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和皇帝講道理

魏徵:和皇帝講道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耀華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魏徵
  • 唐朝
  • 諫臣
  • 政治
  • 傳記
  • 曆史故事
  • 勵誌
  • 中國曆史
  • 名臣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97875075447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11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敢說話,還得會說話。讀魏徵的故事,品味官場、職場乾部說話之道和口纔學。
  2.跟魏徵學官場、職場的處世之大智慧大謀略,既敢得罪人又讓人心悅誠服。
  3.魏徵以敢言直諫,幫助唐太宗成就貞觀盛世而聞名韆古,作為諍臣的典範,他的匡扶社稷之功幾乎無人能夠超過。翻開本書,看韆古名相魏徵是如何成就一代帝王的。
  4.從曆史影響上說,魏徵是大唐天宇上明亮閃耀的紅星,他的光芒照亮瞭大唐的每一個角落,更照亮瞭封建帝王時代的漫漫夜空。在品味魏徵人生經曆的過程中,感悟曆史、品位曆史,學習魏徵做人為官的謀略智慧。
  5.中國政治名人傳記經典之作,全書以史實為基礎,全麵準確地描繪、論述瞭唐代名相魏徵的不朽曆史功績,再現瞭他廷諍麵諫的動人場景。為官從政、為人處世必讀書,具有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魏徵進諫,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這是一韆多年以來的一段君臣佳話。魏徵為什麼敢屢犯龍顔,冒死直諫呢?不僅是因為魏徵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個性,還因為他敢諫、善諫、以理服人。
  在李世民麵前,他能把道理說得清楚透徹,還善於因勢利導,充分利用瞭李世民喜歡被錶揚的心理,往往先揚後抑,以達到幫助皇帝改正錯誤的目的。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描述瞭魏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並詳細再現瞭隋末唐初時期風雲變幻的曆史,使讀者在品讀魏徵人生經曆的同時,對唐朝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形成的也有深入的瞭解。

作者簡介

  餘耀華,湖北省鄂州市人,作傢、經濟專傢。兩地獲得矛盾文學奬提名,2005年獲中國價格理論研究奬“薛暮橋價格研究奬”,著有《中國價格史》(2000年齣版,2012年再版),《韆古第*相·管仲》(入圍第八屆矛盾文學奬)《大唐諍相·魏徵》。

目錄

第01章 道觀話天下
第02章 失意瓦崗寨
第03章 訪主長安城
第04章 戰爭尚未結束
第05章 安撫山東
第06章 黎陽城之戰
第07章 階下囚
第08章 太子府幕僚
第09章 宮闈亂
第10章 一條妙計
第11章 李世民死裏逃生
第12章 大變局
第13章 李世民瀆倫
第14章 君臣世紀之會
第15章 齣使安撫河北
第16章 凱鏇歸來
第17章 癡男怨女
第18章 魏徵罵皇帝
第19章 賢皇後求旨
第20章 三韆怨女獲自由
第21章 紋坪論道
第22章 論教化
第23章 貞觀決策
第24章 不願做忠臣
第25章 一言勝似十萬兵
第26章 掣肘
第27章 玩物喪誌
第28章 羞辱貪官
第29章 諍臣緣何也緘口
第30章 善惡之論
第31章 奉命賑災
第32章 微服私訪
第33章 測字戲貪官
第34章 抓瞭一個貪官
第35章 廷議抗爭
第36章 追詔書
第37章 管瞭一件閑事
第38章 怒斥奸佞
第39章 論史說古今
第40章 妙喻諫封禪
第41章 醴泉銘
第42章 丹霄樓之宴
第43章 嫁公主皇帝不自由
第44章 誰有怨氣
第45章 天災之兆
第46章 巧斷案
第47章 聖人請自擇
第48章 封駁詔書
第49章 辭職
第50章 蘭亭序之謎
第51章 梁上君子
第52章 皇後臨終箴主
第53章 巧諫
第54章 皇子也害民
第55章 拜師禮
第56章 賦詩西苑樓
第57章 居安思危
第58章 武則天進宮
第59章 君王賜佩刀
第60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61章 皇儲之爭
第62章 誰來做太子師
第63章 一代帝師
第64章 淩煙閣掛像

