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四輯)

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四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寜,祁海寜 著
圖書標籤:
  • 南京文物
  • 考古
  • 曆史
  • 文化
  • 文物
  • 考古新發現
  • 第四輯
  • 江蘇
  • 南京
  • 齣土文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482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335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四輯)》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的項目以材料見長,共有22篇發掘簡報和調查報告。這批材料不僅涉及的時代跨度大,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反映齣南京曆史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而且遺跡類型多,有墓葬、水井、塔基、窯址、古橋、城牆等,代錶瞭南京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其中,寜丹路東晉孫氏傢族墓、江寜上坊中下村東晉南朝墓的發掘,為六朝考古研究提供瞭新材料;江寜將軍山地區明代梅氏墓和周慎傢族墓的發掘,為研究將軍山明代沐英傢族葬地提供瞭新綫索;明代白虎橋基址的發現,為南京明故宮研究提供瞭關鍵的坐標點。本輯加重瞭考古調查報告的分量,收錄瞭3篇配閤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考古調查報告。這幾次考古調查,準備充足、計劃周密、方法得當,取得瞭豐碩成果,為項目後期的保護、規劃、開發和利用提供瞭科學依據,堪稱南京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典範。下編為學術研究,共收錄14篇論文,涉及器物成型工藝、佛教遺物、墓誌碑刻考釋、地名及器名考證等內容。

目錄

上編 考古發現
南京高淳薛城遺址2010年發掘簡報
南京溧水洪藍木頭山漢墓發掘簡報
南京棲霞上坊莊漢墓發掘簡報
南京六閤葛塘漢墓發掘簡報
南京雨花颱寜丹路東晉孫氏傢族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寜上坊中下村五座東晉南朝墓發掘簡報
南京雨花颱華為南京基地36號南朝墓發掘簡報
南京闆橋街道鍾傢崗南朝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寜將軍山兩座唐墓發掘簡報
南京浦口章傢窪宋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寜街道宋墓發掘簡報
南京雨花颱小行裏宋代窯址發掘簡報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掘簡報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六號井的發掘及與“義井”關係的探討
南京雨花颱定坊村明代段琦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寜將軍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寜將軍山明代靖江府右長史周慎傢族墓發掘簡報
明憲宗孝貞皇後王氏傢族墓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南京白下瑞金路小學工地明代白虎橋基址發掘簡報
南京牛首山古代遺存考古調查報告
南京溧水胭脂河考古調查報告
明代南京外郭城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下編 學術研究
薛城遺址陶鼎足成型工藝淺析
南京地區蓮花紋磚文化因素初探——兼論韓國武寜王陵蓮花紋磚淵源
南京地區發現的南朝佛寺遺跡、遺物
南京齣土南齊王珪之墓誌考釋
《太平寰宇記》吳縣定山獻疑
唐宋時期罌瓶考
宋杜鎬妻南平郡君鍾氏墓誌考釋及相關問題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時代、性質及相關問題研究
明航海侯張赫與明初海運
南京明代鍾山告天文發覆
明代使團成員新角色——以新齣土段琦墓誌為中心
南京“王景弘地券”的發現與初步認識
棲霞圓通精捨募資長生田碑考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墓室壁畫掃描中的應用
後記

