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后,唐诗并没有和时间一起老去,而是像千年前一样年轻而新鲜,如同沾着清晨露珠的花瓣,如同春日天边初生的早霞。作者溯洄而上唐代的国土,“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带你聆听穿过朔风寒雨隐隐传来的诗人的浩叹。
《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是以唐诗和唐代诗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作者“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抒写了对唐诗的个人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开掘了唐诗的当下意义和现代价值。
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国学造诣为读者解读他所知道的唐诗,他沉浸在自己思绪翩然的世界中,把想说的话都娓娓道出,但是这平淡的话语中却包含着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不止是作者的,还有千百年唐诗中所积淀的文化感召。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与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诗学著作十余种。《书院清池》、《穿越唐诗宋词》、《风骚百代——诗文化大散文》等散文集十余种。
文章不写半句空(代序)
绝唱
选美
走向盛唐
长安行
青海青
月光奏鸣曲
佚名之憾
江东祭李白
寄李白
诗家天子
怅望千秋一洒泪
汨罗江之祭
独钓寒江雪
骏马的悲歌
诗中的彩虹
唯有垂杨管别离
君子与佳人
巾帼诗英
华夏之水 炎黄之血
常怀千岁忧
秋之歌
溯洄
出土的民歌
后记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作者并非杜秋娘,有的诗选本称作者为李锜,仍是张冠李戴。它是中唐时广为流行传唱的一首歌词,最早见于唐代韦縠所编的《才调集》卷二“杂词”首篇,作者为“无名氏”。中唐诗人杜牧《樊川集》卷一第二首是《杜秋娘》诗。“杜秋娘”原为民间女子,十五岁为镇海军节度使李锜侍妾,李锜败亡后籍入宫廷,最后被放归金陵故里。杜牧此作原来注有上述这首诗,并说“李锜长唱此辞”,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就误以为李锜所作,后人遂以讹传讹。杜牧诗中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之句,是说杜秋娘也善唱此辞,《唐诗三百首》编者孙洙也许是误将杜诗中的“唱”理解为“作”,于是这首绝唱的作者又变成了“杜秋娘”。无论是李锜或杜秋娘,都没有去掠人之美,将他人的作品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便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像现在文坛与学界某些品行不端的人那样。这首诗是美丽的,其作者被后人署上“他”或“她”的名姓,借用当代旅美台湾名诗人郑愁予的名句,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金缕衣》的真正作者,其姓无征,其名莫考。如同一个宝盒,盒子已永远遗失,无法找回,但幸而留下了盒中的珍珠,至今仍然惊喜我们的眼睛,警醒我们的心。这首诗虽是千年前的古典之作,但却和今天的现代诗学暗通,特别是“矛盾语”的运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首句和第二句矛盾逆折,两两相对,句首之两个“劝君”所劝不同,而“莫惜”与“惜取”正相反对,“金缕衣”物质之形而下,“少年时”生命之形而上,也是两相激荡。“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赋而后比,反之复之,以象征少年时光和美好理想的“花”为中心意象,“花开”与“无花”对举,“堪折”“直须折”与“空折枝”,也是相反而又相成,如同两支利剑在缠斗时的碰撞,迸发的是惊心的铿锵与火花。这种西方文论中称为“抵触法”“反论法”的诗艺,在一千年前我国的唐诗中就有如此精彩的演出,那位已经隐身幕后的演出者的名字啊,令千年后的我凝望人去音留的舞台,不禁痴痴地悠然回想!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重视、探讨并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孔子,他下临逝川而发出深沉的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位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从哲理的角度探询的,是无始无终的生命;“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其《天问》所叩问的,也是无穷无尽的天地时空。唐代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特别敏感,他们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珍惜青春与生命这一永恒主题,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浩歌,李贺“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嘲少年》)的咏叹,杜荀鹤“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题弟侄书堂》)的劝勉,千歌百曲,千年来流行在芸芸众生的心上唇间。
“少年时”的背影已越去越远,但年华向老的我仍然要三倍地赞美:好一阕青春和生命的奏鸣曲,永远的《金缕衣》啊!
