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

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营洲 编
图书标签:
  • 杂文
  • 散文
  • 文学
  • 2016年
  • 中国
  • 精选
  • 时事评论
  • 社会观察
  • 文化
  • 年度佳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3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收录国内公开发表的杂文精品一百多篇,包括白岩松、俞敏洪、陈平原、王跃文、马未都、毕飞宇、柯云路、唐浩明等名家新作,是对2016年中国杂文写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内容多立足于社会现实,或针砭时弊,或回顾历史,或思考社会,或激励人生;富有思想性,短小精悍,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吴营洲,著名杂文家,《杂文月刊》“文摘版”执行主编

目录

直面现实

003中国人最缺少的一味药/刘亚洲

005绝望的堕落

——写给知识分子/何玉兴

009落马官员为何乞求依法处理?/于建嵘

011真正的精英该干什么?/信力建

013可怕的是用谎言来对付谣言/张国

015“人言可畏”是由于有人信邪/朱仲南

017老师的尊严是如何丧失的/于建嵘

019“要……不要……”/吴非

022那些砍了头的树/王跃文

024治病救人本就不该是门生意/吴黎明

026三种坏文化(外一篇)/马未都

028暮年农民工归养何处/宫超

030乡贤文化还找得回来吗?/西村

032“世界一流”的焦虑/陈平原

034所有权有时是个童话/林采宜

036“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害处/石破

038在中国规矩为什么不值钱?/俞敏洪

040中国人的眼神/白岩松

042现代人的十大困境/山鸡哥

激浊扬清

047月下谁敢追萧何/王春瑜

049别样的启蒙(外一篇)/邵燕祥

051孔子之问

——读黄永厚《泰山钉子户》/陈四益

055知识分子应做文化托命之人/许纪霖

058政治家的等级/赵士林

060战胜法西斯是怎样的历史进步/徐贲

062说“忏悔”

