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媒体评选为:
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
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
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
改革开放30年来具影响力的300书
共和国60年60本书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珍藏版23)(精)》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辅以详实、生动的文字,辟有《故时风物》《旧事重温》《私人相簿》《名人一瞬》《事件写真》《人生况味》《人与摄影》等专栏,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冯克力,出生于1954年,《老照片》主编,十余年来潜心于老照片的征集、出版与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第一〇三辑
吴炳琳 我的1945年
张在璇 舅舅留下的底片
王秋杭 1989年:大西北采风记(中)
陈钦春 追忆我的四位祖父
邵迎进 祖父的“履历”
陈仁德 马士弘记忆里的石牌之战
汤海龙 我是黄埔后代
王繁荣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徐基坤 徐基坎 从民国走来的父亲——徐用仪
王建新 怀念岳父金祥洲
吴波云 舅妈高芬
邓海南 老照片中的家史
杨衡善 记忆深处的“孔德”
丁永宁 我的外交与新闻生涯回忆
张丹非 岁月如歌
鲜继根女士的来信
高岩女士的来信
冯克力 一次难忘的交流
封 面 1958年:外婆与外孙(邓海南)
封 二 伪满私立国民学校毕业合影(林兴涛)
封 三 祖孙(张在璇)
第一〇四辑
韦亚南·父亲与西藏
陈本钧·时代大变革中的一位知识女性
崔·英·大舅
李守民·我的母亲
秦博瑞·平凡的母亲
李义福·1957年:岳父参加国庆大阅兵
史卫平·1914年:德国飞机迫降海州
薛·原·1948年:美国兵镜头里的青岛“相貌”
王·道·倩影芳踪今何在
谭金土·相框里的秘密
胡存珠·大闺女小女婿
齐国利·青春的脚步
刘剑侠·1960年:省医疗队在潍坊
于泽涛·饥饿年代的存照
孙国辉·两位国际友人的赤峰之恋
沈·飚·1952年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
林·明·《老照片》与老照片
黄崇华 《老照片》情结
王永义·我和《老照片》的不解缘
苏·昀·一晃十四载
冯克力·“个人主义价值”的联想
封 面 连云港的教会医院手术楼(史卫平)
封 二 彼时的文人雅集(林雳)
封 三 顾家女性亲戚在园林留影 (王道)
第一〇五辑
冬 冬 父亲李俊民的“文革”劫难
曾 毅 街拍女王薇薇安·迈尔
王秋杭 1989年:大西北采风记(下)·
马庆芳 家族里的空军抗日烈士
胡其伟 外祖父程修兹从教五十年
邓海南 外公题诗的童年照片
赵 淳 难忘的岁月
贺捷新 孟家有女·
阎宗玲 丈夫、儿子与京剧
朱赓荪 由旧照片勾起的往事
史耀增 九十年前的植树节
刘善文 老照片里的“年味”
杨廷华 末代王爷汪鹏程
叶建功 我国桥梁界先驱李文骥
张 忠 1938年:女教师从军记
张 晶 修改《丰收之后》前后
赵伟力 梅兰芳先生献花
谭安利 一张布满时代印痕的照片
李荣欣 穿梭喜马拉雅山的采访
胡启江 我看《老照片》
任 静 干嘛要拍照
冯克力 薇薇安与老照片
封 面 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曾毅)
封 二 薇薇安·迈尔在纽约街头的自拍照(曾毅)
第一〇六辑
谭金土·1932年:上海一家外企的影像志
杨·潜·张敏之家人的“大江大海”
张聿温·怎样父母怎样情
淮·淮·短暂的相聚
崔·英·我的外婆廖英芬
杨衡善·永远的罗家胡同十六号
王运东·追忆父亲王大中将军
王雨晨·奶奶参军记
林冠珍·北美红雀行动:接盟军战俘回家
李承言·四十年前师生情
郭胜华·一关又一关
王晓勇·小学印象
张进仁·我的两位恩师
王·毅·回忆淄博联师教师轮训队
沙开胜·肖像背后的故事
冯克力·大爱无疆
封 面·倩影(杨衡善)
封 二·1932年:上海外企华铝钢精厂的医务室(谭金土)
封 三·1932年:上海外企华铝钢精厂的女工(谭金土)
样章
一组吊唁孙中山先生的老照片
常?华
2016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为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尊敬和缅怀之情,特将笔者珍藏的一组老照片(见中插)及考证刊布于此,以求教于行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笔者所珍藏的这些老照片,虽因年代久远而发黄破旧,但仍可较清楚地看到当年北京各界民众去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瞻仰孙中山先生和沿街送灵的情景。这组照片从孙中山灵柩自协和医院启运时,广大群众自发地前来瞻仰送行开始,到祭奠活动连续九天后,孙中山灵柩移送香山碧云寺,殡列行进至中央公园门口外为止。
这组照片纠正了一些权威书籍中的讹误,同时也填补了相关书籍中没有的一些情节,为研究孙中山先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直观影像。
例如,按预定计划当时任中华民国执政的段祺瑞要到社稷坛祭奠孙中山的,但他临时改派内务总长龚心湛代为祭奠。广大民众听闻此事,深为不平,因此在龚心湛到后,被学生阻拦,只能从侧门而上。龚在读完祭文即灰溜溜地离去,图2(见中插)即是他表情淡漠地步出大厅时所拍。再如,《哀思录》一书中称孙中山灵堂外的条幅为“恢复国际平等,提倡国家自由”,而从照片上看,应为“恢复国际平等,恢复国家自由”。