……
在某个雨夜,我偶然翻开了一本名为《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的书。它就像一位温柔的老者,絮絮叨叨地向我诉说着一段段遥远而又熟悉的故事。我并非诗词大家,对唐诗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几首耳熟能详的篇章,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触碰过的唐代世界。它没有生硬地罗列诗歌,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山川河流、市井风情,甚至他们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我仿佛能听到李白的豪放不羁,感受到杜甫的沉郁顿挫,看到王维笔下的空灵禅意。书中对历史背景的考据也相当扎实,每一次情感的抒发,每一次意境的营造,都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土壤。读着读着,我不再是隔着千年时光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那个时代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感受风雨,一同品味人生。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带来的“体验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灵魂的洗礼。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诗句,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体会到古人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匆匆掠过,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却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在唐诗的海洋中悠然徜徉。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诗歌意境营造的剖析,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和画面具象化,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在描绘边塞诗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名句,更是通过对当时边疆将士的生活状态、地理环境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壮阔、苍凉,以及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唐诗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书中对诗歌的解读,也始终围绕着“人”展开,它关注诗人的情感、经历,以及他们与时代的互动。这让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命的写照。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回味作者的观点,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与诗歌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对唐诗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我曾以为自己对唐诗已经足够熟悉,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却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一次又一次地在我面前变出令我惊叹的景象。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方式,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展现了唐诗的别样风采。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诗歌创作的“情境还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通过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情感状态的细致考据,将诗歌诞生的过程描摹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毫泼墨,写下“举杯邀明月”的豪情;也能感受到杜甫在贫病交加之时,笔下流淌出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重。这种“情景交融”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唐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诗歌的联想和延伸,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会将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会从一首诗中拓展出更广阔的文化思考,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唐诗并非只是一堆古老的文字,而是承载着鲜活生命和深刻情感的宝藏,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挖掘这些宝藏的绝佳向导。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的乐趣在于发现。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发现”的极致追求。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唐代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意。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人生况味和时代变迁。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诗人的生平,而是将他们的创作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政治局势、文人交往的细致描摹,让诗歌的诞生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例如,当读到某位诗人因政治失意而写下的诗句时,我不再仅仅是欣赏文字的优美,更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无奈与悲愤,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书中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也十分独到,它并非止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让我对许多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自己对唐诗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引导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品味唐诗的魅力,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和更深邃的意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彩的论述而拍案叫绝,也常常因为某个感人的故事而潸然泪下。
