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王一飞 著
图书标签:
  • 痛风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
  • 西医
  • 关节炎
  • 嘌呤代谢
  • 健康养生
  • 疾病防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5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65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重点专病专科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共分为十四章。系统回顾了痛风的命名、发展历史研究,介绍了我国痛风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利用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数据,揭示了当前痛风发病面临的严峻形势。编著者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从痛风的发病机制、分类及病因等方面阐释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详细介绍了痛风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基本知识。在治疗方面,《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介绍了痛风新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并从中西医两方面详述了目前国内外治疗痛风的主要方法,以及预防、调护措施,并展示了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优势。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痛风的历史及现状 1
第一节 痛风的命名与发展史 1
第二节 痛风的定义 8
第三节 我国痛风的研究史 8
第四节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研究现状 13
第二章 痛风的流行病学 16
第一节 患病率 16
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 17
第三节 饮食与体重 18
第四节 地区、种族与遗传 20
第五节 职业与好发阶层 22
第六节 发病季节 22
第七节 铅、铁与痛风 23
第八节 伴发疾病 23
第九节 用药及手术史 27
第十节 生活习惯 27
第十一节 诱发因素 28
第三章 痛风的发病机制 31
第一节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31
第二节 高尿酸血症的形成 36
第三节 尿酸盐晶体及其炎症形成 39
第四节 痛风发病的免疫分子机制 41
第五节 痛风的中医发病机制 43
第四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分类及病因 50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分类 50
第二节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病因 50
第三节 中医学对痛风病因的认识 58
第五章 痛风的诊断 61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61
第二节 痛风的诊断标准 61
第三节 痛风的中医诊断标准 64
第四节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 65
第五节 诊断痛风的其他相关因素 66
第六章 痛风的鉴别诊断 68
第一节 痛风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68
第二节 尿酸性肾病的鉴别诊断 73
第三节 痛风误诊原因分析 74
第七章 痛风的临床表现 77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 77
第二节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77
第三节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79
第四节 痛风石 80
第五节 尿酸性肾病 81
第六节 尿酸性肾石病 83
第七节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85
第八节 特殊类型的痛风 85
第九节 其他表现不典型的痛风 86
第十节 痛风的中医学证候分类 88
第十一节 伴发疾病 89
第十二节 预后与转归 92
第八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实验室检查 95
第一节 尿酸的测定 95
第二节 尿液检查 97
第三节 血液检查 99
第四节 特殊检查 101
第五节 痛风的病理学检查 102
第九章 痛风的影像学检查 105
第一节 X线检查 105
第二节 CT检查 107
第三节 双能CT检查 107
第四节 MR检查 108
第五节 超声检查 108
第六节 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比较 109
第十章 痛风的诊疗方案 111
第一节 痛风诊疗指南 111
第二节 痛风中医治疗方案 113
第三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 114
第四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痛风专科诊疗方案 117
第十一章 痛风的西医治疗 119
第一节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119
第二节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35
第三节 痛风的手术治疗 137
第四节 痛风的物理治疗 139
第五节 痛风的饮食疗法 140
第六节 痛风并发症的治疗 141
第七节 痛风的治疗误区 143
第十二章 痛风的中医治疗 146
第一节 辨证论治 146
第二节 外治法 154
第三节 针灸疗法 156
第四节 推拿疗法 157
第五节 中医食疗 157
第六节 少数民族医药疗法 161
第七节 现代名中医经验 164
第十三章 痛风的疗效判定标准 173
第十四章 痛风的预防与护理 177
第一节 痛风的预防 177
第二节 痛风的护理及康复 180
第三节 痛风患者饮食宜忌 186
附表1:常见食物嘌呤含量表 189
附表2:痛风常用药物一览表 191
彩插