精彩書摘

  第03章訪主長安城
  武德元年(618年),魏徵憤然離開瓦崗寨,重新踏上瞭尋覓明主之路。
  一路走來,聽路人紛紛傳說,瓦崗寨已被攻破,李密率殘部入長安降唐。他心裏惦記著徐世勣、秦瓊、程咬金等人的安危,打聽無門,隻好在心中祈禱,求上天保佑他們平安無事。
  長安城硃雀街東麵、靠近東市的親仁坊,有傢“蘸露茶樓”。往日裏,蘸露茶樓的生意也很平常。不知什麼原因,最近一段時間,茶樓的生意特彆火,賓客滿座,車馬盈門。有不明究竟的好事者前去打探,原來蘸露茶樓最近來瞭一位號稱逸塵子的測字問卦道士,這位道士測字問卦異常靈驗,來茶樓測字問卦者絡繹不絕。茶樓本是做生意的地方,測字問卦的人占個座位不喝茶,等著測字問卦總覺得有些於情不閤,於是,大傢坐下來後,便叫一杯茶,有的還添上幾碟瓜子點心什麼的,使得蘸露茶樓的生意特彆興旺。
  茶樓老闆是個做生意的行傢,開頭一些日子,逸塵子藉茶樓的座位給人測字算卦,不但要收他的茶水錢,還要收他的座位錢,說是利用茶樓的傢什、場地測字問卦,就得繳費。逸塵子並不計較,反正卦攤的生意挺旺,繳點錢也無所謂,且利用彆人的茶樓,給點錢也是應該的。後來,茶樓老闆見測字先生給茶樓帶來生意無限,茶樓一天的進項,可抵以往旬日的收入,樂不可支。他不但免去瞭測字道士的座位錢,而且連茶水錢也免瞭,不僅如此,還專門騰齣一個小包間,無償地給測字的道人使用,逸塵子也是樂而受之。
  這一天,皇城硃雀門內走齣兩個年輕人,走在前麵的年約三十歲,緊隨其後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年。兩人齣瞭硃雀門,沿著硃雀街一直嚮西走,走到親仁坊時,後麵的青年手握摺扇嚮左一指道:“從這裏進去就是親仁坊,蘸露茶樓就在親仁坊。”
  前麵的人也不說話,嚮左一拐,走不多遠,後麵的青年手一指道:“就是這裏!”
  前麵的青年抬頭一看,見臨街果然有一傢茶樓,他一收摺扇,輕聲對身邊的青年說:“四弟,等一會你不要多說話,知道嗎?”
  “知道,我聽太子的!”
  “什麼?”前麵的青年停住腳步,眼睛直視著後麵的青年。
  後麵的青年有些膽怯地說:“說錯瞭,聽大哥的!”
  原來,此二人大有來頭,前麵的那位,是大唐皇帝李淵的大兒子、太子李建成,跟在後麵的是李淵的四兒子、齊王李元吉。李元吉聞知蘸露茶樓有位叫逸塵子的道士測字問卦非常靈驗,建議太子哥哥前來算一卦,看何時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太子李建成可不這樣想。太子登基,這可是天傢秘密,能輕易地問於一個遊方道士嗎?不過,他倒也想看看這個老道到底是何許人也。
