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迴憶性散文集。作品記述瞭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曆和自己的性格誌趣,抒發瞭對昔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具有濃鬱的抒情氣息,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本書還收錄瞭《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燈下漫筆》等雜文名篇,以讓青少年讀者領會魯迅的豐富與深刻。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麵旗幟。
魯迅獨特的其他作傢不能代替的價值,在於魯迅的作品是現代漢語文學語言的*高典範,他把現代漢語錶意、抒情的功能達到瞭*緻,並極具創造性,理應成為孩子學習現代漢語的範本,從小開始學,對其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魯迅學會理事錢理群
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隻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
——鬱達夫
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郭沫若
散文
小引 / 3
狗·貓·鼠 / 5
阿長與《山海經》 / 14
《二十四孝圖》 / 20
五猖會 / 27
無常 / 3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40
父親的病 / 45
瑣記 / 51
藤野先生 / 59
範愛農 / 66
後記 / 74
我的第一個師父 / 85
阿金 / 92
記念劉和珍君 / 97
為瞭忘卻的記念 / 103
散文詩 / 115
鞦夜 / 117
影的告彆 / 120
求乞者 / 122
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 / 124
復仇 / 126
復仇(其二) / 128
希望 / 130
雪 / 133
風箏 / 135
狗的駁詰 / 138
失掉的好地獄 / 139
墓碣文 / 141
頹敗綫的顫動 / 143
立論 / 146
死後 / 148
這樣的戰士 / 153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纔 / 155
臘葉 / 158
淡淡的血痕中——記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 160
一覺 / 162
雜感 / 165
燈下漫筆 / 167
略論中國人的臉 / 175
“友邦驚詫”論 / 179
談金聖嘆 / 182
拿來主義 / 184
看書瑣記 / 187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瞭嗎 / 189
論人言可畏 / 191
文學和齣汗 / 195
無聲的中國——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 197
名師引讀《朝花夕拾》 / 203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齣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隻剩瞭迴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瞭罷,但有時竟會連迴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鏇。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瞭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鏇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瞭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瞭。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隻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隻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瞭;這迴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瞭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摺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彆之後嘗到瞭,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它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齣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隻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瞭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齣集團之後瞭。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翻開《朝花夕拾》,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老照片匣子,裏麵盛滿瞭那些泛黃卻依舊鮮活的童年記憶。魯迅先生用他那飽含深情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一個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阿長、祥林嫂、閏土……他們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帶著體溫、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在我的腦海中迴蕩。我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那個在魯鎮街頭受人欺淩、最後精神崩潰的祥林嫂,她的悲慘命運如同烙印一般刻在瞭我的心裏,讓我對舊社會的黑暗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那個樸實善良、有著“銅錢大的黑眼睛”的閏土,他的童年夥伴形象,也讓我迴想起自己兒時在鄉間田野奔跑玩耍的場景,那種純真和快樂,在時代的洪流中顯得尤為珍貴。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他描摹得有聲有色,仿佛我身臨其境,與他一同經曆瞭那些悲歡離閤。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縮影,也喚醒瞭我心中沉睡的溫情和對過往的追思。
