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知名博物学家、澳洲鸟类学之父约翰·古尔德传世精品。
★530幅鸟类绘画精品无一遗漏,张张栩栩如生,灵动不已。
★兼具科学与艺术之美,堪称科学绘画之里程碑。
★国际鸟类学会副主席、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雷富民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资深鸟类学者重新编目描述,符合现代观鸟活动需求。
《亚洲鸟类》是英国知名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的重要作品之一。全书共有530幅色彩艳丽的鸟类插画,其中收录的鸟类分布范围涵盖了中亚、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半岛、马来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作为一本科学图集,古尔德画风严谨,忠实体现了每种鸟类的姿态和羽毛颜色的鉴别特征。同时,古尔德还在背景绘制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类型,使得所有鸟类栩栩如生,灵动不已,整个作品兼具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古尔德作品的艺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其科学价值了。基于此,我们对所有鸟类按“目”进行了重新编排,其中包括鸡形目、雁形目、鸽形目、隼形目、雀形目等21目的鸟类物种。并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者为每一幅图编写了相应的文字解说。书中给出了所有鸟类现用的中文名、英文名及拉丁名,并对每种鸟的体型、外形特征、分布范围、栖息环境、食性甚至叫声等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力求使广大读者在今天能够欣赏到古尔德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仍然能借鉴其中的科学实用价值。
约翰·古尔德(JohnGould,1804~1881),19世纪英国著名鸟类学家。
古尔德早年受父亲的影响成为伦敦动物学会标本制作师。1830年,他接触到了一批来自异域的鸟类标本,这成就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喜马拉雅鸟类》。1838-1840年,古尔德花费了两年时间于澳洲考察,奠定了其科学地位。他一生有两大科学贡献,一是从形态学准确描述了达尔文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的鸟雀,也就是后来作为进化论重要链条的达尔文雀;二是首次系统描述了澳洲动物群落,古尔德当年发现并描述了今天总共745种澳洲鸟类中的44%。
古尔德一生出版的作品超过40卷,含3000多幅彩色插画,还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是多种鸟类物种的命名人。可是今天让人津津乐道却不是这些,正如古尔德自己预言的那样:“……这些作品对于收藏家的价值远大于博物学家。”……他留下的大量而丰富的鸟类插画至今仍是全世界资深藏书者追捧的珍品。
鹰形目
1. 黑兀鹫…………………………………2
2. 白背兀鹫………………………………4
3. 苏拉蛇雕………………………………6
4. 马来鹰雕………………………………8
5. 黑鸢(govinda亚种)…………………10
6. 黑翅鸢(hypoleucus亚种)…………12
隼形目
7. 游隼(peregrinator亚种)……………16
8. 游隼(babylonicus亚种)……………18
9. 猎隼……………………………………20
10. 地中海隼……………………………22
11. 印度猎隼……………………………24
12. 红脚隼………………………………26
鸮形目
13. 红角鸮………………………………30
14. 领鸺鹠………………………………32
15. 白领林鸮……………………………34
16. 栗鸮…………………………………36
17. 仓鸮(stertens亚种)………………38
18. 草鸮…………………………………40
夜鹰目
19. 塞氏夜鹰……………………………44
雨燕目
20. 棕雨燕………………………………48
21. 凤头树燕……………………………50
22. 灰腰树燕(longipennis亚种)………52
23. 灰腰树燕(wallacii亚种)…………54
24. 须凤头树燕…………………………56
25. 小须凤头树燕………………………58
......
