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权力/汉译经典名著

自由与权力/汉译经典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埃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尔顿 著,侯健,范亚峰 译
图书标签:
  • 自由主义
  • 政治哲学
  • 古典文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权力理论
  • 译文
  • 名著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47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76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经典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2
字数:3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自由主义预言家和史学大师阿克顿勋爵作品
  阿克顿是自由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担任过下院议员,在曾四次当选的著名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任内,他产生过重要的政治影响。1885-1902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主编《剑桥近代史》。作为历史学家,他把历史探索的客观性与历史性研究中的道德判断结合起来;作为政治哲学家,他对个人自由以及促进与威胁个人自由的力量的有力分析,深刻影响了20世纪思想史。
  2)诸多震撼人心、脍炙人口的名言均出自本书,是他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遗产。
  自由不是一种达到更高政治目的的工具。它本身就是高的政治目的。自由之需要并不是为了实现一种好的公共管理,而是为了保证对市民社会和个人生活高目标的追求。
  所有的权力都会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化。

内容简介

  《自由与权力》是阿克顿勋爵关于政治自由主义哲学论文集,也是其思想的精髓。书中包含了两部分内容,除《自由与权力》外,还有《箴言录》收录了阿克顿的十九个主题箴言,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警句名言。

作者简介

  约翰·爱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第一代阿克顿男爵,(英语: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 1st Baron Acton,1834年——1902年),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名的自由主义大师。英文常简称Lord Acton。自由主义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就出自其作品《自由与权力》一书。

  侯健,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人权理论、表达自由的理论与制度。译著有《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米克尔约翰著)、《自由与权力》(阿克顿著)、《法与宪法》(詹宁斯著)等。

  范亚峰,法学博士,著名宪政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儒学与神学。译著有《自由与权力》(阿克顿著))《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资料:第四版》等。

目录

阿克顿:生平与学说
第一部分 自由与权力
就职演说:论历史研究
古代自由史
基督教自由史
新教的惩罚理论
论民族主义
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与罗马的冲突
梵蒂冈公会议
阿克顿一克莱顿通信录
第二部分 箴言录
自由
良知
国家
权力
古代的人和事
文艺复兴
马基雅维里
辉格党
埃德蒙·伯克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民主
联邦制
政党
公共舆论
英国和英国的制度
美国
宽容
历史
公共生活的伦理学
附录:阿克顿勋爵年谱简编
译后记

精彩书摘

  阿克顿:生平与学说
  当阿克顿勋爵于1902年辞世时,他的名字并不为一般公众所熟知。新学子们也许知道,他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士之一、剑桥大学史学教授、大部头《剑桥近代史》的主编。还有些人也许记得多年以前他可能被天主教会革除教籍的传闻,或较为愉快地想起有关他在哈登拜会格莱斯通先生或在温莎城堡陪侍女王的报道。有关的回忆杂七杂八,各色各样,大概正可证实阿克顿本人的感觉,即他的一生碌碌无为。
  阿克顿如果依然在世,想必他更乐于接受自己现在的名声。他的格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已广为人知,并成为每天报纸上的社论主题,而且他被尊为自由主义预言家和史学大师,闻此当会令他感到欣慰。即使他不能断言自己的一生特别出众,他也可以断言,他已凸显了自己最为珍视的两种观念一一自由和道德。
  如今,阿克顿已获得了一个次要预言家的地位,然而再现他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一生却不是件易事。他的思想不仅超越了孕育它们的时代,而且他的生平细节和背景,也常常与那个时代常见的画面不相协调。由于和不同的国籍与贵族世系相联系,他最大程度地超越了19世纪中叶在英国似乎根深蒂固的岛民心态乃至狭隘意识。
  约翰·埃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一阿克顿,1834年生于那不勒斯。据记载,他的父系祖先早在14世纪初就占有位于什罗浦郡的奧德汉姆家族领地。
  ……