——人文拾荒/从维熙

066道德滑坡/狄马

070守纪律和讲规矩/张鸣

072王夫之的电车难题/押沙龙

074时间的力量/李拯

076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李佳佳

079底线与利益/葛剑雄

081关于气节/丁肃清

083精神信仰的绝对价值/邓晓芒

085不“讲真话”不“自由”/阎纲

088离那种人远点……/梦的云端

090恻隐与忏悔/苍耳

092为何美国人不崇拜开国华盛顿?/黑白先生

094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楼宇烈

096良心是心灵的卫兵/张勇

098野蛮不可能战胜文明/吴营洲

负暄琐话

103黑白老电影/刘齐

105伽利略的懦弱/魏得胜

107旅行与读史/刀尔登

109顾准身边的小女孩/庞旸

113知识拯救的生命/吴晓波

115别让错误的读书态度毁了孩子/时寒冰

118中国有好的科学传统是一种误传/饶毅

121自由散漫的欧洲为何总能出大思想家/常江

123向高贵的生命致敬/毕飞宇

125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华应龙

127德国式教育/叶特生

128一道诚信考题/沈栖

130三个德国人/狄青

132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谁?/中道

134风俗/王晖

136世间最可怕的人/吴九箴

139规则是天意/叶倾城

141当心那些利用你正义感的人/曾颖

143没有成本的世界不一定美好/谢作诗

145碎思录/于光远

148松窗燕语/吴兆民

150锋利的世故

——一个读书人的突围杂记/黄冠

154木心短文小辑/木心

156王鼎钧短文小辑/王鼎钧

159下跪的绅士(外二则)/郑元绪

161杨绛经典语录/杨绛

164方方经典语录/方方

166杨光祖课堂语录选/杨光祖

168陈行之思想小品辑录/陈行之

170毓老师说/爱新觉罗·毓鋆

173感思录/臧建国

警世档案

179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莫言

181拿破仑:小丑或者伟人?/鄢烈山

184拉宾广场的漫想/毕星星

186难非经受不觉冤/乐朋

188希特勒的另类形象/于贺林

190英雄与恶魔一线间/孙少山

192曾国藩为什么不做皇帝?/唐浩明

195没有苦难,就不能理解命运/郑渝川

197奸臣是怎么养成的/任大刚

199和珅发明的啥制度让乾隆偷着乐?/张宏杰

201录以备考/赵相如

203“九一八”与瘾君子/阿宝

205太监的座右铭/迂夫子

207阳谋阴招/介子平

209思想不是免费的/度阴山

2121933年的《模范公民》/邓康延

半真半幻

217人一上网就变得无耻/莫言

221李逵日记/仓土

226武大郎死后,为何没人敢喊冤/慧慧菜

228吴用:知识分子中的武大郎/张义春

230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官场心态/王振国

232机关潜规则/沈丽莎

234没那么多大师/朱新建

236谎言/杨争光

240美国佬为何那么“盲目信任”指导教师?/侯志川

242语文教材低幼化,要不得/鲍鹏山

244一次论证会/周实

246文学批评的缺席与缺德/张闳

248“比坏”心理/焦仁贵

250批评家蜕变吹捧家/介子平

252艺德是对艺术的虔诚/陈世旭

灯下翻书

257寻找乾隆撒尿碑/王春瑜

259私人日记的公之于世/符号

261报人遗言也沉痛/傅国涌

263唐太宗的“彀”/周彪

265唐德宗的开局与结局/宋志坚

267政治正确的大故事/押沙龙

269做一段怎样的呆木头/鲁人

271“不出于自愿”的血/王乾荣

273穷狷/刘诚龙

275文人无行群丑毕现/陈维文

277历史杂感/牛撇捺

279读史杂感/温立

281屈膝折腰为生存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捷尔纳克/华裳晖

283乱世的挣扎/张炜

285血性的二郎腿/詹谷丰

288宽容永不过时/李洋

290思想多少钱一斤?/任蒙

292守得云开见月明/柯云路


精彩书摘

  中国人最缺少的一味药

  刘亚洲

  现在的状况是,“老百姓啥也不信,专家啥也不懂,媒体啥也不说,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因为你深入不了人心。你写的那些东西连你自己都不相信,却想让别人相信,那不是鬼话?你写的东西首先你自己信不信?你儿子看不看?你自己不信,你儿子不看,而你却写,这也是一种不老实。

  做文章不老实和做人的不老实是相同的。笔是千斤重呀。文章一定要真实。做老实文章的根本内涵在于真实,真实才是有生命力的。古人讲,做人要端正,做文要放荡。这里讲的“放荡”指的是思想的驰骋。

  人要老老实实的,但文章要锦绣才华。“放荡”和锦绣才华,首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实,绝不可能有锦绣文章。

  仅靠说教是征服不了人心的。说教没有生命力,更不要说藏之名山传于后世了。这里面仍然有体制上的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代人从开始写作文就说谎。

  我也说过谎。我们都写过那样的作文,比如“我捡到一分钱送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问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红领巾”;我们都写过“我扶着一个老人过马路,我看看太阳,太阳更加鲜艳了”;“打扫完教室后,我擦着汗笑了,我看到我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我是从这里面跳出来的。

  我说过谎话之后,我意识到它的罪恶了。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大跃进”的时候,安徽有个人快死了,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号脉之后说,你就缺一味药,两个字:粮食。饿的!

  现在我们就缺一味药:真实!在诚实的社会中,诚实其实并不那么被人看重;只有在不诚实的社会里,诚实才显得特别的金贵。说真话的人往往是批评者,批评者往往是爱国者。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拍了一部片子,叫《血战台儿庄》。这部片子拍完之后,没有任何地方敢上映,因为反映的是国民党抗战的事情。

  最后,习仲勋同志说,先拿到香港放映一下吧。没想到电影在香港造成了巨大的轰动。蒋经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把片子调到台湾去看。

  据说蒋经国看完后,讲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共产党还是实事求是的。”这个电影直接促使了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志们,实事求是的力量多么伟大!