评分翻开《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我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遇。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唐诗的讲解,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情感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唐代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抱负,他们的时代印记,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曾以为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内核。当读到某个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乱的忧虑,或者对友谊的珍视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澎湃,甚至能体会到那些穿越千年依然不曾改变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书中对诗歌的解读,往往能触及灵魂深处,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情感。它不落俗套,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诗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意象,去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论断而心生共鸣,也会因为某个感人的故事而潸然泪下。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远远观望的读者,而是那个亲身参与,与古人一同悲喜的同行者。
评分记者:请问您从诗歌理论研究到散文创做的转变,影响您转变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评分(前面还有一个序章,大家不要漏看。)石村,位于苍莽山脉中,四周高峰大壑,茫茫群山巍峨。清晨,朝霞灿灿,仿若碎金一般洒落,沐浴在人身上暖洋洋。一群孩子,从四五岁到十几岁不等,能有数十人,在村前的空地上迎着朝霞,正在哼哈有声的锻炼体魄。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满是认真之色,大一些的孩子虎虎生风,小一些的也比划的有模有样。一个肌体强健如虎豹的中年男子,穿着兽皮衣,皮肤呈古铜色,黑发披散,炯炯有神的眼眸扫过每一个孩子,正在认真指点他们。“太阳初升,万物初始,生之气最盛,虽不能如传说中那般餐霞食气,但这样迎霞锻体自也有莫大好处,可充盈人体生机。一天之计在于晨,每日早起多用功,强筋壮骨,活血炼筋,将来才能在这苍莽山脉中有活命的本钱。”站在前方、指点一群孩子的中年男子一脸严肃,认真告诫,而后又喝道:“你们明白吗?”“明白!”一群孩子中气十足,大声回应复面红颜。山中多史前生物出没,时有遮蔽天空之巨翼横过,在地上投下大片的阴影,亦有荒兽立于峰上,吞月而啸,更少不了各种毒虫伏行,异常可怖。“明白呀。”一个明显走神、慢了半拍的小家伙奶声奶气的叫道。这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只有一两岁的样子,刚学会走路没几个月,也在跟着锻炼体魄。显然,他是自己凑过来的,混在了年长的孩子中,分明还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队伍里。“哼哼哈嘿!”小家伙口中发声,嫩嫩的小手臂卖力的挥动着,效仿大孩子们的动作,可是他太过幼小,动作歪歪扭扭,且步履蹒跚,摇摇摆摆,再加上嘴角间残留的白色奶渍,引人发笑。一群大孩子看着他,皆挤眉弄眼,让原本严肃的晨练气氛轻缓了不少。小不点长的很白嫩与漂亮,大眼睛乌溜溜的转动,整个人像是个白瓷娃娃,很可爱,稚嫩的动作,口中咿咿呀呀,憨态可掬。这让另一片场地中盘坐在一块块巨石上正在吞吐天精的一些老人也都露出笑容。就是那些身材高大魁梧、上半身赤裸、肌腱光亮并隆起的成年男子们,也都望了过来,带着笑意。他们是村中最强壮的人,是狩猎与守护这个村落的最重要力量,也都在锻体,有人握着不知名的巨兽骨骼打磨而成的白骨大棒,也有人持着黑色金属铸成的阔剑,用力舞动,风声如雷。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多洪荒猛兽毒虫,为了食物,为了生存,很多男子还未成年就过早夭折在了大荒中,想要活下去,唯有强壮己身。清晨用功,无论是成年人,亦或是老人与孩子,这是每一个人自幼就已养成的习惯。“收心!”负责督促与指导孩子练功的中年男子大声喊道。一群孩子赶紧认真了起来,继续在柔和与灿烂的朝霞中锻炼。“呼……咿呀,累了。”小不点长出了一口气,一屁墩儿坐在了地上,看着大孩子们锻炼体魄。可仅一会儿工夫他就被分散了注意力,站起身来,摇摇摆摆,冲向不远处一只正在蹦蹦跳跳的五色雀,结果磕磕绊绊,连摔了几个屁墩儿,倒也不哭,气呼呼,哼哼唧唧爬起来再追。“好了,收功!”随着一声大喝,所有孩子都一阵欢呼,揉了揉酸疼的手脚,而后一哄而散,冲向各自的家中,准备吃早饭。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评分中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我家小孩很满意
评分李元洛:按照我的文学观点,一个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当代感,像我们目前的处境还算得上处于一种小康水平,但中国还有很多人徘徊在贫困边缘,还远远没有脱贫。我们的社会最大的问题也是贫富不均的问题,这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真正的作家至少应该有一种同情心,至少应该继承自屈原以来的忧国忧民的精神,继承范仲淹以来的先忧后乐的精神,我觉得如果没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完全把文学当成自己个人扬名立万、安身立命的手段或一种职业,那我觉得这个作家在道德上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评分!!!!!!!!!!!!!!
评分记者:昨晚在您讲座中读到《汨罗奖江之祭》一文中,感觉您对一些古代文人比如杜甫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悲悯之心,那么您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不公、弱肉蚕食等现象是否仍然有着如此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评分没有货到9月19号才告诉我
评分记者:当下很多青年对古典文学诗词、散文似乎不太热衷,这是否代表着古典文学在走向衰落?
评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是以唐诗和唐代诗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作者“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抒写了对唐诗的个人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开掘了唐诗的当下意义和现代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