精彩书摘

  《重点专病专科系列丛书: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原发性痛风为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在未发生临床症状之前,往往已有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的表现,加之处于慢性期,久病体虚,或急性期过服治疗的化学药物而致元气内伤,肝肾亏虚尤为明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养或肾司二便功能失调,湿浊内聚,流注于关节、筋骨、肌肉,闭阻经脉,形成痛风。故痛风是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为其本,痰浊、风寒湿热、瘀血闭阻经络为其标。而痛风侵及关节的好发部位主要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关节、膝关节等,第一跖趾关节恰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部位,踝与膝皆为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所经之处;肝肾同源,精血相通,过多的尿酸也常常流注肾脏,出现尿酸性肾结石、痛风肾等。
  2.脾肾两虚,水湿内聚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是生命之本原。脾肾协同,主水液代谢。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有赖于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脾气及脾阳的升清。随年龄增长,精力渐衰,脾肾虚损,则精气失充,经脉失养,水谷运化、水液代谢失衡,继则湿浊内聚,郁久化热,流注关节,发为痛风。
  以脾肾论治痛风的医家众多。如朱良春提出“痛风非风”观点,认为痛风是浊毒瘀滞于血中,不得泄利所致。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要生于内,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水谷不归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刘孟渊指出,痛风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而湿浊内盛、湿痰互结为标。邹慧等认为痛风虽属筋骨关节病变,但其本在脾肾,西医所言痛风患者体内过多的尿酸即与中医所言的痰浊、湿浊内聚相似,而这一切皆因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肾失气化则排泄不及,致使水湿痰浊内生。徐西中认为,本病是由于嗜食肥甘,脾肾两虚,浊毒积蓄,经络阻滞所致。邹增平认为真气不足、气化失调是“痛风”的病机,脾胃的气机运化功能失常是“痛风”形成和演变的枢机,提出培补真气、健脾化湿、消痰化瘀、调和五脏治疗“痛风”。唐汉钧认为痛风虽是肌肉、关节、经脉受风寒湿热侵袭所致,但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脾气不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一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转化为水湿,凝聚成痰浊;二则完谷不化,尤其对厚味、酒食运化不及,而致痰浊内生,滞留于关节。脾虚生化无源,气血无以充养关节、经脉,易致痛风。胡玉灵也认为本病是以肾虚为本。因为痛风性关节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渐增,且多有阳性家族史,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脾肾亏虚;病久,耗损人体正气,损伤脾肾,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则分清别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湿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不通则痛。
  另外,关节发病亦多在半夜,且主要位于下肢末端,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之候。胥晓芳等则从痛风好发年龄、部位和时间而论,认为痛风之本当责之脾肾两亏、气血亏虚、阳气不足,而痛风之标则考虑为寒、湿、痰、瘀。因为痛风发作年龄以40~50岁男性多见,此为阳气渐衰之年,肾阳日渐不足。从部位而言,痛风发作的关节分布主要在跖趾关节、跗趾关节、踝关节、足跟、指间关节等远端关节,下肢多于上肢,中轴关节受累罕见,而四肢之末均为气血难达、阳气最弱之处。从时间而言,痛风发作多在午夜出现,此为阴寒最甚之时。急性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常能自行缓解,多数患者间歇一段时间再次发作,这与普通的热毒阳证有极大的不同。
  3.脾胃虚弱,痰湿痹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关节、肌肉,司运化之职。脾胃属中焦,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脾脏喜湿而善升为阴土,脾宜升则健;胃喜燥而善降为阳土,胃宜健则和,一升一降共同调节全身气机。若先天脾胃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酗酒,或多进肥甘厚味之品、情志不畅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运化失司,湿浊之邪随之内生,或兼之外感之邪,湿浊积聚,郁久化热,炼液成痰,痰浊日久,痰湿痹阻,瘀血必生,痰瘀互结,滞留经络筋骨,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痛风。
  痛风多发于形体肥胖者。大凡肥胖者素体多为脾虚。因长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以致痰湿内蕴则伤于脾。盖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不利,代谢失常,则聚湿生痰,终至湿热痰浊流注四肢关节。钟洪认为痛风患者多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反酿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发病。于己百认为,痛风与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凝成痰有关。陈湘君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李振华强调脾胃功能失调,认为痛风是由于脾胃运化失调,湿热痰浊内生,湿浊内聚,注于关节,痹阻经脉而形成。吴生元认为,痛风乃本虚标实之证,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脾虚湿盛乃其本,而外邪侵袭则为其标。朱金萍等认为,患者多素体脾虚,并嗜酒、喜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积久化热,湿热下注足踝,痹阻经络气血,经脉瘀滞,不通则痛,引起关节肿痛、畸形。
  ……






前言/序言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当今世界逐渐流行的代谢性疾病,近3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大量摄入,发病率迅速增高,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尤为多见。198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502名成年人中进行的调查没有发现一例痛风患者;到了2006年,有报道显示山东地区痛风发病率已达1。10%。同时,该病的发生还逐渐呈现低龄化,并且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学者预计,痛风将成为继糖尿病之后的第二大人类代谢性疾病。
  长期以来有关痛风的诊治存在不少争议和误区,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也版本各异、意见不一,临床上漏诊、误诊、误治及不规范用药更是比比皆是,因此,编撰一本指导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临床规范诊疗的书籍有着迫切的需要;同时,近年来有关痛风诊断、治疗,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也需要总结和归纳相关的新成果、新观点;此外,除了现代医学,传统的中医药学在痛风的防治方面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本痛风著作有详尽的中医药内容记述。编者长期从事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工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痛风)、“十二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相关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鉴于上述原因,编者组织同事查阅、整理了近20年来有关痛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和科研经验,不揣浅陋,一起编撰了这本中西医结合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书籍,期望有助于痛风临床防治知识的普及及规范化。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力图使本书能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当前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最新、最实用成果,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在临床应用中能有所裨益。尽管如此,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所限,本书仍旧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修正。


