸扇贝的香甜。我们会探讨沿海居民的生活哲学,他们如何与大海和谐共处,并将大海的慷慨,化为餐桌上的美味。 这一章,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种类,更是关于地域的性格。西南的奔放,高原的纯净,沿海的鲜活,都在这些山珍海味中得以体现。我们会看到,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最优质的食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食,这背后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智慧。 四、 篇章三:市井烟火,人间的温度 美食,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于它承载着人间最真实的温度。《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的第三部分,将把焦点从食材本身,转移到那些在市井烟火中,被赋予了情感与故事的味道。 我们会走进那些充满活力的菜市场,感受那里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以及各种新鲜食材散发出的勃勃生机。我们会跟随小贩们,了解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他们如何为城市的餐桌提供最新鲜的保障。我们会看到,市场不仅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信息的集散地,是人们交流情感的平台。 我们将深入到街头巷尾,品尝那些不起眼却令人回味无穷的小吃。从北京的豆汁焦圈,上海的生煎包,广州的肠粉,到西安的肉夹馍,你会发现,最接地气的美食,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文化印记。我们会讲述这些小吃背后的故事,它们可能源于某个勤劳的家庭,可能诞生于一次偶然的创新,可能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本书还将关注家庭厨房里的味道。那些藏在母亲、祖母手中的秘方,那些用耐心与爱心烹饪出的家常菜,是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我们会讲述,为什么一碗简单的番茄炒蛋,能让在外漂泊的游子瞬间泪流满面;为什么母亲做的红烧肉,永远是家中无可替代的味道。这些味道,是童年的回响,是成长的足迹,是爱的传递。 我们还将探讨食物与节庆、与人生重要时刻的联系。春节的饺子、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每一个节日都有其专属的味道,这些味道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仪式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与家人朋友团聚的象征。 五、 篇章四:传承与创新,味蕾的未来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与创新,美食与科技,是当下中国饮食文化面临的课题。《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中国味道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会采访那些坚守传统工艺的老一辈厨师,了解他们如何将毕生所学,倾注于一道道经典菜肴的制作,以及他们对于传承的执着与担忧。我们会看到,在现代化的厨房设备面前,他们依然坚持着手工的温度,那份对技艺的敬畏,是对美食最真诚的尊重。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充满创意的年轻厨师,他们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烹饪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派中国菜。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从西方料理中汲取灵感,如何运用分子料理等技术,为中国菜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又不失其根基与灵魂。 本书还将探讨,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风味,如何让古老的味道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会关注那些致力于推广地方特色美食的个人与组织,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美味。 《舌尖之上,人间烟火:味蕾里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在记录一道道菜肴,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精神。它试图告诉你,在中国,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结语: 合上这本书,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对“吃”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味道,在你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而立体。你将不再仅仅满足于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开始去追寻味道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去体会那份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对食物的深情。因为,在中国,舌尖之上,永远跳动着最真实、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学性很高,但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云山雾罩”。它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近乎于民间传说般的质感。作者似乎对某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那些关于风俗、节庆乃至特定方言的描摹,精准得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柴火的味道。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到了更宏大、更坚韧的集体记忆之中。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书里提到的历史背景或者地理名词,每一次的探究都像是在揭开故事更深层的一个幕布。它探讨的核心议题,关于土地与人的羁绊,关于传统如何在现代的冲击下变形与坚守,表达得极为有力,却又没有落入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描绘的那些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英雄或恶人,他们都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鲜活个体,他们的选择,无论对错,都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必然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更适合那些愿意为阅读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读者。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尝”的佳酿,而不是快餐式的消遣。它的魅力在于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感,就好像作者为你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过滤器,让你通过这层滤镜去看待整个世界。这种过滤带来的是一种高度的沉浸感和强烈的代入感,你不是旁观者,你就是那个在特定时空下做出艰难抉择的当事人之一。它对细节的关注度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对光影的捕捉、对气味的描摹,还是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剖析,都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追求。读完后,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阅读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它拓展了我对叙事可能性的理解,让我期待未来还能看到更多如此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冷峻而富有诗意”来形容。它摒弃了所有冗余的形容词和副词,用最精炼、最接近本质的词汇去勾勒世界。初看之下,文字的密度非常高,节奏感也偏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硬朗”。然而,当你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种“硬朗”之下蕴含着惊人的情感爆发力。作者擅长使用并置的手法,将极端的意象并列呈现:比如,极度的荒凉与一朵顽强盛开的野花、冰冷的科学逻辑与瞬间迸发的人性光辉。这种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令人屏息的快感。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想哈哈大笑或者痛哭一场的书,它更像是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开始以一种更审慎、更内敛的方式去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和人际关系。它教会了我,有时候,最强烈的情感,恰恰需要最冷静的表达方式来承载。

评分

这部作品,我真的得好好说道说道。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夏日午后,突然闯入了一座被遗忘的、弥漫着古老香料气息的秘密花园。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幅工笔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微小动作,都被赋予了近乎哲学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时间流逝的方式,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年轮刻度,而是像琥珀一样,将某一个瞬间凝固、放大,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光线穿过尘埃时的轨迹,以及角色内心最隐秘的一丝颤动。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冥想,你不是在“看”故事,而是被动地“进入”了故事构建的那个微观宇宙。它探讨的议题很宏大,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关于身份的流变,但处理得极其克制和优雅,没有一句多余的感叹或说教,全靠氛围的烘托和意象的反复出现来构建那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我读完之后,有好几天都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一种淡淡的、难以名状的忧郁美感,仿佛世界本就如此,只是我们平日里太过匆忙,未曾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像是一台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驱动着情节朝着一个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方向发展。它大量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时间线像被打散的珠链,时而跳跃到过去,时而闪回未来,但每一次回溯或前瞻,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读者心头叠加新的理解层次。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的迷茫,感觉像是在雾中辨认方向,但随着章节的推进,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一段晦涩的家书、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一句突兀的对话——最终都奇迹般地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令人震撼的画面。这种阅读体验是主动的、需要投入脑力的,它要求读者像个侦探一样,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和作者精心埋藏的伏笔。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对话设计,角色间的交流充满了留白和潜藏的张力,他们说出的话语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情感和冲突都藏在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停顿和沉默之中。

评分

本来打算看英文的,但是速度太慢了,而且很多专有名词不翻译的话不理解,所以就直接看中文了。感觉一般吧,看网上评论对这本书很是推崇,但我觉得不过尔尔。唯一新鲜的地方在于安德在战斗学院里一步步成长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活动很好玩,有借鉴意义。安德对战队建设的方式和理解让我学到不少。不足的地方在于格局太小了,和三体那样的世界观相比实在是简陋得可以。

评分

坐标“沈阳”,想要一起读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己读书会”,我们会有定期的线下交流活动,等着你呦!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女儿自选书籍,放暑假可以看了~

评分

快递发货速度很快,商品质量也不错?

评分

618半价+优惠券确实很实惠,书不错,有空慢慢看,期待许久。

评分

书很好,京东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

新奇,混杂着历史,有趣,不虚购买

评分

一口气买了一大堆书,京东就是不一样,速度快,又便宜,太棒了,以后会一直在京东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