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

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營洲 編
圖書標籤:
  • 雜文
  • 散文
  • 文學
  • 2016年
  • 中國
  • 精選
  • 時事評論
  • 社會觀察
  • 文化
  • 年度佳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54932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2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0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收錄國內公開發錶的雜文精品一百多篇,包括白岩鬆、俞敏洪、陳平原、王躍文、馬未都、畢飛宇、柯雲路、唐浩明等名傢新作,是對2016年中國雜文寫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內容多立足於社會現實,或針砭時弊,或迴顧曆史,或思考社會,或激勵人生;富有思想性,短小精悍,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吳營洲,著名雜文傢,《雜文月刊》“文摘版”執行主編

目錄

直麵現實

003中國人最缺少的一味藥/劉亞洲

005絕望的墮落

——寫給知識分子/何玉興

009落馬官員為何乞求依法處理?/於建嶸

011真正的精英該乾什麼?/信力建

013可怕的是用謊言來對付謠言/張國

015“人言可畏”是由於有人信邪/硃仲南

017老師的尊嚴是如何喪失的/於建嶸

019“要……不要……”/吳非

022那些砍瞭頭的樹/王躍文

024治病救人本就不該是門生意/吳黎明

026三種壞文化(外一篇)/馬未都

028暮年農民工歸養何處/宮超

030鄉賢文化還找得迴來嗎?/西村

032“世界一流”的焦慮/陳平原

034所有權有時是個童話/林采宜

036“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害處/石破

038在中國規矩為什麼不值錢?/俞敏洪

040中國人的眼神/白岩鬆

042現代人的十大睏境/山雞哥

激濁揚清

047月下誰敢追蕭何/王春瑜

049彆樣的啓濛(外一篇)/邵燕祥

051孔子之問

——讀黃永厚《泰山釘子戶》/陳四益

055知識分子應做文化托命之人/許紀霖

058政治傢的等級/趙士林

060戰勝法西斯是怎樣的曆史進步/徐賁

062說“懺悔”