前言/序言


洞悉人类心智的伟大史诗:从理性之光到存在之境 (一本关于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对既定经典或耳熟能详的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文明进程,深入剖析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组织社会以及在宇宙中寻找意义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以非凡的洞察力挑战既有范式的思想巨匠们,探讨他们如何构建起影响至今的知识体系与价值坐标。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思想地图。 --- 第一部:理性的黎明与形而上学的奠基(公元前6世纪 - 公元4世纪) 本部分追溯西方哲学思维的源头,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对世界的本源追问开始,步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构建的理性主义高峰。重点阐述了柏拉图的“洞见说”如何塑造了西方对“实在”的理解,以及亚里士多德通过逻辑学和经验观察建立的第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如何为后世的科学与伦理学奠定了基石。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希腊化时期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在面对城邦衰落、个人漂泊时,如何发展出关注个体宁静与德性的生活哲学,这为我们理解个体在宏大结构变迁中的精神困境提供了历史参照。 --- 第二部:信仰的重塑与中世纪的整合(5世纪 - 15世纪) 在罗马帝国衰落与基督教兴起的历史背景下,本部分考察了思想如何从对“自然”的探究转向对“神性”的诠释与整合。重点分析了圣奥古斯丁如何融合柏拉图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确立了西方内在反思的传统,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系统地调和信仰与理性,构建起“经院哲学”的集大成体系。 此外,本书亦不避讳地探讨了这一时期在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所保留和发展的古典知识传统,以及早期大学的兴起,这些都预示着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和新知识生产方式的酝酿。 --- 第三部:人文主义的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冲击(15世纪 - 17世纪) 文艺复兴带来的“人”的回归,被置于探讨的中心。本书细致描绘了人文主义者如何重拾古典文本,强调人类的潜能、尊严与世俗的成就。紧接着,我们将直面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科学的崛起。 伽利略、哥白尼和牛顿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物理认知,更彻底动摇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本书特别剖析了培根对归纳法的倡导,以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对主体性的确立,探讨了这种新的认识论如何为启蒙运动铺设了理论轨道,但也埋下了理性过度自信的隐忧。 --- 第四部:启蒙的荣耀与革命的阵痛(18世纪 - 19世纪中期) 启蒙运动被视为西方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本书详细考察了洛克、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以及分权制衡理论的贡献。我们不仅探讨了这些理念如何催生了现代民主制度的蓝图,更批判性地审视了启蒙理性在实践中遭遇的悖论,特别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以理性之名”的激进主义。 随后,本书转向对启蒙理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思潮:德国唯心主义的兴起。康德如何划定人类认识的界限,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如何将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过程,这些复杂的哲学建构,为后世的社会批判和历史哲学提供了深邃的理论工具。 --- 第五部:现代性的危机与心灵的深渊(19世纪晚期 - 20世纪中期) 进入现代,传统信仰体系崩溃,社会结构剧烈动荡,思想家们开始直面“虚无主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对西方文明的内在矛盾发出最强音的批判者: 尼采: 他的“上帝已死”的宣告,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以及对“权力意志”的阐释。 马克思: 聚焦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异化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如何将历史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展开。 弗洛伊德: 心理学的革命性突破,揭示了潜意识、本能冲动对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挑战了启蒙运动对“理性自我”的自信。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萌芽: 胡塞尔对意识结构的严谨描述,以及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标志着思想中心从客观世界转向个体经验。 --- 第六部:多元的冲突与后现代的回响(20世纪中后期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剧变对思想界的影响,以及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我们审视了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以及他们对技术理性吞噬人性的担忧。 重点解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想(如福柯、德里达)如何解构权力、知识、语言和真理的传统关系,揭示了话语结构对社会规范和个体身份的隐形控制。最后,本书将视角拉回到当代,探讨技术加速、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在信息洪流中的角色,以及我们是否能从历史的反复跌倒中,找到通往更具审慎智慧的路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想的“考古学”工具,使读者能够追溯当代困境的思想根源,理解观念是如何形成、演变,并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发更深刻的提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来我对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越来越感兴趣,那种不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或革命,而是通过日常的制度、规范和知识体系悄然生效的影响力。