这组照片均为我国早期摄影师张玉亭先生所拍,存世极少。张玉亭是我国北方早期无声电影的创始人、北京最早的电影新闻摄影师。他1914年在法国电影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学习电影放映、摄影、发行等业务,1915年起即担任新闻摄影驻京记者。1930年张玉亭在北平东四牌楼创办玉亭商行,据考证,这是北平最早专营摄影、洗印、制片、放映、器材等业务的商铺。张玉亭不仅是华北地区在摄影方面唯一被公认为资深权威的人,也是一位慈善家。他把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用来舍粥、放粮、办茶棚、做善事。至今,妙峰山地区的老乡们对他当年的义举,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1924年10月,冯玉祥先生在北京起兵,推倒曹锟政府后随即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先生携夫人宋庆龄于12月31日抱病抵京,受到各界团体盛大欢迎。出于对孙先生的敬仰,头脑敏锐、思想进步的张玉亭深深感到这是难得的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机会。于是,他专门从外商处进了几十盒胶片,作了充分准备,以新闻摄影师的名义,开始连续十余天,跟拍孙先生在北京的活动实况,最后制作成新闻纪录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张玉亭闻讯后火速赶到铁狮子胡同孙中山行辕,费尽周折,总算抢拍了一些珍贵镜头。此后,他又辗转中央公园,继续跟拍。
4月2日为孙中山出殡时间。上午9时,孙中山的灵棺缓缓移出社稷坛,孙夫人宋庆龄身着黑色夹袍,面罩黑纱,悲泪涔涔,乘坐一辆黑色马车,随柩缓行。在30多万送灵民众的夹道中,张玉亭或站在高墙上,或挤在人群中,前后不停地忙碌着。他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不断地拍摄,沿着西长安街,出西直门,赴西山。下午4时,车马络绎进入玉泉山口。此时张玉亭已搭汽车先行赶到这里,他把机器架在玉泉山口的彩绸牌坊旁,拍摄到出殡队伍从缀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坊下通过的镜头,队伍直抵碧云寺。孙中山灵榇安放到碧云寺的石塔之中,隆重的祭奠仪式完毕,参加葬礼的人们相继依依离去。而张玉亭也忙了整整一天,仅仅是中午吃了助手递来的几个烧饼。
这组照片的洗印者为太芳照相馆,位于前门廊坊头条西口,是一家老字号,技术精湛,也时常给团体单位拍摄长条转机。当年,它的经营项目有:弧光摄影、美术照相、精巧放大、冲洗胶片、各种着色、代制铜版等。在它冲洗的照片背后,都印有蓝色的椭圆形印章,上刻“太芳照像馆,北京廊坊头条西口”字样,以标明自己的产品。这组照片中,尺寸最大的长29厘米、宽15厘米 ,最小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初步判断这是放大片,反映了当时北京照相业的实际水平。
以上是笔者结合所藏照片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后做的初步考证,还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
我尝试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本画册——将其视为一种情感的连接点。我发现其中有几张照片拍摄的地点似乎在我童年居住的那个老城区附近。虽然照片中的建筑和街道早已面目全非,但那种独特的空间感和光影的布局,瞬间触发了我记忆深处的某些片段。它不再仅仅是别人的“老照片”,而成了我个人回忆的延伸。比如其中一张拍到放学路上追逐嬉闹的孩子们的照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我记忆中夏天傍晚的蝉鸣声完美地重叠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体验,是任何纯粹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巧妙地利用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叉点,让每一个翻阅者都能在那些陌生的面孔和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丝影子。我甚至邀请了家里那位对老故事不甚热衷的长辈来看,没想到他竟然指着其中一张模糊的街景说:“看,那棵树我记得,旁边以前是卖糖画的!”这种瞬间激活的对话和情感流动,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百倍。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者,尤其是关于社会变迁那些细微末节的东西。这本《老照片 珍藏版贰拾叁》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对特定时期生活场景的微观呈现。它不像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是聚焦在日常的烟火气里。比如那些关于市井交易的场景,卖货的小贩如何吆喝、顾客如何讨价还价,甚至连当时路边摊的招牌字体和使用的工具,都清晰可见。我特意拿出了放大镜去观察其中一幅关于老式理发店的图片,连师傅头上扎的头巾、剪刀的样式,甚至是墙上贴的月份牌图案,都细致入微。这种程度的考据,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考古”过去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饕餮盛宴。更难得的是,编辑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那个时代,它就是真实地将那个时空片段定格了下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每一页的留白和配文(如果实在需要的话)都处理得极其克制,充分尊重了照片本身作为历史证物的力量,没有冗余的解读,让照片自己说话,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说实话,这类主题的书籍,我以前也收藏了不少,很多都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要么是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意,要么就是印刷质量一言难尽,放久了照片边缘就开始卷曲发黄。