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傾:十至十一世紀宋夏和戰實錄

天傾:十至十一世紀宋夏和戰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宏義 著
圖書標籤:
  • 宋史
  • 夏史
  • 宋夏關係
  • 和戰
  • 軍事史
  • 曆史研究
  • 中世紀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邊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05772
商品編碼:1027482941
齣版時間:2012-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顧宏義 著作 定  價:36 齣 版 社:上海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頁  數:34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5805772 數風流人物
楔子
 大漠落日遠(986―1006)
一 依違南北(986―997)
二 靈州陷落(996―1003)
三 摺戟西涼(996―1006)
第二章 狼嘯賀蘭闕(1006―1038)
一 南祀北徵(1006―1022)
二 河西開疆(1008―1032)
三 元昊立國(1028―1038)
第三章 烽煙將軍淚(1039―1067)
一 連戰連敗(1039―1042)
二 閤縱連橫(1042―1044)
三 帷幄驚變(1042―1064)
四 狄青本末(1043―1056)
五 東擾西侵(1046―1067)
第四章 碧血鑄吳鈎(1067―1085)
一 綏城雲寒(1067―1072)
二 變法強兵(1069―1082)
三 拓邊青唐(1070―1077)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靠前部全麵觀照
    宋朝與遼、夏、金、元四大政權和戰消長的紀史宏構
    撥開金庸射雕三部麯的傳奇迷霧
    為你展開公元十世至十三世紀
    中華疆離亂分閤悲壯斑斕的曆史長捲
    本書為“兩宋烽煙錄”叢書之一。作者依托翔實的史料,對公元十一世紀後期宋王朝與黨項族所建立的夏王朝相互間長達百年的和戰關係,以及遼、宋、夏鼎足而三的勢力消長,作多方麵的觀照。書稿分《大漠落日遠》《狼嘯賀蘭闕》《烽煙將軍淚》《碧血鑄吳鈎》《邊塞鬍笳殘》五章,加上一個追敘源流的“楔子”和一個總括大略的“尾聲”。全書體例嚴等
顧宏義 著作     顧宏義,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宋史、古典文獻學,主要論著有《細說宋太祖》《宋朝方誌考》《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等。

    一
    依違南北(986―997)
    夏州黨項李繼遷起兵抗宋自立以後數年間,屢遭宋軍重擊,一敗再敗,老母被俘,銀州得而復失,很後濁輪川一敗,因宋軍的強大與部分黨項酋長的倒戈,使得李繼遷據以起兵抗宋的老本幾乎損失殆盡。李繼遷痛定思痛,認識到僅憑自己現有力量來抗衡宋軍是難以成功的。敵人的敵人即是自己盟友,李繼遷自然想到瞭宋人的勁敵,欲利用宋、遼對峙之機,希冀得到遼朝的承認與支持,結遼抗宋。李繼遷對鐵心跟隨自己的眾人宣示說:“吾不能服舊業,緻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將假其援助,以為後圖。”986年(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初,李繼遷派親信張浦攜帶重禮齣使遼朝,示意歸附。當時執掌遼朝國政的蕭太後深知李繼遷不過是欲結遼抗宋以自等
抱歉,我無法生成一部完全不包含《天傾:十至十一世紀宋夏和戰實錄》內容的圖書簡介,因為您的要求是: 1. 圖書名稱為《天傾:十至十一世紀宋夏和戰實錄》。 2. 生成一個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一個簡介必須是關於某本書的介紹。如果您要求簡介的內容不能涉及《天傾:十至十一世紀宋夏和戰戰實錄》這本書本身,那麼這個簡介將不會是對這本書的介紹,而是對另一本完全不相乾的書籍的介紹。 為瞭滿足您對“詳細”、“不含AI痕跡”、“約1500字”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部關於另一部曆史題材著作的詳細簡介,該著作聚焦於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初期的政治軍事變動,以此來替代您要求的、但內容無法構建的“不含原書內容的簡介”。 --- 《龍興於冀:漢末豪強與天下重構的序章》圖書簡介 引言:風雨飄搖的帝國邊陲 東漢末年,自黃巾之亂那一聲驚雷炸響,帝國的肌體便無可挽迴地崩解瞭。然而,曆史的真正熔爐,並非僅僅點燃於中原腹地,更是在那些被視為“偏遠”或“蠻荒”的邊疆地帶熊熊燃燒。本書將目光聚焦於一個長期被主流史學敘事所忽略的核心區域——冀州,以及由此輻射齣的河北、並州、幽州一帶,深入剖析在漢室衰微的背景下,地方豪強如何抓住權力真空,以宗族、軍事力量與地方士紳精英為核心,構建起足以撼動天下格局的政治實體。 《龍興於冀:漢末豪強與天下重構的序章》並非又一部重復歌頌曹操如何統一北方的通史性著作。相反,它是一部細緻入微的“區域權力結構轉型史”,旨在探究在中央權威徹底瓦解之際,地方精英們如何進行殘酷的生存博弈、資源整閤,以及最終如何將地方勢力轉化為足以角逐天下的軍事機器。我們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是:在權力真空期,區域性的政治閤法性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構建的?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勢力的崛起(約公元184年—191年) 本書伊始,細緻梳理瞭黃巾軍在冀州地帶的擴散與潰散對地方行政體係造成的毀滅性打擊。傳統的郡縣製在劇變的衝擊下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士人領袖(如孔融、田豐之流)與地方武裝首領(如黑山軍餘部)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們摒棄瞭將這些勢力簡單標簽化為“賊寇”或“義軍”的傳統做法,轉而深入分析瞭他們在資源(土地、人口、軍糧)分配上的實際策略。 重點章節將探討袁紹集團的早期構建過程。袁紹並非一蹴而就的霸主,他的崛起是建立在一係列精妙的政治聯姻和軍事壓製之上的。通過對《三國誌》注引中零散的地方誌、碑刻殘文的鈎沉,本書重建瞭袁紹如何收編青州黃巾殘部、如何安撫冀州本地望族(如崔氏、盧氏)的復雜路徑。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河北地區的“門閥化”進程在此階段已初現端倪,地方豪強通過對土地兼並和宗族榮譽的維護,實質上架空瞭漢室授予的官職權力。 第二部分:資源爭奪與軍事化的深化(約公元192年—199年) 本階段是河北區域從“割據”嚮“軍事帝國”轉化的關鍵時期。公孫瓚在北方邊境的軍事行動對冀州腹地的安全構成瞭長期威脅,這迫使袁紹必須將所有社會資源導嚮軍事動員。 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屯田製”在冀州的變體。曹操的屯田更多帶有恢復民生的意圖,而袁紹的屯田則具有強烈的“戰爭經濟”色彩——它更像是對土地和勞動力的直接徵用,以維持其龐大的騎兵軍團。我們通過對兵員籍冊和賦稅記錄的推演,揭示瞭這種軍事化程度對普通自耕農階層的殘酷擠壓。農業生産力的下降與戰爭規模的擴大之間的矛盾,構成瞭袁氏集團內部潛在的結構性危機。 此外,我們詳細考察瞭袁紹與周邊勢力(如公孫瓚、劉錶、江東孫氏早期雛形)的外交策略。這些策略往往圍繞著“人纔”的爭奪展開。河北地區的士人階層擁有極高的自我認同感和對政治主導權的渴望,袁紹必須通過高規格的禮遇和實質的政治權力授予,纔能確保諸如田豐、審配、荀諶等人的效忠,而非僅僅是錶麵上的臣服。 第三部分:北方文化的張力與意識形態的構建(約公元200年—208年) 官渡之戰的失敗並非終點,而是河北精英階層認知重塑的開端。本書認為,袁紹集團的失敗,根源之一在於其意識形態的“雙重性”。一方麵,他們聲稱繼承漢室正統,禮遇舊臣;另一方麵,他們的權力基礎卻是對地方軍閥勢力的依賴和對北方士族的壟斷。 在官渡戰敗後,袁氏子弟(袁譚、袁尚)在河北的殘餘勢力,與曹操的整閤力量之間,進行瞭一場關於“正統性”的殊死搏鬥。本書著重分析瞭此時期北方士人如何進行“選擇性遺忘”和“自我辯護”。那些原本依附於袁氏的謀士和將領,如何迅速地將忠誠轉移到曹操麾下,並閤理化這一過程,這揭示瞭在亂世中,“道義”的價值如何服從於“生存的現實”。 我們還探討瞭河北文化傳統在三國鼎立時期的遺留影響。這一區域的文化基因,強調宗族榮譽、軍事勇武以及對中央權力適度的懷疑,這些特質深刻地塑造瞭此後曹魏政權在用人、行政以及對地方控製方麵的風格。 結論:一個時代的權力遺産 《龍興於冀:漢末豪強與天下重構的序章》旨在提供一個更具層次感的視角來理解東漢末年的權力轉移。它錶明,從漢末到三國,並非簡單的“王朝更迭”,而是一場由地方精英主導的、漫長而血腥的“權力重構”。冀州作為衝突的中心地帶,其內部力量的整閤與瓦解,直接決定瞭天下大勢的走嚮。本書通過對區域性曆史的深挖,為我們理解後世中國政治權力結構的雛形,提供瞭堅實的基石。這是一部關於生存、野心、以及在破碎帝國中尋找新秩序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那樣拖遝或者過於跳躍。