我们常常讨论国家机器的宏大权力,但更令人着迷的是那些渗透到社会肌理深处的、关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被允许的”那些隐形的规训。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是如何被维系的,我们必须学会辨识那些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的控制机制。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分析工具,帮助我解剖那些看似中立无害的社会结构,看清它们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潜在的排他性。那种能让人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观察者和批判者的文本,才是我真正渴望拥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子历经沉淀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很让人舒心,不是那种光滑得让人觉得廉价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翻起来有一种沙沙的声响,非常符合阅读经典名著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翻译版本选择上的用心,译者的名字和资历在扉页上都有清晰的标注,这对于我们这些对文本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我记得上次读一本同样重量级的译本时,就因为译文晦涩难懂而弃读,这本书的译文质量显然是经过了精心打磨的,它在力求忠实原文精髓的同时,又顾及到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这一点从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上就能看出来,处理得非常精准到位,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直译腔。这套“汉译经典名著”系列,光是摆在书架上,都仿佛能散发出一种知识的光芒,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也激励着我去更深入地探索书中的思想世界。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欣赏角度来看,我非常关注作者在构建其论证体系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逻辑的严密性。很多严肃的哲学或政治学著作,常常因为过于沉闷的论述方式而劝退了普通读者,使得其中的真知灼见被深埋在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铺陈之下。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应该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要有起承转合,要有高潮迭起的辩论,甚至要有诗人般的精确用词。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看似冰冷的逻辑推演中,融入对人类境况的关怀与同情,如何在抽象的理论构建中,依然保持一种令人信服的、如亲历者般的叙事力量。如果能找到那种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同时又能在情感层面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那简直是阅读体验上的巨大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历史的线性叙事感到有些疲倦,总觉得那种“A导致B,B催生C”的论调,太过于简单粗暴地掩盖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和多重可能性。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专注于某个关键转折点,或者某个核心概念在不同文明中演变轨迹的著作。比如,探讨“正义”这个概念,在古希腊城邦、罗马法制、以及后世启蒙运动思想家那里,是如何被不断地解构、重塑和挪用的。这种跨时空的比较性研究,往往能揭示出我们今天所持有的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其实都深深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之中,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那些构成现代社会基石的那些宏大叙事,看清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思想碰撞中诞生的。这种对“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层追问,比简单回顾“发生了什么”要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我最近在重新梳理我对社会契约理论的理解,尤其关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关于个体自由边界和国家权力合法性来源的争论。市面上关于这些宏大叙事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倾向于过于学术化或过于简化,往往忽略了原始文本那种复杂纠结的内在张力。我个人特别偏爱那些能够将哲学思辨与现实政治操作相结合的论著,它们不只是空谈理想国,而是试图在人类社会运行的残酷逻辑中寻找一丝秩序的光亮。我常常在想,当一个社会构建起一套约束所有人的规则体系时,这种“被许可的约束”和“天然的自主权”之间,究竟该如何划出那条清晰的界限?任何一方的过度膨胀,似乎都必然导向某种形式的异化。我正在寻找的,是一种能够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同时又不失对人类处境深刻洞察力的读物,那种能让人在读完后,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利”和“义务”产生全新的、批判性的审视。

评分

京东的东西不错,速度快。

评分

约翰艾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的自由与权利 人文社科类必读书籍 不可错过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重要的批判性知识分子,也是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评分

你手机就地解决大姐大姐第几集觉得就地解决大姐大姐都觉得姐姐大家华东交大酒精发酵

评分

阿克顿勋爵:权利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经典好书,推荐!

评分

好 。

评分

新书,包装完好,物流及时。纸质一般,。

评分

这个是这样的,为了解惑及装逼,外加年纪大一些之后对自己知识贫瘠的惭愧,让我选择了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