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朝花夕拾(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回忆录
  • 散文集
  • 文学经典
  • 名著
  • 中国现代文学
  • 教育部推荐
  • 教材指定
  • 旧体文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7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8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品记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性格志趣,抒发了对昔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本书还收录了《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灯下漫笔》等杂文名篇,以让青少年读者领会鲁迅的丰富与深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精彩书评

  鲁迅独特的其他作家不能代替的价值,在于鲁迅的作品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高典范,他把现代汉语表意、抒情的功能达到了*致,并极具创造性,理应成为孩子学习现代汉语的范本,从小开始学,对其一生都有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


  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郁达夫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郭沫若


目录

散文

小引 / 3

狗·猫·鼠 / 5

阿长与《山海经》 / 14

《二十四孝图》 / 20

五猖会 / 27

无常 / 3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40

父亲的病 / 45

琐记 / 51

藤野先生 / 59

范爱农 / 66

后记 / 74

我的第一个师父 / 85

阿金 / 92

记念刘和珍君 / 97

为了忘却的记念 / 103

散文诗 / 115

秋夜 / 117

影的告别 / 120

求乞者 / 122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 124

复仇 / 126

复仇(其二) / 128

希望 / 130

雪 / 133

风筝 / 135

狗的驳诘 / 138

失掉的好地狱 / 139

墓碣文 / 141

颓败线的颤动 / 143

立论 / 146

死后 / 148

这样的战士 / 153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155

腊叶 / 158

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 160

一觉 / 162

杂感 / 165

灯下漫笔 / 167

略论中国人的脸 / 175

“友邦惊诧”论 / 179

谈金圣叹 / 182

拿来主义 / 184

看书琐记 / 18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189

论人言可畏 / 191

文学和出汗 / 195

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 197

名师引读《朝花夕拾》 / 203


精彩书摘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朝花夕拾》:一部浸润着温暖与怀旧的散文集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一部回溯往昔、拾取记忆碎片的人生片段。这本散文集并非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一篇探讨深刻哲理的论著,它更像是一本承载着个人情感与时代印记的日记,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童年、少年以及逝去岁月的温情回响。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鲁迅先生以孩童般纯真的视角,审视着曾经熟悉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同时又不乏成年人深刻的洞察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哀愁,那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是对某些往事的反思,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温柔凝视。 第一篇《狗·猫·鼠》:童年视角下的生命平等 《狗·猫·鼠》是《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也是最能体现鲁迅先生童年情怀的一篇。作者从孩童时期的视角出发,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与家中的狗、猫、老鼠之间的互动。他笔下的狗,不仅仅是看家护院的工具,更是他童年玩伴,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笔下的猫,慵懒而高傲,似乎洞悉世事;而那一只被他视为“异类”的老鼠,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与联想。 这篇散文并非简单地记叙童年的趣事,它更是在探讨生命尊严与平等的议题。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细致观察,暗示了即使是地位卑微的动物,也拥有生存的权利,也值得被尊重。他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调,揭示了人类对动物的残忍与漠视,这与他后期对国民性批判的深刻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文章中对“吃”的描写,既有孩童对食物的渴望,也暗含了生命之间的相互消耗,极具象征意味。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温情与启蒙的交织 《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阿长,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保姆,一个极其普通、甚至有些“不识字”的劳动妇女。然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却成了一个温暖而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她有着淳朴善良的心灵,对孩子呵护备至,甚至会因为孩子生病而偷偷烧香许愿。 最令人难忘的是,阿长送给鲁迅先生的礼物——一本旧的《山海经》。这本书在当时对年幼的鲁迅来说,无疑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瑰丽的传说。鲁迅先生将这份馈赠视为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启蒙,而这份启蒙,来自于一个地位卑微的保姆。这篇散文,借由对阿长和《山海经》的回忆,展现了温情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力量,以及知识和想象力如何在一个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同时,也透露出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尊重。 第三篇《二十四孝图》:反思与批判的开端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中批判性最强的一篇。鲁迅先生以孩童的视角,描绘了家中墙壁上张贴的《二十四孝图》。这些被视为“孝道”典范的故事,在成年后的鲁迅看来,充满了不合情理、甚至有些荒诞的内容。 例如,割股疗亲、卧冰求鲤等故事,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令人不适的色彩。他质疑这些行为的合理性,认为它们违背了人性的常理,甚至是残酷的。《二十四孝图》所代表的传统孝道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认为是维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鲁迅先生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压抑人性、鼓励愚孝的一面。这篇文章,标志着鲁迅先生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为他日后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埋下了伏笔。 第四篇《五猖会》:童年幻灭与现实残酷 《五猖会》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时一次参与庙会(俗称“唱庙会”)的经历。这次经历,原本是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盛大节日,充满了新奇与欢乐。然而,在参与过程中,鲁迅先生却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玩笑,惹恼了大人,受到了严厉的责骂,甚至被赶出了队伍。 这次事件,对年幼的鲁迅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打击。他童年纯真的快乐,被突如其来的现实残酷所打破。他开始意识到,在成人世界里,存在着规则、禁忌与等级,而自己曾经单纯的快乐,可能会因为触犯了这些“规则”而变得不再纯粹。