363. 灰翅噪鹛…………………………768
364. 纹耳噪鹛…………………………770
365. 橙翅噪鹛…………………………772
366. 银耳噪鹛…………………………774
367. 眼纹噪鹛(ocellatus亚种)……776
368. 眼纹噪鹛(artemisia亚种)……778
369. 斑背噪鹛…………………………780
370. 褐顶噪鹛…………………………782
371. 灰胸噪鹛…………………………784
372. 棕臀噪鹛…………………………786
373. 台湾白喉噪鹛……………………788
374. 台湾棕噪鹛………………………790
375. 黄喉噪鹛…………………………792
376. 黑领噪鹛…………………………794
377. 黑喉噪鹛…………………………796
378. 山噪鹛……………………………798
379. 锈额斑翅鹛………………………800
380. 纹头斑翅鹛………………………802
381. 纹胸斑翅鹛………………………804
382. 白眶斑翅鹛………………………806
383. 长嘴鹩鹛…………………………808
384. 纹胸鹪鹛…………………………810
385. 短尾鹪鹛…………………………812
386. 白领凤鹛…………………………814
387. 沼泽幽鹛…………………………816
388. 褐顶雀鹛…………………………818
389. 斑胁姬鹛…………………………820
390. 棕腹鹛……………………………822
391. 黑颏穗鹛…………………………824
392. 红头穗鹛…………………………826
393. 楔嘴鹩鹛…………………………828
394. 锡金楔嘴鹩鹛……………………830
395. 红嘴鸦雀…………………………832
396. 褐翅鸦雀…………………………834
397. 橙额鸦雀(nipalensis亚种)……836
398. 橙额鸦雀(poliotis亚种)………838
399. 黄额鸦雀…………………………840
400. 棕头鸦雀…………………………842
401. 点胸鸦雀…………………………844
402. 震旦鸦雀…………………………846
403. 斑胸鸦雀…………………………848
404. 褐鸦雀……………………………850
405. 灰头鸦雀…………………………852
406. 白胸鸦雀…………………………854
407. 灰腹地莺…………………………856
408. 栗头地莺…………………………858
409. 山鹛………………………………860
410. 优雅山鹪莺(lepida亚种)……862
411. 长尾缝叶莺
(longicauda亚种)……………864
412. 白喉噪鹛…………………………866
413. 红嘴相思鸟………………………868
414. 银耳相思鸟
(argentauris亚种)……………870
415. 银耳相思鸟(laurinae亚种)……872
416. 斑喉希鹛…………………………874
417. 蓝翅希鹛…………………………876
418. 火尾绿鹛…………………………878
419. 褐河乌……………………………880
420. 褐河乌(续)……………………882
421. 河乌(leucogaster亚种)………884
422. 河乌
(leucogaster亚种)(续)……886
423. 河乌(cashmeriensis亚种)……888
424. 棕眉山岩鹨………………………890
425. 红岩鹨……………………………892
426. 领岩鹨(erythropygia亚种)……894
427. 领岩鹨(nipalensis亚种)………896
428. 栗背岩鹨…………………………898
429. 鸲岩鹨……………………………900
430. 棕胸岩鹨…………………………902
431. 黑喉岩鹨…………………………904
432. 高原岩鹨…………………………906
433. 鹪鹩(nipalensis亚种)…………908
434. 台湾鹪鹛…………………………910
435. 茶胸鹩鹛…………………………912
436. 亚洲斑旋木雀……………………914
437. 锈红腹旋木雀……………………916
438. 高山旋木雀………………………918
439. 叽喳柳莺(tristis亚种)………920
440. 戴菊(himalayensis亚种)……922
441. 白眉鹡鸰…………………………924
442. 白鹡鸰(dukhunensis亚种)……926
443. 白鹡鸰(personata亚种)………928
444. 黄头鹡鸰…………………………930
445. 树鹨………………………………932
446. 红喉鹨……………………………934
447. 山鹡鸰……………………………936
448. 长嘴百灵…………………………938
449. 褐翅雪雀…………………………940
450. 棕颈雪雀…………………………942
451. 黑顶麻雀…………………………944
452. 粉红腹岭雀(arctoa亚种)……946
453. 粉红腹岭雀
(brunneonucha亚种)…………948
454. 高山岭雀
(haematopygia亚种)…………950
455. 红眉金翅雀………………………952
456. 红额金翅雀………………………954
457. 黑头蜡嘴雀………………………956
458. 黑尾蜡嘴雀………………………958
459. 白点翅拟蜡嘴雀…………………960
460. 白斑翅拟蜡嘴雀…………………962
461. 黄腹拟蜡嘴雀……………………964
462. 黄颈拟蜡嘴雀……………………966
463. 血雀………………………………968
464. 大朱雀……………………………970
465. 红腰朱雀…………………………972
466. 长尾雀……………………………974
467. 红翅沙雀…………………………976
468. 巨嘴沙雀…………………………978
469. 蒙古沙雀…………………………980
470. 沙雀………………………………982
471. 北朱雀……………………………984
472. 橙色灰雀…………………………986
473. 红腹灰雀
(griseiventris亚种)……………988
474. 红腹灰雀(pyrrhul亚种)………990
475. 红腹灰雀(cineracea亚种)……992
476. 红头灰雀…………………………994
477. 褐灰雀……………………………996
478. 灰头灰雀…………………………998
479. 红交嘴雀
(himalayana亚种)……………1000
480. 白顶鹀……………………………1002
481. 小鹀………………………………1004
482. 苍头鹀……………………………1006
483. 栗耳鹀……………………………1008
484. 田鹀………………………………1010