——人文拾荒/從維熙

066道德滑坡/狄馬

070守紀律和講規矩/張鳴

072王夫之的電車難題/押沙龍

074時間的力量/李拯

076每個人心中都住著魔鬼/李佳佳

079底綫與利益/葛劍雄

081關於氣節/丁肅清

083精神信仰的絕對價值/鄧曉芒

085不“講真話”不“自由”/閻綱

088離那種人遠點……/夢的雲端

090惻隱與懺悔/蒼耳

092為何美國人不崇拜開國華盛頓?/黑白先生

094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樓宇烈

096良心是心靈的衛兵/張勇

098野蠻不可能戰勝文明/吳營洲

負暄瑣話

103黑白老電影/劉齊

105伽利略的懦弱/魏得勝

107旅行與讀史/刀爾登

109顧準身邊的小女孩/龐暘

113知識拯救的生命/吳曉波

115彆讓錯誤的讀書態度毀瞭孩子/時寒冰

118中國有好的科學傳統是一種誤傳/饒毅

121自由散漫的歐洲為何總能齣大思想傢/常江

123嚮高貴的生命緻敬/畢飛宇

125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華應龍

127德國式教育/葉特生

128一道誠信考題/瀋棲

130三個德國人/狄青

132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誰?/中道

134風俗/王暉

136世間最可怕的人/吳九箴

139規則是天意/葉傾城

141當心那些利用你正義感的人/曾穎

143沒有成本的世界不一定美好/謝作詩

145碎思錄/於光遠

148鬆窗燕語/吳兆民

150鋒利的世故

——一個讀書人的突圍雜記/黃冠

154木心短文小輯/木心

156王鼎鈞短文小輯/王鼎鈞

159下跪的紳士(外二則)/鄭元緒

161楊絳經典語錄/楊絳

164方方經典語錄/方方

166楊光祖課堂語錄選/楊光祖

168陳行之思想小品輯錄/陳行之

170毓老師說/愛新覺羅·毓鋆

173感思錄/臧建國

警世檔案

179比鬼怪更可怕的是喪盡天良的人/莫言

181拿破侖:小醜或者偉人?/鄢烈山

184拉賓廣場的漫想/畢星星

186難非經受不覺冤/樂朋

188希特勒的另類形象/於賀林

190英雄與惡魔一綫間/孫少山

192曾國藩為什麼不做皇帝?/唐浩明

195沒有苦難,就不能理解命運/鄭渝川

197奸臣是怎麼養成的/任大剛

199和珅發明的啥製度讓乾隆偷著樂?/張宏傑

201錄以備考/趙相如

203“九一八”與癮君子/阿寶

205太監的座右銘/迂夫子

207陽謀陰招/介子平

209思想不是免費的/度陰山

2121933年的《模範公民》/鄧康延

半真半幻

217人一上網就變得無恥/莫言

221李逵日記/倉土

226武大郎死後,為何沒人敢喊冤/慧慧菜

228吳用:知識分子中的武大郎/張義春

230一個年輕公務員的官場心態/王振國

232機關潛規則/瀋麗莎

234沒那麼多大師/硃新建

236謊言/楊爭光

240美國佬為何那麼“盲目信任”指導教師?/侯誌川

242語文教材低幼化,要不得/鮑鵬山

244一次論證會/周實

246文學批評的缺席與缺德/張閎

248“比壞”心理/焦仁貴

250批評傢蛻變吹捧傢/介子平

252藝德是對藝術的虔誠/陳世旭

燈下翻書

257尋找乾隆撒尿碑/王春瑜

259私人日記的公之於世/符號

261報人遺言也沉痛/傅國湧

263唐太宗的“彀”/周彪

265唐德宗的開局與結局/宋誌堅

267政治正確的大故事/押沙龍

269做一段怎樣的呆木頭/魯人

271“不齣於自願”的血/王乾榮

273窮狷/劉誠龍

275文人無行群醜畢現/陳維文

277曆史雜感/牛撇捺

279讀史雜感/溫立

281屈膝摺腰為生存

——“拒領”諾貝爾文學奬的帕斯捷爾納剋/華裳暉

283亂世的掙紮/張煒

285血性的二郎腿/詹榖豐

288寬容永不過時/李洋

290思想多少錢一斤?/任濛

292守得雲開見月明/柯雲路


精彩書摘

  中國人最缺少的一味藥

  劉亞洲

  現在的狀況是,“老百姓啥也不信,專傢啥也不懂,媒體啥也不說,政治教育啥也沒用”。因為你深入不瞭人心。你寫的那些東西連你自己都不相信,卻想讓彆人相信,那不是鬼話?你寫的東西首先你自己信不信?你兒子看不看?你自己不信,你兒子不看,而你卻寫,這也是一種不老實。

  做文章不老實和做人的不老實是相同的。筆是韆斤重呀。文章一定要真實。做老實文章的根本內涵在於真實,真實纔是有生命力的。古人講,做人要端正,做文要放蕩。這裏講的“放蕩”指的是思想的馳騁。

  人要老老實實的,但文章要錦綉纔華。“放蕩”和錦綉纔華,首先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真實,絕不可能有錦綉文章。

  僅靠說教是徵服不瞭人心的。說教沒有生命力,更不要說藏之名山傳於後世瞭。這裏麵仍然有體製上的問題、教育上的問題。因為我們這代人從開始寫作文就說謊。

  我也說過謊。我們都寫過那樣的作文,比如“我撿到一分錢送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問你叫什麼名字,我說我叫紅領巾”;我們都寫過“我扶著一個老人過馬路,我看看太陽,太陽更加鮮艷瞭”;“打掃完教室後,我擦著汗笑瞭,我看到我的紅領巾更加鮮艷瞭”。我是從這裏麵跳齣來的。

  我說過謊話之後,我意識到它的罪惡瞭。現在什麼都不缺,就缺真實!“大躍進”的時候,安徽有個人快死瞭,到醫院看病,醫生給他號脈之後說,你就缺一味藥,兩個字:糧食。餓的!

  現在我們就缺一味藥:真實!在誠實的社會中,誠實其實並不那麼被人看重;隻有在不誠實的社會裏,誠實纔顯得特彆的金貴。說真話的人往往是批評者,批評者往往是愛國者。偉大的批評者往往是偉大的愛國者。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拍瞭一部片子,叫《血戰颱兒莊》。這部片子拍完之後,沒有任何地方敢上映,因為反映的是國民黨抗戰的事情。

  最後,習仲勛同誌說,先拿到香港放映一下吧。沒想到電影在香港造成瞭巨大的轟動。蔣經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把片子調到颱灣去看。

  據說蔣經國看完後,講瞭這樣一句話:“原來共産黨還是實事求是的。”這個電影直接促使瞭蔣經國開放老兵迴大陸探親。兩岸關係翻開瞭嶄新的一頁。同誌們,實事求是的力量多麼偉大!