这篇文章,展现了童年纯真的幻灭,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束缚与不如意。 第五篇《无常》:民间信仰与人生无常 《无常》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时对“无常”的理解和体验。在当时,民间流传着关于“无常”的各种传说,认为它是阎王爷派来勾魂的鬼差,会在人不经意间出现,夺走人的性命。鲁迅先生小时候,就曾因为对“无常”的恐惧,而表现出极度的不安。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记录了童年的恐惧,更是在探讨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对“无常”的感知,以及后来得知“无常”只是民间传说,感到一种解脱,但这种解脱,也伴随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他用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揭示了人们对未知与死亡的恐惧,以及民间信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由与束缚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也是许多读者最为熟悉的一篇。它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束缚,深刻地描绘了鲁迅先生少年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乐园,那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有紫红色的桑椹、碧绿的雪里蕻、肥胖的油蛉、斑蝥,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与野草。在这里,鲁迅先生尽情地玩耍,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自由。 “三味书屋”,则是他少年时期求学的场所,那里有规矩森严的书房,有严肃的老师,有刻板的课文。在这里,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学习。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差异,更是对两种不同人生状态的隐喻:一种是充满生机、自由探索的人生,另一种是被束缚、按部就班的人生。鲁迅先生通过对这段经历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某种批判。 第七篇《父亲的病》:亲情的沉痛与现实的无奈 《父亲的病》记录了鲁迅先生为患病的父亲求医问药的经历。他回忆起父亲生病期间,家中四处求医的场景,以及最终父亲离世的情景。这篇文章充满了深深的悲痛与无奈。 鲁迅先生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以及一些医生诊疗过程中的荒诞与欺骗。他虽然年幼,却也目睹了父亲痛苦的挣扎,以及家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助。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父亲的悼念,更是对当时社会医疗水平低下、封建迷信盛行的现实的揭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深的亲情,以及面对疾病与死亡时的无力感。 第八篇《琐记》:社会现实的缩影 《琐记》篇幅较长,记录了鲁迅先生在南京求学期间的一些见闻与感受。他在这里接触到了新式学堂,也看到了社会变迁的痕迹。文中描写了他在学堂里学习的经历,也记录了他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更重要的是,《琐记》中穿插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例如,他对一些旧式教育制度的批评,对一些人物言行的讽刺,都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也在文中表达了对改革的渴望,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迷茫。这篇文章,如同一个小的社会横截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思索与挣扎。 第九篇《藤野先生》:师生情谊与文化交流的典范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最能体现跨文化理解与尊重的一篇。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了 his teacher,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待人真诚的日本医生,也是一位关心中国学生的良师益友。 鲁迅先生回忆了藤野先生在课堂上为他修改笔记的情景,以及藤野先生对他医学学习的悉心指导。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尊重与器重,超越了国籍与文化差异,这种深厚的情谊,让鲁迅先生至今感念。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位恩师的缅怀,更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与学习的赞颂。在那个民族情绪复杂的时代,藤野先生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第十篇《范爱农》:对革命者的复杂情感 《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篇幅最少,但情感最为复杂的一篇。范爱农是一位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然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范爱农的形象并非一个高大全的革命英雄,而是一个带着些许落寞与无奈的人物。 鲁迅先生回忆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后的一些失意与不如意,以及他的一些不羁与狂放。通过对范爱农的描绘,鲁迅先生似乎在表达一种对革命的复杂情感,以及对那些为革命付出却未得到应有回报的人们的同情。这篇文章,展现了鲁迅先生不回避现实、不粉饰太平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 《朝花夕拾》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朝花夕拾》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语言的朴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鲁迅先生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文字。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曾经的同学,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更重要的是,《朝花夕拾》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并非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回忆与反思, subtly 触及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时代的变迁。这本书,既是对个人童年与少年时光的回溯,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幅幅素描。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中,也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时代印记。 《朝花夕拾》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经典,在于它用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唤醒了读者心中对过往岁月的温情回响,并引发了对人生、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意境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朝花夕拾》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也有对旧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批判。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像一颗颗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起作者童年时代的点滴生活。我尤其喜欢《狗·猫·鼠》这一篇,鲁迅先生将他对动物的观察写得入木三分,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作寻常的生命,在他的笔下,竟也展现出如此丰富的生命力和情感。他对于“我”童年时期对动物的残忍行为的自省,更是让我深思。我们是否也曾在无知中伤害过那些弱小的生命?这种对自身过往的反思,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一曲献给童年自由和束缚的赞歌。百草园的广阔和野趣,与三味书屋的严谨和枯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两种生活态度的碰撞。那些在百草园里度过的自由时光,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在成年人看来,是多么奢侈而美好的存在。先生通过这些片段,巧妙地揭示了教育体制的僵化和童年被压抑的本性,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方式的思考。