485. 灰颈鹀……………………………1012
486. 黄喉鹀……………………………1014
487. 黑头鹀……………………………1016
488. 褐头鹀……………………………1018
489. 朱鹀………………………………1020
490. 纯色椋鸟…………………………1022
491. 紫翅椋鸟(humii亚种)………1024
492. 紫翅椋鸟
(purpurascens 亚种)…………1026
493. 红海栗翅椋鸟……………………1028
494. 台湾蓝鹊…………………………1030
495. 红嘴蓝鹊(occipitalis亚种)……1032
496. 红嘴蓝鹊
(erythroryncha亚种)…………1034
497. 红嘴蓝鹊
(magnirostris亚种)……………1036
498. 黄嘴蓝鹊
(flavirostris亚种)……………1038
499. 黄嘴蓝鹊(cucullata亚种)……1040
500. 黑头树鹊…………………………1042
501. 斯里兰卡蓝鹊……………………1044
502. 蓝绿鹊……………………………1046
503. 喜鹊(leucoptera亚种)………1048
504. 喜鹊(bactriana亚种)…………1050
505. 喜鹊(bottanensis亚种)………1052
506. 松鸦(taivanus亚种)…………1054
507. 大斑星鸦…………………………1056
508. 白尾地鸦…………………………1058
509. 黑尾地鸦…………………………1060
510. 里海地鸦…………………………1062
511. 蓝翅八色鸫………………………1064
512. 仙八色鸫…………………………1066
513. 斑腹八色鸫………………………1068
514. 榴红八色鸫
(granatina亚种)………………1070
515. 榴红八色鸫
(coccinea亚种)………………1072
516. 蓝斑八色鸫………………………1074
517. 红树八色鸫………………………1076
518. 吕宋八色鸫………………………1078
519. 蓝头八色鸫………………………1080
520. 泰国八色鸫………………………1082
521. 蓝胸八色鸫………………………1084
522. 黑头八色鸫………………………1086
523. 绿胸八色鸫(mulleri亚种)……1088
524. 绿胸八色鸫
(cucullata亚种)………………1090
525. 蓝尾八色鸫………………………1092
526. 婆罗洲蓝尾八色鸫………………1094
527. 蓝枕八色鸫………………………1096
528. 蓝八色鸫…………………………1098
529. 大蓝八色鸫………………………1100
近代自然科学起步于博物学,早期的博物学家,如布丰、林奈、居维叶、拉马克、华莱士、法布尔等,都是通过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细致观察、准确描记、分类归纳和慎密推理,思考生命的本源,进而一步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较铁器时代有了质的飞跃。那个时代的博物学家是无比幸运的,难以计数的植物、两栖爬虫和鸟兽在美洲新大陆、亚马逊雨林、婆罗洲秘境和喜马拉雅山麓中被陆续发现。光怪陆离的生物形态和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博物学家们对大自然不可遏制的探索热情。
鸟类学是博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鸟类学的发展,不仅使我们从鸟类的解剖结构初步了解到鸟类飞翔的原理,还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鸟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比如鸟类的羽毛起源、迁徙特征、鸟类与爬行类的亲缘与演化关系等等。其中一个突出的经典案例,就是达尔文在环球航行途中,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一些喙形明显分化而其他形态行为特征近似的雀类(达尔文地雀),从而启发了他的“物种不是不可改变的”进化论思想的诞生。
在鸟类物种的研究和记述中,除了在自然哲学思想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达尔文、华莱士等,我们还应铭记约翰·古尔德对鸟类学发展的贡献。约翰·古尔德(JohnGould,1804-1881)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鸟类学家和鸟类艺术家,他对达尔文地雀的分类研究直接启发并丰富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他还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是多个鸟类物种的定名人。古尔德一生出版了很多关于世界各地鸟类的书籍,如《大不列颠鸟类》、《欧洲鸟类》、《澳洲鸟类》、《巴布新几内亚鸟类》、《亚洲鸟类》等。此外,他还是一名收藏家,收集了大量的蜂鸟和澳洲哺乳动物标本。而在古尔德一生灿烂的科学成就中,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鸟类图集,它们被今人惊为艺术奇珍,誉为奥杜邦之后最为伟大的科学绘画作品。
在古尔德的所有鸟类图集中,《亚洲鸟类》(BirdsofAsia)是一部较为典型的著作。原书共7卷,包含约530幅彩色艳丽的鸟类插图。其中鸟类的分布范围涵盖了中亚、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半岛、马来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原书自1850年问世,直至1883年才完成,出版时间长达33年。在古尔德去世后(1881年),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包沃德·夏普(RichardBowdlerSharpe)继续完成了编辑整理。作为一本科学图集,古尔德着重于写实的画风,忠实体现了每种鸟类的体型和羽毛颜色的鉴别特征。同时,画中的鸟类以相应植物为映衬,反映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类型。