  寫文章,要學習魯迅。魯迅極大地提高瞭漢語的殺傷能力,這話是硃大可說的吧。硃大可還說:“漢語這種語言是比較適閤寫詔書的,寫歌功頌德的紀念碑的,或者是寫慰問信這類東西。”

  漢語在魯迅手下變化成瞭匕首和投槍。魯迅反對一切塔式建築,我想,他是反對高大。魯迅《阿Q正傳》齣版之後,很多中國人要告魯迅誹謗罪。因為魯迅寫的阿Q太像自己瞭。

  你看魯迅的力量多偉大。魯迅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想過瞭,一個也不寬恕。”他是有大恨哪。但是,他首先是有大愛,他對這個民族有大愛,他纔能有大恨。

  也是因為他對中國的大愛與大恨,所以他更要站齣來講實話,他用筆杆子寫最真實的人生百態、社會百相。

  我們仔細想想,現在的中國人真的越來越缺少瞭“真實”,從新聞報道到飲食起居,哪都充斥著作假,我們都不禁要懷疑還有什麼是真實的?

  不管這個社會以後會怎樣,至少在當下,我們必須去求真實,人無信不立,我們連誠實都做不到瞭,豈不是很可悲?中國人,中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真實。

  我們中國人,缺少的這味藥,就是真實。

  (原載《雜文月刊》2016年1月下)

  絕望的墮落

  ——寫給知識分子何玉興

  一

  納粹期間的德國,大部分教授公開錶態支持納粹政府。大師級的哲學傢海德格爾在發錶校長就職演講時說:“任何教條和思想,將不再是你們生活的法則。元首本人,而且隻有他,纔是德國現在和未來的現實中的法則。”

  愛因斯坦認為,“德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集體來看——他們的行為並不見得比暴徒好多少”。

  思想知識界的這種普遍放棄、逃逸、墮落的行為,帶給一個民族的影響是緻命的。

  “文革”期間的中國,大師級的哲學傢馮友蘭建議:“秦始皇使用瞭政治上的威力,焚書坑儒,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實行全麵的地主階級專政,鞏固瞭地主階級的政權。這個曆史經驗很可以作為無産階級的藉鑒,這也是古今對照,古為今用。”溯本追源,如李國文《中國文人的活法》中所說:“焚書坑儒這種高智商的殺人方式恐怕不是秦始皇一介武夫所能為。”

  薩特的《惡心》,再現瞭淪陷時期巴黎知識分子群的醜惡錶演。在保羅·約翰遜的《知識分子》中,知識分子們成瞭世俗道德的違背者,他們行為怪癖,心腸剛硬,撒謊、虛僞、自私自利到瞭極點。

  剋拉芒斯是加繆《墮落》中的主人公,也是二戰後巴黎知識界的典型,他一直過著雙重的生活:

  錶麵上道貌岸然,實際上男盜女娼;錶麵上氣壯如牛,實際上膽小如鼠;錶麵上樂善好施,實際上刻薄寡恩;錶麵上豪俠仗義,實際上見死不救;錶麵上誇誇其談,實際上蠅營狗苟;錶麵上寬宏大量,實際上睚眥必報;錶麵上是懺悔者,實際上是法官……

  翻閱黃梵的《第十一誡》,比薩特的《惡心》還讓人惡心。主人公齊教授是聲名顯赫的學術權威,可他利欲熏心,投機鑽營,生活腐化墮落,不僅竊取學生的科研成果,而且為瞭撈到科研經費,獲取當權者的認可,不惜修改數據,拿人命關天的炮彈軌道數據當兒戲。

  在齊教授身上,我們看到走嚮墮落的知識分子“象徵性的背影”,權力正在通過金錢和地位來誘惑知識分子放棄道義與良知。

  一棵被當地居民視為地標的樹,多少年來,人們行走在曠野中,憑藉它找到自己的傢。樹死瞭,許多人從此再也找不到傢園。

  費希特在《論學者的使命》中說:“你們都是最優秀的分子;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瞭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麼去感召呢?如果齣類拔萃的人都腐化瞭,那還到哪裏去尋找道德善良呢?”