它能巧妙地在宏觀的戰略部署和微觀的個體命運之間切換,使得整個故事綫索清晰,張力十足。你讀到兩軍對壘的緊張時刻,會忍不住屏住呼吸,而當描繪到某個關鍵人物的抉擇時,又能感受到曆史洪流下人性的掙紮與光輝。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發生,那些決策背後的動機、文化衝突和權力博弈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這種敘事方式,讓一個原本可能晦澀的曆史課題變得引人入勝,讀起來酣暢淋灕,根本停不下來。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嚴謹與創新。看得齣來,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能夠將那些散落在不同典籍中的碎片信息巧妙地拼接起來,還原齣那個時代真實的脈絡和細節。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過去被忽略的側麵,比如邊境貿易的變遷、民間對戰爭的態度,這些細節的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曆史階段的認知。而且,作者在闡述一些爭議性觀點時,立場是保持剋製的,他會呈現不同的史學觀點,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強行灌輸某種結論,這種開放的態度非常值得稱贊。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史學著作的凝練與準確,又融入瞭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描摹。不像一些嚴肅的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的術語,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用詞考究卻又不失煙火氣。有些段落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久遠的往事娓娓道來,生動得讓人仿佛置身其中。尤其是描繪宋夏兩國君臣的性格特點時,那種入木三分的刻畫,讓人不禁感嘆曆史人物的復雜性。這種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趣味的文風,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大部頭時,我還有點擔心自己能否堅持讀完,畢竟涉及的年代和地域都比較專業。但真正沉浸進去之後,纔發現完全是多慮瞭。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有利於長篇閱讀的堅持,它似乎是根據重要的時間節點或者地理區域進行瞭巧妙的劃分,每一部分都能獨立成章,但又環環相扣。當你讀完一個階段的衝突或轉摺,總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翻閱下一章,看看曆史的巨輪將駛嚮何方。這種結構上的巧妙安排,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地消化復雜的曆史信息,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曆史普及與學術探索的結閤。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封麵那種厚重的質感,配上那種略帶滄桑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本來對那個時期的曆史瞭解不多,但光是翻開扉頁,看到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和地圖,就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一番。作者在排版上也很下功夫,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閱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那種硬邦邦的曆史教科書的枯燥感。尤其是那些戰役的布局圖,看得齣來下瞭不少功夫考證,讓你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氣氛。這種用心做齣來的實體書,現在真的不多見瞭,拿到手裏就覺得物有所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