  兩人進瞭蘸露茶樓,見裏麵賓客滿座,連個空位子也找不到,李元吉皺起瞭眉頭。茶樓老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進來的兩位公子衣著華貴,特彆是李元吉手中摺扇上掛著的那個玉墜,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憑他的經驗,這兩位公子絕非等閑之輩,連忙上前招呼道:“二位公子,是品茗還是測字問卦?”
  李元吉隨手塞去一串銅錢:“測字問卦,我可沒時間等!”
  一串銅錢可非小數,市價可易米一石。這還是在兵荒馬亂之際,若在正常年頭,可易米十石。掌櫃見來人齣手大方,二話不說,連忙將他們帶到逸塵子的包間門口,伸首嚮裏一看,見一位客人正欲起身離去,掌櫃連忙嚮眾人一揖道:“各位君子,這兩位公子是本茶樓的貴賓,有急事找逸塵子道長,欲占個先,請各位多多包涵!”他也不管眾人答應不答應,將李建成、李元吉請進瞭包間。
  李建成走進包房,舉目一看,見逸塵子頭帶諸葛巾,身著道士長衫,長須如墨,慈眉善目,眼光平和,果然仙風道骨。
  逸塵子見兩人相貌堂堂,衣著華貴,不由眼前一亮,心想:來長安城測字問卦多時,無人能及此二人,真乃是大富大貴之相。他不露聲色地欠瞭欠身子道:“二位公子請坐!”
  李建成接過茶樓掌櫃送來的上好茶杯,順手放在茶幾上,待掌櫃齣去並帶上瞭房門,纔開口道:“道長怎麼稱呼?”
  “貧道逸塵子!”
  “一嚮在哪裏傳經布道?”
  “四海漂泊,居無定所!”
  “聽說道長測字問卦頗為靈驗,可有此事?”
  逸塵子聽瞭,心裏想,此人說話怎麼這麼衝,如同審訊一般,平常之人,哪個承受得瞭!但逸塵子畢竟是逸塵子,他可是道行高深之人,涵養極深,盡管對來人心存不滿,但麵上並沒有錶露齣來,淡淡地一笑道:“測字問卦乃為易學,易學博大精深,奧妙無窮,貧道也隻是略知皮毛而已,靈與不靈,就要看施主有緣無緣瞭!”
  李建成點點頭:“嗯!迴答得果然滴水不漏!”
  “二位公子到此,不會是來同貧道談經論道的吧?”
  李元吉坐瞭半天,還是忍不住,開口道:“我大哥是來測字問卦的!”
  李建成嚮他橫瞭一眼,李元吉馬上住瞭口。
  逸塵子道:“既然是測字問卦,那就請寫個字來。”說罷推過紙、筆。
  李建成身子不動,眼光瞟嚮窗外,見街對麵的隆德酒樓賓客滿坐,酒宴正酣,提筆順手寫瞭一個“宴”字。
  逸塵子看到這個字,心裏狂跳不已,心想,幸虧此人寫的是一個酒宴之“宴”,而非晏子之“晏”,若寫成晏子之“晏”,則就叫本居士為難瞭。
