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探索珍藏图集
以行星、星系等地球之外宇宙万物的独特视角,重新定义宇宙
47张地图+57张宇宙星云图+超过90页的细致地图
太空望远镜拍摄的80帧高清太空图像
8大行星、系外行星、黑洞及暗物质等详细探索信息
从太阳系开始描绘,走向浩瀚星系,探索多重宇宙的秘密
★美国国家地理珍藏图集
美国国家地理出品,汇集太阳系天体全彩地图,收录太空望远镜、探测器和人造卫星所拍摄的恒星、行星、卫星惊人影像,呈现了天体物理学中对宇宙可能图景的详细描绘
★苍穹之上,丈量宇宙,展现太空神奇之美
与以往的太空图集不同,本书以行星、星系等地球之外宇宙万物的独特视角,重新定义了宇宙“地图集”,完整呈现了行星及其卫星的崭新地图、恒星与星系的梦幻图像、人类对宇宙不断深入的理解
★是时候,来一场烧脑的太空旅行
从太阳系出发,行经银河系群星,飞向更远的宇宙。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水星上太阳炙烤下的岩石,目击寒冷辽阔的柯伊伯带,搜寻深空中暗物质和宇宙的其他秘密
★巴兹?奥尔德林作序推荐,天文学专家倾情推荐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永春倾情推荐
翻开本书,你将看到行星地图与天体影像的炫目合集
书中从居住的太阳系开始探索,从被太阳灼烧的水星,到柯伊伯带之外冰冷浩瀚的地带。透过美国NASA与其他国家的太空探测器,读者将可以追踪整个太阳系的生命周期、扫描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成分,并一窥恒星从星际尘埃中诞生的瞬间。结束太阳系精彩的旅程之后,你可以再与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艾德温·哈勃漫步于令人心醉神迷的银河系,再剖析浩瀚无垠的神祕宇宙,探索太阳系外行星、暗物质与黑洞,与世界级知名科学家、物理学者畅谈宇宙的生与死,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作者:詹姆斯·特赖菲尔(James Trefil),物理学者,科普作家,乔治梅森大学物理学专业教授,已出版近50本科普书籍。曾担任《大创意》(Big Idea,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首席科学顾问。他的作品曾获得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物理学会为他颁发的科普作品奖。于2011年被位于马其顿共和国斯科普里市的圣济利禄与圣梅笃丢斯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译者: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是致力于连结青年天文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的教育公益机构,是一个活跃、专注、拥有多位优秀专业的天文教师人才、持续服务范围广泛的天文教育公益组织。本书译者为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成员刘博洋、徐璐媛、孙博勋、张成钰、朱美如、吕澈秋。
从过去,到未来;从地面观测,到进入太空、飞向深空;从地球出发,到太阳系、银河系之外的宇宙;从小行星、彗星和行星,到恒星、星系和星云;从可观测的宇宙,到看不见的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太空全书》几乎无所不包。绚丽的图片,精炼的文字,不仅呈现出人类数百年太空探索的精华,更将启迪我们的思想,勇敢探索未知的疆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永春
序言13
关于本书16
导言19
夜空26
太阳系38
银河系188
宇宙252
未解之谜295
附录和索引
太阳系基本数据表306
术语表314
地貌类型表315
总索引319
地名表325
序言
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
年复一年,世代更替,有赖于新科技的发展和新的思考方式,我们观察宇宙的方式不断地演进着,我们观察遥远时空中的恒星与星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拥有了空间望远镜和行星际探测器,它们从数百万公里外向我们发回信息,这些信息被我们接收到后,成为我们所见的那些绝美影像。基于这些信息,前所未有的宇宙“地图”得以绘制,这是你从未见过的崭新世界,而本书将会为你徐徐呈现这些精彩。
这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太空全书》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作为少数几个曾经登上月球的人类之一,我至今仍感荣耀。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后仅仅12年,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我站在了月球上。对于我来说,月球不再是太空中一个遥远的天体,而是我曾经度过一段时光的一个真实的地方,是我脑海中仍能浮现的一处风景。看着这本书上的月面图,仿佛是在追忆曾经的一段假日旅程。
也许在阿波罗11号之后降生的人不记得了,但是所有曾目睹阿波罗11号发射成功的人都会记得——阿波罗11号代表了科技迅猛发展、太空探索大步前进的十年。美国毫不动摇地把国力凝聚在长期目标上,从而发展出了很多新材料、火箭、飞船和宇航服,做出很多想要实现让人往返月球所必备的科学突破。