评分

《朝花夕拾》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其中蕴含的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鲁迅先生的文字,锋利而温情,他能够揭示黑暗,但又不失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我尤其被《范爱农》这一篇所打动。范爱农先生虽然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迫的“落后者”,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生命力,以及他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坚持,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的悲剧性结局,更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无力。先生以一种悲悯的目光看待这些人物,既有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对他们身上某些特质的赞赏。而《父亲的病》则更是将旧社会医疗条件的落后和人情世故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医生的冷漠,那些人情的冷暖,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的童年回忆,更是他对那个时代、对人性、对社会的一次深刻的剖析。

评分

翻开《朝花夕拾》,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匣子,里面盛满了那些泛黄却依旧鲜活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阿长、祥林嫂、闰土……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体温、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我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在鲁镇街头受人欺凌、最后精神崩溃的祥林嫂,她的悲惨命运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对旧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那个朴实善良、有着“铜钱大的黑眼睛”的闰土,他的童年伙伴形象,也让我回想起自己儿时在乡间田野奔跑玩耍的场景,那种纯真和快乐,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他描摹得有声有色,仿佛我身临其境,与他一同经历了那些悲欢离合。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缩影,也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温情和对过往的追思。

评分

不得不说,《朝花夕拾》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叹服,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将那些细碎的岁月打磨得圆润温润,又带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鲁迅先生的叙事方式,平铺直叙中暗藏着汹涌的情感,那些关于长妈妈、关于看图识字的片段,看似平淡,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他笔下的“我”,并非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深深地融入其中,以孩童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却又带着成年人对过往的洞察和理解。这种双重视角,让故事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尤其是描写“看图识字”的那一段,长妈妈的愚昧和“我”的聪明,对比之下,旧社会教育的弊端和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五猖神”的描写,则带着一丝童年特有的恐惧和好奇,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成人世界某些仪式性活动的困惑,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不同的意味,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永远不会让你感到厌倦,反而会随着你的成长而展现出新的光彩。

评分

读《朝花夕拾》,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独特的习俗,都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例如,关于“无常”的描写,那种对生死、对命运的敬畏和迷信,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特质。先生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将这些现象客观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藤野先生》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我”的真诚关怀,打破了国界的隔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种纯粹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也让我对那位远在异国他乡的恩师心生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时代画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

评分

没有库存了,发货有点慢,不过物流很给力,派单员很好,好评!

评分

信任京东,方便快捷!很不错!

评分

没读过

评分

送货很快,孩子喜欢。购物很方便,需要的东西搜索一下搞定!

评分

速度快 书的质量很好 信赖京东

评分

印刷精致,包装精美,与商城介绍完全一样,好书。

评分

这次买了好多书可以看个够了哈哈 还是在京东买书好

评分

非常好,方便快捷,昨天定的今早送达,字迹清晰,适合青少年阅读

评分

捐给希望小学的礼物,老师孩子都喜欢,我觉得选对了哈哈哈 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