  写文章,要学习鲁迅。鲁迅极大地提高了汉语的杀伤能力,这话是朱大可说的吧。朱大可还说:“汉语这种语言是比较适合写诏书的,写歌功颂德的纪念碑的,或者是写慰问信这类东西。”

  汉语在鲁迅手下变化成了匕首和投枪。鲁迅反对一切塔式建筑,我想,他是反对高大。鲁迅《阿Q正传》出版之后,很多中国人要告鲁迅诽谤罪。因为鲁迅写的阿Q太像自己了。

  你看鲁迅的力量多伟大。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想过了,一个也不宽恕。”他是有大恨哪。但是,他首先是有大爱,他对这个民族有大爱,他才能有大恨。

  也是因为他对中国的大爱与大恨,所以他更要站出来讲实话,他用笔杆子写最真实的人生百态、社会百相。

  我们仔细想想,现在的中国人真的越来越缺少了“真实”,从新闻报道到饮食起居,哪都充斥着作假,我们都不禁要怀疑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不管这个社会以后会怎样,至少在当下,我们必须去求真实,人无信不立,我们连诚实都做不到了,岂不是很可悲?中国人,中国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真实。

  我们中国人,缺少的这味药,就是真实。

  (原载《杂文月刊》2016年1月下)

  绝望的堕落

  ——写给知识分子何玉兴

  一

  纳粹期间的德国,大部分教授公开表态支持纳粹政府。大师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发表校长就职演讲时说:“任何教条和思想,将不再是你们生活的法则。元首本人,而且只有他,才是德国现在和未来的现实中的法则。”

  爱因斯坦认为,“德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体来看——他们的行为并不见得比暴徒好多少”。

  思想知识界的这种普遍放弃、逃逸、堕落的行为,带给一个民族的影响是致命的。

  “文革”期间的中国,大师级的哲学家冯友兰建议:“秦始皇使用了政治上的威力,焚书坑儒,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实行全面的地主阶级专政,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这个历史经验很可以作为无产阶级的借鉴,这也是古今对照,古为今用。”溯本追源,如李国文《中国文人的活法》中所说:“焚书坑儒这种高智商的杀人方式恐怕不是秦始皇一介武夫所能为。”

  萨特的《恶心》,再现了沦陷时期巴黎知识分子群的丑恶表演。在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们成了世俗道德的违背者,他们行为怪癖,心肠刚硬,撒谎、虚伪、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克拉芒斯是加缪《堕落》中的主人公,也是二战后巴黎知识界的典型,他一直过着双重的生活:

  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男盗女娼;表面上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表面上乐善好施,实际上刻薄寡恩;表面上豪侠仗义,实际上见死不救;表面上夸夸其谈,实际上蝇营狗苟;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睚眦必报;表面上是忏悔者,实际上是法官……

  翻阅黄梵的《第十一诫》,比萨特的《恶心》还让人恶心。主人公齐教授是声名显赫的学术权威,可他利欲熏心,投机钻营,生活腐化堕落,不仅窃取学生的科研成果,而且为了捞到科研经费,获取当权者的认可,不惜修改数据,拿人命关天的炮弹轨道数据当儿戏。

  在齐教授身上,我们看到走向堕落的知识分子“象征性的背影”,权力正在通过金钱和地位来诱惑知识分子放弃道义与良知。

  一棵被当地居民视为地标的树,多少年来,人们行走在旷野中,凭借它找到自己的家。树死了,许多人从此再也找不到家园。

  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说:“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

  最绝望的腐败并不是官僚,而是知识分子。官僚的腐败只能误一个党派,一个朝代,而知识分子的腐败却误国误民,流弊深远。

  最可怕的堕落也并不是匪盗痞,而是知识分子。匪盗痞的堕落都只能贻害一方百姓,坏一家之风气,而知识分子的堕落却败坏的是整个文化,是思想,是道德,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操守。

  知识分子的堕落才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彻底的和最后的堕落。其他人的堕落好比大江大河局部的浑浊,而知识分子的堕落,则是水源浑了。

  二

  鲁迅曾经打过比方:羊分“胡羊”和“山羊”。山羊是带头羊,胡羊是大多数的羊。山羊脖子上挂着铃铛走在前面,后面一大群低眉顺目的胡羊挨挨挤挤地跟着。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也比喻: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有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