古尔德对鸟类形态、羽色的准确描绘,不但体现了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可以说,古尔德、奥杜邦等鸟类学家的鸟类巨著,对欧美国家的鸟类研究和观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青年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亚洲鸟类》收录了原书中的全部插图,合为3卷,并按“目”进行了重新编排,其中包括鸡形目、雁形目、鸽形目、隼形目、雀形目等21目的鸟类物种。由我的学生们为每一幅图编写了相应的文字解说。他们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确证了书中所有鸟类的中文名,并对每种鸟的体型、外形特征、分布范围、栖息环境、食性甚至叫声等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补充描述。由于古尔德原书是在19世纪所著,其中很多鸟类的拉丁名及英文名在今天都已不再沿用,他们对这些做了相应的修订,采用了最新的鸟类英文名及拉丁名,以方便读者查阅。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这套19世纪的博物学经典在发挥其美学价值的同时,又不失实用价值。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它们,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爱护鸟类,就需要了解鸟类;了解了鸟类,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当代的鸟类学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某个物种的记录和描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已经广泛应用在鸟类学研究的多个层面。然而对于一本关于鸟类学的科普读物来讲,更重要的功能是能够使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鸟类的可爱和美丽,生命的珍贵与神奇,激发人们爱鸟、护鸟以及探索鸟类的激情。今天借此重新推出约翰·古尔德《亚洲鸟类》之际,我衷心地希望读者们能够喜爱这本书,能够为看到并拥有这本书而惊喜。在闲暇之余,与爱人和孩子一起翻开此书,欣赏书中鸟儿精美的身姿,了解关于它们的形态、分布与生态习性,体会当年博物学家们在丛林山谷中第一次看到它们时的那种惊叹与狂喜,培养爱护鸟类和欣赏鸟类的高尚情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鸟类学研究在世界鸟类学研究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观鸟运动也蓬勃兴起,希望日后能够陆续推出我们自己的经典图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雷富民
2016年秋于北京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混迹于山野间的“鸟痴”量身定做的。我前些日子刚从青藏高原回来,那里的风光和物种多样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一些高海拔特有的雀形目鸟类,光是辨认形态和记录叫声就花了我大半个月时间。我原本以为国内现有的图鉴已经够用了,但接触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后,才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巨大鸿沟。比如书中对一些迁徙路线的详细分析,结合了最新的卫星追踪数据,远比我之前参考的那些陈旧资料要准确和详尽得多。特别是关于一些稀有种的栖息地偏好,那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对特定灌木丛的偏爱,或者是对溪流边特定土壤类型的依赖,这些都是在野外观察中很难捕捉到的关键信息。我立刻翻阅了关于鹤类和鹳类的部分,那里的插图精美到令人窒息,每一个羽毛的纹理,每一个眼神中的神采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对于需要现场比对的野外工作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套书的印刷质量也极其出色,色彩还原度高,即使在光线不佳的野外条件下,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细微的色差,这对识别那些外形极其相似的同属物种至关重要。说实话,有了它,我感觉我的野外考察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我对鸟类学研究的热情源于童年时期阅读的那些西方经典博物学著作,它们强调的是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地理跨度。因此,在接触到这本针对亚洲范围的图鉴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它是否会过于局限于当前的分类学细枝末节。然而,事实证明,这套书成功地在细节的严谨性与宏观的地理脉络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亚洲大陆鸟类区系演化的历史轨迹,比如从古北界到热带区的过渡地带,那些特有物种是如何在地理屏障的影响下独立分化的。书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两侧鸟类群落差异的对比分析,特别引人深思。它不仅仅罗列了物种,还探讨了气候变迁和地质活动对这些区域鸟类多样性格局的长期影响,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我可以跳出孤立物种的研究,转而思考更深层次的生态历史问题。对于那些对生物地理学和演化生物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传统“物种识别”层面的知识增量。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鸟类摄影师,我追求的图鉴,除了科学性,更要有艺术性。我需要那种能激发我拿起相机、冲向户外的视觉冲击力。这套书的“视觉盛宴”程度,着实让我震撼不已。