評分讀《朝花夕拾》,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魯迅先生的文字,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用一種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調,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風土人情,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獨特的習俗,都仿佛穿越曆史的長河,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例如,關於“無常”的描寫,那種對生死、對命運的敬畏和迷信,是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特質。先生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以一種冷靜的觀察者的姿態,將這些現象客觀地呈現齣來,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而《藤野先生》更是讓我感受到瞭跨越國界的師生情誼。藤野先生的嚴謹治學態度和對“我”的真誠關懷,打破瞭國界的隔閡,展現瞭人性的光輝。這種純粹的師生關係,在今天看來,依然彌足珍貴,也讓我對那位遠在異國他鄉的恩師心生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個人迴憶錄,更是一部時代畫捲,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溫度。
評分《朝花夕拾》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既有對往昔歲月的眷戀,也有對舊社會現實的無奈和批判。書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像一顆顆精心挑選的珍珠,串聯起作者童年時代的點滴生活。我尤其喜歡《狗·貓·鼠》這一篇,魯迅先生將他對動物的觀察寫得入木三分,那些曾經被我們視作尋常的生命,在他的筆下,竟也展現齣如此豐富的生命力和情感。他對於“我”童年時期對動物的殘忍行為的自省,更是讓我深思。我們是否也曾在無知中傷害過那些弱小的生命?這種對自身過往的反思,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是一麯獻給童年自由和束縛的贊歌。百草園的廣闊和野趣,與三味書屋的嚴謹和枯燥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不僅僅是空間的轉換,更是兩種生活態度的碰撞。那些在百草園裏度過的自由時光,那些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快樂,在成年人看來,是多麼奢侈而美好的存在。先生通過這些片段,巧妙地揭示瞭教育體製的僵化和童年被壓抑的本性,引發瞭我對當下教育方式的思考。
評分不得不說,《朝花夕拾》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嘆服,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老木匠,將那些細碎的歲月打磨得圓潤溫潤,又帶著歲月的痕跡,散發齣迷人的光澤。讀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沉浸。魯迅先生的敘事方式,平鋪直敘中暗藏著洶湧的情感,那些關於長媽媽、關於看圖識字的片段,看似平淡,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那個年代特有的生活氣息。他筆下的“我”,並非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深深地融入其中,以孩童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卻又帶著成年人對過往的洞察和理解。這種雙重視角,讓故事更具層次感和感染力。尤其是描寫“看圖識字”的那一段,長媽媽的愚昧和“我”的聰明,對比之下,舊社會教育的弊端和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五猖神”的描寫,則帶著一絲童年特有的恐懼和好奇,那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成人世界某些儀式性活動的睏惑,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感受到不同的意味,這大概就是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永遠不會讓你感到厭倦,反而會隨著你的成長而展現齣新的光彩。
評分《朝花夕拾》最讓我動容的,莫過於其中蘊含的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魯迅先生的文字,鋒利而溫情,他能夠揭示黑暗,但又不失對美好事物的留戀。我尤其被《範愛農》這一篇所打動。範愛農先生雖然是一個在封建社會中備受壓迫的“落後者”,但他身上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屈服於命運的頑強生命力,以及他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堅持,都讓我産生瞭深深的共鳴。他的悲劇性結局,更是那個時代許多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的理想在現實麵前常常顯得那麼無力。先生以一種悲憫的目光看待這些人物,既有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對他們身上某些特質的贊賞。而《父親的病》則更是將舊社會醫療條件的落後和人情世故的復雜展現得淋灕盡緻,那些醫生的冷漠,那些人情的冷暖,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切身的體會。這本書,不僅僅是作者的童年迴憶,更是他對那個時代、對人性、對社會的一次深刻的剖析。
評分在這網絡購物世界裏,因為有京東,我的生活纔能更加豐富多彩。不壓抑,還開心,珍貴的友情總是一點一滴凝聚起來的,它包含瞭許多歡笑、溫馨、浪漫,許多記憶,真誠地謝謝您我的京東!願@每天忙碌的工作中有個好心情!天熱注意休息!保重!
評分好嗬嗬嗬嗬嗬嗬還好還好哈哈哈哈好還好還好哈哈哈哈
評分書很好,紙質很好,字體大小適中,沒有錯字,排版也很棒
評分評價中。字小,紙一般。。。。。。。。。
評分用的東西都是京東上買。很好,滿意,物流又快!
評分買的多證明我離剁手又近瞭一步,沒辦法忍不住
評分最喜歡在京東上買書瞭,價格超實惠而且送貨快,這段時間買瞭好多的書,女兒喜歡看!
評分書本?收到瞭。包裝得很好,物流也快,關鍵價格很實惠。有需要還會在京東買。
評分很不錯的圖書,建議女生們多看看嘛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