  山羊脖子上的铃铛就是知识分子的徽章,无论是吃人还是被吃,一切悲喜剧,带头的无不是知识分子。

  这里想要明晰的,是堕落的主要标志:终极关怀的缺失,道义立场的摇摆,社会良知的泯灭,忏悔意识的淡漠以及对人的极度冷漠。

  于光远有句精辟的话,把几千年的文人全装进去了:封建文人的最大理想是做稳奴隶,说到人的觉醒,只能是“五四”之后,尽管“五四”提出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翻阅汗牛充栋的古籍,“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的中国文人,写了那么多狗屁官样文章和无聊失意文字。“士大夫”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了,思想也不复成为思想,而是意识形态。“学而优则仕”的参与模式,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社会的守望者,而是既得利益的看家狗。

  作家张平说,现在的知识分子,在桌子底下说话,在桌子上面沉默。知识分子当中的某些人,已经进入到这个既得利益群体。知识分子的集体沉默,是导致目前道德滑坡或者说是道德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与权力的结盟导致社会的沦落和腐败。

  翻阅回忆反右和“文革”的图书,知识分子之间的出卖与背叛以及各种丑恶表演,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巴金说:“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烈士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愿意肯定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鲁迅:“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而他的变化没有一定的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做武器的人,都可以通称为流氓。”

  遗憾的是,流氓太多,烈士太少;可悲的是,流氓的风光,烈士的寂寥。这些流氓,无论什么风吹草动,都能拿出令上边满意的大作;无论什么观点,都能拿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他们不是丧失,而是压根儿就没有过什么道义立场,沦落成为权钱伴唱的夜莺。鲁迅先生骂得痛快:“我宁愿向泼辣的妓女立正,也不要向死样活力的文人打绷。”

  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中说:我们的道德的部分包含着责任,责任都是日常实际的事情。面对现实问题,知识分子的沉默就是责任的放弃。

  杜威《教师和他的世界》:逃避责任是怯懦的选择。

  《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目睹灾难却一言不发,责任感就变为负罪感。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保持沉默,就是犯同谋罪。

  三

  鲁迅《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借了“文人无行”的幌子,犯着可诟病的恶癖。

  钱理群:到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自觉、半自觉地履行这“同意和解释、宣传与做戏”职能,开始时还有些心虚,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做到后来,就习以为常,理直气壮,并以此炫耀于世了。

  网民:上帝啊!把这些专家带走吧!路费我掏。

  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道德是万事万物的支点,是所有体系的试金石。

  未曾谋面的文友谢小庆《凭借什么坚守价值体系》:不是凭借对某一价值系统的合理性、重要性的阐述来坚守,而是凭借树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自身形象来坚守。它被知识精英们以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一种不可言传的意会而世代坚守和承传。

  谢小庆给毕业生的赠言:不卑不亢。自信但不自负,自知但不自卑。穷时不失自尊,达时不忘笃敬。有勇有谋。勇敢但不鲁莽,谨慎但不怯懦。审时度势敢战,艰难困苦能守。

  联想起《狮子王》的经典道白:我们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

  写《鲁滨逊漂流记》的笛福说:个人的怀表坏了,只是耽误个人的事儿。教堂钟楼上的大钟坏了,耽误的可是整个教区的事儿。

  钟楼上的大钟,可能坏,也可以坏,但总得有人去修,有人去守啊。

  (原载《杂文月刊》2016年6月下)