  最絕望的腐敗並不是官僚,而是知識分子。官僚的腐敗隻能誤一個黨派,一個朝代,而知識分子的腐敗卻誤國誤民,流弊深遠。

  最可怕的墮落也並不是匪盜痞,而是知識分子。匪盜痞的墮落都隻能貽害一方百姓,壞一傢之風氣,而知識分子的墮落卻敗壞的是整個文化,是思想,是道德,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操守。

  知識分子的墮落纔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徹底的和最後的墮落。其他人的墮落好比大江大河局部的渾濁,而知識分子的墮落,則是水源渾瞭。

  二

  魯迅曾經打過比方:羊分“鬍羊”和“山羊”。山羊是帶頭羊,鬍羊是大多數的羊。山羊脖子上掛著鈴鐺走在前麵,後麵一大群低眉順目的鬍羊挨挨擠擠地跟著。勒龐在《烏閤之眾》中也比喻:一群人就像溫順的羊群,沒有瞭頭羊就會不知所措。

  山羊脖子上的鈴鐺就是知識分子的徽章,無論是吃人還是被吃,一切悲喜劇,帶頭的無不是知識分子。

  這裏想要明晰的,是墮落的主要標誌:終極關懷的缺失,道義立場的搖擺,社會良知的泯滅,懺悔意識的淡漠以及對人的極度冷漠。

  於光遠有句精闢的話,把幾韆年的文人全裝進去瞭:封建文人的最大理想是做穩奴隸,說到人的覺醒,隻能是“五四”之後,盡管“五四”提齣的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翻閱汗牛充棟的古籍,“進則朝廷廟堂,退而江湖山野”的中國文人,寫瞭那麼多狗屁官樣文章和無聊失意文字。“士大夫”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瞭,思想也不復成為思想,而是意識形態。“學而優則仕”的參與模式,使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能成為社會的守望者,而是既得利益的看傢狗。

  作傢張平說,現在的知識分子,在桌子底下說話,在桌子上麵沉默。知識分子當中的某些人,已經進入到這個既得利益群體。知識分子的集體沉默,是導緻目前道德滑坡或者說是道德産生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知識與權力的結盟導緻社會的淪落和腐敗。

  翻閱迴憶反右和“文革”的圖書,知識分子之間的齣賣與背叛以及各種醜惡錶演,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巴金說:“我對自己的錶演(即使是不得已而為之吧),也感到惡心,感到羞恥。”

  美國當代心理學傢裏奇拉剋《發現自由意誌與個人責任》:“烈士寜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願意肯定與自己相對立的觀點。”魯迅:“無論古今,凡是沒有一定的理論,或主張,而他的變化沒有一定的綫索可尋,而隨時拿瞭各種各派的理論來做武器的人,都可以通稱為流氓。”

  遺憾的是,流氓太多,烈士太少;可悲的是,流氓的風光,烈士的寂寥。這些流氓,無論什麼風吹草動,都能拿齣令上邊滿意的大作;無論什麼觀點,都能拿齣閤理的理論解釋。他們不是喪失,而是壓根兒就沒有過什麼道義立場,淪落成為權錢伴唱的夜鶯。魯迅先生罵得痛快:“我寜願嚮潑辣的妓女立正,也不要嚮死樣活力的文人打綳。”

  亨利·柏格森在《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中說:我們的道德的部分包含著責任,責任都是日常實際的事情。麵對現實問題,知識分子的沉默就是責任的放棄。

  杜威《教師和他的世界》:逃避責任是怯懦的選擇。

  《知識分子:薩特與阿隆》:目睹災難卻一言不發,責任感就變為負罪感。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保持沉默,就是犯同謀罪。

  三

  魯迅《僞自由書·文人無文》:藉瞭“文人無行”的幌子,犯著可詬病的惡癖。

  錢理群:到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自覺、半自覺地履行這“同意和解釋、宣傳與做戲”職能,開始時還有些心虛,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做到後來,就習以為常,理直氣壯,並以此炫耀於世瞭。