很多物种的照片,选取角度之刁钻、光线运用之巧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们捕捉到的瞬间,往往是其他图鉴为了保证物种清晰度而牺牲掉的动态美感。比如,书中有一张关于某个鹟类在林下捕食昆虫的特写,那羽毛上细微的水珠、翅膀展开的瞬间张力,仿佛能透过纸页感受到那一刻的微风。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不同季节的羽色变化时,提供了多角度的对比图,这对于我们摄影师来说,意味着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好不同光照条件下需要捕捉的视觉目标。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使得即便是那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常见鸟类,在这套书里也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自然生命力的致敬和赞美,每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迫不及待想去捕捉下一个完美的瞬间。
评分我对自然科学类书籍一直有着近乎苛刻的偏好,尤其是在涉及到生物学分类和区域志方面,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扎实学术支撑而非仅仅是华丽照片的著作。这套关于亚洲鸟类的巨著,以其严谨的编排和详尽的物种描述,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图鉴的认知。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从宏观的生物地理区划入手,逐步细化到每一个目、科、属,再到具体物种的详细描述。我特别欣赏它对“亚种”变异的讨论,这往往是大多数普通图鉴容易忽略的难点。作者群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不同地理隔离下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并辅以清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识鸟”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深入探讨鸟类演化历史和物种分化的参考资料。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关于东南亚热带雨林鸟类(例如拟啄木和画眉科)的章节,那里的描述不仅涵盖了外部形态,还深入探讨了食性、繁殖策略乃至种间竞争的生态学关系。这种多维度的信息整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物种在复杂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研究生或专业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动手能力强但耐心稍逊的业余观鸟爱好者,我更喜欢那种能够快速锁定目标、直奔主题的工具书。我之前用的那本老旧的图鉴,每次想找一个特定的莺类都得翻上半天,查找起来非常费劲。这套新版图鉴在检索设计上体现了极高的用户友好度。首先,索引做得极其细致,无论是按中文名、拉丁学名还是按科属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其次,它的信息排版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每种鸟类占据一个固定的信息框,包括形态特征、声音描述(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之一,它甚至尝试用文字描述了不同叫声的情绪和频率变化)、分布范围和保护现状,一目了然。更人性化的是,它在描述那些具有显著季节性羽装变化的鸟类时,清晰地用图例标示了不同时间段的外观差异,避免了新手在换羽期识别物种时的常见错误。这种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使得它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变成了一本真正适合每天携带、随时翻阅的实用指南。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准确识别鸟类的野外观鸟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评分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书不错,都是图片,画的很逼真,好多都不认识,值得收藏
评分图文并茂,很好的一个版本,供有兴趣的人详细研究。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非常非常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早就想买了,世界读书日太赞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不错,印刷精美,介绍太少。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理,快递给力,满意~
评分收录了法国著名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夏尔·亨利·德萨利纳·奥尔比尼主持编纂出版的《通用博物学大词典》中3个图卷的全部图谱。原书共13卷,被誉为19世纪杰出的博物学百科全书之一。书中精致的手绘版画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为当时希望接受教育的大众打开了一扇迷人的自然之窗。图画中优美的线条与色调,准确的精度与细节,超凡脱俗的画面构图,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这在19世纪的同类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堪称科学绘画之作。今天,请您随这本书领略尘封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风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