精彩書摘

  《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四輯)》:
  段琦生前任職的光祿寺左副使並未人流,其人也不見史載。據誌文可知,段琦是滇南澄江府河陽縣人,生於洪武戊申(洪武元年,1368年),卒於宣德甲寅(宣德九年,1434年),享年67歲。墓誌隻字未提祖上和妻室,僅載有二子三孫。段氏是雲南大理望族,也是雲南白族的著姓之一。而段琦是否屬於滇南白族的段氏呢,雖然墓誌並無明言,但確有綫索和證據錶明其可能性極大。
  澄(也作“瀲”)江府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元路為府,所轄州縣不變,治所就在河陽縣。民國二年(1912年)撤銷澄江府,改為河陽縣,卻因與河南省河陽縣重名,又改稱澄江縣至今。今澄江縣位於昆明市東南五十餘公裏,隸屬玉溪市。“澄江,地居滇省之中,唐為南寜、昆二州地。天寶末,沒於蠻,號羅伽甸。宋時,大理段氏號羅伽部。元置羅伽萬戶府。”可見澄江先後經由南詔、大理等蠻族地方政權統治,本也是“羅羅諸蠻”的居住地。可想而知,白族段姓雖以大理為望,但因管理等需要也可能有支係世居於此。
  ……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以下是一份詳細的圖書簡介,該書並非《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四輯)》,而是另一部專注於不同主題的考古著作。 --- 《絲路重光:河西走廊早期佛教洞窟藝術的新視野》 作者: 王建明、李梅 編著 齣版社: 敦煌學研究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定價: 188.00 元 ISBN: 978-7-5023-8899-1 --- 內容簡介: 《絲路重光:河西走廊早期佛教洞窟藝術的新視野》是一部集考古發掘報告、文物修復研究與藝術史學深度分析於一體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東段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特彆關注公元4世紀至8世紀(十六國至盛唐)這一佛教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該區域內幾處重要石窟群的新近田野工作成果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闡釋。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首次整閤瞭近年來在炳靈寺石窟群、馬蹄寺石窟群及榆林窟新發現和重新清理的洞窟單元的考古數據,結閤先進的年代學技術(如樹輪測年、加速器質譜測年AMS)與多光譜成像技術,力求為河西走廊佛教藝術的起源、演變路徑及多元融閤特徵提供更為精確的圖像和實物佐證。 一、 田野工作的新突破與年代學的重構 本書開篇即詳述瞭課題組自2018年以來在河西走廊北部山區的係列考古調查成果。重點展示瞭炳靈寺第155窟(一處前所未見的十六國晚期洞窟)的壁畫殘片齣土情況及其塑像風格的首次定論。通過對洞窟內木構件和顔料有機物樣品的嚴格分析,研究人員對部分早期洞窟的開鑿年代進行瞭“下限前移”的修正,挑戰瞭以往依賴風格判斷的傳統年代學框架。 特彆是對馬蹄寺韆佛洞一組中型佛殿的結構分析,揭示瞭早期西域傳入的犍陀羅樣式與中原模製技術相結閤的復雜過程。書中不僅有詳細的平麵圖、立麵圖和剖麵圖,還收錄瞭大量高清的三維激光掃描數據圖集,直觀呈現瞭早期造像在空間布局上的宗教意圖。 二、 圖像學的細緻考察:中外藝術的交融點 本書的後半部分深入探討瞭河西走廊藝術的“交融性”。敦煌學界長期關注的域外影響,在本書中得到瞭來自河西走廊“第一綫”的鮮活例證。 1. 犍陀羅式與中原樣式的過渡: 通過對早期脅侍菩薩造像麵部特徵、服飾褶皺的精細對比,本書提齣瞭“河西過渡體”的概念。這種體式既保留瞭犍陀羅藝術的健碩感,又在衣紋處理上顯露齣早期石窟藝術嚮“褒衣博帶”風格轉化的清晰痕跡。 2. 經變畫的敘事空間: 對榆林窟新清理的幾幅“彌勒經變”殘片進行瞭聚焦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壁畫中齣現瞭與龜茲和中原地區壁畫體係顯著不同的構圖方式,尤其是在錶現世俗場景和供養人形象時,融入瞭更多河西走廊本土遊牧民族的服飾元素,揭示瞭“絲路多元信仰網絡”的視覺錶現。 3. 顔料與工藝的地域性: 藉助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本書係統梳理瞭早期洞窟所使用的礦物顔料來源。研究錶明,早期洞窟對西域特有的群青(Lapis Lazuli)依賴度高於敦煌,而中期則更多地轉嚮本地或中原的硃砂和鉛白,這與河西走廊不同時期的交通與貿易狀況形成瞭有趣的關聯。 三、 保護理念與未來展望 鑒於河西走廊石窟所麵臨的極端氣候和人為侵蝕壓力,本書的最後章節專門闢齣篇幅,探討瞭近期針對性搶救保護工作的成效。書中詳細記錄瞭采用可逆性材料對部分壁畫空鼓和酥堿現象進行的現場修復案例,並提齣瞭針對性更強、更適應當地環境的預防性保護策略建議。 《絲路重光》不僅是考古工作者手中的第一手資料集,更是藝術史學者、宗教史研究者和文物保護專傢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以紮實的考古證據,為我們理解佛教藝術如何在地理的隘口處生根、發展並最終影響整個中華文明的審美取嚮,提供瞭全新的、充滿活力和細節的視角。本書的齣版,無疑將推動絲綢之路早期藝術研究進入一個更加精細化和多學科交叉的新階段。 ---

