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涵括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现代研究、针灸歌赋五大方面的内容。经络腧穴学部分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主治等内容,经穴、奇穴等腧穴的定位、局部解剖、主治等内容。刺法灸法学部分详细介绍了刺法、灸法等各种治疗技术的操作机主治。针灸治疗学介绍了刺法、灸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现代研究部分介绍了针灸学在现代研究的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针灸歌赋部分录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中药的歌诀、辞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针灸学
针灸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
经络学说
经气
标本
根结
气街
四海
腧穴
腧穴命名
腧穴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
腧穴分类
十四经穴
奇穴
阿是穴
特定穴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腧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谬
手五里
臂脯
肩髑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谬
迎香
……
前言/序言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人,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公共卫生学、军事与特种医学和药学六大类,共计144卷。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牵头,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动全国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和医院,有多位院士和海内外数千位优秀专家参加。国内知名的医学和百科编审汇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并培养了一批热爱百科事业的中青年编辑。
回览编纂历程,犹然历历在目。几年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团队呕心沥血,孜孜砣砣。组织协调坚定有力,条目撰写字斟句酌,学术审查一丝不苟,手书长卷撼人心魂……在此,谨向全国医学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医药卫生领域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一项泽被后世的创举,其牵涉医学科学众多学科及学科间交叉,有着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体现在当前医学整合转型的新形式,有着相当的创新性;作为一项国家出版工程,有着毋庸置疑的严肃性。《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开创性和挑战性都非常强。由于编纂工作浩繁,难免存在差错与疏漏,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编纂丁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针灸,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与精妙绝伦的技法,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并非《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而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针灸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体系。我们不求全盘收录,而是力求聚焦,将那些最核心、最实用、最能体现针灸独特魅力的内容呈现给您。 一、 溯源与传承:探寻针灸的根脉 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从石器时代的“砭石”,到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再到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针灸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本书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针灸的源头活水,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我们将梳理重要的针灸学说,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并重点介绍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其贡献,让您深刻理解针灸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探索、积累、升华的智慧结晶。 二、 理论精髓:解码针灸的内在逻辑 本书将摒弃繁琐的学术论证,以更直观、更易懂的方式,阐述针灸学的核心理论。我们将重点解读“经络”这一中医独有的概念,解释经络如何运行,为何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形象的比喻,您将清晰地认识到,经络如同人体内的“神经网络”,连接着五脏六腑,贯通着四肢百骸,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浅出地讲解“穴位”的奥秘。穴位是经络线上最为敏感、最易发生病理变化的特定部位,是针灸施术的关键所在。本书将介绍穴位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它们各自承担着怎样的生理功能,以及在不同病症中起到的治疗作用。我们将为您揭示,每一个穴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络、脏腑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精密的治疗网络。 三、 临床应用:针灸的神奇疗效 针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与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密不可分。本书将聚焦于针灸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并着重强调其在某些疑难杂症、慢性病康复以及亚健康调理方面的独特优势。 我们将从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入手,例如颈椎病、腰腿痛、头痛、关节炎等,详细介绍针灸如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面瘫、失眠、焦虑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腹胀、便秘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等)以及妇科、儿科等领域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突出针灸在“治未病”和“治慢病”方面的价值。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针灸进行日常保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以及如何利用针灸作为一种温和、安全、副作用小的疗法,来辅助治疗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 针灸技法:感受指尖上的艺术 针灸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示针灸最常用的几种基本手法,如毫针刺法(包括补法、泻法)、艾灸法(如温灸、回旋灸等)等。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手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力求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操作过程。 我们也将适当介绍一些特色疗法,如拔罐、刮痧等,这些疗法虽然与针灸有所区别,但同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常与针灸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本书将帮助您理解这些技法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五、 现代视角:针灸的科学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灸的科学机理也在不断被揭示。本书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介绍当前针灸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在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领域的探索。我们将引用一些权威的研究成果,力求用科学的语言解释针灸的疗效,让您在了解传统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科学对其的有力支撑。 本书的读者对象广泛,无论您是初学者,渴望了解针灸的入门知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希望深化理解;抑或是医学专业人士,寻求拓展思路,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您将不仅能够认识到针灸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体会到它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和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针灸,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学,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您开启一扇通往健康与和谐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