一本集结古今智慧,探索健康生活新可能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案,而是致力于为您打开一扇认识健康、拥抱生命力的崭新视角。我们相信,真正的健康并非仅仅是疾病的缺席,而是一种身心灵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因此,本书将引领您一同走进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健康领域,从多个维度出发,为您提供一套全面、可行且富有启发的健康管理指南。 第一章:生命的原力——细胞的奥秘与能量的循环 在生命的最小单元——细胞层面,探索其精妙运作的机制。我们将揭示细胞如何获取能量,如何进行自我修复与更新,以及它们在身体整体平衡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了解细胞的“语言”,掌握维持细胞健康的方法,是构建强大生命力的基石。本章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细胞代谢、能量转化以及自由基与抗氧化等核心概念,帮助您理解身体内部的强大驱动力。 第二章:五谷与蔬果的馈赠——食物的智慧与自然的疗愈力量 我们吃的食物,不仅是维持生命的燃料,更是滋养身体、修复损伤的天然药物。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别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它们对身体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营养素的介绍,更会探讨食物的“能量”特性,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激活身体自身的修复系统,提升免疫力。从时令蔬菜的能量信息,到谷物的生命力密码,我们将为您解读食物与健康的深度关联,引导您学会“吃出健康”的智慧。 第三章:流淌的生命之河——经络与气血的和谐之道 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在于对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本章将带领您领略经络系统的奇妙网络,以及气血在其中扮演的“生命之河”的角色。我们将解释气血的充盈与流动如何决定着身体的健康与活力,以及当经络受阻、气血失调时可能出现的身体信号。通过介绍简单的导引术、穴位按摩等方法,您可以初步感知和调理自身的气血状态,促进身体的自我平衡。 第四章:静观内心——情绪的能量场与精神的滋养 身体与心灵,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负面情绪如同阴影,不仅侵蚀精神,更能转化为生理上的负担。本章将聚焦于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识别、疏导并转化我们的情绪能量。我们将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正念练习、冥想技巧,以及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帮助您建立强大的内心防御,让精神的力量成为您健康的坚实后盾。学习管理情绪,就是掌握了另一种重要的健康疗愈力量。 第五章:天地人的共振——环境因素与生活节律的调适 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遵循的生活节律,都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本章将探讨外部环境,如空气、水、光照等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生活空间,创造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将强调顺应自然节律的重要性,分享如何通过调整作息、保证睡眠质量、适度运动等方式,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第六章:拥抱自然疗法——草本智慧与自然能量的运用 在现代医学的强大光芒之下,古老而温和的自然疗法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本章将为您介绍一些被广泛验证的、来自大自然的疗愈方法,如草本植物的妙用、芳香疗法、水疗等。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这些自然力量,作为日常保健和辅助调理的有力补充,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获得自然的滋养与支持。 第七章:迈向活力人生——个性化健康方案的构建 健康并非千篇一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都独一无二。本章将指导您如何结合前几章所学到的知识,构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我们将强调自我观察、倾听身体信号的重要性,并鼓励您根据自身特点,在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是一场自我探索与赋能的旅程,最终目标是帮助您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套 holistic(整体性)的健康理念和实践方法,鼓励您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身健康,将健康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提供“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点燃您对健康生活的热情,激发您内在的生命力,让您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和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愿这本书成为您通往身心健康、活力充沛人生之路上的忠实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作者的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透露着深厚的学养和对医学的热情。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书中没有出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读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对于每一个治疗方法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从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都一一列举,让人无懈可击。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的病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印证理论的有效性,这大大增强了我说服力。我读到的一些章节,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也对一些传统疗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生活习惯的建议,这些建议既科学又易于实践,让我看到了改善健康状况的希望。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及时和必要,让我意识到身心健康同样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健康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治疗的书,更像是一本全方位的健康指导手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预防医学的章节,作者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从源头上避免疾病的发生。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饮食调理的内容,这些建议非常具体,包含了各种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法,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健康饮食融入日常生活。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需求也有着细致的分析,让我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的养生方法。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运动疗法的介绍,这些运动都非常简单易学,而且效果显著,我已经在尝试其中的一些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宝贵的健康知识,让我受益匪浅,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关注健康的朋友们。

评分

作为一名医生,我对于医学书籍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医学功底,更体现了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和解读,这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同时,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是能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表来辅助说明,让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也非常到位,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而且,书中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分析也相当详尽,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新型治疗技术的介绍,这让我对未来的医学发展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无论是在学术价值还是在实践指导意义上,都堪称是一部优秀的医学著作,值得所有医学从业者和健康关注者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装帧也非常牢固,拿到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书的印刷质量也很高,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也很好,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知道内容很专业,很适合我这种对健康话题比较关注的读者。我最近身体总有些不适,听朋友推荐说这本书里有一些关于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所以就特地买了来看看。我特别喜欢书中章节的排版,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复杂的医学概念,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医学小白也能很快理解。比如,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就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对日常饮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很多章节都配有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种穴位和手法,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真是太有帮助了。整体来说,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上也做得非常出色,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我对中医和西医结合的理念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两种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如果能有机结合,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拿到书后,我更是惊喜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不同疾病的发生机制,还深入探讨了各自的治疗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强调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这一点做得非常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循循善诱地指导我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也相当透彻,让我对一些困扰已久的健康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希望。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康复锻炼的建议,这些内容非常实用,我打算尝试一下,看看能否改善我的身体状况。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非常看好它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