成功完成登月任务需要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图”,同时我们也借助任务绘制出了很多“地图”。飞船轨迹接近和降落机动的终端区航图,尤其是目标着陆区域的地图,是尤为重要的。自首次登月以来的四十多年中,有500多名宇航员曾经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都是在近地轨道。人类进入太空尽管仍然复杂、危险和昂贵,但也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已经有人在计划发展太空旅游业,等着去太空一游的旅客们也已排起长队。
同时,设计精巧的无人航天器,从空间望远镜到飞往深空的行星际无人探测器,都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发现,包括月球、木星的卫星和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仍然有水的证据。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400多个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截至译本出版前夕已有3000多个。—译注)这幅“地图”包含以上所有的信息——我们拓展了“地图”一词适用的范围,在这里,“地图”包含了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的星系和整个宇宙。
现在,又一卷宏大的宇宙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人类将再次回到太空探索事业中。这次的探索目标是火星。要实现这一诱人的目标,我们需要人才、资源和适应情势变化的能力。在为前往火星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必将取得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就。要抵达火星,我们需要新的、可重复使用的飞船。这些飞船是庞大的航天飞机舰队的继承者,它们将能适用于很多有着特殊目标的任务,包括火星与地球之间往返的长航程飞行。我们还将需要太空的新航图,就像大航海时期的欧洲探险家在刚刚开始探索新世界时要做的功课一样。
正如在阿波罗任务时代,“月海”这一名称进入了美国人的日常词汇库,有关彗星和其他近地天体的名称也将随着我们的造访而为人所熟知——像是维尔塔宁彗星、哈特雷3号彗星、小行星毁神星等等。我们将会拦截小行星,获取它们的岩石和土壤,研发出必要的仪器设备来研究这些构成了宇宙的基本天体。我们将会飞向古老彗星的金色彗尾,在那里收集样本,这是来自星系创生之初的古老物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图景将不断变化,我们的宇宙“地图”也将随之改变。
我们将一步一步走向更远,直到终于登上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在那里,我们将能直接控制火星表面的无人探测器。这一步过渡将使我们得以发展长期载人太空飞行所必需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我们才能历史性地登上这颗红色行星。如果我们毫不懈怠地持续努力,人类将能在2035年踏足火星——这将是我们降落在静海基地之后的66年、莱特兄弟在小鹰镇起飞之后的第二个66年,但我们得抓紧开始了。
这个充满雄心的计划需要恒心和毅力,即使在经济波动、政局更迭的时候也不能动摇。为了去往火星,我们需要齐心协力。也许最重要的是,这项任务定将触及人类挑战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能力极限。但在我看来——以我43年前就曾登上月球而观之——我知道我们能做到。
没有地图,人类不可能取得现今的成就;没有地图,我们也不可能走向更远的世界。这本由詹姆斯·特赖菲尔撰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太空全书》之所以如此令人激动,正是因为它拓展了人类对太空疆域的认识,呈现了人类从载人航天到无人探测任务的太空探索活动所取得的大量信息,并将所有的新数据翻译成流畅的文字、动人的图像和简洁明了的“地图”。
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盛宴,翻开它就像是坐上了时间胶囊,一路穿越回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黄金时代。那些早期火箭发射的黑白照片,虽然像素不高,但那种原始的激情和勇气扑面而来,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尤其是阿波罗计划的那些经典瞬间,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太空舱在漆黑背景下的孤独剪影,都定格在了最震撼的瞬间。图集的排版非常考究,每一张图片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淹没。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几十年前拍摄的彩色胶片,现在看起来依然生动鲜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行星地质构造的细节图,那些火星表面的峡谷和土星光环的微观结构,让我对宇宙的尺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照片的集合,更像是一部视觉编年史,记录了人类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渴望。即便是对天文学不太了解的人,仅仅是欣赏这些宏伟的图像,也能感受到那种超越地球的壮丽和震撼。每次翻阅,都会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微小细节,比如宇航服上的反光,或者遥远星云中若隐若现的色彩过渡,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不如图片抢眼,但它的专业性和克制感做得恰到好处。