但是这本《珍藏版贰拾叁》在质感上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尤其关注的是色彩的还原度,要知道老照片的底片大多已经老化,色彩信息丢失严重,如何通过现代技术精准地“激活”那些褪去的色彩,是一门大学问。我对比了其中几张彩色底片的扫描件,那种年代久远的洋红色调和略微失真的蓝天白云,都被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下来,既有复古的韵味,又不至于看起来像劣质的翻印品。装帧的坚固度也值得一提,我习惯于把书放在阳光下仔细摩挲,这本书的封面采用了某种耐磨的材质,触摸起来非常温润,让人舍不得放手。这让我感觉自己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值得我长久地珍藏和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策略非常高明,它没有采取时间轴的线性叙事,而是进行了主题化的拼贴与组合,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翻到某一页,可能看到的是五十年代的工厂景象,紧接着下一页就跳跃到了七十年代的家庭聚会,这种跳跃感反而模拟了我们记忆的碎片化特征,更贴近真实的“回忆”过程。不同主题的组图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张力——比如几张描绘劳动场景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几张展现节日庆祝的画面,这种对比,有力地烘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复杂心境。此外,这本册子的排版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一张照片都得到了足够的呼吸空间,它们不会互相挤压,也不会被密集的文字所干扰。这种“呼吸感”让观者能够从容地、带着敬意去凝视每一帧画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扫过。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在“文献价值”和“审美愉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影像出版实践。
评分这本画册刚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忐忑,毕竟“珍藏版”这三个字听起来就自带光环,生怕实物与期望值有落差。然而,当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拂去那层保护膜,第一眼看到那些泛黄却又清晰的影像时,心头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它就像一架时间机器,把我瞬间拽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那些人物的面孔,他们穿着打扮、神态举止,无一不透露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与坚韧。比如有一张全家福,一家人围坐在一个略显简陋的木桌旁,虽然桌上的物件不多,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望和对彼此的依恋,那种纯粹的情感,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滤镜和快速消费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厚度和纹理都恰到好处,既有怀旧的质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良,看得出编辑和设计师在“还原历史感”这件事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翻阅的整个过程,我仿佛不是在看一堆静止的图片,而是在聆听一个个无声的故事,感受着那些逝去时光里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不光是记录了“老照片”,更是记录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棒先生订购的,他满意
评分用京东就是速度快,服务好,速度快
评分从第一辑开始收藏,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经典之作,一张张老照片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点点滴滴
评分知道评论有京豆以后,我就复制了这段文字,评哪儿贴哪儿,很方便!一直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感觉京东还是挺好的,信任京东,希望越做越好!
评分好书好书,送货及时,价廉物美,价格合理。很好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宝贝品质也很不错,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这些好书一直都在京东买,多快好省,很好很好啦!
评分平脊精装的书做成这么厚,书没等看完呢,估计就得开胶!其他方方面面的都满意!
评分好看的书,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