  原來,晏與宴雖同音,但此“晏”非彼“宴”,二字筆畫雖然完全一樣,但上、中、下三部的搭配卻完全不同:晏子的“晏”,日字在上,酒宴的“宴”,日字在中間,位置不同,含義卻有天壤之彆。就拿“晏”字來說,一個“日”字高高在上,中乃官字頭,下乃安字尾,官字頭乃官府中人,安字尾則暗示長安的安,長安乃大唐帝都,帝都的官府中人,必定皇室中人,而一個“日”字高高在上,不是皇上又能是誰?你說要真的寫瞭晏子之“晏”,逸塵子還敢測嗎?
  李建成放下筆,推過所寫的“宴”字道:“就測這個字!”
  逸塵子含而不露地問:“請問公子要問何事?”
  李建成心裏想,問將來,看不見,摸不著,測字先生信口開河,說得天花亂墜也無從知道真僞;問富貴,自己是天字第一傢,誰人能及?那就問過去之事吧!過去之事,看得見,摸得著,我看他怎樣搗鬼。想到此,他手一揮道:“就問齣身吧!”
  逸塵子將桌上的“宴”字端詳一會,抬頭看著李建成,說道:“公子乃官府中人,且還與皇室沾親帶故。”
  李建成麵露驚訝之色,但也隻是一閃而過,他不露聲色地問:“何以見得?”
  “‘宴’字,上為官字頭,則公子乃官傢之人,下為安之尾,安乃長安之安,長安乃大唐帝都,因此,貧道測定,公子乃皇室中人。”
  實際上,逸塵子還留瞭一手,你看“宴”字中間的“日”字,被一個官字頭蓋住瞭,是個難以齣頭之“日”,人無齣頭之“日”,其後果也就可想而知瞭。但這一點逸塵子卻隱而未道,原因很簡單,怕掃瞭兩位公子的雅興,且這兩位公子絕非善者,得罪不起,遇事還是留條後路為好。也幸虧他留瞭一手,否則,憑齊王李元吉那專橫跋扈的性格,說不定立馬就會要瞭他的性命。
  李建成點點頭:“嗯!道長果然名不虛傳,請問道長,哪裏人氏?該怎麼稱呼?”
  “貧道乃相州內黃人氏,姓魏,單名一個徵字,字玄成。”
  “你就是瓦崗寨那個擅闖議事堂的文學參軍魏徵?”
  “正是在下!”
  “先生既有經天緯地之纔,為何不替朝廷效力,而要做一個遊方道士浪跡江湖?”
  “貧道也想效命朝廷,隻是進身無門。”
  “道長如果願意,本公子替你引見。”
  “公子是?……”魏徵問。
  “他就是大唐太子。”李元吉終於還是忍不住,亮瞭身份。
  李建成嚮李元吉橫瞭一眼,怪他不該多嘴。魏徵聽說眼前這位就是皇太子,想到剛纔測字的情景,心裏想,怎麼堂堂的皇太子,竟無齣頭之日呢?難道說李淵以後,繼承皇位的另有其人?那這個人又是誰呢?現在太子答應引見,這不正是自己來長安的目的嗎?也不由他多想,答道:“若能得到皇太子引見,貧道當然求之不得。”
  “既然如此,明天早朝以後,你到硃雀門等候,我派人來接你。”李建成說罷,轉身齣瞭蘸露茶樓。
  後人有詩戲嘆逸塵子測字算卦:
  破布衫兒破布裙,逢人慣說會燒銀。
  何不燒瞭自己賣,鬧市街頭賣與人。
  ……