它没有使用那种过度煽情或浮夸的语言去描述宇宙,而是以一种严谨、但又充满敬畏的笔调进行介绍。这些文字更像是优秀的导游词,它们精准地指引你观看图片中的关键元素,解释了拍摄背景和科学价值,但从不喧宾夺主。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植于扎实研究基础上的自信。排版上,文字区域的留白设计非常舒适,即使是密集的参数说明,看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它很巧妙地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和历史背景知识融入到了图片的注释中,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硬核知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将“科普”的严谨与“画册”的美感完美融合,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与之匹配的、令人难忘的视觉锚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冥想。它巧妙地平衡了视觉冲击力和知识的深度。那些被选入的影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杰作,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突破性的工程壮举。比如,某张金星云层覆盖下的雷达测绘图,它背后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书籍的处理方式却是先给你视觉冲击,让你沉浸在神秘感中,然后再引导你通过简洁的旁注去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意义。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尊重读者的好奇心,不急于将所有信息倾泻而出。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和“尝试”的记录。那些早期探测器传回的模糊图像,或者任务中止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它们不加美化地展示了探索的艰辛和不可预测性,这比单纯展示成功更具有教育意义。它传达的不仅是太空的壮美,更是科学探索精神中那种屡败屡战的韧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无可挑剔,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厚重感”,这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印刷技术绝对是顶级的,色彩的层次感和过渡自然得让人惊叹。我以前在网络上看过一些太空照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在这本书里,那种深邃的黑色背景和星体发出的微弱光芒被完美地捕捉和再现了。特别是那些深空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那些紫色、蓝色和金色的气体云团仿佛触手可及,细节丰富到连光线散射的纹理都能清晰分辨。对于那些痴迷于影像质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而且,书页的韧性和光泽度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反射出图片的光泽,又不会造成刺眼的眩光,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追求,让这份“珍贵图集”的价值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它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美学的双重尊重。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跨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锁定在最热门的月球任务上,而是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先驱时代的火箭试验,到木星、土星的宏伟特写,再到对遥远类星体的深层捕捉。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宇宙探索时间线。不同任务和不同年代的图像风格差异很大,有早期航天局的朴素记录风,也有现代国际合作项目的高清、艺术化风格。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过去与现在、技术的粗糙与精妙的对比。让我尤其惊艳的是其中对太阳系外行星观测的图例部分,那些对系外凌日事件的模拟图和捕捉到的微弱信号图形,展现了现代天文学的尖端前沿,让人感到自己正站在人类知识边界的最前端。
评分超级喜欢,可以作为启蒙科普类的图书,以后能给孩子看
评分写的还不错,很有叙事性,插图很精美,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物流很快,快递小哥态度很好,东西也很不错
评分没有想象中印刷那么好,那么惊艳,一般一般,铜版纸印刷效果不行,甚至不如有的彩本杂志
评分完美6666666666
评分和网络照片各有千秋,喜爱的可以就着618活动下手了!!!!!
评分珍贵,值得收藏,图文精美,儿子很满意哦!快递小哥送货及时,物流速度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送给小孩子的,他很喜欢,宇宙的奥秘每个男孩子都喜欢的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