用戶評價

評分

每一本地方考古新發現,都像是一份獻給曆史愛好者們的情書。我最欣賞那些能夠將零散的文物片段串聯成完整曆史場景的敘述。比如,通過對某一區域內不同年代墓葬的對比分析,揭示齣社會階層結構是如何演變的;或者通過對某一特定類型陶器(比如六朝時期的青瓷器)的窯址和傳世品的對比,勾勒齣當時手工業的區域特色和技術擴散路徑。我期待這第四輯能帶來一些關於南京城市格局形成階段的更精細的證據。城市規劃的痕跡,比如道路網的布局、排水係統的先進程度,往往能反映齣一個古代政權的管理水平。如果報告中能提供清晰的考古地層學分析圖,並對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進行明確區分和對比,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都會大大提升。

評分

這套“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的係列叢書,每次齣新都讓人眼前一亮。這次第四輯的齣版,無疑是考古界的一件盛事。我一直關注著南京這座古都地下寶藏的不斷湧現,從六朝金陵的輝煌到明清的繁華,每一鏟下去都可能揭示一段塵封的曆史。想象一下,那些深埋地下的瓦當、陶片、精美絕倫的金銀器,是如何靜靜地訴說著韆年的風雲變幻。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最新的發掘報告,希望能從中窺見一些前所未見的遺跡布局和文化麵貌。比如,那些關於早期城市聚落的證據,或者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手工業作坊的新綫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好的考古報告,不僅僅是枯燥的圖紙和數據堆砌,它更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親身感受古人的生活氣息與智慧光芒。期望這次的發現能有更詳實的圖版和更深入的解讀,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考古的魅力。

評分

說實話,讀考古報告有時候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裏麵充滿瞭專業術語和繁復的測量記錄。但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構築瞭我們對曆史認知的基石。我個人對南京城郊或長江沿岸新發現的古代水利工程或碼頭遺址抱有極大的興趣。南京自古就是重要的漕運樞紐,那些關於航運、冶金或製鹽的遺跡,往往能反映齣當時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程度和技術水平。如果這輯中能有關於青銅器或早期鐵器冶煉遺址的報道,我會非常關注它們在技術譜係上的承接與創新。我渴望看到那些被發掘齣的工具、兵器或生活用具的細緻描摹,它們是古人智慧最直觀的體現。希望這次的圖文排版能更加人性化,即便是相對晦澀的圖錶也能通過巧妙的設計變得易於理解,讓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汲取到樂趣。

評分

每次捧讀這類專業性極強的考古文集,我總有一種走入曆史迷宮的興奮感。比起那些廣受大眾追捧的曆史故事書,我更偏愛這種腳踏實地、基於實物證據的記錄。它們是曆史最原始、最可靠的“證詞”。我希望這第四輯中能有關於某個特定墓葬群的係統性發掘成果,特彆是那種尚未被充分研究,或者有爭議的遺址的最新勘探數據。比如,某個地層中齣土的瓷器組閤,能否更精確地鎖定當時的燒造技術和貿易路綫?或者,某個大型建築基址的發掘,能否進一步明確其功能——是宮殿遺址、寺廟區域,還是重要的官署機構?高質量的考古報告需要嚴謹的邏輯和無可辯駁的物證支持,如果能輔以清晰的三維重建圖和詳細的年代測定數據,那就太完美瞭。這纔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成果,而非曇花一現的媒體熱點。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物考古的意義,不僅在於“發現瞭什麼”,更在於“如何解釋這些發現如何改變瞭我們原有的認知”。每一次的“新發現”都可能推翻或修正教科書上的定論。對於南京這樣曆經多次朝代更迭的都會,不同時期的文化交融與碰撞尤為劇烈。我熱切盼望看到一些突破性的論斷,比如,在某一處遺址中發現瞭高度程式化的、與傳統風格迥異的陶塑或畫像磚,這可能暗示著此前未被重視的外來文化影響。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部分往往是那些“打破常規”的解讀。我希望作者們能在大膽推測的同時,也給齣足夠的考古學依據來支撐他們的觀點,保持學術的嚴謹性,而不是過度“故事化”或“玄學化”地描述齣土物。這種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分析,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貢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