《大唐諫臣風骨:李世民與房玄齡的治國之道》 【本書簡介】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光輝歲月裏,除瞭人們熟知的魏徵以其直言敢諫、不畏權貴而著稱外,還有一位低調而智慧的肱股之臣,以其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嫻熟的治國技巧,為大唐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製度基礎——他就是房玄齡。 本書《大唐諫臣風骨:李世民與房玄齡的治國之道》,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唐初政治生態的復雜性與勃勃生機,聚焦於李世民這位開創盛世的君主,與他最為信賴的宰相房玄齡之間,那種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為依存基礎上的君臣關係。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忠臣”或“奸臣”二元對立的敘事框架,展示兩位偉大政治傢如何在權力中心共舞,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製定,將一個飽經戰亂的國傢推嚮曆史的巔峰。 第一部:亂世中結齣的果實——房玄齡的崛起與“唐初三傑”的格局 本書首先追溯瞭房玄齡早年的經曆,他如何在大隋末年的混戰中展現齣卓越的組織和籌謀能力。與那些以武力著稱的將領不同,房玄齡的武器是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從秦王府到帝國中樞:製度構建的萌芽 重點分析房玄齡在秦王李世民幕府中的角色定位。他並非衝鋒陷陣的主將,而是團隊中的“總參謀長”。通過對《舊唐書》《新唐書》及相關史料的梳理,本書詳細描繪瞭房玄齡如何協助李世民規劃戰略布局,尤其是他如何影響瞭玄武門之變前的政治布局,並非簡單地“齣謀劃策”,而是更側重於對潛在風險的預估和對未來政權結構的設計。 二、與杜如晦的“閤璧”:分工與製衡的藝術 “房謀杜斷”不僅是一個簡潔的標簽,更是唐初政治運作效率的核心秘密。本書將專門闢章論述房玄齡與杜如晦之間如何實現完美的角色互補。房玄齡擅長宏觀規劃、長遠設計和人事布局,而杜如ลาคม則以果斷的執行力和對細節的把控著稱。這種精妙的分工,保證瞭政令的既有遠見又不失效率,避免瞭權力過於集中在一人手中所帶來的弊端。 三、開創性的法令:國傢機器的潤滑劑 深入剖析房玄齡在法律和行政體係改革中的貢獻。例如,他主持或深度參與製定的初步律令,如何吸取瞭隋亡的教訓,強調瞭寬容與實用性。這並非是對前朝製度的簡單沿襲,而是在特定的曆史階段,為維護社會穩定和鼓勵生産力發展所做的精細調校。書中將比對魏徵側重於“糾偏”和“批判”的諫言風格,突齣房玄齡側重於“建設”和“規範”的建製風格。 第二部:君臣之道——李世民對“智囊”的倚重與信任的邊界 李世民對人纔的渴求是毋庸置疑的,但對待不同類型臣屬的方式卻各有側重。本書探討瞭李世民如何對待房玄齡這種“溫和的智者”,與對待魏徵那種“剛烈的諍臣”有何不同。 一、製度保障下的“放權” 房玄齡長期擔任宰相,掌握著朝廷的日常運作大權。李世民對他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房玄齡對皇權的絕對尊重和對自身定位的清晰認知之上。書中會分析,李世民給予房玄齡的授權範圍,以及房玄齡如何在這一框架內靈活操作,既不僭越,又不失作為首輔的權威。 二、傢庭危機中的君主角色:人性的考驗與維護 房玄齡的晚年,經曆瞭一場著名的傢庭風波——他的妻子堅決反對李世民賜予的“妾室”。這一事件是觀察君臣關係微妙性的絕佳切口。本書將詳細分析李世民在此事件中的態度轉變,以及房玄齡如何以其固有的原則性維護瞭傢庭的底綫,而李世民最終選擇尊重瞭這一“民間”的堅持,這顯示瞭唐初政治中,皇權與士人傢庭價值觀之間存在的一種默契的邊界。這與君主對魏徵的“被罵”相比,更像是一種對“良臣品行”的默許和維護。 三、穩定壓倒一切:從開創到守成的哲學差異 貞觀前期,李世民與臣下共同麵對的是如何擊敗對手、建立新秩序的挑戰;而到瞭貞觀中後期,挑戰轉嚮瞭如何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長久穩定。房玄齡的政治哲學更偏嚮於“守成”與“中庸”,他深知製度的慣性,主張循序漸進。本書將對比分析,在盛世到來後,李世民對魏徵的“激進改革”建議的接受程度下降,而對房玄齡“穩健發展”策略的依賴程度增加的深層原因。 第三部:無聲的遺産——房玄齡對後世的製度影響 房玄齡的貢獻,往往不如魏徵的“鐵麵”那樣引人注目,但其對唐朝乃至後世封建王朝政治架構的影響卻是深遠而持久的。 一、三省六部製的完善者 本書將重點探討房玄齡在完善三省六部製流程中的關鍵作用。他不是製度的發明者,卻是實際運行和規範化的核心推手。通過細緻的流程梳理,展示他如何平衡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權力,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為後世的文官政治模式提供瞭範本。 二、經濟視野與民生考量 房玄齡在戶籍、賦稅製度上的改革思路,體現瞭他務實的經濟管理纔能。他深知,盛世的基礎是百姓的安居樂業,而非僅僅依靠武力威懾。這些政策的溫和性與可持續性,是本書著重展現的亮點。 結論:盛世背後的“雙引擎” 《大唐諫臣風骨:李世民與房玄齡的治國之道》旨在揭示貞觀之治的復雜性。魏徵代錶著皇帝必須聽到的“警鍾”,是政治清明的必要外部壓力;而房玄齡則代錶著皇帝可以信賴的“中樞神經係統”,是國傢有效運行的內在保障。一個沒有魏徵,君主可能驕奢淫逸;但一個沒有房玄齡,盛世的基業可能因混亂而瓦解。本書通過對房玄齡的深度挖掘,補充瞭我們對“貞觀之治”這一偉大曆史時期的全麵認知,頌揚瞭那種不求名利、以製度建行為本的政治傢風骨。 (全書預計約35萬字,配有大量曆史地圖與製度結構圖示,旨在為曆史愛好者和政治研究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觀察唐初政治的角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用心瞭,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感吸引住瞭,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特彆是書脊的處理,那種細微的壓紋,讓人愛不釋手。我猜想作者或齣版社在選擇這些細節上是下瞭不少功夫的,畢竟一本嚴肅的曆史題材作品,如果包裝過於輕浮,多少會讓人在閱讀前就産生距離感。而這本書,它做到瞭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又展現齣一種令人願意親近的“書捲氣”。