  ……


《年华碎影: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浮沉》 内容梗概 《年华碎影: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浮沉》并非一本记录宏大历史事件或政治变迁的史书,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充满人情味的散文篇章,勾勒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轨迹的细微波动与内在挣扎。本书以一种温和而深沉的笔触,审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然努力寻找自身意义的寻常生命。 全书由“晨曦微露”、“午后斜阳”、“黄昏落日”、“静夜思语”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选取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心境,串联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作者并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位同路人的身份,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肌理之中,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哲学意味。 第一部分:“晨曦微露” 这部分主要探讨的是个体在初入社会,或是人生探索初期所面临的迷茫、憧憬与挑战。作者笔下的人物,可能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对未来的无限幻想,在现实的土壤里小心翼翼地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经历着第一次的挫败,第一次的欣喜,第一次对世界的认知与重塑。 比如,有一篇《少年行》的散文,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初来乍到的窘迫与坚持。他可能住过拥挤的出租屋,吃过廉价的盒饭,在陌生的街头迷失方向,也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怀揣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作者不会去渲染他的成功或失败,而是着重刻画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甘平庸的冲动,以及在一次次碰壁中,逐渐磨砺出的坚韧。这种坚韧,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在微小的进步中,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另一篇《初心的回响》则聚焦于一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或许是辛勤的园丁,每天打理着城市的绿化;或许是辛劳的环卫工人,用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又或许是普通的职员,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作者通过对他们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揭示了他们身上那种朴实而伟大的劳动精神,以及在平凡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他们不追求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们的存在,构成了社会最坚实的基石。 第二部分:“午后斜阳” “午后斜阳”则将目光投向了人生的中期,这个阶段,人们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压力以及中年危机。这部分的散文,更多地展现了人在承担家庭、事业重担下的挣扎与妥协,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周旋与感悟。 《屋檐下的风雨》可能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妻,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中,如何维系彼此的感情。他们可能不再有年轻时的浪漫,更多的交流是关于账单、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健康。然而,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里,在那些习以为常的默契中,却蕴含着经年累月的情感沉淀。作者会捕捉到那些细微的瞬间,比如丈夫下班时买回的一束花,妻子在深夜为丈夫准备的宵夜,这些平凡的举动,都是对爱最真挚的表达。 《职场迷宫》则可能深入探讨了中年人在职场中的困境。他们可能面临着职业瓶颈,被年轻的血液冲击,或是对日渐沉重的工作压力感到疲惫。这部分散文,不会简单地批判职场的不公,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和行为模式的刻画,展现他们在迷茫与焦虑中,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求突破,或是选择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这里的“迷宫”既是外部的职场环境,也是内心的困惑与纠结。 第三部分:“黄昏落日” “黄昏落日”是人生走向晚年的阶段,这部分散文,弥漫着一种对过往的回顾、对生命的沉思,以及对亲情的眷恋。年岁渐长,身体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却显得尤为重要。 《故乡的月光》可能描绘了一个老人对故乡的思念。他可能身处繁华都市,但心却常常飞回那片熟悉的土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都承载着他年轻时的记忆。作者会通过对老人回忆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情,以及对童年纯真的怀念。这种怀念,是一种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也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声叹息。 《相伴到老》则可能聚焦于老一辈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但他们的爱情,却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作者会描绘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的相濡以沫,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以及在晚年相互扶持的温馨场景。这种情感,是对婚姻最朴素而深沉的诠释,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长久承诺的敬意。 第四部分:“静夜思语” “静夜思语”是本书的收尾部分,也是作者最深沉的哲思所在。在寂静的夜晚,在独处的时刻,个体开始进行最深层次的自我审视和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部分的散文,往往带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生命的低语》可能是一篇关于“放下”的思考。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人们会逐渐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强求的,有些执念只会带来痛苦。作者会通过对某个事件或某个场景的描绘,引申出对人生得失的豁达,对顺其自然的体悟。这种“放下”,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智慧的升华,一种对自我内心安宁的追求。 《最后的微笑》可能是一篇关于面对死亡的思考。这并非是悲观的论调,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尊严的态度,审视生命的终点。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些临终老人的心态,他们可能回顾一生,对曾经的遗憾释然,对生命中的美好充满感恩。这种思考,是对生命短暂而宝贵的珍惜,也是对如何度过有意义人生的深刻启示。 风格与主题 《年华碎碎影: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浮沉》的写作风格,以细腻、写实、抒情为主。作者善于运用日常的语言,却能勾勒出深邃的意境。文笔不事雕琢,却充满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 本书的主题,并非宣扬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通过展现不同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浮沉,引发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命运如何安排,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即使身处洪流之中,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影迹,鼓励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坚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它不提供解决方案,却能陪伴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捧着这本《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2016年中国的温度和呼吸。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当下社会议题的精准捕捉和深刻洞察。作者们并非是旁观者,而是以一种极其投入的姿态,参与到对社会现象的讨论中。我特别想提一下其中关于“信息茧房”的几篇文章,作者们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揭示了算法推荐如何将我们困在固定的信息过滤气泡中,导致认知偏差和观点极化。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从个人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甚至社交方式等多个角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还有一些文章,则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普遍焦虑,比如关于“中年危机”的探讨,作者们没有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年龄的增长,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中年群体所面临的职业挑战、家庭压力以及身份认同的危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及时性”和“批判性”。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和矛盾,而是用尖锐的笔触,将这些问题一一呈现,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杂文这种文体情有独钟,因为它总是能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本《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恰恰满足了我对杂文的所有期待。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篇章都折射出2016年中国社会某个角落的真实景象。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作者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教育体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这种取向如何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有一位作者,用非常个人化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并将之与当下的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以及对孩子们未来命运的关切。还有一些文章,则聚焦于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分析了信息传播的“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如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我特别被一篇关于“人设”的文章所吸引,作者犀利地揭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如何被符号化、被标签化,以及这种“人设”的构建和维护对真实自我的消磨。这些文章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备一种“问题意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中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里,与一群聪明、敏锐、而且敢于说真话的朋友们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里面的每一篇杂文,都像是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的片段,共同勾勒出2016年中国社会的一幅生动群像。我特别喜欢那些对网络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的文章。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嘲笑或迎合网络上的各种流行语和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比如,有一篇分析了“佛系青年”现象,探讨了这种看似消极的生活态度,究竟是年轻人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还是在巨大压力下寻求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这个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关于个体权益和公共参与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我尤其欣赏那些作者,他们用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为那些沉默的声音发声,为那些被忽视的角落点亮一盏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勇于发声的知识分子。他们就像是这个时代的“清醒者”,用他们的笔,为我们拨开了迷雾,让我们看到了更清晰的真相。

