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梁基永先生关于古琴的研究性文章,涵盖了古琴学的多方面内容,如古琴谱研究,传世古琴鉴定,琴家生平考述等。又涉及书画,史学与诗词等交互学科,文笔优美,掌故博洽,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松庐琴学存稿》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是梁基永先生多年来从事古琴收藏和研究的研究性文章。内容涵盖古琴谱研究,传世古琴鉴定,琴家生平考述等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的琴坛活动、琴学之见等。对考察研究琴史,深入了解琴家们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该书的出版对推进古琴的学术研究,传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质,引导古琴的发展,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梁基永,号礼堂,广州人,文学博士,书画家、藏书家,现为大学教师。出身西乐世家,后随谢导秀、姜抗生两先生习琴,略窥门径,从事古琴文献与琴器搜集多年,所藏颇富。现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岭南古琴研究所所长。
自 序 …………………………………………………………………2
松雪斋主赵孟頫 ……………………………………………………5
绿绮台考兼谈广东四大名琴 ………………………………………16
存世潞王琴及其鉴定刍议 …………………………………………30
潞王琴续考 …………………………………………………………37
陈子升琴学概述兼谈陈子壮琴诗 …………………………………46
《蓼怀堂琴谱》记 …………………………………………………59
郑方叔斫琴记 ………………………………………………………68
《悟雪山房琴谱》版本说兼论《古冈遗谱》元刻问题 …………75
广东古代斫琴知见录 ………………………………………………87
威城何氏父子与西宁琴人 …………………………………………99
息斋四琴记 …………………………………………………………110
刘沃森《琴律一得》说 ……………………………………………121
伍叔葆太史传谱记 …………………………………………………126
朱霞天半 文如其人——朱启连小传 ………………………………131
溥雪斋先生事略 ……………………………………………………143
天蚃楼主与天蚃琴 …………………………………………………149
辛卯北京琴会记 ……………………………………………………161
终移我情——怀念先师姜抗生先生 ………………………………168
序
尝闻三松堂有言,凡兼通中西音乐者,多喜西洋音乐,凡兼通中西哲学者,多喜中国哲学云云。予家习西乐凡三代,初亦甚韪此说,盖今日国人,通乐器者固少,深于乐理者更无论矣。
近年每值深秋,辄东渡以观奈良正仓院展,其所陈列者多唐时乐器,每岁轮换,虽未获睹向称至宝之唐金银平纹琴,然其余重器,若紫檀镶嵌琵琶,桑木阮咸等,皆目验焉。其时日本贵族之喜好与华夏悉同,故正仓院所藏诸器,多吾国唐世所舶来。予忽悟吾华于宋世之先,原有极普及之音乐文化存焉。今人多好西乐者,盖以遗风之不传,国乐之不明也。试广王静安之两重证据法以说之:今日所见日本皇室所用乐器精美无伦,此实物之佐证;观《韩熙载夜宴图》诸古画中,贵族燕乐之描绘,此图像之佐证;诸旧籍若《太平广记》唐明皇有坏鼓槌数柜之玉音,此文献之佐证,综其三者,足证唐时乐教之闳盛。逮及天水以来,门第凋零,理学渐兴,其末流所及,士夫碌碌唯制艺是务,反视鼓吹为小道,遂至乐学式微,其仅存荦荦大宗者,唯琴学乎。
夫琴之为学,其博大精深,有非一生能竟其功者。琴字见于吉金,可知为吾国自创,与琵琶箜篌诸番部不同,尼山演教,不废弦歌,庙堂韶乐,尊为翘楚,故历千载而不祧也。历代文献,关乎琴学者,亦百十倍于他器,文之所存,琴之所系,故琴学能递传至今者,缘有文化精神系于其身也。
予习琴十余载,性甚疏懒,勾挑剔抹,迄无所成,唯性好古,器玩典籍,皆所深嗜。十余年间,所见所闻,关系琴学者,辄笔录之,近年又以游历之便,得交国内外诸琴家,见各国所藏琴器与文献,随时记录,乃成此一编。不敢谓之文献,特识其小者而已。小斋所藏有元赵松雪遗琴,原为王畅安先生俪松居长物,九德俱全。又得归善邓铁香御史篆书“松庐”匾额。容膝之地,数松骈集,亦小斋之因缘也,遂以松庐颜所居。复蒙重庆出版社不弃谫陋,索稿灾梨,严晓星、孙峻峰两兄费心校正,既愧且感。书中错舛之处,恐所不免,校正补苴,请俟他日云。
乙未小雪夜
礼堂于爱琴海客舍
初读《松庐琴学丛稿》,我便被它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作者对于古琴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雕细琢,从琴体的形制、材质的选用,到音色的辨析、演奏的技巧,都呈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他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献,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考证和解读,力求还原古琴艺术最真实的面貌。尤其是在关于古琴的传谱和琴谱的解读方面,作者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对不同版本的琴谱进行了细致的比对,还尝试从音乐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试图发掘出谱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几个著名古琴曲的深入分析,作者抽丝剥缕地剖析了曲子的旋律、节奏、调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寓意,仿佛让这些古老的乐曲在我的脑海中重新鲜活起来。这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治学方式,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可读性,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松庐琴学丛稿》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并非冷冰冰地叙述事实,而是将自己对古琴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书中关于古琴的鉴赏和收藏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年代、不同琴师制作的古琴的特点,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古琴保养和修复的实用建议。这些内容对于像我这样对古琴充满兴趣但又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知识财富。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作者在不同场合的演讲和评论,这些内容更显真实和个性化,让我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他对琴学研究的思考和见解。他对于古琴未来发展的思考,也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古琴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走进普通人生活,滋养心灵的。
评分拿起《松庐琴学丛稿》,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门扉。本书的编排布局,既体现了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灵动。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各种演奏技巧,更注重对这些技巧背后所蕴含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理念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韵”、“杂”、“泛”等古琴演奏核心概念的讲解,这些概念在其他地方可能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但在本书中却得到了详尽的剖析,从音响效果到美学意境,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和轶闻趣事,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时代,与古琴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炼而不失韵味,读来赏心悦目,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语言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对艺术的敬畏和对传统的传承精神。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松庐琴学丛稿》的书,虽然我对琴学研究的涉猎尚浅,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却是不容小觑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具匠心的方式,将深邃的琴学理论与生动的历史文化相融合。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古琴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细致梳理,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时期琴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探讨了不同流派的特点与贡献,让我得以窥见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乐谱分析,这些珍贵的资料如同指路的明灯,引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先贤们对琴学的热爱与执着。作者的语言生动流畅,即使是复杂的学术概念,也能被他讲解得通俗易懂,仿佛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琴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
评分《松庐琴学丛稿》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古琴艺术。我原以为琴学研究就是枯燥的理论和技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罗列技术要点,而是巧妙地将琴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他分析了历代文人雅士与古琴的情感联系,从他们创作的诗词歌赋中,我看到了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他们精神寄托、情感表达的载体。书中的一些章节,探讨了古琴在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乃至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琴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琴道”的论述,作者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相结合,阐述了古琴演奏所蕴含的修身养性、体悟人生哲理的意义。这种将艺术与哲学、精神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古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