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古代文獻或描摹曆史場景時所使用的字體選擇,那種古樸的宋體與現代印刷技術的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整個視覺效果營造齣一種置身於那個時代大唐盛景的氛圍,這對於沉浸式閱讀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可以說,這本書從“外在美”上就成功地抓住瞭一批對書籍質感有要求的讀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流水賬敘述,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上留下懸念,勾引著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頁。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對比手法,將不同曆史人物的性格側麵進行並置,使得人物的立體感瞬間增強。比如,在描繪某次朝堂辯論時,作者筆下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入微,那種在堅持原則與權衡利弊之間的掙紮,躍然紙上,讓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站在瞭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這種敘事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鬥爭變得跌宕起伏,充滿戲劇張力。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曆史細節的考據和重構,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插麯,往往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處理得既自然又巧妙,沒有絲毫的刻意感,這無疑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切地想知道曆史的車輪下一步將駛嚮何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智力上的“交鋒快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作者在分析那些重大的曆史決策時,總是提供多維度的解讀路徑,讓你不得不調動自己的邏輯和想象力去參與到這場古老的智慧博弈中。我發現自己時常會暫停閱讀,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盤剛剛讀到的論證過程,試圖找齣其中的邏輯漏洞或可以商榷之處。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體驗,讓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的探索。特彆是關於古代官僚體係運作機製的剖析,作者用現代的視角和清晰的框架進行瞭梳理,使得那些復雜的權力關係變得清晰可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政治運行模式的理解深度。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引人入勝”,它讓你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瞭知識體係的重構和思維方式的升級。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的微觀描摹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它不僅僅關注於廟堂之上的風雲變幻,更深入到那些影響曆史進程的普通官員乃至更底層人物的生活側寫中去,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通過這些鮮活的“側影”,讀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每個人所麵臨的生存睏境與道德抉擇。這種對“人”的關注,賦予瞭曆史題材作品難以替代的溫度和共鳴感。我仿佛能從這些片段中,觸摸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這使得曆史的學習過程變得充滿人文關懷。這種由大及小的敘事結構,不僅豐富瞭曆史的厚度,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始終是貫穿古今的主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一種剋製而內斂的力量感,它沒有過分渲染情緒,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曆史人物的敬意與理解,卻深沉有力。作者的遣詞造句精準到位,用詞考究,很少齣現冗餘的修飾,每一個詞語似乎都承載著精確的分量。比如,描述朝堂氣氛時,一個“肅”字或一個“凝”字,就能瞬間將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傳遞齣來,無需冗長的鋪陳。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哲學,使得整本書的氣場非常強大。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人物對話時的藝術性,那些看似平淡的問答中,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潛在的政治角力,體現瞭古代文人在語言藝術上的高超造詣。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在品鑒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入口平淡,細細品味後,方能感受到其醇厚悠長的迴甘,讓人對作者的文學素養由衷地贊嘆。

評分

是正版

評分

餘耀華的書很好看

評分

物流速度很快,書籍包裝精美。

評分

是正版

評分

餘耀華的書很好看

評分

餘耀華的書很好看

評分

評分

餘耀華的書很好看

評分

餘耀華的書很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