评分

这本《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读完之后,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横跨中国社会脉络的阅读之旅。翻开扉页,首先吸引我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现实气息,仿佛每一篇杂文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于街头巷尾、网络空间、或者某个公共议题面前,掷地有声的发言。作者们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局内人”的视角,将生活的细枝末节放大,剖析其中潜藏的逻辑和荒诞。我尤其欣赏那些深入到日常琐碎中的思考,比如关于消费主义对人性的侵蚀,或是数字时代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这些主题并非宏大叙事,却切切实实地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作者们在文字间挥洒自如,时而犀利讽刺,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又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思。他们没有回避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反而将这些尖锐的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我们去审视、去反思。我最喜欢其中一篇,探讨了“小确幸”的流行背后,是大众对宏大叙事的某种逃避,还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积极创造?这个问题让我反复咀嚼,觉得作者的洞察力非同寻常。整本书给我一种“如鲠在喉”的感受,读完后很多观点久久不能释怀,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2016年中国杂文精选》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精选”二字,有时也意味着千篇一律。然而,当第一页的文字映入眼帘,我就被它所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作者们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触碰了当下中国社会最敏感、最现实的神经。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空间关系的探讨。作者们并没有宏大地描绘城市发展的蓝图,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快速发展所裹挟的个体,比如拆迁户的失落、老城区的变迁,以及新移民在陌生环境中的挣扎。有一位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老街区在拆迁中的“告别”,文字充满了对过往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惘,读来令人唏. 动。还有一些文章,则将焦点放在了基层社会的变迁,探讨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演变。我感觉作者们都具备一种“草根情怀”,他们关注的不是大人物的命运,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顽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复杂的中国。它让我反思,在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些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评分

不太好,感觉选文太长了。

评分

五分

评分

很好 我喜欢

评分

送货快,包装完整。书封面简约,选择的文章很经典。

评分

商品的质量与服务均满意,希望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分

书不错的 快递员服务好 送货及时

评分

书不错的 快递员服务好 送货及时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拍下当天就发货啦,快递的速度也不错,到我手上竟然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质量很好,我有个小伙伴羡慕很久,可能过两天还要买,到时候给我优惠点喔,谢谢老板啦,对了,老板的服务态度也是很好的喔!

评分

这是一条超五星的好评,很快,很好,很喜欢,很满意!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