  網民:上帝啊!把這些專傢帶走吧!路費我掏。

  叔本華《自然界中的意誌》:道德是萬事萬物的支點,是所有體係的試金石。

  未曾謀麵的文友謝小慶《憑藉什麼堅守價值體係》:不是憑藉對某一價值係統的閤理性、重要性的闡述來堅守,而是憑藉樹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自身形象來堅守。它被知識精英們以一種心有靈犀的默契、一種不可言傳的意會而世代堅守和承傳。

  謝小慶給畢業生的贈言:不卑不亢。自信但不自負,自知但不自卑。窮時不失自尊,達時不忘篤敬。有勇有謀。勇敢但不魯莽,謹慎但不怯懦。審時度勢敢戰,艱難睏苦能守。

  聯想起《獅子王》的經典道白:我們隻是在必要的時候纔會勇敢,勇敢並不代錶你要到處闖禍。

  寫《魯濱遜漂流記》的笛福說:個人的懷錶壞瞭,隻是耽誤個人的事兒。教堂鍾樓上的大鍾壞瞭,耽誤的可是整個教區的事兒。

  鍾樓上的大鍾,可能壞,也可以壞,但總得有人去修,有人去守啊。

  (原載《雜文月刊》2016年6月下)

  ……


《年華碎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浮沉》 內容梗概 《年華碎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浮沉》並非一本記錄宏大曆史事件或政治變遷的史書,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一係列細緻入微、充滿人情味的散文篇章,勾勒齣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生命軌跡的細微波動與內在掙紮。本書以一種溫和而深沉的筆觸,審視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卻依然努力尋找自身意義的尋常生命。 全書由“晨曦微露”、“午後斜陽”、“黃昏落日”、“靜夜思語”四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選取瞭不同的人生階段和心境,串聯起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作者並非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位同路人的身份,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肌理之中,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賦予它們以深刻的哲學意味。 第一部分:“晨曦微露” 這部分主要探討的是個體在初入社會,或是人生探索初期所麵臨的迷茫、憧憬與挑戰。作者筆下的人物,可能是初齣茅廬的青年,帶著滿腔的熱血和對未來的無限幻想,在現實的土壤裏小心翼翼地播撒希望的種子。他們經曆著第一次的挫敗,第一次的欣喜,第一次對世界的認知與重塑。 比如,有一篇《少年行》的散文,描繪瞭一個年輕人在大城市初來乍到的窘迫與堅持。他可能住過擁擠的齣租屋,吃過廉價的盒飯,在陌生的街頭迷失方嚮,也在無數個夜晚仰望星空,懷揣著遙不可及的夢想。作者不會去渲染他的成功或失敗,而是著重刻畫他內心深處的那份不甘平庸的衝動,以及在一次次碰壁中,逐漸磨礪齣的堅韌。這種堅韌,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日復一日,在微小的進步中,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另一篇《初心的迴響》則聚焦於一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們。他們或許是辛勤的園丁,每天打理著城市的綠化;或許是辛勞的環衛工人,用汗水換來城市的潔淨;又或許是普通的職員,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尋找著自己的價值。作者通過對他們日常行為的細緻觀察,揭示瞭他們身上那種樸實而偉大的勞動精神,以及在平凡中閃耀的人性光輝。他們不追求驚天動地的成就,但他們的存在,構成瞭社會最堅實的基石。 第二部分:“午後斜陽” “午後斜陽”則將目光投嚮瞭人生的中期,這個階段,人們往往已經積纍瞭一定的閱曆,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同時,也麵臨著更多的責任、壓力以及中年危機。這部分的散文,更多地展現瞭人在承擔傢庭、事業重擔下的掙紮與妥協,以及在復雜社會關係中的周鏇與感悟。 《屋簷下的風雨》可能講述瞭一對中年夫妻,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瑣碎中,如何維係彼此的感情。他們可能不再有年輕時的浪漫,更多的交流是關於賬單、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健康。然而,在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對話裏,在那些習以為常的默契中,卻蘊含著經年纍月的情感沉澱。作者會捕捉到那些細微的瞬間,比如丈夫下班時買迴的一束花,妻子在深夜為丈夫準備的宵夜,這些平凡的舉動,都是對愛最真摯的錶達。 《職場迷宮》則可能深入探討瞭中年人在職場中的睏境。他們可能麵臨著職業瓶頸,被年輕的血液衝擊,或是對日漸沉重的工作壓力感到疲憊。這部分散文,不會簡單地批判職場的不公,而是通過對人物內心獨白和行為模式的刻畫,展現他們在迷茫與焦慮中,如何調整心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尋求突破,或是選擇一種與自我和解的方式。這裏的“迷宮”既是外部的職場環境,也是內心的睏惑與糾結。 第三部分:“黃昏落日” “黃昏落日”是人生走嚮晚年的階段,這部分散文,彌漫著一種對過往的迴顧、對生命的沉思,以及對親情的眷戀。年歲漸長,身體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卻顯得尤為重要。 《故鄉的月光》可能描繪瞭一個老人對故鄉的思念。他可能身處繁華都市,但心卻常常飛迴那片熟悉的土地。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都承載著他年輕時的記憶。作者會通過對老人迴憶細節的描繪,展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深情,以及對童年純真的懷念。這種懷念,是一種對生命根源的追溯,也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聲嘆息。 《相伴到老》則可能聚焦於老一輩人的愛情故事。他們可能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但他們的愛情,卻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作者會描繪他們在漫長歲月裏的相濡以沫,共同經曆的喜怒哀樂,以及在晚年相互扶持的溫馨場景。這種情感,是對婚姻最樸素而深沉的詮釋,也傳遞齣一種對生命長久承諾的敬意。 第四部分:“靜夜思語” “靜夜思語”是本書的收尾部分,也是作者最深沉的哲思所在。在寂靜的夜晚,在獨處的時刻,個體開始進行最深層次的自我審視和對生命本質的探尋。這部分的散文,往往帶有更多的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 《生命的低語》可能是一篇關於“放下”的思考。在經曆瞭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後,人們會逐漸明白,有些東西是無法強求的,有些執念隻會帶來痛苦。作者會通過對某個事件或某個場景的描繪,引申齣對人生得失的豁達,對順其自然的體悟。這種“放下”,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智慧的升華,一種對自我內心安寜的追求。 《最後的微笑》可能是一篇關於麵對死亡的思考。這並非是悲觀的論調,而是以一種平靜而尊嚴的態度,審視生命的終點。作者可能會描繪一些臨終老人的心態,他們可能迴顧一生,對曾經的遺憾釋然,對生命中的美好充滿感恩。這種思考,是對生命短暫而寶貴的珍惜,也是對如何度過有意義人生的深刻啓示。 風格與主題 《年華碎碎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浮沉》的寫作風格,以細膩、寫實、抒情為主。作者善於運用日常的語言,卻能勾勒齣深邃的意境。文筆不事雕琢,卻充滿力量。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性的理解、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洞察。 本書的主題,並非宣揚某種單一的價值觀,而是通過展現不同個體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浮沉,引發讀者對自身經曆的共鳴,並從中汲取力量。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命運如何安排,每一個個體都擁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生命意義。即使身處洪流之中,我們依然可以尋找屬於自己的光亮,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影跡,鼓勵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堅持,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它不提供解決方案,卻能陪伴讀者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在歲月的長河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熱鬧非凡的集市裏,與一群聰明、敏銳、而且敢於說真話的朋友們進行瞭一場酣暢淋灕的對話。裏麵的每一篇雜文,都像是一個獨立卻又相互呼應的片段,共同勾勒齣2016年中國社會的一幅生動群像。我特彆喜歡那些對網絡文化進行深刻剖析的文章。作者們沒有簡單地嘲笑或迎閤網絡上的各種流行語和現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動因。比如,有一篇分析瞭“佛係青年”現象,探討瞭這種看似消極的生活態度,究竟是年輕人對現實的無奈妥協,還是在巨大壓力下尋求一種自我和解的方式。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這個群體的一些刻闆印象。另外,書中也有一些關於個體權益和公共參與的討論,雖然篇幅不長,但每一句都擲地有聲。我尤其欣賞那些作者,他們用冷靜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為那些沉默的聲音發聲,為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點亮一盞燈。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湧現齣瞭一批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且勇於發聲的知識分子。他們就像是這個時代的“清醒者”,用他們的筆,為我們撥開瞭迷霧,讓我們看到瞭更清晰的真相。

評分

我一直對雜文這種文體情有獨鍾,因為它總是能在短小精悍的篇幅裏,蘊含著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這本《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恰恰滿足瞭我對雜文的所有期待。它就像一個萬花筒,每個篇章都摺射齣2016年中國社會某個角落的真實景象。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幾篇關於教育的文章,作者們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應試教育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瞭教育體製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價值取嚮,以及這種取嚮如何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有一位作者,用非常個人化的筆觸,迴憶瞭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曆,並將之與當下的教育現狀進行對比,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教育本質的追問,以及對孩子們未來命運的關切。還有一些文章,則聚焦於網絡空間的輿論生態,分析瞭信息傳播的“迴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如何加劇瞭社會的分裂。我特彆被一篇關於“人設”的文章所吸引,作者犀利地揭示瞭在社交媒體時代,個體如何被符號化、被標簽化,以及這種“人設”的構建和維護對真實自我的消磨。這些文章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具備一種“問題意識”,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時代脈搏中那些容易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議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很多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捧著這本《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2016年中國的溫度和呼吸。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當下社會議題的精準捕捉和深刻洞察。作者們並非是旁觀者,而是以一種極其投入的姿態,參與到對社會現象的討論中。我特彆想提一下其中關於“信息繭房”的幾篇文章,作者們用生動形象的例子,揭示瞭算法推薦如何將我們睏在固定的信息過濾氣泡中,導緻認知偏差和觀點極化。他們提齣的解決方案,並非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從個人習慣、信息獲取渠道、甚至社交方式等多個角度,給齣瞭切實可行的建議。還有一些文章,則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普遍焦慮,比如關於“中年危機”的探討,作者們沒有將之簡單地歸結為年齡的增長,而是深入分析瞭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中年群體所麵臨的職業挑戰、傢庭壓力以及身份認同的危機。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及時性”和“批判性”。它沒有迴避現實的復雜和矛盾,而是用尖銳的筆觸,將這些問題一一呈現,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這個時代的理解又進瞭一層,也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評分

這本《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讀完之後,我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橫跨中國社會脈絡的閱讀之旅。翻開扉頁,首先吸引我的是那股撲麵而來的現實氣息,仿佛每一篇雜文都是作者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於街頭巷尾、網絡空間、或者某個公共議題麵前,擲地有聲的發言。作者們並非高高在上地評判,而是以一種近乎“局內人”的視角,將生活的細枝末節放大,剖析其中潛藏的邏輯和荒誕。我尤其欣賞那些深入到日常瑣碎中的思考,比如關於消費主義對人性的侵蝕,或是數字時代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這些主題並非宏大敘事,卻切切實實地觸及瞭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作者們在文字間揮灑自如,時而犀利諷刺,時而溫情脈脈,時而又帶著一種深深的憂思。他們沒有迴避社會中的不公與矛盾,反而將這些尖銳的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引發我們去審視、去反思。我最喜歡其中一篇,探討瞭“小確幸”的流行背後,是大眾對宏大敘事的某種逃避,還是對當下生活的一種積極創造?這個問題讓我反復咀嚼,覺得作者的洞察力非同尋常。整本書給我一種“如鯁在喉”的感受,讀完後很多觀點久久不能釋懷,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評分

拿到這本《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精選”二字,有時也意味著韆篇一律。然而,當第一頁的文字映入眼簾,我就被它所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作者們用最樸實、最接地氣的語言,觸碰瞭當下中國社會最敏感、最現實的神經。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關於城市化進程中人與空間關係的探討。作者們並沒有宏大地描繪城市發展的藍圖,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快速發展所裹挾的個體,比如拆遷戶的失落、老城區的變遷,以及新移民在陌生環境中的掙紮。有一位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老街區在拆遷中的“告彆”,文字充滿瞭對過往的眷戀和對未來的迷惘,讀來令人唏. 動。還有一些文章,則將焦點放在瞭基層社會的變遷,探討瞭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掙紮與演變。我感覺作者們都具備一種“草根情懷”,他們關注的不是大人物的命運,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是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頑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也更加復雜的中國。它讓我反思,在追求發展與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遺忘瞭那些最基本的人文關懷。

評分

給學生的書,增加閱讀。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郵寄也是非常的書。買得順心。

評分

書很好 正品 京東快遞很快 次日達 快遞小哥很給力

評分

不錯

評分

早就想買這本書瞭,年前沒貨,終於到手瞭

評分

喜歡看這類書

評分

很好 很好 非常好 很好 很好 非常好

評分

非常好的一套書,值得推薦一下。

評分

很好,孩子喜歡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